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一张新名片

来源 :素材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9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中国航天产品研发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航天事业蒸蒸日上:这一年,中国共实施19次航天发射任务,是迄今中国航天发射次数最多的一年。6月9日,中国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二号”在持续绕月9个多月并圆满完成各项探测任务后飞离月球,奔向距地球150万公里的深空,开启深空探测的新篇章。11月3日凌晨,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距地球343公里的轨道实现自动对接,为建设空间站迈出关键一步,而中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自主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与此同时,中国成功发射3颗北斗导航卫星,已向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连续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
   2011年,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黄金年”,航天也逐渐成为中国的一张新名片。
  
  热 点 回 眸
  【回眸一】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天宫一号”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全长10.4米,重8.5吨,最大直径3.35米。与以前的载人航天器相比,“天宫一号”为航天员提供的可活动空间增加了许多,达15立方米,能同时满足3名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实验舱前端装有被动式对接结构,可与追踪飞行器进行对接。“天宫一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即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建立空间实验室。
   【素材解读】
   1.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一个质的飞跃都必须经过量的积累。“天宫一号”的发射是中国航天战略中重要的一环,它对后期的研发与创新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2.进取。凭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中国航天人仅用19年的时间,就跨越了发达国家几十年走过的路程。这种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把中华民族的“自信、自豪、自强”推向新的高度。
   3.奉献。中国航天事业的成绩确实令人自豪,这离不开背后无数航天人的艰苦努力与默默奉献。为了实现科技的突破,超越人类的梦想,中国航天人勤恳踏实,在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
  
  【回眸二】神州八号
   “神八”为改进型飞船,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个,也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进入批量生产的代表。“神八”全长9米,最大直径2.8米,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实现交会对接,并将和此后的神舟九号、十号一起组成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11月16日18时30分,“神八”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返回舱于11月17日19时许返回地面。
   “神八”虽然不载人,任务量却增加了,工作标准也提高了。一是应急待命时间增加:“神六”在轨运行了5天,“神七”在轨运行了3天,“神八”在轨运行17天;二是搜索回收区域扩大;三是搜索回收时间缩短了:“神七”回收时的搜索时间为6小时,现在缩短到2.5小时。
  
   【素材解读】
   1.探索。每一步探索,都充满了激情与挑战,也带有巨大的风险。但是,中国航天人用实际行动证明这种探索是正确的、科学的。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中国航空事业蒸蒸日上,特别是“神舟”系列的横空出世,更使国人信心大增。在科研的道路上,只有不断探索、敢于奋进,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民族。
   2.梦想。梦想是一个目标也是一种动力,有了梦想才会有更多的可能。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太空抱有梦想,如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大闹天宫等。你可知道,太空一小步,人类一大步!“神八”的发射成功给人们带来喜悦与期待,让“太空梦”再一次变成现实。其实,“太空行走”并不是我们的目的,“交会对接”也只是个过程,建设空间站才是更大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这个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3.质量。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只有质量过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神八”的600多套设备中,一半以上发生了技术状态变化。其中,新研设备约占15%。而且,发射“神八”的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也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进,以保证本次发射成功。
  
  【回眸三】迈向空间站时代
   继掌握天地往返、出舱活动技术之后,随着“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完成首次“太空相拥”,中国航天人突破了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这是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高度。它意味着,中国已经成功叩开了空间站时代的大门。
   空间站是当今人类载人航天技术的标志性产物,也是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最终目标。作为探索太空和发展科技的全新平台,能够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的空间站,不仅可供航天员长期在轨工作和生活,而且可以提供地球上所不具备的高位置、高真空、微重力环境,对地球科学、外太空探索和材料学、生物学、制药等领域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
   按计划,中国将在2012年通过“神舟九号”、“神州十号”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和航天员的参与,进一步验证交会对接技术。到2020年前后,将在轨组装载人空间站并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距中国建造空间站还有8年。虽然尚有一系列相关技术等待中国科学家突破,但“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成功交会对接,无疑已为未来建立空间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素材解读】
   1.事业。这是中国航天工程迈出的新的一步。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在此得到充分的体现。交会对接的成功,使中国未来空间站的建造成为可能,其意义不可估量。
   2.创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今世界,科技创造层出不穷,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一国之兴需要创新,创新是革命!有人用两个字评价乔布斯,那就是“创新”。创新不仅把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也带入了太空时代。
   3.信心。中国的航天之路还很长,还会遇到很多的难题。不管以后出现多么大的困难,中国航天人都会信心满怀地面对。从昨天到今天,从今天到明天,中国航天事业在“信念、执著、钻研、创新”中发展,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功。
  
