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合理科学的数学问题情境中,学生新的知识需求与其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因此,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创设,对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法就是指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索,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不仅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意识,调动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长远发展。
一、以旧联新,搭桥铺路
在新课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如教学《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先出示两个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老师通过课件演示,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演示,学生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二、激发兴趣,启动认知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如教学《循环小数》时,以三种颜色的交通信号灯的变化规律为例,这时老师引导说:“红、黄、绿灯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循环现象。以此引出数学计算中出现的这种现象——循环小数。”
三、设障立疑,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在教学《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3×5和4×4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那么,到底怎么求它们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开始了新知识的探究。
四、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学生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课件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玻璃板,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
五、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运用实物、模型或多媒体等进行教学,具体直观地揭示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获得较深的感受。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课件呈现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学生建立表象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举例。课件显示三角旗、房架后,并提问:“红领中、小三角旗、房架,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三角形的概念。
情境教学的创设不仅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同时,通過各种情境的创造丰富了教学课堂,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将素质教育落地执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尚娟娟. 小学数学情境再构建教学探寻[J]. 内蒙古教育,2017(12).
[2] 刘莹.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9).
【关键词】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法就是指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索,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不仅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意识,调动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长远发展。
一、以旧联新,搭桥铺路
在新课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如教学《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先出示两个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老师通过课件演示,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演示,学生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二、激发兴趣,启动认知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如教学《循环小数》时,以三种颜色的交通信号灯的变化规律为例,这时老师引导说:“红、黄、绿灯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循环现象。以此引出数学计算中出现的这种现象——循环小数。”
三、设障立疑,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在教学《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3×5和4×4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那么,到底怎么求它们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开始了新知识的探究。
四、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学生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课件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玻璃板,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
五、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运用实物、模型或多媒体等进行教学,具体直观地揭示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获得较深的感受。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课件呈现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学生建立表象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举例。课件显示三角旗、房架后,并提问:“红领中、小三角旗、房架,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三角形的概念。
情境教学的创设不仅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同时,通過各种情境的创造丰富了教学课堂,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将素质教育落地执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尚娟娟. 小学数学情境再构建教学探寻[J]. 内蒙古教育,2017(12).
[2] 刘莹.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