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对建筑的深刻思考,提出建筑学专业应重点抓好素质教育;重点论述了提高素质教育的两个方面,包括人文素质教育和技术素质教育;并阐述了建筑师面临的状况及应承担的责任。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 技术素质教育; 现状和分析;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国际建协(UIA)章程中在“宗旨和职能”一节里强调:“国际建协要求其成员以最高的职业道德和规范赢得和保持公众对建筑师诚实和能力的信任;强调与质量、可持续性发展、文化和社会价值相关的建筑的作用和功能以及与公众的关系;通过重建遭到毁坏的城市和乡村,更有效地改善人类居住条件;更好地理解不同的人群和民族,为实现人类物质和精神的追求而继续奋斗;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维护和平,反对战争。”这段文字高屋建瓴,从全球的角度表述了作为职业建筑师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
建筑的生产活动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项复杂的、体系化的活动,它涉及诸多专业人员,也涉及上至社会的公共效益,下至个人的个体利益,需要对国家、社会、城市有概括的理解与把握,需要尊重历史,要遵守基本的建筑设计原则,还需要精准的建造、客观的评价等等。然而,建筑师的工作绝不是个人的表演,而是一个要在整个体系中不断交换想法的过程,正是这些想法丰富了整个设计过程,使建筑尽可能地满足各方面的要求与利益。
建筑师们用其智慧和劳动以独特的方式丰富了建筑历史。但冷静而深刻地审视过去,一些问题也让我们深深地思考建筑的未来,环境与能源的危机、城市特色的消失、建筑个性的渐弱以及地域建筑文化多样性的衰弱等。面对诸多问题,在新的世纪里,建筑师应秉承什么建筑理念,如何理解建筑的本质以开拓建筑的未来,建筑师的素养和学校的素质教育与此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关系。
建筑院系是培养建筑师的摇篮,建筑师的素养除了在建筑工程实践中积累丰富以外,其建筑启蒙教育和在学校的素质教育至关重要。由于对建筑师的素养要求多向、全面,所以在学生学习期间应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主题重点抓好人文素质教育和技术素质教育两个方面的素质教育和教学。
人文素质教育
当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给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它要求文科学生应当有必要的自然科学素养,理工科学生则应有必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生不但要能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能够把握所学知识的社会意义,进而具备了解社会、分析社会需求和把握社会发展的一定能力,因此应大力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更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经济意识;既有科学功底,又具备人文素质的通才,而不是只懂一门专业的专才。
建筑学学科的特殊性对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学并不是单纯的理工科。吴良镛先生在《广义建筑学》中,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的理论思想,认为建筑学是一门具有多元特性的知识学科体系,任何反映人工环境整体的认知都属于建筑学的研究范畴;1999年世界建筑师大会上通过的《北京宪章》等都证实: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涉及面极广的学科。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仅靠素描、色彩等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素质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大力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开阔学生视野,使人文素质和专业学习相互促进。
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首先,应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从单一型转向复合型,以便容纳更多门类的知识,比如可开设一些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选修课,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讲座等;其次,要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使学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自觉地进行知识更新。另外,人文素质的教育还应走出课堂,拓展到学生的课余生活。比如,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可结合专业课的学习内容联系当地的历史文化,参观一些历史建筑或做一些相关调研,这样不仅巩固了专业知识,也了解了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教师的人文素质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手段。同时,人文素质的培养并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社会的大环境及文化氛围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技术素质教育
我国建筑教育长期以来“重艺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导致片面追求造型、色彩等感官艺术形式,轻视对建筑技术的推敲及运用,极不适应当今建筑业的发展。注册建筑师制度的确立和实施对技术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一个注册建筑师不但要掌握本专业知识,还应掌握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否则很难协调各专业间的关系和专业之间的配合。
如何加强学生的技术素质,可从课程设置入手,对现有的技术课程应进一步强化。由于教材存在滞后于实际运用的通病,在教学中可结合实际工程,组织工地实习或参观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提高技术素质的自觉性。在课程设置上,技术课程既可部分单独设置,又可部分结合主干课程(如建筑设计)设置,并不一定要在某学期或学年学完,这样不仅可使各课程之间相互促进,而且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更牢固,融合性会更强。
对高年级的建筑设计,则可结合建筑结构、设备、物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指导,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建筑,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快地进入工作角色,也是学生形成科学建筑观的必要手段。由于建筑教育中的技术素质并不仅限于建筑结构、物理、设备等方面的知识,它是一个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变化的范畴,因此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一些选修课或专题讲座等。
技术素质的培养还与教学体制、教师素质等诸多因素有关,教师应首先在教学内容及方法上加以重视,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加强学生的技术素质,达到未来建筑师的技术素质要求。
建筑是一门终生的事业,一门伟大而又艰辛的事业,一门前赴后继的事业。要想杜绝建筑界存在着的种种不良风气,提高中国建筑的整体素质,必须从建筑专业教育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具备以上提到的素质教育的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态。假若不具备良好的心态,导致未能迅速地融入行业和社会,对于建筑系毕业的学生来说,因为心态而耽误了自我发展的时机,太不值得。作为即将踏入社会怀揣着梦想的我们,如何拿知识更好的武装自己,是每个人需要深深思考的问题!
