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课堂上,天天面临学生出错。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错题是伴随学生们一起成长,并勇往直前的。但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农村教师往往看中那些准确无误的资源。对待学生的错误资源往往加以躲避,甚至许多教师对待学生的错题只会简单处理,甚至对做错题的学生发火了事,导致许多农村学生讨厌数学害怕数学的严重局面,更何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去寻找、利用、挖掘这些错误资源。我们应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出发,面对学生已存在的错题进行换位思考,不训斥、挖苦学生,更应多多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辩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实现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正确引导学生对错题的分析评价,从错误中体验成功,树立学数学的浓厚兴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利用好错题资源,变废为宝,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巧用错题,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它来源于学生、贴近学生,教学时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利用的价值。
例如:兰兰带了30元去村店买生活用品,她买了一瓶洗发水用去12元,一瓶沐浴露用去15元,小明还剩下多少钱?
学生列出两种错误综合算式:12+15-30=3,30-12+15=33。教师没有作任何评价,微笑地对同学们说:“你们认为12+15-30=3对吗?”学生略深思认为不妥!教师追问:“为什么?”学生不解地说:“答案怎么会等于3或33两种答案呢?27-30怎么能减呢?”教师急迫地问:“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学生大声说同意,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12+15=27表示一共花去的钱,30元是原来带去的钱,不能用花掉的钱去减原来带去的钱。”另一位学生立马说:“因为是求剩下的钱,要用原来的30元减去用掉的27元,所以27-30肯定不对。”顿时大部分学生恍然大悟:用总共的30元减去买掉的27元,就是剩下的3元。教师又话语一转:那30-12+15总对了吧?学生立即反应过来说不对,买了东西,钱怎么会多起来呢?教师说看来问题出在这里了,那想一想应该怎么办呢?分组讨论,学生通过讨论,似乎还未得出答案,此时,一只小手举起,马上说:“我是这样想的,在12+15的外面加上一个小括号,就可以算了。”有些学生边摇头,边问:“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呢?它有什么用,它表示什么意思?”其中一位学生回答:“我知道了,加上小括号可以表示把12+15=27先算出来。”一部分学生似乎懂了,这时,教师故意装作一副不懂的样子说:“同学们明白可老师还不懂,谁能说一说?”部分同学很着急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加上小括号就表示把12+15先算嘛!教师似乎醒悟:原来是这样的,那现在你们都懂了吧?学生齐声说懂了。
上述教学过程,教师能在课堂中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机智、灵活地加以引导,抛砖引玉,深度追问,让学生在互相争辩,讨论中逐渐认识到错误的根源,发现问题的本质,找到问题解决办法,训练了学生反思能力和辨析能力。虽然学生从“错误”的算式中寻找到了正确的解法,但是他们的情感态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满足了各等次学生的心理需求,开阔他们的解题思路,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引用错题,培养发现意识
培养学生发现意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创造性思维是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给学生假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纠正错题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发现意识的有效途径。
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中:有29片扇叶,每台电扇装3片,这些扇叶够装几台电扇?好多学生列式,29÷3=9(台)针对这一较为典型的错误,我把它作为一个判断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接着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其中一种方法用我们的生活经验来判别:原来只有29片扇叶,装了9台电扇,每台电扇装3片,这不是装了后原来的扇叶不是还多2片吗?怎么等于9台呢?做错的学生恍然大悟。接着老师对症下药,带着学生分析,找出正确的商和余数以及不同的单位填写。
因而,出现偏差和错题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在于教师如何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上面的例子,我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问题,创设自主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来推算问题,让学生在审视错误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了问题,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
三、妙用错题,培养创造思维
例如:3名工人2小时加工120个零件,某车间12名工人8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其中一位同学却列式为:120÷3×8×(12÷3)=1260个。老师发现这位同学的解法有与众不同,就板书到黑板上。学生看了摇摇头表示不同意,老师笑了笑,请这位同学大胆地说出他的想法。他说:这个车间的人数是条件中人数的(12÷3)倍,前两步表示3名工人8小时加工的零件。说到这里,这位同学想了想,说:120÷3不对,应改为120÷2×8×(12÷3)。在这位同学的启发和影响下,其他同学也不再局限于常规思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重新思考,列出了120÷3×12×(8÷2)、120×(12÷3)×(8÷2)等不同的解法。
看到这个例子,教师却成功地利用学生的错误,为学生创造了一次打破常规思路的机会。如果教师不是这样做,而是在发现学生的错误时立刻板脸训斥:“这堂课你怎么听的?”那么学生创新的火花肯定就会在瞬间被无情地浇灭,也就不可能出现后面其他学生带来的种种精彩。
“错误”是一种宝贵的再生教学资源,我们应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化难为易深入探究,给学生腾出错的空间,甚至可以促进差错的生成。使得学生最终能“柳暗花明又一村”,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和灵性!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一、巧用错题,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它来源于学生、贴近学生,教学时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利用的价值。
例如:兰兰带了30元去村店买生活用品,她买了一瓶洗发水用去12元,一瓶沐浴露用去15元,小明还剩下多少钱?
