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很多农产仅着眼于近期经济效益,只注重化肥的投入,而忽视了积造农家肥和秸杆还田等一系列措施,致使耕地的土壤肥力明显下降,造成土壤板结,通透性较差。解决耕地土壤肥力下降的重点问题是不断地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中的有效成分的生态循环。
提高土壤肥力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玉米秸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的重要途径
大力推广严玉米秸杆和根茬直接还田与堆制秸杆肥和牲畜过腹还田,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增强作物的抗逆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据研究表明,每年每公顷秸杆还田5-6吨,土壤有机质提高2.2%,100公斤玉米秸杆中含营养元素为氮0.48公斤,磷0.36公斤,钾1.64公斤。可见,1万公斤玉米秸杆中所含的养分就相当于硝酸铵140公斤,过磷酸钙230公斤,硫酸钾342公斤,此项方法是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质的重要环节,既能节省开支提高产量,又能促进良性循环。
二、积造优质的农家肥,改良土壤团粒结构
农家肥是有机肥料,含有丰富有机质含有较高的氮、磷、钾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对改变耕地土壤团粒结构有其它肥料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有机肥料肥较持久而稳定,为作物提供各种有机养分,施入到土壤中被微生物分解后,形成腐殖质,与土粒生成一种有团粒结构的土壤,可使粘性土壤变得疏松,砂性土壤变成团粒结构,增强土壤的渗水性与通气性,同时提高土壤保水、保肥、保地温的能力,能够减少速效养分的流失,提高无机化肥的利用率。
第二,农肥是有机质肥料,是作物矿物质营养的直接来源,在土壤中被微生物分解后,释放各种养分供给作物吸收利用,而且还能改善作物的碳素营养,促进作物早熟。
革木栖等作物多为深根系的豆科作物,能借根系的作用固空空气中的氮素,一般每公斤豆科绿肥作物平均可害定氮素75公斤,相当于140公斤悄素,它的根茬中还含有机质15%以上。含氯0.4%-0.6%,紫花苜蓿在种植业中是与禾谷类作物轮和间作的理想绿肥作物,将2-3年生的苜蓿草根系深翻入土中,可显著增加耕地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同时也可把苜草喂养牛、羊、产生粪便,还原土壤中,培肥地力。土壤肥力可长达2年之久,各种后茬作物可持续多年稳产,据研究,一般可比其它茬增产20%-30%以上,这是用生物培肥地力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盐碱地多和人口少的地区有计划地实行粮草轮作(间作),以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增加化肥利用率的一项重要方法。
三、改变用肥结构实行测土施肥和平衡施肥
第一实行测土施肥是当前最科学的一种施肥方法,可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公顷产多少粮食为依据,把所化验的数据进行换算成每公顷需要多少养分。
1、平衡施肥。实行有机肥和化肥及微肥混施,三者都可取长补短,既能发挥肥料的增产潜力,又能防止土壤肥力的减退。因为,有机肥料含有机质多,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有显著的改土作用,而化学肥料只能供给作物的矿物质养分,板结土壤,有机肥料含有多种养分,比如说氮、磷、钾,还有十多种微量元素。但养分含量较低,有机肥供肥时间长,肥效缓慢,而化学肥料肥效快,但肥效不持久,有机肥料能促进作物持久发育,保水保肥,而化肥浓度高容易挥发。
据研究我们的化肥利用率仅占30%左右,利用率非常低,进行平衡施肥是当前较为重要环节,做到农化混施,化肥深施,也就是说,在以施用有机肥料为主的基础上要合理地施用化肥,使有机肥混施的比例保持在25:1或30:1。在施用化肥时要做到氮、磷、钾肥料配合施,其比例为1:00:0.40:0.30,并要结合施用微量元素肥料进行调节作物的发育,大力开展测土施肥,科学地进行施肥,可根据土壤的种类、特点和各种化肥的性质和气象的影响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的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增产增收。
2、合理地实行倒茬轮作。合理地倒茬轮用能培肥土壤肥力,自然增产增收的一项措施,多数旱田区大多数为玉米,倒茬问题是一项最为困难的问题,换茬如上粪“是广大农民多年来形成的”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成功之路,合理倒茬轮作,一般可实行禾本科与豆科,作3年以上轮作制,玉米是需肥较多的作物,对前茬要求不严格,但以豆茬为最好,玉米耐短期连作,种植玉米必须要增加投肥量,玉米地杂草少的特点,是多种作物良好前茬,高梁根系入土很深,能够吸取土壤中深层的养分和水分,它的前茬以豆茬为最好,但不易重茬和迎茬,高梁茬口可以种玉米或大豆,小麦的生育期较短,收获早经过伏翻后土壤的熟化程度很好,肥力较高,适宜种植多种作物,小麦的前茬应以玉米或大豆茬为最好,又可实行连作,大豆的根系入土比较深,可吸收土壤中深层的养分和水分,同时它还有“共生固氮”的作用,能在常温常压下,把空气中游离的氮素固定下来,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改善土壤结构,大豆地杂草少肥力高,是很多作物的良好前茬,大豆一般可实行3年以上轮作制。
