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社会重视度逐渐提升,俨然已成为重要教育的重要方面,不同时期学生教育特点不同,小学生年龄尚幼,应注重多以综合实践活动为途径,活动中潜移默化培养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社会实践能力;重要性
马克思理论指出实践是人类改造并探索现实世界的活动,随着教育的改革,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应从小学生抓起,但实际教育活动中小学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并不如意,本文将对不同教育阶段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途径进行总结,以此为基础探析对小学生于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提出有效教育的措施意见及建议。
一、纵向分析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
从改革开放到二十一世纪,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也在不断演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党明确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济上改革开放,文化教育上也有了突破,1978-1992年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基本途径为“劳动教育”,虽然效果确切但受情境的局限性。1992-1999年进一步解放思想,为满足市场经济需求,社会实践能力需求更大,这一时期其培养途径主要为“活动课”,内容包括德育活动、文学艺术活动、科学技术活动、卫生体育活动四个方面,教育情境仍受一定局限。21世纪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途径为“综合实践活动”,正好满足了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时代特色需要,旨在培养出一批批实践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发展现状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3-6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一改传统独立课程组织形态,越过学科领域,和常规课程相比更需强调自主性、实践性、生成性和开放性,它以学生自身经验为基础,更加注重知识技能的实际综合应用,是一门凸显生活、经验对学生产生价值的课程。目前各大高校向社会输送出一批批人才,但较多都缺乏实践能力,为赶上时代发展需要,实践能力培养首先就应从娃娃抓起。有问卷对大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程度调查,结果显示65.21%的大学生都觉得实践能力培养应从学前、小学开始;5.59%学生觉得自我实践力强,36.02%觉得比较强,58.39%觉得一般或较差,故而应高度重视低龄时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之后进入社会才更具竞争力。
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及其培养方面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对人才需求有所明显提升,过度重理论、重知识、轻实践、轻技能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难得到认可,因此国家教育部对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度逐渐提升;②新时期下对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采取了些许措施,但科学性、实用性等还待加强,升学率仍给学校、教师、学生带来较大压力,阻碍实践能力发展;③教育工作者目前也正在进行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规律上的探讨,已经取得一定进展;④全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应继续明确教育考核目标,根据小学生能力发展规律为基础针对性规划、设计,可以说单纯课程或几项活动是难以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
三、综合实践活动核心内容
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依托主要体现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劳动和技术教育4个方面,多领域相结合以体现出实际活动的综合性。目前教育已经将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独立成为科目,狭义上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另外剩下两方面。研究显示人的技能及生活习惯在3岁前会形成50%,3-6岁时形成30%,6-20岁形成20%,因此可以说幼儿、儿童精力旺盛,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社会实践能力有着极强的必要性。
四、怎样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小学生可塑性强,心理生理不成熟,这也是其典型年龄特征,小学生实践能力构成要素分析,基本归纳为5个方面,包括操作力、认知力、解决问题能力、表达力和人际交往力,因此具体措施应从这几方面为出发点。
(一)培养敏锐观察力
小学阶段孩子感知力特殊,主要表现在感受情境氛围、直观认识环境等方面,懂得自己说话、做事对应的场合,人们通常用眼明心亮来形容观察力强的人,一个人的丰富认知、准确分析、记忆等都和观察力密切相关,因此要教导孩子善于观察,比如牛顿通过苹果落地的规律发现了地球万有引力;瓦特烧开水观察蒸汽发明了蒸汽机,典故不甚枚举。小学生观察力培养应明确目的、任务,再指导观察方法,总结观察结果,比如观察麻雀和蝙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得出蝙蝠并非鸟类的结论;又或是观察菜市场的学问,人与人之间怎样讨价还价、怎样辨别蔬菜是否新鲜等。
(二)培养表达及人际交往能力
表达、交往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为培养孩子社会实践力应营造出轻松的活动氛围,诱发学生表达欲,之后再教导表达、人与人交往的方式和技巧。激发孩子想表达的欲望可以多带领学生调查、访问、实地考察、集体交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为交流建立素材库,一个学生语言表达时其他孩子安静凝听,自信饱满、字正腔圆、语言流畅者老师应给予鼓励,并作为模范教导其他学生,以自信的态度、良好的形态表达交流可为自己添光加彩。
(三)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是现实生活实际需要的重要能力,也是培养社会实践力的关键方面。若学生遇到困难老师应积极安慰,告诉学生谁都会遇到难题,正确的是应积极面对问题,使问题得到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一定层面上来说是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关键纽带。比如《我来当老师》的实践活动中,高年级小学生需要解决1年级孩子不会戴红领巾的问题,孩子们相互探讨,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可得到助人的乐趣,还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是社会实践的最直接形式,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多利用现代先进工具、多动手操作,指导使用工具,比如电脑操作、巧用剪刀剪纸等,老师设计活动任务,并指导学生操作技巧,在教师、同学相互间共同帮助下最后完成作品。
五、小结
综上,社会实践能力是人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小学生思维灵活、可塑性强,是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而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老师应充分认知实践力培养的重要性,从动手力、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力等多方面细节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旨在为社会教育出一代代综合能力强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葛微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128-129.