职业建筑师面临的现状和分析
2005年夏天,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库哈斯这样调侃中国同行:“中国建筑师的数量是美国的十分之一,设计收费标准是美国的十分之一,在五分之一的时间内设计了相当于美国五倍数量的建筑,这就是说,中国建筑师的效率是美国同行的2500倍。”此话被媒体多方报道,有的人是赞叹有的人是嘲讽,建筑师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但终究没有讨论出个结果来。反正那时对于建筑师来说,似乎遍地是黄金,有的建筑院系学生还没毕业就被甲方追着买设计图纸了。
中国建筑师满足于“图纸一交,设计费到手”就万事大吉,至于建筑建成后好不好用,使用者有什么意见,则不闻不问。我觉得这是妨碍建筑师设计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它使得许多设计弊端,一犯再犯;使得许多不合时宜的设计方案,代代抄袭。我认为,如果建筑界也像其他行业一样,注重使用后调查;建筑设计评奖,也要求建筑物建成并使用一段时间后再参加评选,并且邀请建筑使用者代表参评,这样慢慢就会培养出良好的风气。我国建筑设计水平也将会因此而有明显的提高,许多创造性也会从中得到发展。
因此,中国的建筑师们对国外建筑的发展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盲目追随。多出去看看國外建筑师在做些什么,多读一些他们的书,看看他们在想什么,讲什么,是些什么道理。我们应该吸收国外一些好的东西,也要保持本土建筑的特色,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才能有所进步。
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经济建设大发展的时期,作为一个中国建筑师,正遇上一个从事建筑创作的黄金时代。我们应该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创作环境,不断探索、勤奋工作。我们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环境,寻找最适合自己从事建筑创作和发展的工作模式,为创作更多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而努力!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 技术素质教育; 现状和分析;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国际建协(UIA)章程中在“宗旨和职能”一节里强调:“国际建协要求其成员以最高的职业道德和规范赢得和保持公众对建筑师诚实和能力的信任;强调与质量、可持续性发展、文化和社会价值相关的建筑的作用和功能以及与公众的关系;通过重建遭到毁坏的城市和乡村,更有效地改善人类居住条件;更好地理解不同的人群和民族,为实现人类物质和精神的追求而继续奋斗;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维护和平,反对战争。”这段文字高屋建瓴,从全球的角度表述了作为职业建筑师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
建筑的生产活动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项复杂的、体系化的活动,它涉及诸多专业人员,也涉及上至社会的公共效益,下至个人的个体利益,需要对国家、社会、城市有概括的理解与把握,需要尊重历史,要遵守基本的建筑设计原则,还需要精准的建造、客观的评价等等。然而,建筑师的工作绝不是个人的表演,而是一个要在整个体系中不断交换想法的过程,正是这些想法丰富了整个设计过程,使建筑尽可能地满足各方面的要求与利益。
建筑师们用其智慧和劳动以独特的方式丰富了建筑历史。但冷静而深刻地审视过去,一些问题也让我们深深地思考建筑的未来,环境与能源的危机、城市特色的消失、建筑个性的渐弱以及地域建筑文化多样性的衰弱等。面对诸多问题,在新的世纪里,建筑师应秉承什么建筑理念,如何理解建筑的本质以开拓建筑的未来,建筑师的素养和学校的素质教育与此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关系。
建筑院系是培养建筑师的摇篮,建筑师的素养除了在建筑工程实践中积累丰富以外,其建筑启蒙教育和在学校的素质教育至关重要。由于对建筑师的素养要求多向、全面,所以在学生学习期间应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主题重点抓好人文素质教育和技术素质教育两个方面的素质教育和教学。
人文素质教育
当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给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它要求文科学生应当有必要的自然科学素养,理工科学生则应有必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生不但要能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能够把握所学知识的社会意义,进而具备了解社会、分析社会需求和把握社会发展的一定能力,因此应大力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更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经济意识;既有科学功底,又具备人文素质的通才,而不是只懂一门专业的专才。
建筑学学科的特殊性对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学并不是单纯的理工科。吴良镛先生在《广义建筑学》中,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的理论思想,认为建筑学是一门具有多元特性的知识学科体系,任何反映人工环境整体的认知都属于建筑学的研究范畴;1999年世界建筑师大会上通过的《北京宪章》等都证实: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涉及面极广的学科。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仅靠素描、色彩等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素质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大力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开阔学生视野,使人文素质和专业学习相互促进。
