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世界媒体发展新趋势的背景下,传统媒体面临着一场不容回避的自我革命。然而,对于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并没有成熟的可借鉴方案,不同媒体均有着自身的独特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方向,不断在技术、内容、形式、平台、渠道、生态等各方面进行创新,逐渐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态体系。
关键词:传统媒体、媒体融合、用户运营、生态体系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世界媒体发展的新趨势,传统媒体在适应新技术及提升竞争力等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然而,对于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并没有成熟的可借鉴方案,并且不同媒体均有着自身的独特性,成功的案例并不一定适配自身发展。
因此,我们不仅要深化对媒体融合发展的认识,而且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有效方法。在此,仅以人民画报社的融合发展实例谈几点体会。
寻找自身媒体特性,发挥优势资源
寻找自身的媒体定位,是提升竞争力,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基础,往往不同媒体在用户脑海中都有一个或几个标签,如何放大优质标签甚至创造优质标签,是需要顶层设计和长期积累的过程。
《人民画报》长期以来一直以图片精美而深受读者喜爱,随着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图片始终是画报最优质的资源。因此,在常规性以及重大事件报道中,通常选用角度独特,令人耳目一新的图片,尤其在编辑过程中,选取有特色的图片作为标题图将为稿件推送增加了不少亮点。例如,2019年全国两会报道中,人大记者会报道中选用了张业遂走入会场的照片,区别于各大媒体蓝背景的常态,作为标题图片非常抢眼,此篇报道获得了122w的阅读量。此外,经过深度加工的图集、图片故事等形式,均是符合用户阅读习惯,获得较高传播力的有效途径。
转变思想、打破刊网编辑思路
新媒体的发展变化之快,需要媒体从业人员迅速转变思维,新媒体不仅仅是将稿件分发在不同的平台,而是要将每一篇稿件、作品都当作一个产品去运营,产品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带有用户的思维习惯,比如从标题设置、到内容排版、到推广引流等,都要考虑用户对产品的体验,将全媒体的思维方式贯穿整个采集、编辑、发布、推广的全流程,做全面的规划与运营。
借船出海、弥补自身不足
传统媒体最大的痛点通常是没有强大的平台建设能力,然而成熟完善的平台建设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基石,这也是《人民日报》成功的秘笈【1】。但现阶段,借助成熟的商业平台或许是多数传统媒体的更好选择,虽然选择加入商业平台存在许多弊端,但确实在社会化分工更加细致的情况下,商业平台弥补了我们的短板,将我们的优质内容赋予了更加有效的运营手段及传播力。
然而,不同媒体发布平台也具有独特性,不仅有平台操作细节的区分,也有相应运营手段的差别,深入了解不同平台的运营方式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头条号中采用微头条+图集的形式推送,将优势资源与平台高曝光率相结合,不仅加快了粉丝增长,同时形成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深度运营粉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动力不仅仅是科技进步、商业发展等因素,传播模式、传播生态的划时代变革同样是媒体融合发展不容忽视的驱动力。从受众角度思考媒体融合,研究受众的需求和行为,掌握传播者与接受者的新型关系,从“生产者导向”转变为“用户导向”,才能够抓住媒体融合的本质与真正目的。
可以看出,用户及粉丝经营将是未来的主战场。提高用户的参与感、活跃度是新媒体产品非常重要的环节。如今,文章评论区的呈现效果已逐渐被视为与内容同等重要。同时,依据用户的互动内容也可以对用户画像作更加精准的分析,以便更好的策划内容发布。
此外,深度分析用户构成,有针对性地进行粉丝运营才符合目前的社交化传播体系。现代的传播关系是以平等主体之间的互动、分享、交流为主要特点的传播关系,传统的受众已演变为用户,只有建立起与用户分享、交流的渠道,才能建立起持久的用户粘性,进而构建起一个良性的生态体系。
2017年底,人民画报社搭建了“花园摄区”平台,旨在充分利用画报图片优势及摄影资源,与粉丝中的摄影爱好者建立起“强连接”,探索一种新的运营模式。经过一年多的运营,该平台带来更多用户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优质的内容,成为触达用户最直接的渠道,高效传播最有力的窗口。
综合来看,媒体融合发展是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新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方向,特别是在大数据发展、5G时代到来的背景下,需要媒体人不断在技术、内容、形式、平台、渠道、生态等各方面的创新上下功夫。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这是一场不容回避的自我革命,转型中需要面临各种痛点和难点,但此时也是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时期。如何利用好现有的优势资源,扬长避短、技能互补、资源共享,把握住新兴媒体发展中的机遇,将是一个长期探索与尝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叶蓁蓁谈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建设:从“施工队”到“物业公司”