[2]竺挺堯,杨项余.小学生“职业模拟”社会实践的三维评价[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1):128-128.
作者简介:
才仁加甫,主要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社会实践能力;重要性
马克思理论指出实践是人类改造并探索现实世界的活动,随着教育的改革,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应从小学生抓起,但实际教育活动中小学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并不如意,本文将对不同教育阶段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途径进行总结,以此为基础探析对小学生于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提出有效教育的措施意见及建议。
一、纵向分析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
从改革开放到二十一世纪,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也在不断演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党明确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济上改革开放,文化教育上也有了突破,1978-1992年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基本途径为“劳动教育”,虽然效果确切但受情境的局限性。1992-1999年进一步解放思想,为满足市场经济需求,社会实践能力需求更大,这一时期其培养途径主要为“活动课”,内容包括德育活动、文学艺术活动、科学技术活动、卫生体育活动四个方面,教育情境仍受一定局限。21世纪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途径为“综合实践活动”,正好满足了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时代特色需要,旨在培养出一批批实践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发展现状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3-6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一改传统独立课程组织形态,越过学科领域,和常规课程相比更需强调自主性、实践性、生成性和开放性,它以学生自身经验为基础,更加注重知识技能的实际综合应用,是一门凸显生活、经验对学生产生价值的课程。目前各大高校向社会输送出一批批人才,但较多都缺乏实践能力,为赶上时代发展需要,实践能力培养首先就应从娃娃抓起。有问卷对大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程度调查,结果显示65.21%的大学生都觉得实践能力培养应从学前、小学开始;5.59%学生觉得自我实践力强,36.02%觉得比较强,58.39%觉得一般或较差,故而应高度重视低龄时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之后进入社会才更具竞争力。
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及其培养方面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对人才需求有所明显提升,过度重理论、重知识、轻实践、轻技能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难得到认可,因此国家教育部对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度逐渐提升;②新时期下对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采取了些许措施,但科学性、实用性等还待加强,升学率仍给学校、教师、学生带来较大压力,阻碍实践能力发展;③教育工作者目前也正在进行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规律上的探讨,已经取得一定进展;④全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应继续明确教育考核目标,根据小学生能力发展规律为基础针对性规划、设计,可以说单纯课程或几项活动是难以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
三、综合实践活动核心内容
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依托主要体现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劳动和技术教育4个方面,多领域相结合以体现出实际活动的综合性。目前教育已经将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独立成为科目,狭义上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另外剩下两方面。研究显示人的技能及生活习惯在3岁前会形成50%,3-6岁时形成30%,6-20岁形成20%,因此可以说幼儿、儿童精力旺盛,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社会实践能力有着极强的必要性。
四、怎样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小学生可塑性强,心理生理不成熟,这也是其典型年龄特征,小学生实践能力构成要素分析,基本归纳为5个方面,包括操作力、认知力、解决问题能力、表达力和人际交往力,因此具体措施应从这几方面为出发点。
(一)培养敏锐观察力
小学阶段孩子感知力特殊,主要表现在感受情境氛围、直观认识环境等方面,懂得自己说话、做事对应的场合,人们通常用眼明心亮来形容观察力强的人,一个人的丰富认知、准确分析、记忆等都和观察力密切相关,因此要教导孩子善于观察,比如牛顿通过苹果落地的规律发现了地球万有引力;瓦特烧开水观察蒸汽发明了蒸汽机,典故不甚枚举。小学生观察力培养应明确目的、任务,再指导观察方法,总结观察结果,比如观察麻雀和蝙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得出蝙蝠并非鸟类的结论;又或是观察菜市场的学问,人与人之间怎样讨价还价、怎样辨别蔬菜是否新鲜等。
(二)培养表达及人际交往能力
表达、交往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为培养孩子社会实践力应营造出轻松的活动氛围,诱发学生表达欲,之后再教导表达、人与人交往的方式和技巧。激发孩子想表达的欲望可以多带领学生调查、访问、实地考察、集体交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为交流建立素材库,一个学生语言表达时其他孩子安静凝听,自信饱满、字正腔圆、语言流畅者老师应给予鼓励,并作为模范教导其他学生,以自信的态度、良好的形态表达交流可为自己添光加彩。
(三)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是现实生活实际需要的重要能力,也是培养社会实践力的关键方面。若学生遇到困难老师应积极安慰,告诉学生谁都会遇到难题,正确的是应积极面对问题,使问题得到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一定层面上来说是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关键纽带。比如《我来当老师》的实践活动中,高年级小学生需要解决1年级孩子不会戴红领巾的问题,孩子们相互探讨,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可得到助人的乐趣,还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是社会实践的最直接形式,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多利用现代先进工具、多动手操作,指导使用工具,比如电脑操作、巧用剪刀剪纸等,老师设计活动任务,并指导学生操作技巧,在教师、同学相互间共同帮助下最后完成作品。
五、小结
综上,社会实践能力是人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小学生思维灵活、可塑性强,是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而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老师应充分认知实践力培养的重要性,从动手力、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力等多方面细节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旨在为社会教育出一代代综合能力强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葛微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128-129.
[2]竺挺堯,杨项余.小学生“职业模拟”社会实践的三维评价[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1):128-128.
作者简介:
才仁加甫,主要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