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在历史刚刚迈入21世纪之际,回顾和总结20世纪的世界历史进程,是历史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现实需要的不同,回顾和总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而现代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视角。
已故著名历史学家罗荣渠先生提出了一元多线的历史发展观,并依据这一历史观把现代化确定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指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①。现代化研究最早兴起于60年代初的美国,以后逐渐传播,但它长期是作为发展理论而受到重视的。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现代化作为专题研究也一直持续不断。罗荣渠先生创立的现代化理论建立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之上,又不局限于已有的研究,而是把现代化作为观察人类历史发展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使史学研究突破了僵化教条的束缚,大大扩展了历史研究的领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如今,现代化研究在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一个重要的史学流派。
遗憾的是,罗荣渠先生早逝,有许多问题的研究没有来得及深入和展开,20世纪世界现代化进程就是其中之一。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关于20世纪现代化研究集中于后发现代化国家,而没有包括原发现代化国家,也没有从总体上给20世纪世界范围的现代化总结定位。
本文认为,20世纪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继承了工业革命以来的成果,把现代化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且,原发性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并没有结束,而是在进一步发展。
二、现代化在全球范围的展开
现代化进程最早开始于西欧,并不断向全球扩散,到19世纪末,经历了四百年的时间。但是,此时真正走上现代化道路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国家主要局限在欧洲、北美和东方的日本,处于亚、非、拉地区的绝大多数国家的现代化尚未启动。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亚、非、拉地区自身现代因素不充分,完全依靠内部因素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条件尚不成熟,其动力源于对欧美现代化挑战的回应,源于向西方学习挽救民族危亡的愿望。因此,这些地区和国家的现代化面临着两大障碍:一是本国竭力维护传统、反对变革的强大的保守势力,二是欧美原发性现代化国家的破坏和阻挠。欧美现代化的扩散,虽然一方面客观上刺激落后国家模仿欧美的现代化,但另一方面现代化扩散是以殖民主义为载体的,殖民统治又阻碍落后国家的独立富强。对于落后国家来说,建立民族国家是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前提条件。正是在上述诸多因素的作用下,亚、非、拉地区民族民主运动得以产生并不断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亚、非、拉·6·
地区的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是全球现代化进程的产物,以殖民主义为载体的现代化扩散孕育着殖民体系的瓦解。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亚、非、拉地区自身现代因素的增强,民族民主运动持续高涨。20世纪上半期,东欧和亚、非、拉一些国家经过艰苦的斗争,取得了民族独立,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和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不过,在这一时期,大多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仍然处于殖民统治之下,现代化的启动仍然举步维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民主运动汹涌澎湃,不仅殖民主义体系彻底瓦解,而且东亚、东南亚、北非和拉丁美洲一些民族资本主义较发达的国家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起现代政治体制。获得独立的新兴国家无不致力于发展本民族的现代经济,以赶超发达国家为目标。到20世纪末,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主动加入或被动卷入了现代化的历史潮流,这也充分证明了"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必然进程"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三、多种现代化模式的诞生
20世纪以前的现代化虽然不同国家各具特色,例如从动因的角度分类,西欧被称为原发性内发型的现代化,日本被称为传导性外发性现代化,但这些国家的现代化从社会制度来说,都属于一种模式,即资本主义模式。20世纪的现代化彻底打破了资本主义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首先必须提出的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尽管如今苏联已经解体,但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必然性和伟大意义是不能否定的,它在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具有开创性的划时代的意义。
马克思关于社会演进的理论指出,在生产关系还能够容纳生产力发展的时候,这种生产关系会继续存在。20世纪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尚能够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还没有达到生产力必须"炸毁"生产关系的地步。那么,十月革命的原因和意义又在哪里呢?列宁在晚年概括总结十月革命时说:"遇到过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时所造成的那种革命形势的人民,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挺身起来斗争","这种斗争至少会使他们有一些机会为进一步发展文明争得并不十分寻常的条件","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基本条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追上别国的人民"②。列宁的这段论述对于历史地认识十月革命的意义有很大的启迪作用。因此,十月革命不同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它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客观经济前提尚不成熟的特殊情况下,面临现代化严重受阻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俄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以推进文明进一步发展而进行的一次尝试。从现代化进程的角度来考察,我们就可以看出,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在于它通过在俄国这块土地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在20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表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一些落后国家难以按照资本主义模式达到富强的目的,纷纷选择了社会主义模式,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跃出了一国的范围。