  背 后 故 事
   上千条测控指令,数以万计的测控数据,复杂多变的轨道控制……在“神八”上天之前,北京飞控中心一大批测控专家,夜以继日,为交会对接呕心沥血。
  
  稳坐不动 消食靠药
   总调度乔宗涛的抽屉里,长年放着两种药——咽喉片和健胃消食片。每天,乔宗涛都要用响亮的嗓音和海内外测控站点及相关单位对话,咽喉片便是他保持嗓音的常用之物。健胃消食片则是这一久坐不动岗位的必备药。乔宗涛说:“吃一顿饭要吃得很饱,因为不知道吃下一顿饭要到什么时候。久坐不动,是因为我不能随便站起来——总调度一站起来,大家会以为出了什么故障。”
  
   【素材解读】
   每一份工作都要付出艰辛,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略。从早上坐到晚上,从国内联系到国外,乔宗涛日复一日“调度”着。他用嗓音与外界对接,他用久坐告诉别人“一切都很正常”。在这期间,咽喉片和健胃消食片陪伴着他,让他的生命在那个小小的角落里放射出无限的光芒。
  
  
  支张小床 办公室为家
   接到“神八”的任务后,软件室年轻的工程师张伟立刻在办公室支上一张床。“没的说,以办公室为家的日子又来了。”无数个栖留在办公室的夜晚,换来的是飞控大厅逼真的三维动画。负责可视化的张伟为了顺利完成任务,“啃”下了十几本轨道运算、图形学、建模知识等专业书籍。
   为确保交会对接任务测控硬件平台的稳定可靠,中心对软硬件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指控室研究员王霞带领技术人员天天蹲在机房,配置网络环境、搭建测试平台、编写参数文件……和王霞一样,飞控中心的工作人员早已习惯了没有休息日的生活。王霞说:“有人笑称我们的工作状态是‘5+2’和‘白加黑’。只要我们多一分责任,系统和设备就少一分隐患。”
   【素材解读】
   在成功的背后,有汗水、有泪水、有苦水……科研人员以办公室为家,把自己的青春和热情都献给了这份伟大的事业,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科研工作虽然枯燥乏味、要求严谨,在这群人看来却充满了乐趣。正是有了这些人的脚踏实地和兢兢业业,才保证了“神八”的顺利升天,才描绘出新的太空蓝图。
  
  30小时排除“地雷”
   汪广洪负责“神八”任务故障预案制订工作,这位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博士曾亲历过“神舟六号”、“神舟七号”、“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发射。与以往相比,这次任务首次涉及两个飞行器“交会对接”,情况更为复杂,仅故障处置预案就做了200多个。
   对汪广洪来说,航天事业容不得半点马虎。“问题就像一个个埋藏的‘地雷’,如果不及时排除,踩上哪一个可能都会被炸得体无完肤。”在协同工作演练中,“神八”模拟器出现了问题。作为“飞模”的主要负责人,汪广洪对9个分系统、20余台设备、1000条遥控指令进行测试查找问题。30个小时后,汪广洪终于排除了“地雷”。
   【素材解读】
   从大漠戈壁到京郊城外,从测试厂房到远洋船舱,有很多像汪广洪这样的航天人,夜以继日,辛勤工作。为了不给工作留下盲区,汪广洪不放过任何一个死点,这种爱岗敬业和求真务实的精神令人感动。
  
  幕 后 英 雄
  张文海:奔跑在科研的路上
   现任“多型号长征火箭”行政指挥的张文海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他曾在设计、计划、质量、生产、管理等七个不同岗位工作过。近年来,他身先士卒,直面挑战,勤勉奉献,带领的科研生产队伍,得到了同事们的广泛赞许。
   2011年,“天宫一号”出厂测试时,发生咬死现象。以往这种情况都做报废隔离处理,这将拖延交付时间。面对压力,张文海迅速理清思路,安排解决方案,探寻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还邀请特级技师现场排除故障。2011年除夕的前一天,他们终于圆满解决了问题。
   张文海认为,行政指挥就是“大管家”,有效沟通是理解和支持的前提。2010年5月,他带领18所型号队伍全面解读交会对接专题任务,并经多次沟通后,进一步明确了产品交付进度。他用超前的思维、周密的部署,高效指挥型号科研生产的各个流程,确保了产品质量和工作正常运转。
   平时,张文海总是在型号研制之初,走访机加、装配、调试等各环节的现场,听取师傅们的意见,摸索影响交付和质量保证的短线环节,并在第一时间策划解决方案。这样既缓解了以往大量人力配合试验的情况,又缩短了产品交付的周期。工作中,张文海大胆创新,一改型号调度会上现场了解、现场督办的方式,坚持在开型号调度会之前,深入一线了解科研生产的进展情况,综合考虑进度要求和实际情况,提前进行策划,确保了调度的内容有预见性、全面且有条理。这样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利于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身为行政指挥的他,“忙”是他工作的常态。产品评审、生产协调、出差归零、外协沟通、总装试验等都需要他全盘掌控。平时很难在办公桌前看到他的身影,他不是奔走于各个办公室,就是忙碌在试验间、生产车间,默默地书写着人生。
  
