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阶段,学校要不失时机地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想象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现代学校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其他课程教学在很多方面具有共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它为学生创设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思维、实践的机会,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1 更新教学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在教育领域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忽视对学生能力和情操的培养。在这样一种结构下,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而新课改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平等、民主、合作、交互的,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目标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没有突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培养创新能力要从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开始,明确素质教育核心问题,明确以培养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完善科学的教育模式。
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各种任务,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掌握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基础,只有掌握了这个工具,才能灵活应用并超越它。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感到教师讲授的内容似乎用不上,而他们要用的内容课本上又不讲,很多时候学生并不知道教材上的那些操作有什么用,因何而用。教师就应该具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尽量选择既能“授之以鱼”又能“授之以渔”的内容。
2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到信息技术课程要有利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大多是以实现“知识与技能”为主要目标,旨在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操作上,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都能达到“理解”和“掌握”并能熟练操作,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却忽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特征,而集中思维能决定思维的途径,同样是创造性思维需要的。因此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显得尤为重要。要在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之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首先就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对学习材料有了浓厚的兴趣后,他的注意力就来得更集中,对学习内容就有更强的探究欲望,有了较强的探究欲望,他就会想出更多的办法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能力是将创新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能力的总和,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想象、思维实践的过程。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新成果,体验创新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掌握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去不断解决新的问题。
心理学认为,技能水平随练习而提高,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进行某种操作或活动的速度加快,这是技能形成的一般趋势。信息技术技能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要敢于动手,勤于动手。实践,实践,再实践,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自己的动手创新能力和信息技术基本技能。
3 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
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操作训练以其独有的优势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能够充分调动不同阶段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教学用CAI软件的交互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设置不同的练习,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例如在指法教学的过程中,当学生训练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学习内容进行选择,既加强自己较为生疏键的练习密度,又不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在这样反复多次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渐养成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设置学习进度的方法。与其他科目结合,让学生的学习转变成其他学科的工具,也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例如,在网络模块的学习中,与社会课结合,要求他们利用学校的虚拟网传递信息、查找资料,再将学习资料应用于社会课的学习中;运用电脑技能办英语、语文小报,制作电子贺卡等,使他们对这种创造性的学习充满热情,也对电脑的学习充满信心,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情感。
(作者单位:山东省桓台县世纪中学)
1 更新教学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在教育领域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忽视对学生能力和情操的培养。在这样一种结构下,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而新课改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平等、民主、合作、交互的,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目标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没有突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培养创新能力要从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开始,明确素质教育核心问题,明确以培养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完善科学的教育模式。
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各种任务,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掌握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基础,只有掌握了这个工具,才能灵活应用并超越它。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感到教师讲授的内容似乎用不上,而他们要用的内容课本上又不讲,很多时候学生并不知道教材上的那些操作有什么用,因何而用。教师就应该具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尽量选择既能“授之以鱼”又能“授之以渔”的内容。
2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到信息技术课程要有利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大多是以实现“知识与技能”为主要目标,旨在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操作上,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都能达到“理解”和“掌握”并能熟练操作,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却忽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特征,而集中思维能决定思维的途径,同样是创造性思维需要的。因此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显得尤为重要。要在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之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首先就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对学习材料有了浓厚的兴趣后,他的注意力就来得更集中,对学习内容就有更强的探究欲望,有了较强的探究欲望,他就会想出更多的办法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能力是将创新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能力的总和,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想象、思维实践的过程。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新成果,体验创新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掌握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去不断解决新的问题。
心理学认为,技能水平随练习而提高,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进行某种操作或活动的速度加快,这是技能形成的一般趋势。信息技术技能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要敢于动手,勤于动手。实践,实践,再实践,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自己的动手创新能力和信息技术基本技能。
3 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
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操作训练以其独有的优势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能够充分调动不同阶段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教学用CAI软件的交互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设置不同的练习,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例如在指法教学的过程中,当学生训练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学习内容进行选择,既加强自己较为生疏键的练习密度,又不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在这样反复多次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渐养成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设置学习进度的方法。与其他科目结合,让学生的学习转变成其他学科的工具,也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例如,在网络模块的学习中,与社会课结合,要求他们利用学校的虚拟网传递信息、查找资料,再将学习资料应用于社会课的学习中;运用电脑技能办英语、语文小报,制作电子贺卡等,使他们对这种创造性的学习充满热情,也对电脑的学习充满信心,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情感。
(作者单位:山东省桓台县世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