作为一种现代化模式的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以社会主义方式推进现代化。能否把握这个中心,关系到社会主义模式能否存在下去的根本问题。遗憾的是,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没有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的特殊性,错误地认为资本主义进入最后灭亡的总危机阶段,改变了列宁时期极其有益的探索,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最终导致苏联的剧变。
可喜的是,中国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明确了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方针,不断进行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多种现代化模式的诞生还表现在新兴独立国家的探索上。亚、非、拉地区的大多数国家独立以后,采取了资本主义制度。但是,它们所走的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完全仿效重复欧美国家,在发展战略、国家干预等许多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形成与原发性现代化国家有很大不同的传导性现代化,或者说赶超现代化的模式,其中东亚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社会主义模式和资本主义赶超模式本身也不是单一的,内部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多种现代化模式的诞生反映出历史发展既是统一的,现代化是必由之路,同时又是多样的,各个民族有必要、也有权利根据本民族的特点,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四、现代化进入新的高级阶段
生产力是现代化最根本的动力,也是衡量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化的程度不断提高。生产力的重大变革也引起现代化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社会全方位的适应性变化,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因此,现代化是生产力推动下的全面社会变革,是一个不断深入的历史进程。
现代化从16世纪开始启动,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诞生了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由此带动了整个社会结构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迁,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将人类文明的进程大大地向前推进。尽管如此,和20世纪的现代化水平相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也许只能算作现代化进程中的初级阶段。
20世纪现代化呈现出以加速度发展的趋势,它的发展水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学技术经历了两次巨大变革:第二次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虽然兴起于19世纪末期,但它的广泛应用和普及是在20世纪的前三十年,以至有人称20世纪20年代奠定了现代人生活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至今方兴未艾。当前,又兴起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虽然对它作出全面的论断为时尚早,但它已经显露出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进作用以及对社会生活全面的深刻的影响。
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产生的产业部门主要是煤炭业、钢铁业、纺织业等,进入20世纪后,先是电力、汽车、化工、航空等部门,后是计算机、航天、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部门兴起,产业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再转向技术密集型。新兴产业取代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增大,成为经济的增长点。
经济结构的变化带动社会结构的变化。所有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农业人口减少、工业人口和城市人口增加的过程。由于社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增多,体力劳动者减少,世纪之初为数尚少的所谓的"白领阶层"在扩大,传统的金字塔式社会结构逐渐转向"两头小,中间大"的枣核型结构,中间阶层日益成为社会的主体。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马克思在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曾说时,工业革命创造出的生产力超过了有史以来的生产力的总和。其实,马克思的这段评价用于20世纪科技革命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更为贴切。由于社会财富的增加和各国政府普遍采取了有效措施,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美国学者罗斯托提出的现代化发展的后两个阶段"大众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政治民主化的深入。从国家政体上看,专制君主制一个个被推翻,大多数国家采取了民主共和制,即使保留了君主制的国家也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从民主制的内容来看,尽管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有很大区别,但不论在哪类国家中,民主的内涵和享有者范围都显著扩大。
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更新。人们越来越多地从宗教愚昧中解放出来,运用理智和科学进行思考,人的独立性和权利日益受到尊重。传统的家族家庭逐渐解体,社会生活出现同质化的趋向,大众传媒的影响力不断增大。
无庸讳言,20世纪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并不平衡。现代化兴起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绝大多数首先产生于欧美原发性国家,然后逐步向外扩散。20世纪现代化的进程也不例外,欧美国家的现代化居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前列。正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说,先进国家向落后国家展示的是后者的前景,因此,后进国家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
但是在另一方面,欧美国家的现代化是原发性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原发性现代化的许多特征并不适用于后发现代化,资本主义现代化也只是现代化的一种模式,本身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固有矛盾。因此,后发现代化国家只能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开创适合本国情况的现代化道路。
五、现代化带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近年来,一些学者从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来把握20世纪的世界历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我国研究世界史的一个重要流派。