   【素材解读】
   1.责任感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都肩负着一份责任。责任感是衡量一个人能否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重要标准。作为一名航天工作者,张文海深知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他用智慧铺就人生之路,用热情投身于航天事业,带着高度的责任感上路,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用汗水浇灌每一次成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责任,推动了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责任,闪耀着人性中至真至纯的光芒。责尽心安,苦中孕乐!
  
   2.无私奉献
   奉献是人世间最动听的歌。生命因奉献而精彩,生活因奉献而美丽。工作中,张文海殚精竭虑,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光和热。他以单位为家,甚至忘记照顾家人,更没有时间丰富业余生活。面对家人,他总有一丝愧疚;面对事业,他却信心百倍。执著的追求和无私的奉献让张文海充实地过着每一天。
  
   3.大胆创新
   航天工业是国防力量的支柱产业,生产航天产品更是一种荣耀。面对高科技工种,张文海苦心钻研,大胆创新,改变思路,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张文海身兼数职,严谨务实,勇挑重担,奔跑在科研的道路上。
  
  
  未 来 展 望
  “神十”将迎来女性航天员
   据报道,我国女性航天员有望乘坐“神舟十号”飞船进入太空,参与执行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并入住“天宫一号”。也就是说,在未来两年内,中国女性航天员的身影将出现在太空中。
   2010年,有关部门确定了我国第二批航天员,有两朵“金花”一直备受关注,不过至今仍未露面。这两位入选的女性航天员均来自空军运输航空兵部队,平均飞行时间达上千小时。其中,来自烟台的王亚平,是一位“80后”女飞行员,她曾驾机参加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消云减雨及多次战备演习,表现非常突出。
   航天专家庞之浩说,培养女性航天员有利于我国未来载人航天的发展及航天医学研究的发展。女性航天员具有自身优势,有耐心,工作细致,更适应太空微重力环境等,且在太空飞行,会有寂寞感、孤独感,女航天员能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庞之浩认为,女航天员适合做一些细致的科学实验,如观察植物生长;另外,心灵手巧也适合操纵航天空间机械臂等工作,在交会对接任务中发挥一份力量。
  
   【素材解读】
   从“神五”到“神八”,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的发展。航天员也将由男性转为男女皆有,这充分体现了男女平等的原则,也给女性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平台。其实,中国航天事业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事业,而是全民族的事业。让我们静待,在“神十”飞天的那一刻,女性航天员腾空而起,在太空中展示真我风采。
  
  关键词
  女航天员 男女平等
  大国崛起 科技进步
  
  语 录 链 接
   “我感觉良好。”
   ——中国首位“太空人”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后,对地面说的第一句话
   “神舟七号已出舱,身体感觉良好,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人民问好。”
   ——翟志刚在太空中进行中国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时说
  
   【解读】
   杨利伟乘坐“神五”开启了中国航天史上的载人飞行,这不仅彰显了大国的风范,也书写了时代赋予国民的最强音。从“神五”到“神八”,从首次载人到出舱行动,科技的发展再一次见证中国力量。语录中,两位航天员都说了“感觉良好”,这里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良好,还包含了对祖国航天事业的无比自豪。
  
   “景色非常美!”
   ——杨利伟与家人通电话,对妻子张玉梅发出的航天感慨
   “这边的感觉很美妙,地球很美丽。”
   ——费俊龙与儿子“天地通话”时说
   “三天来,在茫茫太空我感受祖国和亲人的牵挂,现在我们平安回家了。”
   ——“神七”飞船顺利着陆,景海鹏出舱后回答记者提问
  
   【解读】
   载人飞船让几位航天英雄经历了不同寻常的人生体验,他们在飞行器里观察宇宙,遥望地球,心中感慨万千。有对祖国的祝愿,有对家人的思念,还有对人生的思考。科技让人类走进了太空,智慧让人类变得富有,在那浩渺的宇宙中,人类很渺小却又十分伟大。人类不仅拥有美丽的地球,随着科技的发展,还能在地球之外遨游。
  
