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筑,我们要“活的”还是“死的”?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pymh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读朱光潜先生的《诗论》,有论及民歌之处。其中有段这样写道:“民歌都‘活在口头上’,常在流动之中。它的活着的日子就是它的被创造的日子;它的死亡的日子才是它的完成的日子。”忽然想到我们这些年来一直探讨的老建筑、旧街区保护改造的问题,其实也是一个“活”与“死”的问题。
  比如故宫。当皇帝还在的时候,作为皇帝居住、处理政务的场所,它有生活、有内容。它会随着皇帝、太后,或者其他某些人的喜好来一些大兴土木,或者做一些细小的调整。它是活着的,它有生活,同时也被生活不断创造改变。而当皇帝不在了,故宫还能不能“活着”?理论上来说,也是可以的。我们可以假想不同的人进驻到故宫里,居住,做买卖,或者其他。生活还在故宫里继续,只是变成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活方式必然对于生活的容器——建筑有不同的要求,于是,故宫被生活继续创造着。可能在大殿里加建楼梯,分隔成几层,改造之后可以很多人在其中居住;可能在广场上搭建一些建筑或者自发地形成市场。于是,故宫可能会成为一个很有活力的街区,比皇帝使用它时更有活力。
  那么我们能不能让故宫这样“活着”呢?答案显然是不可以。故宫并非城市的一分子那样简单,它自身所有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使它超越了在一个城市中构成城市网络的使命。换句话说,它的存在是因为它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而不是其他。所以我们在保护它的时候,也就是保护它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而这二者的载体正是有形的建筑。我们要保护这有形的建筑,意味着它不再改变,不再为生活所创造,意味着它的完成,也就意味着它的死亡。我们需要它的“死亡”,需要它静止下来,像一具处理过的尸体,永远保持生命曾经在他身体上留下的痕迹。如果不让它“死亡”、静止,任其“活着”,那这具尸体会慢慢腐烂,风化,最后将什么也没有留下。
  我们要一个“死的”故宫,并不是说就要把故宫封存起来保护,我们需要保护它,但我们也需要体现它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故宫向人们开放,给予人们一个观察它、了解它的窗口。可是,故宫现在的旅游搞的如火如荼,前一阵还有星巴克进驻故宫内部的消息,故宫里面现在很是热闹!作为故宫,需要这么大的活力吗?过度的旅游业会不会给故宫带来破坏?我想,故宫应该安静地作为一个展品,供大家观赏,而不是要重新活过来,参与到人们的活动中来。
  像故宫这样的文物保护建筑在一个城市的老建筑中是属于极少数,大多数的老建筑还是普通建筑,或者保护级别没有那么高。这时候,我们再谈保护老建筑,就不是从有形的物质方面去谈,我们要的不是一个“死的”老建筑,而是作为城市中有机的一分子的“活的”建筑。对于我们的城市来说,我们更希望老建筑能够是“活”的,能够有活力,正如简.雅各布斯所倡导的,城市中的建筑应该具有多样性,不同类型的新老建筑交融在一起,才能保证街区的活力。老建筑作为这个城市的一分子,应该随着这个城市一起有机生长,它也同民歌类似,同样在“活着”的日子里不断被创造。
  问题是,老建筑所经历的不断“创造”,是谁在创造?怎样创造?这种创造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现在面临的情况是老建筑、旧城区往往和破败、贫穷、脏乱差、交通不便划上等号,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创造”的结果。作为建筑师、规划师,常常有一种救世主般的使命感,想要通过某种手段改变旧城区所面临的一些状况。要么是拆除,要么是改造,要么是修缮。修缮中“修旧如旧”或者粉饰一新是经常采用的方法,而这就导致了很多假古董的产生。事实上,在文物建筑保护中,“真实性原则”已被广泛接受。在《威尼斯宪章》中即提出了这样的思想:要求对文物建筑所采取的任何保护措施都应当是可逆的,应当不影响以后的维修工程;要求把保护措施控制在最低限度之内;要求能够区分原有材料与维修中修补、增添的部分,要使维修措施具有“可辨识性”。而在广大的老建筑、旧城改造过程中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假古董出现?政府追求政绩,开发商以利为重,领导集团看到的都是眼前的利益,很少把太多的精力、财力、时间投入到研究上。而对于我们建筑师、规划师来说,我们又怎么能保证按照我们认为对的思路做下去,得到的结果一定是正确的呢?不做,会有很多问题,而做,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做”还是“不做”,这是一个问题。
  然而,正如“真实性原则”所涉及的,即:“设计的真实性、材料的真实性、工艺技术的真实性和地段环境的真实性以及这种‘真实性’对历史发展过程的涵盖”,我们也应该把在老建筑改造过程中发展着的处理手段看作一种“真实性”,老建筑同样也可以记载不同时期对老建筑的改造方法——这也是“真实性”的一种表达。
  
  
  参考文献:
   [1]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2] 呂舟,《文物建筑保护与对“真实性”的认识》
其他文献
摘要:中职数学应该主要从学生的学习观、兴趣入手,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他们高效的学习方法,并结合客观情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提高中职生的数学爱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方法;习惯  多年的中职数学教学工作让我受益匪浅。从心理学角度讲,十几岁的青少年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而且他们在成功时,由于心理上得到欣慰和满足,很容易接受别人的引导和鼓励。因此,要使学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个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论述在建筑设计中如何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继承创新  纵观我国逾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可以看到,建筑是良好结合了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一种产物,亦是人类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而文化,既是历史现象,亦是地域现象。