我国整体世界史观的创立者、已故著名史学家吴于廑先生指出,世界历史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吴于廑先生的观点表明,整体世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世界历史纵向发展的产物和结果。因此,完全可以把整体世界纳入到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之中去。换言之,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表现。
在20世纪上半期,整体世界虽然已经形成,但仍然属于自发阶段,人们还没有自觉地认识到它的存在及其重要性,更没有采取顺应整体世界形成的措施。两次世界大战和30年代大危机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是违背整体世界发展规律所造成的恶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20世纪上半期的震荡,人们开始认识到维护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稳定的重要性,由此诞生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整体世界开始制度化。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依赖日益紧密。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整体世界的发展更加迅猛,全球化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0世纪整体世界的发展首先表现在经济的全球化,资本、商品、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日益频繁,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增多。同时,在国际政治中呈现出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趋势,随着殖民体系的崩溃,民族自决权由理论变为现实,民族国家成为国际关系中的相互平等的主体,少数大国主宰世界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不同文化越出民族的范围接触交流,相互吸收融合。整体世界的发展也带来了资源、环境、战争与和平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协商解决。
但是,由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居于世界前列,在整体世界居于主导地位,由此形成了不合理、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这种状况阻碍了整体世界的发展,也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进展,必须予以改变。
回首20世纪,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这是人类历史上进步最快的一个世纪。人类取得这些伟大的成就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付出了许多沉重的代价。现代化是在曲折中前进,而且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通过总结20世纪现代化进程,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进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将人类历史推向新的进程。
①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页。
② 《论我国革命》。《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26页。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责任编辑:林 屹
在历史刚刚迈入21世纪之际,回顾和总结20世纪的世界历史进程,是历史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现实需要的不同,回顾和总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而现代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视角。
已故著名历史学家罗荣渠先生提出了一元多线的历史发展观,并依据这一历史观把现代化确定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指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①。现代化研究最早兴起于60年代初的美国,以后逐渐传播,但它长期是作为发展理论而受到重视的。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现代化作为专题研究也一直持续不断。罗荣渠先生创立的现代化理论建立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之上,又不局限于已有的研究,而是把现代化作为观察人类历史发展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使史学研究突破了僵化教条的束缚,大大扩展了历史研究的领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如今,现代化研究在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一个重要的史学流派。
遗憾的是,罗荣渠先生早逝,有许多问题的研究没有来得及深入和展开,20世纪世界现代化进程就是其中之一。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关于20世纪现代化研究集中于后发现代化国家,而没有包括原发现代化国家,也没有从总体上给20世纪世界范围的现代化总结定位。
本文认为,20世纪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继承了工业革命以来的成果,把现代化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且,原发性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并没有结束,而是在进一步发展。
二、现代化在全球范围的展开
现代化进程最早开始于西欧,并不断向全球扩散,到19世纪末,经历了四百年的时间。但是,此时真正走上现代化道路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国家主要局限在欧洲、北美和东方的日本,处于亚、非、拉地区的绝大多数国家的现代化尚未启动。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亚、非、拉地区自身现代因素不充分,完全依靠内部因素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条件尚不成熟,其动力源于对欧美现代化挑战的回应,源于向西方学习挽救民族危亡的愿望。因此,这些地区和国家的现代化面临着两大障碍:一是本国竭力维护传统、反对变革的强大的保守势力,二是欧美原发性现代化国家的破坏和阻挠。欧美现代化的扩散,虽然一方面客观上刺激落后国家模仿欧美的现代化,但另一方面现代化扩散是以殖民主义为载体的,殖民统治又阻碍落后国家的独立富强。对于落后国家来说,建立民族国家是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前提条件。正是在上述诸多因素的作用下,亚、非、拉地区民族民主运动得以产生并不断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亚、非、拉·6·