学生列出两种错误综合算式:12+15-30=3,30-12+15=33。教师没有作任何评价,微笑地对同学们说:“你们认为12+15-30=3对吗?”学生略深思认为不妥!教师追问:“为什么?”学生不解地说:“答案怎么会等于3或33两种答案呢?27-30怎么能减呢?”教师急迫地问:“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学生大声说同意,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12+15=27表示一共花去的钱,30元是原来带去的钱,不能用花掉的钱去减原来带去的钱。”另一位学生立马说:“因为是求剩下的钱,要用原来的30元减去用掉的27元,所以27-30肯定不对。”顿时大部分学生恍然大悟:用总共的30元减去买掉的27元,就是剩下的3元。教师又话语一转:那30-12+15总对了吧?学生立即反应过来说不对,买了东西,钱怎么会多起来呢?教师说看来问题出在这里了,那想一想应该怎么办呢?分组讨论,学生通过讨论,似乎还未得出答案,此时,一只小手举起,马上说:“我是这样想的,在12+15的外面加上一个小括号,就可以算了。”有些学生边摇头,边问:“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呢?它有什么用,它表示什么意思?”其中一位学生回答:“我知道了,加上小括号可以表示把12+15=27先算出来。”一部分学生似乎懂了,这时,教师故意装作一副不懂的样子说:“同学们明白可老师还不懂,谁能说一说?”部分同学很着急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加上小括号就表示把12+15先算嘛!教师似乎醒悟:原来是这样的,那现在你们都懂了吧?学生齐声说懂了。
上述教学过程,教师能在课堂中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机智、灵活地加以引导,抛砖引玉,深度追问,让学生在互相争辩,讨论中逐渐认识到错误的根源,发现问题的本质,找到问题解决办法,训练了学生反思能力和辨析能力。虽然学生从“错误”的算式中寻找到了正确的解法,但是他们的情感态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满足了各等次学生的心理需求,开阔他们的解题思路,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引用错题,培养发现意识
培养学生发现意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创造性思维是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给学生假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纠正错题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发现意识的有效途径。
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中:有29片扇叶,每台电扇装3片,这些扇叶够装几台电扇?好多学生列式,29÷3=9(台)针对这一较为典型的错误,我把它作为一个判断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接着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其中一种方法用我们的生活经验来判别:原来只有29片扇叶,装了9台电扇,每台电扇装3片,这不是装了后原来的扇叶不是还多2片吗?怎么等于9台呢?做错的学生恍然大悟。接着老师对症下药,带着学生分析,找出正确的商和余数以及不同的单位填写。
因而,出现偏差和错题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在于教师如何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上面的例子,我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问题,创设自主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来推算问题,让学生在审视错误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了问题,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
三、妙用错题,培养创造思维
例如:3名工人2小时加工120个零件,某车间12名工人8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其中一位同学却列式为:120÷3×8×(12÷3)=1260个。老师发现这位同学的解法有与众不同,就板书到黑板上。学生看了摇摇头表示不同意,老师笑了笑,请这位同学大胆地说出他的想法。他说:这个车间的人数是条件中人数的(12÷3)倍,前两步表示3名工人8小时加工的零件。说到这里,这位同学想了想,说:120÷3不对,应改为120÷2×8×(12÷3)。在这位同学的启发和影响下,其他同学也不再局限于常规思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重新思考,列出了120÷3×12×(8÷2)、120×(12÷3)×(8÷2)等不同的解法。
看到这个例子,教师却成功地利用学生的错误,为学生创造了一次打破常规思路的机会。如果教师不是这样做,而是在发现学生的错误时立刻板脸训斥:“这堂课你怎么听的?”那么学生创新的火花肯定就会在瞬间被无情地浇灭,也就不可能出现后面其他学生带来的种种精彩。
“错误”是一种宝贵的再生教学资源,我们应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化难为易深入探究,给学生腾出错的空间,甚至可以促进差错的生成。使得学生最终能“柳暗花明又一村”,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和灵性!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