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求新,“智”放光芒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b8i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慧校园”建设的关键在于“落地”,有效作用于教学实践中,才会真正为教育赋能。这在南昌三中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验证——自启动“智慧校园”以来,学校以问题为导向、以教师为支点、将学生立于中心,布局教、管、学,将信息化“负能”转化为教学中的有效动能,破解了一个个教学难题。
  豫章郡里,文脉昌盛。自古就是钟灵毓秀之地的南昌,在唐朝就被形容为“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当历史的车轮驶向21世纪,南昌看准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争做信息化发展排头兵,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建立“互联网+”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教育服务及教育治理新模式,实现南昌“智慧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南昌市第三中学(以下简称南昌三中)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为教育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在2012年启动了数字校园建设工作,2014年全面创建智慧校园,2015年引入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与个性化学习手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转变教学模式,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让学生实现个性化成长。时至今日,信息化技术应用场景已遍布南昌三中校园,千兆宽带、全覆盖无线网络、一卡通等让校园生活更加便捷,为南昌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打造出“三中样本”。
  理念——“三以”做引领   “负能”变赋能
  “智慧校园”建设的关键在于“落地”,真正有效作用于教学实践中。这需要学校在建设前就对教育信息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正确的出发点,后面的路才不会走歪。
  为了让智慧校园有效“落地”,学校以“三以”理念为引领,减少无效投入,将“负能”转化为有效动能,进而为教育赋能。
  以问题为导向。在引进新技术时,我们会依据教师提出的需求来适配相应的技术与教学装备,让每一个引进的技术都有用武之地。管理层也将结合学校实际,以项目实施为抓手,切实解决学生成长需要。同时加强与技术相配套的课程开发,让引进的技术能够成为教学中的常态化应用。在建设初期,我们的出发点是“解决实际问题”,而非“完成硬性指标”,不会浪费每一笔投入。
  以教师为支点。若想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教师理念必须要转变。只有当教师弄懂教育现代化的本质与发展方向,才能让技术发挥出應有的作用。从这一点延伸,南昌三中一直致力于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鼓励教师参加相关竞赛和展示活动,同时表彰优秀教师、推广成功经验,激发教师群体对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热情。
  相对于技术操作层面的培训,我们更关注对教师内在价值观的引领,带他们了解当下教育趋势,启发他们思考技术变革时代下的教育形态及教师角色的转变,培养其信息化和数字化思维。我们希望能以教师的转变为支点,撬动南昌三中智慧校园的整体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南昌三中秉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一切技术以为学生服务为中心,致力于打造适合学生个体成长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在目前引进的技术中,有可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景的先进设备,也有能即时互动的网络通信,以及作用于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的开放教育教学情境。
  在建设智慧校园的进程中,南昌三中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健康体魄、高效学习能力和创新进取精神的优秀人才。从2012年至今,我校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总计达4000万,每一分投入都用在了“刀刃”上。
  应用——“三智”做目标  落子教、管、学
  在“三以”理念的支撑和引领下,我校长远布局,落子教学、管理、学生创新,三轨共行,聚同化异,在建设智慧校园初期明确了“智管、智教、智学”的“三智”目标。
  “三智”是指以服务为核心的智能化管理,以大数据为依托的精准教学,以“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为基准的学习环境。这三个目标明确了“以人为本,为学生和教师、家长服务”的核心理念,致力于为学生、教师、家长群体建立无处不在的学习网络,提供融合创新的科研网络,进而形成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营造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
  在管理层面,南昌三中智慧校园系统已经实现全校大数据云共享,将教学、科研、管理、人事等工作归类到同一平台,让校园管理更加扁平化、智能化。
  学校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理念,充分利用云数据分析,对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校园信息进行收集并生成数据报表,为学校的日常管理、教学、行政决策等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持。智慧校园系统为传统校园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数字空间,拓展了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了工作效率。此外,智慧校园系统还深度融合政教、教务部门,形成了从招生报名、新生报到、新生分班、选课走班的完整入学闭环。
  在智慧校园系统应用的过程中,我校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高效的教学管理。