地区的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是全球现代化进程的产物,以殖民主义为载体的现代化扩散孕育着殖民体系的瓦解。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亚、非、拉地区自身现代因素的增强,民族民主运动持续高涨。20世纪上半期,东欧和亚、非、拉一些国家经过艰苦的斗争,取得了民族独立,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和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不过,在这一时期,大多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仍然处于殖民统治之下,现代化的启动仍然举步维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民主运动汹涌澎湃,不仅殖民主义体系彻底瓦解,而且东亚、东南亚、北非和拉丁美洲一些民族资本主义较发达的国家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起现代政治体制。获得独立的新兴国家无不致力于发展本民族的现代经济,以赶超发达国家为目标。到20世纪末,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主动加入或被动卷入了现代化的历史潮流,这也充分证明了"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必然进程"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三、多种现代化模式的诞生
20世纪以前的现代化虽然不同国家各具特色,例如从动因的角度分类,西欧被称为原发性内发型的现代化,日本被称为传导性外发性现代化,但这些国家的现代化从社会制度来说,都属于一种模式,即资本主义模式。20世纪的现代化彻底打破了资本主义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首先必须提出的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尽管如今苏联已经解体,但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必然性和伟大意义是不能否定的,它在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具有开创性的划时代的意义。
马克思关于社会演进的理论指出,在生产关系还能够容纳生产力发展的时候,这种生产关系会继续存在。20世纪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尚能够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还没有达到生产力必须"炸毁"生产关系的地步。那么,十月革命的原因和意义又在哪里呢?列宁在晚年概括总结十月革命时说:"遇到过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时所造成的那种革命形势的人民,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挺身起来斗争","这种斗争至少会使他们有一些机会为进一步发展文明争得并不十分寻常的条件","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基本条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追上别国的人民"②。列宁的这段论述对于历史地认识十月革命的意义有很大的启迪作用。因此,十月革命不同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它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客观经济前提尚不成熟的特殊情况下,面临现代化严重受阻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俄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以推进文明进一步发展而进行的一次尝试。从现代化进程的角度来考察,我们就可以看出,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在于它通过在俄国这块土地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在20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表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一些落后国家难以按照资本主义模式达到富强的目的,纷纷选择了社会主义模式,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跃出了一国的范围。
作为一种现代化模式的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以社会主义方式推进现代化。能否把握这个中心,关系到社会主义模式能否存在下去的根本问题。遗憾的是,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没有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的特殊性,错误地认为资本主义进入最后灭亡的总危机阶段,改变了列宁时期极其有益的探索,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最终导致苏联的剧变。
可喜的是,中国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明确了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方针,不断进行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多种现代化模式的诞生还表现在新兴独立国家的探索上。亚、非、拉地区的大多数国家独立以后,采取了资本主义制度。但是,它们所走的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完全仿效重复欧美国家,在发展战略、国家干预等许多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形成与原发性现代化国家有很大不同的传导性现代化,或者说赶超现代化的模式,其中东亚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社会主义模式和资本主义赶超模式本身也不是单一的,内部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多种现代化模式的诞生反映出历史发展既是统一的,现代化是必由之路,同时又是多样的,各个民族有必要、也有权利根据本民族的特点,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四、现代化进入新的高级阶段
生产力是现代化最根本的动力,也是衡量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化的程度不断提高。生产力的重大变革也引起现代化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社会全方位的适应性变化,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因此,现代化是生产力推动下的全面社会变革,是一个不断深入的历史进程。
现代化从16世纪开始启动,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诞生了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由此带动了整个社会结构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迁,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将人类文明的进程大大地向前推进。尽管如此,和20世纪的现代化水平相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也许只能算作现代化进程中的初级阶段。
20世纪现代化呈现出以加速度发展的趋势,它的发展水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学技术经历了两次巨大变革:第二次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虽然兴起于19世纪末期,但它的广泛应用和普及是在20世纪的前三十年,以至有人称20世纪20年代奠定了现代人生活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至今方兴未艾。当前,又兴起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虽然对它作出全面的论断为时尚早,但它已经显露出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进作用以及对社会生活全面的深刻的影响。