例如,黄河流域的四大传统文化就分为:青甘地区的河湟文化;今宁夏、内蒙古地区的河套文化;今陕西、河南等地区的中原文化;今山东地区的齐鲁文化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各行各业对用电要求不断的增大,对用电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保证输配电行业即电网的安全运行,离不开输电线路的设计、施工到运行管理等各环节。文中就合理设计、抓好施工质量控制、加强运行管理是实现输电线路安全运行的关键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合理设计、施工质量控制、运行管理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物质需要不断增加,
期刊
摘要:本文作者介绍了计算机抄表管理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设计,并对数据库的链接、显示、查询等主要模块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抄表;数据库;管理系统   0前言   目前的抄表方式主要是进行人工抄表收费,人工抄表收费的方法遇到许多困难,容易带来经济纠纷和治安隐患,给住户和管理部门带来很多麻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自动抄表技术正是为了解决人室查表问题而提出的。基于掌上的无线近距离抄表系统,可
期刊
摘要:人本管理理念就是把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解放人、发展人放在首要地位。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树立人本的观念与调动人的积极性是统一的,缺一不可的,它的作用和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和发挥人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人本管理;积极性;创造性  一、“人”是企业的灵魂  无论是在工厂、企业,哪一个单位都离不开“人”,从社会发展来看,朴素的社会学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管理学应该从“人”入手。管理的人本观念,要求
期刊
摘要:本文笔者根据工程实际,分别论述了土钉支护技术的特点、适用范围、构造等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土钉支护特点构造 施工  1 土钉支护结构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土钉支护法以尽可能提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基坑边壁土体固有力学强度、变土体荷载为支护结构体系的一部分为其基本原理,土钉主动支护土体,并与土体共同作用,具有施工简便、快速及时、机动灵活、适应性强、随挖随支,以及安全经济等特点,因而在
期刊
摘要: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要保证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就必须提高质量管理要求,严把质量关。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管理,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根据本人多年从事施工阶段工程监理的工作经验,本文就如何提高房屋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管理的措施加以论述。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质量是房屋建筑工程(以下简称工程)的生命,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随着我国国
期刊
摘要:近几年,我国公路事业快速发展,新建改建公路通车里程逐年递增,随着公路使用年限延长,路面破损、承载力不足等问题逐渐加重,旧路面的大中修护工作已刻不容缓地摆在公路养护部门的面前。本文结合现阶段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应用前景,重点对沥青路面的现场冷再生技术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冷再生技术;施工程序;配合比设计;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公路养护维修也渐进高潮,沥青路面再生利用问题日
期刊
摘 要:钻孔灌注桩具有单桩承载力高、稳定性好、沉降量小、受施工水位或地下水位高低的影响较小,适应范围广等优点, 在道路桥梁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桥梁工程实例, 对灌注桩的施工技术进行介绍, 并总结相应经验,以保证工程质量。  关键词: 钻孔灌注桩, 桥梁桩基,施工技术  1. 前言  钻孔灌注桩在我国现阶段的公路桥梁基础施工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桩基施工技术。灌注桩属于隐蔽工程,由于影响灌注桩施工
期刊
摘要: 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政策法规、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建筑施工、采暖空调、物业管理等诸多方面,必须紧密协作,才能使我国的建筑节能目标实现,才能使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的提高,建筑节能的施工质量已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目前,从建筑节能的施工情况看,在设计环节、选用的保温材料、施工工艺以及施工管理等环节均有不少的质量问题,本文就建筑节能施工中出现的一些质量问题和监管方法浅谈一下笔者的看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