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地区杂交棉品种机械化栽培探讨

来源 :棉花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shuhui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江汉平原地区,以杂交棉中棉1279 (F2)和黄河2号为试验材料,早熟常规品种中棉所50为对照,采用机械直播和采收模式(密度较大)种植,比较3个品种的棉花生育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和纤维品质变化情况.结果 表明,在相同的播种条件下,杂交棉中棉1279 (F2)和黄河2号单株结铃数多,单铃质量重.说明杂交棉在较高的群体时也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能为杂交棉机械化栽培高产打下基础,可以作为机采棉提高产量的研究方向之一.
其他文献
为实现树状灌溉管网低能耗、投资节约以及灌水均匀度高等目的,构建了树状灌溉管网非线性数学模型,设定压力、管径、流速为约束条件,设计了模拟退火与布谷鸟(SACS)混合算法,结合文献[14]资料数据分别采用遗传(GA)算法、模拟退火遗传(SAGA)混合算法、布谷鸟搜索(CS)算法、SACS混合算法4种优化算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优化结果表明,采用SACS混合算法比GA算法灌溉管长减少了16.27%、投资节约了2.13%,比SAGA混合算法、CS算法,虽灌溉管长相等,但管径得到较大的优化,投资分别节约了3.76%、
地表植被的地上部分主要是植被的茎部,植被的根茎能有效降低泥沙的输送能力,有助于植物的水肥管理.采用雷诺应力湍流模型,借助三维软件FLUENT,对不同根茎大小的刚性植被进行了数值研究.模拟设计了3种不同根茎大小的的植被,分别是3.5、5.0、6.5 mm,同时保持相同的植被密度,在相同流量条件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淹没状态下,随着植被粗度的增加,植被间流速逐渐减小,通道处流速逐渐增加,尾旋和涡流逐步变大.植被粗度的不断增大,导致平均流速逐渐减小,与3.5 mm粗度相比,粗度为5.0和6.5 mm的平均流速
为探明水稻再生水灌溉下的节水减排效果,在国家农业环境大理观测实验站开展了水稻再生水灌溉试验研究.试验设淹水灌溉(Flooding Irrigation,FI)及间歇灌溉(Alternate Wetting and Drying,AWD)两种灌溉模式,F1(全生育期清水灌溉+施全部化肥)、F2(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再生水灌溉+施部分化肥)及F3(返青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再生水灌溉+施部分化肥)3种施肥模式.分析了再生水灌溉下稻田田面水、不同深度地下水氮磷及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
保水剂是一种吸水及保水能力很强的高分子聚合物,在农业中应用可保持、提高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有效性,降低土壤蒸发,减少水的渗透以及肥料和重金属在土壤剖面上的淋溶,减少农药残留,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加土壤颗粒团聚性,改良土壤结构,还可降低作物对土壤盐分的敏感性,提高作物抗旱、抗盐碱能力及水肥利用率,进而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尤其对水、肥条件较差地区应用效果更加明显,效益显著,在农业中应用日趋广泛.由于SAP类型多,性能差异较大,其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与SAP原材料、粒径、溶胀介质的pH值、浸泡时间、介质浓度、温
为研究剔除土壤背景对无人机多光谱监测土壤含水率的影响,通过无人机飞行拍摄得到多光谱影像数据,运用监督分类剔除土壤背景,并分别提取剔除背景前后各6个波段的光谱反射率.将反射率与深度10 cm、20 cm和30 cm的实测含水率分别构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逐步回归模型、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和岭回归模型,以R2、RMSE、RE为指标进行模型精度评价.结果表明:剔除灌浆期玉米的土壤背景后,数据的相关性和回归模型的精度始终比未剔除土壤背景数据的相关性和模型精度差.剔除土壤背景的反射率与各个深度含水率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在0
为研究三维光谱指数预测土壤含水率的效果,以期能为精准农业地表土壤含水率的快速精确测定提供参考.以浙江永康地区采集的不同含水率土壤样本为研究对象,利用ASD FieldSpec 3光谱仪在室内对土样进行光谱反射率测量,并基于原始光谱反射率(R)及其对应的一阶微分光谱(FD)、二阶微分光谱(SD)进行一维二维及三维光谱指数的提取.再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PLSR)对不同光谱指数建模,并对比分析不同模型的反演精度.结果表明:三维光谱指数相比于一维二维光谱指数对土壤含水率更加敏感;基于三维光谱指数(TBI2)偏
为了湖南省机采棉品种选育,对2020年湖南省机采棉区域试验10个品种(系)的13个主要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表明:籽棉产量与生育期、株高、第一果枝节位、第一果枝高度、单株结铃数呈正相关,与单株果枝数、衣分、单铃重、籽指、衣指、僵瓣花率呈负相关,以籽棉产量与单株结铃数、僵瓣花率的关系最为密切(r=0.678,-0.712);皮棉产量与生育期、第一果枝高度、单株结铃数、衣分、籽棉产量呈正相关,与株高、第一果枝节位、单株果枝数、单铃重、籽指、衣指、僵瓣花率呈负相关,以皮棉产量与籽棉产量、单株结铃数、僵瓣花率
近年来,江西省棉花产业呈现不断萎缩的局面,为稳定江西省棉花种植面积,推动江西省棉花产业的发展.课题组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等方法,搜集了大量的数据,运用SWOT分析,对江西棉花产业的优势、劣势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稳固棉花基础性地位、提高农民植棉积极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型植棉主体、开发植棉新机械、强化棉花产品质量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为了筛选适宜甘肃地区棉花上应用的降解膜类型,于2020年在甘肃敦煌设置了降解膜与普通PE膜的对比试验.通过棉田土壤温度观测、田间植株性状调查、经济性状和产量测定,对两种可降解地膜与普通地膜在棉花上应用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 表明:覆膜后的4月24日测定,10:00普通PE膜处理5 cm地温明显高于降解膜;不同覆膜处理对棉花生育期影响不大,但对植株性状影响较大,株高、果枝数、结铃数、节位高均表现为普通PE膜大于降解膜,降解膜A与B之间差异不明显;降解膜A、B与普通PE膜产量差异显著,A、B较普通PE膜(CK)
为研究因子分析法在棉花区试中应用可行性,探讨湖北省麦后棉育种发展趋势.以近年参加湖北省区试麦后棉品种为实验材料,利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14个品种的17个性状进行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提取6个公因子,可解释全部性状信息的92.041%.其中第一、第四公因子为品质因子,第二公因子为生育期因子,第三公因子为株型因子,第五、第六公因子为产量因子.通过计算各品种的因子得分,发现虽然不同品种因子得分有正负差异,但是均为了提高产量或者改善品质.通过聚类分析,发现14个品种可以分为4个类群,第一类群为EZ12,ZS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