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首先,应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从单一型转向复合型,以便容纳更多门类的知识,比如可开设一些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选修课,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讲座等;其次,要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使学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自觉地进行知识更新。另外,人文素质的教育还应走出课堂,拓展到学生的课余生活。比如,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可结合专业课的学习内容联系当地的历史文化,参观一些历史建筑或做一些相关调研,这样不仅巩固了专业知识,也了解了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教师的人文素质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手段。同时,人文素质的培养并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社会的大环境及文化氛围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技术素质教育
我国建筑教育长期以来“重艺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导致片面追求造型、色彩等感官艺术形式,轻视对建筑技术的推敲及运用,极不适应当今建筑业的发展。注册建筑师制度的确立和实施对技术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一个注册建筑师不但要掌握本专业知识,还应掌握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否则很难协调各专业间的关系和专业之间的配合。
如何加强学生的技术素质,可从课程设置入手,对现有的技术课程应进一步强化。由于教材存在滞后于实际运用的通病,在教学中可结合实际工程,组织工地实习或参观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提高技术素质的自觉性。在课程设置上,技术课程既可部分单独设置,又可部分结合主干课程(如建筑设计)设置,并不一定要在某学期或学年学完,这样不仅可使各课程之间相互促进,而且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更牢固,融合性会更强。
对高年级的建筑设计,则可结合建筑结构、设备、物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指导,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建筑,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快地进入工作角色,也是学生形成科学建筑观的必要手段。由于建筑教育中的技术素质并不仅限于建筑结构、物理、设备等方面的知识,它是一个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变化的范畴,因此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一些选修课或专题讲座等。
技术素质的培养还与教学体制、教师素质等诸多因素有关,教师应首先在教学内容及方法上加以重视,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加强学生的技术素质,达到未来建筑师的技术素质要求。
建筑是一门终生的事业,一门伟大而又艰辛的事业,一门前赴后继的事业。要想杜绝建筑界存在着的种种不良风气,提高中国建筑的整体素质,必须从建筑专业教育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具备以上提到的素质教育的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态。假若不具备良好的心态,导致未能迅速地融入行业和社会,对于建筑系毕业的学生来说,因为心态而耽误了自我发展的时机,太不值得。作为即将踏入社会怀揣着梦想的我们,如何拿知识更好的武装自己,是每个人需要深深思考的问题!
职业建筑师面临的现状和分析
2005年夏天,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库哈斯这样调侃中国同行:“中国建筑师的数量是美国的十分之一,设计收费标准是美国的十分之一,在五分之一的时间内设计了相当于美国五倍数量的建筑,这就是说,中国建筑师的效率是美国同行的2500倍。”此话被媒体多方报道,有的人是赞叹有的人是嘲讽,建筑师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但终究没有讨论出个结果来。反正那时对于建筑师来说,似乎遍地是黄金,有的建筑院系学生还没毕业就被甲方追着买设计图纸了。
中国建筑师满足于“图纸一交,设计费到手”就万事大吉,至于建筑建成后好不好用,使用者有什么意见,则不闻不问。我觉得这是妨碍建筑师设计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它使得许多设计弊端,一犯再犯;使得许多不合时宜的设计方案,代代抄袭。我认为,如果建筑界也像其他行业一样,注重使用后调查;建筑设计评奖,也要求建筑物建成并使用一段时间后再参加评选,并且邀请建筑使用者代表参评,这样慢慢就会培养出良好的风气。我国建筑设计水平也将会因此而有明显的提高,许多创造性也会从中得到发展。
因此,中国的建筑师们对国外建筑的发展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盲目追随。多出去看看國外建筑师在做些什么,多读一些他们的书,看看他们在想什么,讲什么,是些什么道理。我们应该吸收国外一些好的东西,也要保持本土建筑的特色,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才能有所进步。
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经济建设大发展的时期,作为一个中国建筑师,正遇上一个从事建筑创作的黄金时代。我们应该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创作环境,不断探索、勤奋工作。我们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环境,寻找最适合自己从事建筑创作和发展的工作模式,为创作更多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