  三中智慧管理云:一种智慧校园平台,一套站群系统可实现八个校区网站的数字化管理与大数据利用,实现信息互通。
  三中智慧物联网:让智慧校园与“一卡通”深度融合,图书借阅、超市消费、宿舍管理及学生考勤等都可通过小小的一张卡来完成;消费信息、考勤情况、住宿信息等会实时推送到学校管理人员、班主任和家长手机中。
  一号通全校:无线WiFi、网站群、智慧校园平台等用一个账号就能全校通行,且仅需登录一次,但要通过第三方应用统一认证。
  掌上三中——移动智慧校园:与智慧校园信息互通的企业号,可将学生的学习动态与学习进度实时推送给家长,便于家长对学生情况的掌握,加强了家长、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也可通过这项应用随时随地处理管理事务,为其教学留出更多的时间与空间。
  在教学层面,南昌三中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深度赋能教师教学,大大提升了效率与精准度。
  在南昌三中,教师的备课、教学、批改试卷作业、教学质量分析等都可在同一平台完成;教师还可在“教案共享”板块展示自身教学成果、学习名师成功经验。平台提供的大数据可辅助教师对试卷质量进行深度分析、优化试卷设计,进而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其提供个性化教学方案,对症下“药”,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果。   2016年,南昌三中成立了大数据教研中心,将学生的周练和平时测试改为手阅模式,月考和大考则采用网阅模式,让考试内容与中高考接轨,真正实现精准教研。
  在学习层面,南昌三中一直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从虚拟课堂到数据化应用,从创客实验室到VR实验室,这些信息化技术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带来了更多新奇的体验,打造出一个立体学习空间,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南昌三中近年引进的数字实验室,就是我们为学生打造的创新实验空间——传感器将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可视化,让学生更直观地观测、更深入地理解实验,学生还可对实验数据进行重组。这个实验室改变了传统的实验学习模式,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为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校还加强了对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南昌三中每年开展电脑制作、信息学奥赛、科技创新、3D打印和微视频制作等竞赛;引进VR/AR创新实验室、创客教室、人工智能实验室,满足当下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要求,在提升其学习热情的同时,激发创新动力。
  信息化极大方便了师生的教与学,也实现了“智管、智教、智学”的三智目标,让“三智”成为南昌三中新亮点。
  成效——“三变”促发展   “智慧”结硕果
  时至今日,南昌三中在智慧校园建设这条路上已走过7年。如今,高效便捷的智慧校园创建已初见成效。近年来,南昌三中喜讯频传,连续4年获南昌市“优秀资源评比”优秀组织单位,2019-2020年期间,学校共有15人次在江西省中小学教师优秀教学资源展示活动中获得省级奖项,30人次获市级奖项。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南昌三中的三个转变。
  首先是教师的转变——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逐步适应了信息化教学,利用线上授课、学情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精准教学。我校在2016年涉足线上教育,着手搭建“空中课堂”。及早地布局让我校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顺利渡过难关,率先实现“停课不停学”,师生反馈良好。
  其次是学生的改变——学生改变了传统的题海战术,通过个性化学习方案精准解决学习问题,各个击破知识难点,提高了学习效率,提升了学习成绩。
  最后是學校的改变——学校改变了评价方式,通过各项教育、教学数据精准分析,优化校园管理,助力制定决策。
  “三变”带动了南昌三中的整体发展,也为师生信息素养提供了成长的沃土,进而结出“智慧”的果实。在我校近两年指导的学生中,2人获信息学奥赛全国一等奖,9人获二等奖,获市级奖项有30多人次;在2019年中小学电脑制作技能提升活动中,有2件学生作品获全国二等奖,省级一等奖6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4个。在2019年NOIP信息学奥赛中,我校1人获全国一等奖、11人获二等奖。2021年1月,我校涂靖松同学参与了全国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国移动‘和教育’杯”第二十一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创客项目。在2020年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中,我校共有三支代表队参赛,包揽了工业技能大赛AI探索类总冠军、总亚军和三等奖。2021年,我校还荣获团中央“小平实验室”认定授牌。
  展望——“三高”做风帆   乘风破桎梏
  在7年的智慧校园建设之路中,南昌三中的教育信息化逐步形成了“三高”特色——高度融合的信息化基础环境、高效实用的校园应用平台、高层次专业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师资队伍。这“三高”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石,我校也将以此为风帆,在信息化发展的道路上乘风破浪,突破现有桎梏,实现更高的发展。
  未来,我们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惑——如何将技术升级?教育信息化2.0时代,我校将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全面推进线上教育,让线上教育成为线下教育的有效补充;对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培养,让他们自己掌握分析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双师”课堂,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南昌三中始终致力于智慧校园建设,积极提升办学品质,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为全省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贡献,为成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引领校、智慧教学的创新校、智慧管理的示范校而努力。