提高土壤肥力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玉米秸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的重要途径
大力推广严玉米秸杆和根茬直接还田与堆制秸杆肥和牲畜过腹还田,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增强作物的抗逆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据研究表明,每年每公顷秸杆还田5-6吨,土壤有机质提高2.2%,100公斤玉米秸杆中含营养元素为氮0.48公斤,磷0.36公斤,钾1.64公斤。可见,1万公斤玉米秸杆中所含的养分就相当于硝酸铵140公斤,过磷酸钙230公斤,硫酸钾342公斤,此项方法是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质的重要环节,既能节省开支提高产量,又能促进良性循环。
二、积造优质的农家肥,改良土壤团粒结构
农家肥是有机肥料,含有丰富有机质含有较高的氮、磷、钾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对改变耕地土壤团粒结构有其它肥料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有机肥料肥较持久而稳定,为作物提供各种有机养分,施入到土壤中被微生物分解后,形成腐殖质,与土粒生成一种有团粒结构的土壤,可使粘性土壤变得疏松,砂性土壤变成团粒结构,增强土壤的渗水性与通气性,同时提高土壤保水、保肥、保地温的能力,能够减少速效养分的流失,提高无机化肥的利用率。
第二,农肥是有机质肥料,是作物矿物质营养的直接来源,在土壤中被微生物分解后,释放各种养分供给作物吸收利用,而且还能改善作物的碳素营养,促进作物早熟。
革木栖等作物多为深根系的豆科作物,能借根系的作用固空空气中的氮素,一般每公斤豆科绿肥作物平均可害定氮素75公斤,相当于140公斤悄素,它的根茬中还含有机质15%以上。含氯0.4%-0.6%,紫花苜蓿在种植业中是与禾谷类作物轮和间作的理想绿肥作物,将2-3年生的苜蓿草根系深翻入土中,可显著增加耕地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同时也可把苜草喂养牛、羊、产生粪便,还原土壤中,培肥地力。土壤肥力可长达2年之久,各种后茬作物可持续多年稳产,据研究,一般可比其它茬增产20%-30%以上,这是用生物培肥地力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盐碱地多和人口少的地区有计划地实行粮草轮作(间作),以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增加化肥利用率的一项重要方法。
三、改变用肥结构实行测土施肥和平衡施肥
第一实行测土施肥是当前最科学的一种施肥方法,可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公顷产多少粮食为依据,把所化验的数据进行换算成每公顷需要多少养分。
1、平衡施肥。实行有机肥和化肥及微肥混施,三者都可取长补短,既能发挥肥料的增产潜力,又能防止土壤肥力的减退。因为,有机肥料含有机质多,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有显著的改土作用,而化学肥料只能供给作物的矿物质养分,板结土壤,有机肥料含有多种养分,比如说氮、磷、钾,还有十多种微量元素。但养分含量较低,有机肥供肥时间长,肥效缓慢,而化学肥料肥效快,但肥效不持久,有机肥料能促进作物持久发育,保水保肥,而化肥浓度高容易挥发。
据研究我们的化肥利用率仅占30%左右,利用率非常低,进行平衡施肥是当前较为重要环节,做到农化混施,化肥深施,也就是说,在以施用有机肥料为主的基础上要合理地施用化肥,使有机肥混施的比例保持在25:1或30:1。在施用化肥时要做到氮、磷、钾肥料配合施,其比例为1:00:0.40:0.30,并要结合施用微量元素肥料进行调节作物的发育,大力开展测土施肥,科学地进行施肥,可根据土壤的种类、特点和各种化肥的性质和气象的影响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的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增产增收。
2、合理地实行倒茬轮作。合理地倒茬轮用能培肥土壤肥力,自然增产增收的一项措施,多数旱田区大多数为玉米,倒茬问题是一项最为困难的问题,换茬如上粪“是广大农民多年来形成的”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成功之路,合理倒茬轮作,一般可实行禾本科与豆科,作3年以上轮作制,玉米是需肥较多的作物,对前茬要求不严格,但以豆茬为最好,玉米耐短期连作,种植玉米必须要增加投肥量,玉米地杂草少的特点,是多种作物良好前茬,高梁根系入土很深,能够吸取土壤中深层的养分和水分,它的前茬以豆茬为最好,但不易重茬和迎茬,高梁茬口可以种玉米或大豆,小麦的生育期较短,收获早经过伏翻后土壤的熟化程度很好,肥力较高,适宜种植多种作物,小麦的前茬应以玉米或大豆茬为最好,又可实行连作,大豆的根系入土比较深,可吸收土壤中深层的养分和水分,同时它还有“共生固氮”的作用,能在常温常压下,把空气中游离的氮素固定下来,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改善土壤结构,大豆地杂草少肥力高,是很多作物的良好前茬,大豆一般可实行3年以上轮作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