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课堂教学中长期有一个话题争论不休——形式和内容哪个更重要?其实,从辩证法的观点看,这个话题是毋庸争辩的,内容和形式都重要,缺少哪一个方面都会使另一个方面黯然失色,无法或不能更好地展现出来。
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都只重视对课堂和教材内容的无限挖掘和拓展,而忽略了形式的表达。甚至有的教师认为课堂形式只是作秀,对学生考高分、提高成绩没太大的帮助。诸如此类偏重课堂内容忽视课堂形式的教师并不在少数,究其根源,是其传统的教学思维没有改变过来。在升学率的压力下,一切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在转,素质教育被当成“圣经”束之高阁。追求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本身无可厚非,但过于强调教学的结果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则完全有悖于养成教育的初衷。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主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教改实践和新课程改革理念还有较大的差距。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改革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效。
传统的授课模式往往包括“复习提问—新课导入—学生自学阅读—教师讲解—课堂小结—作业布置”这样一些基本环节。稳定的基本模式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教师上课的意图,明确自己听课的重点。倘若一成不变,则易造成学生急功近利,只注重课堂教师讲解这一环节,其余几个环节则专心不够、效率不高,学生主体性作用得不到发挥,长此以往,课堂组织教学将出现空档,直接影响到课堂的实效。
事实上,从事政治教学工作五年来,我也是一个偏重于课堂内容而忽视形式的典型——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讲解知识点,要求学生抄笔记,勾画书本上的重点,朗读重要段落。虽然学生成绩尚可,但在这种“一言堂”的气氛里,不仅学生打哈欠,就连我自己有时也感到课堂索然无味。到底该怎么教呢?
第一次使我感到课堂形式重要性的是听一位心理学老师的课。她和我年龄相仿,要参加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比武;而我们几个政治老师就帮着听听课提提意见。她讲课的主题是《信任之旅》,我足足听了她五节课。五节课同样的内容、同样的几个环节,这漫长的听课过程确实让我有些烦躁,我怀着有些腻歪的心情听她的正式比武课。确实还是那个主题,还是那个内容,还是那几个环节,但这次我被她的课深深地吸引住了,甚至还有一些感动在里面。我相信学生在这堂课上也收获颇丰。原因是她在这节课上做了很多形式上的功夫。课堂的开始是一段清缓美妙的音乐,教师在讲台上娓娓道出话题——《信任之旅》,接着学生谈话、游戏,感受信任。最后在教师、学生的大合唱《朋友》的歌声中结束了此节课,我感觉到友谊之花在教室中绽放。可以说,这堂课她很好地利用形式烘托出《信任之旅》这个主题。其中有一个让我有些感动的环节就是教师让学生谈谈“生活中不被信任的感受”。教师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她的问题,而是先让学生在舒缓的音乐中闭上眼睛回忆过往的感受。此刻,我感到记忆的溪流在教室内缓缓涌动。此刻无声胜有声,短短的一分钟回忆之后,学生的回答异常踊跃,言语之中没有平时机械陈述的语气,充满了真挚和感动。整堂课畅如流水,衔接自然,既有教师的引导,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更值得一提的是,整堂课都充满了人情味。
另外还有一个案例也非常值得一提。这位教师是莞中的一位老教师。她的那堂课可以用精彩两个字来形容。不仅仅是她的学生融入其中,我相信,和我一起在座听课的老师们也都被她的课所吸引。当上课铃响起,授课的开始并不是传统的“起立、上课……”,只见教师挥舞着手中的小国旗,在讲到目前社会上出现严重的食品安全(三鹿奶粉事件)及一系列人为灾难时唱起了国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学生的热情一下子就被点燃了,精神饱满地参与课堂讨论与分析,作为主人翁,他们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在不经意间,课改要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就完美地体现出来。
上面两位教师的课给了我深深地启示:稳定的“复习提问—新课导入—学生自学阅读—教师讲解—课堂小结—作业布置”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教师上课的意图,明确自己听课的重点。但倘若一成不变则易造成学生急功近利,只注重课堂教师讲解这一环节,其余几个环节则专心不够、效率不高。学生主体性作用得不到发挥,长期以往课堂组织教学将出现空档,直接影响到课堂的实效。