其他文献
数字中国是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今年四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对应“十四五”新发展阶段技术变革与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指出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方向。  在辽宁,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为数字职教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加快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运用大数据促进管理、治理模式创新,加快辽宁“数字蝶变”,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保障
期刊
今年求职季,沈阳药科大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应届硕士生王硕如愿入职了心仪的公司。他认为,这得益于沈阳药科大学的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我真觉得,如果没有校企合作的培养经历,拿不到这个机会。”开放办学是近年来辽宁在高等教育领域做得最引人瞩目的举措,校际、校所、校地、校企合作全省“一盘棋”,而其意义远超出了教育本身。  一个省对高校开放办学的需求  中国最早开放的沿海省份之一辽宁,一度经济发展步伐缓慢,新时
期刊
常念初事,难忘初心。那是1987年,刚毕业从教的李玉双走上三尺讲台,看着台下那一双双好奇的大眼睛,感觉既神圣又紧张。那时的她,心里只有一个最朴素的想法:珍惜这份工作,当一个好老师,让和她一样的农村孩子也能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面对管班,深入故而深切  当上了班主任,沉到了班级中,泡在了学生身边,李玉双开启了“虎”班主任、“暖”班主任、“甩手掌柜”班主任的“变色龙”模式,着力培养孩子们做“班级小主人
期刊
初识王维珍,她身穿粉色长裙、面部淡雅装饰,58 岁的人看上去40开外,与人交谈时散发着平和与亲切之感,让人顿觉心安。这位山东省招远市金岭镇邵家初级中学的女教师,在36年乡村中学从教经历中,用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关注着每一个孩子,期待着每一个生命的成长、 绽放。她始终恪守自己的信念:教育不仅仅是教人以知识,更要教人怎么去做人、怎么去做事。  如今的道德与法治课,是王维珍主动要求的任教学科,这一做已有6
期刊
当前,虽然教育均衡发展的力度有所增强,但是城乡教育差距仍然很大,教学设施设备、生源质量、师资配备、家庭教育等问题仍是乡村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障碍。全面提升农村中学教育质量,尤其是农村薄弱中学的教育质量,要转变思路。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中学,2012年根据布局调整,四所中学合并,最远招生辐射半径80多公里。现有24个教学班,在校生1200余人,教师110人。合并初期,学校硬件条件不达标,教师
期刊
仲夏的清华园,秀木森森,蓊郁葳蕤的国槐,枝叶扶疏的紫荆树,张扬着夏的蓬勃,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行走在校园里,正挺拔地书写着青春。“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在水木清华自清亭边,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首席教授郑泉水院士。他表示:“‘钱学森之问’的提出,推动我国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探索与实践。科学是改变世界的强大力量,有时一个关键技术的突破,带来的将是整个行业甚至国家的繁荣。我们要创建
期刊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仅仅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方法,满足不了当今的人才需求。要促进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方法来培养综合素质更高的人才。在发展综合素质人才的时代呼声下,德育教育是重要一环。所谓德育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化,使他们能够在心中培养起遵守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的良好行为习惯。与此同时,初中阶段学生们接触最多的是语文教育,语文是最贴近他们心理诉求的学科。语文作为我
期刊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管理者,必须深刻认识到学校管理是一项常新的系统工程,必须要以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治理、国际的视野、跨界的思维谋划和实践,构建适合学校发展的现代化治理体系,营造适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环境氛围,创造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和资源。同时,要处理好学校教育主导与主体、理念与实践、管理与服务等关系,精准施策、科学管理、提升质量,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  促进党建工作与教育工作的有效融合
期刊
中国少年强,则国必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推进武术文化教育是一项重要工作。武术进校园不仅能够让中小学生得到体育锻炼,更能够传播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扬。  武术进校园,使中小学生了解武术运动知识,掌握武术中的防身技巧技能,还
期刊
钉钉、微企号、智能教育装备等技术为我校开辟了一条新路径——不仅打通了政务与校务间的通道,加速了家校合作进程,同时也拓展了学习空间,让深度学习有了支撑点。它们如空气一样浸润在日常教学中,每个人都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便利,我校也从“数字化”走向了“数智化”发展。  技术改变教育,教育也须融合技术。因此,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就是“赋能加一度”。从这一语境出发,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南师附小)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