   “这是祖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我生命中最伟大一天。”
   ——杨利伟迈出舱门面对欢呼的迎接人群时说的第一句话
   “中国航天员进行了首次出舱活动,使命光荣,充满挑战,结果圆满,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神七”飞船顺利着陆,翟志刚出舱后说
   “相信中国航天员是最棒的。”
   ——“神七”飞船顺利着陆,刘伯明出舱后回答记者提问
  
   【解读】
   飞行不仅在于飞得更高更远,更在于平稳着陆。“神五”和“神七”创造了中国奇迹,乘坐它们的航天员也荣耀无比。他们把个人的荣誉和祖国的荣誉紧密联系起来,是祖国给了他们机会,是他们见证了中国航天的奇迹。一次又一次的“中国制造”向世人证明:中华民族完全有能力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也有信心依靠自强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空前迸发,“神九”、“神十”还在继续……
  
  新 闻 评 论
  智慧让梦想与现实“交会对接”
   如同孩子向往外面更大的世界,人类也从未磨灭“离开地球摇篮,扩大生存空间,向着宇宙更深更远处出发”的梦想。而航天事业,正是这一梦想与智慧的完美结合。
  在追逐“太空驻留”梦想的路上,中国还是追赶者。1966年,美国两个航天器完成世界上首次在空间的交会对接;1971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而我国此次交会对接完成,距离我们的空间站完全建成还需近10年。
   奋力追赶的过程,是一次又一次的飞跃与进步。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起步;2020年前后,将实现空间站长期驻留太空。这30年,不仅是空间站和航天技术自身的飞跃,带动突破的还有众多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进步。
   梦想与异想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筑基于智慧。这种智慧表现在我们怀揣梦想,却赋予其审慎而理性的内涵。踏实地选择一个准确的战略方向,一点点的积累,可能孕育着巨变。像中国这样的后来者,这是更加切合实际的做法。
   这也正是让梦想与现实“交会对接”的智慧。我们冀望的飞跃,同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的变化来自量的积累,一飞冲天也离不开每日振翅的练习。那些一下子推动世界天翻地覆的想法,不是科学,是科幻。
   就中国航天来说,每一次突破都来自于漫长的积累。“东方红一号”卫星1958年上马,1970年才发射成功,用了12年;“神舟”飞船1992年立项,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上天,2003年“神舟五号”才把航天员送上了天,用了11年。没有卫星、飞船和交会对接技术的成熟,就不会有空间站的建立。这一次次的积累和突破,让我们能一次次为飞跃而自豪。
   今天的中国科技,已经写下很多“迟来的飞跃”。中国人进入太空、卫星探月、载人深潜器入海5000米……梦想正一个个地变为现实,补齐中国科技整体水平的短板。这些也必然为重大科技革命铺就基石。科技革命或许还在远方,梦想和智慧的双翼却已然鼓荡,寻找突破的脚步,每天都可以踏响。
   从“神八”飞船的成功发射,到其与“天宫一号”的两次完美太空之吻,接着“神八”飞船在太空巡游17天,最后完美着陆在祖国的怀抱里。“神八”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为中国空间站建设奠定了基础,让中国的飞天梦又向前迈进一大步。同为中国人,为祖国骄傲,为科学战士们自豪,为航天英雄们喝彩。
  