处理好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我们也不能走入极端、不能过分重视学生的参与和活动。该让学生活动的,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该让学生讨论的,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讨论;有些问题一目了然很简单根本不需要讨论,就不能追求形式硬让学生讨论。在探究学习中,教师不能动不动就让学生讨论,而要视情况而定。学生活动的尺度要恰到好处。只有恰当地用学生活动这种形式,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卢建筠.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胡兴松.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都只重视对课堂和教材内容的无限挖掘和拓展,而忽略了形式的表达。甚至有的教师认为课堂形式只是作秀,对学生考高分、提高成绩没太大的帮助。诸如此类偏重课堂内容忽视课堂形式的教师并不在少数,究其根源,是其传统的教学思维没有改变过来。在升学率的压力下,一切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在转,素质教育被当成“圣经”束之高阁。追求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本身无可厚非,但过于强调教学的结果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则完全有悖于养成教育的初衷。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主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教改实践和新课程改革理念还有较大的差距。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改革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效。
传统的授课模式往往包括“复习提问—新课导入—学生自学阅读—教师讲解—课堂小结—作业布置”这样一些基本环节。稳定的基本模式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教师上课的意图,明确自己听课的重点。倘若一成不变,则易造成学生急功近利,只注重课堂教师讲解这一环节,其余几个环节则专心不够、效率不高,学生主体性作用得不到发挥,长此以往,课堂组织教学将出现空档,直接影响到课堂的实效。
事实上,从事政治教学工作五年来,我也是一个偏重于课堂内容而忽视形式的典型——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讲解知识点,要求学生抄笔记,勾画书本上的重点,朗读重要段落。虽然学生成绩尚可,但在这种“一言堂”的气氛里,不仅学生打哈欠,就连我自己有时也感到课堂索然无味。到底该怎么教呢?
第一次使我感到课堂形式重要性的是听一位心理学老师的课。她和我年龄相仿,要参加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比武;而我们几个政治老师就帮着听听课提提意见。她讲课的主题是《信任之旅》,我足足听了她五节课。五节课同样的内容、同样的几个环节,这漫长的听课过程确实让我有些烦躁,我怀着有些腻歪的心情听她的正式比武课。确实还是那个主题,还是那个内容,还是那几个环节,但这次我被她的课深深地吸引住了,甚至还有一些感动在里面。我相信学生在这堂课上也收获颇丰。原因是她在这节课上做了很多形式上的功夫。课堂的开始是一段清缓美妙的音乐,教师在讲台上娓娓道出话题——《信任之旅》,接着学生谈话、游戏,感受信任。最后在教师、学生的大合唱《朋友》的歌声中结束了此节课,我感觉到友谊之花在教室中绽放。可以说,这堂课她很好地利用形式烘托出《信任之旅》这个主题。其中有一个让我有些感动的环节就是教师让学生谈谈“生活中不被信任的感受”。教师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她的问题,而是先让学生在舒缓的音乐中闭上眼睛回忆过往的感受。此刻,我感到记忆的溪流在教室内缓缓涌动。此刻无声胜有声,短短的一分钟回忆之后,学生的回答异常踊跃,言语之中没有平时机械陈述的语气,充满了真挚和感动。整堂课畅如流水,衔接自然,既有教师的引导,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更值得一提的是,整堂课都充满了人情味。
另外还有一个案例也非常值得一提。这位教师是莞中的一位老教师。她的那堂课可以用精彩两个字来形容。不仅仅是她的学生融入其中,我相信,和我一起在座听课的老师们也都被她的课所吸引。当上课铃响起,授课的开始并不是传统的“起立、上课……”,只见教师挥舞着手中的小国旗,在讲到目前社会上出现严重的食品安全(三鹿奶粉事件)及一系列人为灾难时唱起了国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学生的热情一下子就被点燃了,精神饱满地参与课堂讨论与分析,作为主人翁,他们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在不经意间,课改要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就完美地体现出来。
上面两位教师的课给了我深深地启示:稳定的“复习提问—新课导入—学生自学阅读—教师讲解—课堂小结—作业布置”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教师上课的意图,明确自己听课的重点。但倘若一成不变则易造成学生急功近利,只注重课堂教师讲解这一环节,其余几个环节则专心不够、效率不高。学生主体性作用得不到发挥,长期以往课堂组织教学将出现空档,直接影响到课堂的实效。
处理好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我们也不能走入极端、不能过分重视学生的参与和活动。该让学生活动的,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该让学生讨论的,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讨论;有些问题一目了然很简单根本不需要讨论,就不能追求形式硬让学生讨论。在探究学习中,教师不能动不动就让学生讨论,而要视情况而定。学生活动的尺度要恰到好处。只有恰当地用学生活动这种形式,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卢建筠.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胡兴松.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