关键词:传统媒体、媒体融合、用户运营、生态体系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世界媒体发展的新趨势,传统媒体在适应新技术及提升竞争力等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然而,对于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并没有成熟的可借鉴方案,并且不同媒体均有着自身的独特性,成功的案例并不一定适配自身发展。
因此,我们不仅要深化对媒体融合发展的认识,而且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有效方法。在此,仅以人民画报社的融合发展实例谈几点体会。
寻找自身媒体特性,发挥优势资源
寻找自身的媒体定位,是提升竞争力,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基础,往往不同媒体在用户脑海中都有一个或几个标签,如何放大优质标签甚至创造优质标签,是需要顶层设计和长期积累的过程。
《人民画报》长期以来一直以图片精美而深受读者喜爱,随着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图片始终是画报最优质的资源。因此,在常规性以及重大事件报道中,通常选用角度独特,令人耳目一新的图片,尤其在编辑过程中,选取有特色的图片作为标题图将为稿件推送增加了不少亮点。例如,2019年全国两会报道中,人大记者会报道中选用了张业遂走入会场的照片,区别于各大媒体蓝背景的常态,作为标题图片非常抢眼,此篇报道获得了122w的阅读量。此外,经过深度加工的图集、图片故事等形式,均是符合用户阅读习惯,获得较高传播力的有效途径。
转变思想、打破刊网编辑思路
新媒体的发展变化之快,需要媒体从业人员迅速转变思维,新媒体不仅仅是将稿件分发在不同的平台,而是要将每一篇稿件、作品都当作一个产品去运营,产品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带有用户的思维习惯,比如从标题设置、到内容排版、到推广引流等,都要考虑用户对产品的体验,将全媒体的思维方式贯穿整个采集、编辑、发布、推广的全流程,做全面的规划与运营。
借船出海、弥补自身不足
传统媒体最大的痛点通常是没有强大的平台建设能力,然而成熟完善的平台建设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基石,这也是《人民日报》成功的秘笈【1】。但现阶段,借助成熟的商业平台或许是多数传统媒体的更好选择,虽然选择加入商业平台存在许多弊端,但确实在社会化分工更加细致的情况下,商业平台弥补了我们的短板,将我们的优质内容赋予了更加有效的运营手段及传播力。
然而,不同媒体发布平台也具有独特性,不仅有平台操作细节的区分,也有相应运营手段的差别,深入了解不同平台的运营方式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头条号中采用微头条+图集的形式推送,将优势资源与平台高曝光率相结合,不仅加快了粉丝增长,同时形成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深度运营粉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动力不仅仅是科技进步、商业发展等因素,传播模式、传播生态的划时代变革同样是媒体融合发展不容忽视的驱动力。从受众角度思考媒体融合,研究受众的需求和行为,掌握传播者与接受者的新型关系,从“生产者导向”转变为“用户导向”,才能够抓住媒体融合的本质与真正目的。
可以看出,用户及粉丝经营将是未来的主战场。提高用户的参与感、活跃度是新媒体产品非常重要的环节。如今,文章评论区的呈现效果已逐渐被视为与内容同等重要。同时,依据用户的互动内容也可以对用户画像作更加精准的分析,以便更好的策划内容发布。
此外,深度分析用户构成,有针对性地进行粉丝运营才符合目前的社交化传播体系。现代的传播关系是以平等主体之间的互动、分享、交流为主要特点的传播关系,传统的受众已演变为用户,只有建立起与用户分享、交流的渠道,才能建立起持久的用户粘性,进而构建起一个良性的生态体系。
2017年底,人民画报社搭建了“花园摄区”平台,旨在充分利用画报图片优势及摄影资源,与粉丝中的摄影爱好者建立起“强连接”,探索一种新的运营模式。经过一年多的运营,该平台带来更多用户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优质的内容,成为触达用户最直接的渠道,高效传播最有力的窗口。
综合来看,媒体融合发展是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新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方向,特别是在大数据发展、5G时代到来的背景下,需要媒体人不断在技术、内容、形式、平台、渠道、生态等各方面的创新上下功夫。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这是一场不容回避的自我革命,转型中需要面临各种痛点和难点,但此时也是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时期。如何利用好现有的优势资源,扬长避短、技能互补、资源共享,把握住新兴媒体发展中的机遇,将是一个长期探索与尝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叶蓁蓁谈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建设:从“施工队”到“物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