   【精到点评】
   人生如奔驰的列车,梦想就是推动列车前行的动力。中国航天人带着祖国的重托和国人的期望,日夜兼程,刻苦钻研,团结协作,把“航天梦”一一变成现实。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五号”,再到“神舟八号”,乃至未来的“空间站”,梦想与智慧成就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让一个崭新的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在时间的积累中,我们一步步地前行,在岁月的淘洗中,我们一点点地成功。只要心怀梦想,敢于尝试,就能在宇宙的深处挑起希望之灯。
其他文献
另类讨薪   2012年1月12日下午1时许,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农民工手捧鲜花,举着“欢迎张总回来给我们发工资”的横幅,迎接陕西靖杨绿色果蔬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锋,追讨其拖欠他们的7万多工资。  微 评 如此欢迎仪式,如此讨薪行为,是赞还是叹呢?    新年求神拜佛   1月23日,数万人涌入北京雍和宫抢烧新年头炷香,当日北京温度最低-13℃。  微 评 是什么原因让人争着求神拜佛呢?    ip
期刊
盛 事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回应质疑  素材直击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奖3月初开始征集参评作品,5月中旬评委开始分散阅读参评作品,苏童、韩东、叶兆言、刘庆邦、阿来、关仁山、红柯、刘醒龙、莫言等作家纷纷入围。“赛程”过半的评奖工作遴选出刘醒龙的《天行者》、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张炜的《你在高原》、毕飞宇的《推拿》等提名作品。自首轮投票结果公布以来,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工作即引来争议不
期刊
【素材直击】   说起韩国,你也许会想到感人肺腑的韩剧,新潮时尚的韩服,还有红透艺坛的女星,说不定你就是“哈韩族中”的一员。最近,韩国的校园暴力也很出名,乃至让总统和总理都头疼不已呢。    2011年12月20日,韩国大邱市一所中学13岁的学生权某因不堪同学的长时间凌辱愤而跳楼自杀。据悉,此前两个同学经常抢走他的零用钱,对他拳打脚踢,并把他的头往注满水的洗脸池内摁。这已经是当月韩国第
期刊
【素材直击】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1月3日提出,广东将加快研究并适时出台取消“农民工”称谓的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根据职业和工作年限享受相应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促进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居民真正融合。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也表示,“农民工”这样的称谓本身就带有歧视色彩,呼吁社会慎用这一称谓。“工农商学兵,本是职业的划分,为什么唯独农民永远要被加上特定的标签呢?”   河南省人大代表尹志国、刘
期刊
【素材呈现】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斯帕斯科耶打猎时,无意间在松林中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被一篇题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钟爱有加。   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2岁丧母,7岁丧父,是由姑母一手抚养照顾长大的,为了走出生命途中的泥泞,作者刚跨出校门便去高加索部队当兵。屠格涅夫对他的身世更是倾注了极大
期刊
【素材呈现】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叶圣陶任编辑的开明书店在上海的一家印刷厂遭到日寇炮火轰击,他只好带着一大家人到重庆讨生活。他在巴蜀学校谋得一个代教国文课的席位,并经常外出兼课。   叶圣陶始终与学生打成一片,很受学生欢迎。后来他写了一首题为《农历除夕与同学聚饮》的律诗,前四句说:“岁除蜡烛两支红,座尽青年我已翁。醉唱流亡三部曲,忍言沦丧一年中。”道尽了虽然已到壮年,但却在除夕时仍
期刊
【素材呈现】   前苏联火箭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1857-1935)10岁时,染上了猩红热,持续几天的高烧,引起了严重的并发症,使他几乎完全丧失了听觉,成了半聋。他默默地承受着孩子们的讥笑和无法继续上学的痛苦。    他的父亲是个守林员,整天到处奔走。因此教他读书写字的担子就落到妈妈身上。通过妈妈耐心细致的讲解和循循善诱的辅导,他进步得很快。可是当他正在充满信心地自学时,母亲却患病去世了,这突
期刊
【素材呈现】   二战时期牺牲的盟军战士中,竟有一半是跳伞时摔死的。这令巴顿将军十分恼火,他立刻赶到兵工厂兴师问罪。负责生产降落伞的商人考文垂却狡辩道:“这些降落伞的合格率已达99.9%,是当今世界的最高水平,再没有提升的空间了。”巴顿怒不可遏,他从流水线上随意抓起一只降落伞包,命令考文垂抱着它上飞机!迫于将军的权威,考文垂胆战心惊地拿着伞包,上了飞机……还算运气好,考文垂有惊无险地回到地面。望
期刊
【素材呈现】   1950年12月的一个冬夜,一代国学大师,曾任北京大学、台湾大学校长的傅斯年还在赶稿。虽然披着棉袍,可他还是被冻得瑟瑟发抖。妻子俞大彩催他早点休息,他搁下笔说:“我正在为董作宾先生办的《大陆杂志》赶文章呢。我之所以如此着急,是想等钱到手后,请你尽快去买几尺粗布、一捆棉花,为我缝一条棉裤。”想到丈夫的腿一向怕冷,西装裤又太薄不足以御寒,俞大彩这才不再劝丈夫休息。    令人意想
期刊
【素材呈现】   台湾棉纸撕画家温鹏弘儿时患了重度脑性麻痹,无法站立行走,从出生以来直到十四岁以前都是过着在地上爬行的生活。一直到十四岁时,才拥有了第一辆轮椅代步行走。   虽然人生如此坎坷,但他从未向命运低头,而是不屈不挠、奋发向上,荣获了“终生学习楷模奖章”。虽然比别人失去了很多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他从小就刻苦自学,还想办法克服语言发音的障碍。1992年,他以口试的方式通过小学学历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