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产生的产业部门主要是煤炭业、钢铁业、纺织业等,进入20世纪后,先是电力、汽车、化工、航空等部门,后是计算机、航天、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部门兴起,产业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再转向技术密集型。新兴产业取代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增大,成为经济的增长点。
经济结构的变化带动社会结构的变化。所有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农业人口减少、工业人口和城市人口增加的过程。由于社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增多,体力劳动者减少,世纪之初为数尚少的所谓的"白领阶层"在扩大,传统的金字塔式社会结构逐渐转向"两头小,中间大"的枣核型结构,中间阶层日益成为社会的主体。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马克思在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曾说时,工业革命创造出的生产力超过了有史以来的生产力的总和。其实,马克思的这段评价用于20世纪科技革命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更为贴切。由于社会财富的增加和各国政府普遍采取了有效措施,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美国学者罗斯托提出的现代化发展的后两个阶段"大众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政治民主化的深入。从国家政体上看,专制君主制一个个被推翻,大多数国家采取了民主共和制,即使保留了君主制的国家也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从民主制的内容来看,尽管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有很大区别,但不论在哪类国家中,民主的内涵和享有者范围都显著扩大。
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更新。人们越来越多地从宗教愚昧中解放出来,运用理智和科学进行思考,人的独立性和权利日益受到尊重。传统的家族家庭逐渐解体,社会生活出现同质化的趋向,大众传媒的影响力不断增大。
无庸讳言,20世纪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并不平衡。现代化兴起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绝大多数首先产生于欧美原发性国家,然后逐步向外扩散。20世纪现代化的进程也不例外,欧美国家的现代化居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前列。正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说,先进国家向落后国家展示的是后者的前景,因此,后进国家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
但是在另一方面,欧美国家的现代化是原发性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原发性现代化的许多特征并不适用于后发现代化,资本主义现代化也只是现代化的一种模式,本身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固有矛盾。因此,后发现代化国家只能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开创适合本国情况的现代化道路。
五、现代化带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近年来,一些学者从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来把握20世纪的世界历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我国研究世界史的一个重要流派。
我国整体世界史观的创立者、已故著名史学家吴于廑先生指出,世界历史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吴于廑先生的观点表明,整体世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世界历史纵向发展的产物和结果。因此,完全可以把整体世界纳入到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之中去。换言之,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表现。
在20世纪上半期,整体世界虽然已经形成,但仍然属于自发阶段,人们还没有自觉地认识到它的存在及其重要性,更没有采取顺应整体世界形成的措施。两次世界大战和30年代大危机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是违背整体世界发展规律所造成的恶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20世纪上半期的震荡,人们开始认识到维护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稳定的重要性,由此诞生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整体世界开始制度化。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依赖日益紧密。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整体世界的发展更加迅猛,全球化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0世纪整体世界的发展首先表现在经济的全球化,资本、商品、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日益频繁,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增多。同时,在国际政治中呈现出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趋势,随着殖民体系的崩溃,民族自决权由理论变为现实,民族国家成为国际关系中的相互平等的主体,少数大国主宰世界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不同文化越出民族的范围接触交流,相互吸收融合。整体世界的发展也带来了资源、环境、战争与和平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协商解决。
但是,由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居于世界前列,在整体世界居于主导地位,由此形成了不合理、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这种状况阻碍了整体世界的发展,也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进展,必须予以改变。
回首20世纪,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这是人类历史上进步最快的一个世纪。人类取得这些伟大的成就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付出了许多沉重的代价。现代化是在曲折中前进,而且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通过总结20世纪现代化进程,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进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将人类历史推向新的进程。
①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页。
② 《论我国革命》。《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26页。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责任编辑:林 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