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教师成长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iihh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信息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我校十分重视对校本教研的开发。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成长,我校组织教师开展了“同课同构”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所谓“同课同构”,即对同一课题,不同教师针对相同的环节、内容,有相同的构想,利用相同的教学设计,大家对操作者实际上课过程中的细节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
  根据当时的教学进度,我们选定的课题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的起始课《三角形的认识》,由我先进行备课。经过反复的设计、斟酌,我拿出教学设计初稿,经备课组长的精心审阅,并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之后,我又进行加工、润色……经过多次的修改,教学设计终于定稿了,然后我们走进课堂实施了教学。下面,我选取备课和教学中的几个片段来谈谈实施“同课同构”教学的感受。
  一、“同课同构”有助于提高课堂预设的科学性
  【备课预设举例】
  我开始的设计是:让学生每4人一组,利用长度分别为6cm,8cm,10cm,14cm,20cm的小棒摆三角形。我设计了4个问题:(1)任意选取3根小棒摆三角形共有多少种取法?(2)哪些取法能组成三角形?(3)哪些取法不能组成三角形?(4)你认为满足怎样数量关系的3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
  我的设计意图是想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结论—说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小棒),直观地感受到“如果3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则必须满足较短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条件”,并从中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推动对本节课教学难点的突破。但是,由于取小棒的方法较多,取小棒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使教学的难度增大了。而且,问题(1)的难度显然比问题(2)和问题(3)大。这样,问题的设计缺乏层次性;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在一开始就设置难度较大的问题,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容易使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失去信心。
  通过与备课组长和同事的讨论,我最后的设计是:通过多媒体呈现图片,让学生观察,并通过4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上学抄近路”的现象,引出数学问题,以便学生很快地得出三角形的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并联想到用学过的知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进行说理。(2)通过问题“你们有更简便的方法来判断3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吗”再次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理解“要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只要看较短两条线段的和是否大于第三条线段就可以了”。(3)通过具有较强开放性的问题“你们能取一根小棒,使之与5cm和8cm长的两根小棒组成三角形吗”让学生在前面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出结论。(4)追问:“想一想,小棒的长度应在什么范围才能与5cm和8cm长的两根小棒组成三角形呢?”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问题。
  这4个问题的设计是一个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过程。教师可顺着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将知识内容问题化,构建问题链,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并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把学生的思考带入一个广阔的天地。
  “同课同构”是集体备课和集体教研的一次最佳呈现。从最初的构思到最后框架的确定,都凝聚着全体教师的智慧。通过集体打磨,深化对教材的研究,我们在合作中产生了新的想法,汲取了大家的力量,从而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也使课堂预设更加科学。
  二、“同课同构”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教学细节举例】
  ●我的教学过程
  在得到“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后讲解例1“判断下列各组线段中,哪些能组成三角形,哪些不能组成三角形,并说明理由。(1)2.5cm,3cm,5cm;(2)6.3cm,6.3cm,12.6cm;(3)1cm,2cm,3.5cm;(4)6cm,8cm,13cm”。讲解时,我先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要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只要把最长的一条线段与另外两条线段的和作比较:如果最长的一条线段小于另外两条线段的和,那么这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如果最长的一条线段大于或等于另外两条线段的和,那么这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三角形”。然后根据这个规律完成了例1的教学。
  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很快形成“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一般方法,然后直接运用,形成“正迁移”,以此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虽然这样的处理在课堂上还是比较顺畅的,但实际上我的设置是块状的,只是为了解决此知识点而已。表面上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掌握得也很快,但实际上我知道真正是从学生那里生成得到的东西很少。
  ●备课组长的教学过程
  在得到“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后,备课组长讲解例1的过程如下。
  师 你们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来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学生思考片刻)
  师 我们先来看例题(注:例题同上)。
  生 老师,我知道了,如果较短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则其余两边的和也一定大于第三边。因此不需要分别判断这三个式子(a+b>c,b+c>a,a+c>b)是否都成立,只要看较短两条线段的和是否大于第三条线段就可以了
  备课组长这样的处理,使学生通过例1的完成在情感上有了变化,让学生“惊觉”到自己刚才求解的方法确实不佳,既费时又费力,从而深刻认识到寻找简便途径的必要性。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时经历了一次亲身体验,对知识的接受是欣喜不已的。这也使他们在后面的学习中情绪更加激昂,有助于他们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感悟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创新能力。
  “同课同构”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师根据学生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不是一味“求同”。教师在不同的领悟中,可以体现出不同的教学理解、教学风格和教学智慧,从而达到相互切磋、优势互补与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同课同构”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课后反思意识
  进行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同课同构”,教师通过集体备课、钻研、上课、听课、比较等环节,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教学中的有效环节、无效环节等,反思也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可以说,这次“同课同构”教研活动给了我一次“有效的学习”。在本次的教学中,备课组长的课数学味浓,动态生成意识强,重视学生推测、探究能力的培养。我和备课组长利用了同样的课件进行一系列活动完成教学,但通过对比发现自己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还是放得不开,怕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所以自己讲得比较多,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分,跟学生的交流也不够,导致学生接受得多,思考得少。因此,课堂内容显得有些单调,而且在时间把握上不是很妥当,前松后紧,也没能抓住学生表现的某些亮点,比较遗憾。
  总之,“同课同构”课堂教学使教师的教学有比较,有突破,有助于提高课堂预设的科学性,增强教师的课后反思意识,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也使学校的教研活动富有实效。
其他文献
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学校自身发展的新任务,兰溪五中努力探索学校德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提出了“创建心育办学特色,开启幸福人生”的办学行动口号,意在寻找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进而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奠定基础。  一、 概况  1994年,我校开始在班级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德育之中。  2001年,我校成立
期刊
教师合作文化对教师和学校来讲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教师合作有助于激发与强化教师自身的发展意愿。埃尔与李(Earl and Lee)说:“是那种充满合作精神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激发教师的紧迫感,因为在这种环境重视学习,能够很好地激发和控制焦虑,鼓励探索与思考,并为一致的目标而工作。”对于教师发展来说,“施压”和“解压”两者必须同时进行,而这关键要看教师合作文化的有无。另一方面,教师合作有助于促进学校学
期刊
散文作品如何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我们近年来一直在讨论的问题。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文学作品教什么与该怎样教两个问题上。笔者认为,这两个问题中,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是主要问题,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活动(即怎样教)的组织与展开。  散文作品教学与其小说、诗歌、剧本等文学作品一样,旨在促进和帮助学生内省体察,让学生在感知、欣赏、理解的过程中,丰富情感,认知作品中的生活世界。文学作品的阅读就是把阅读的视点直
期刊
时下,集体备课成为许多教研组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提高整个教研组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笔者在具体的教学中发现,教师们即使统一进度,采用同一教案和同样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师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尤其体现在新老教师之间。为了帮助新教师更快成长,促进他们的发展,我们跟踪了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一位是工作未满3年的新教师陆老师,一位是已工作15年的骨干教师袁老师,这里暂且称她为“老教师”。为了
期刊
读过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人,无不对寿镜吾老先生一边大声朗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一边“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的情景印象深刻。这固然是这段描写的画面感极强的缘故,但又何尝不是因为仿佛能听到老先生抑扬顿挫的声调的效果呢。这就是朗读的魅力,它使人沉醉于心中的殿堂,放飞想象的翅膀。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
期刊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信息的活动过程。这个舶来品与我们习惯的接受性学习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课改实践中,有些人仅从技术操作层面来理解它,过于注重形式,将其视为具有普适意义的教育经验直接照搬。以为上课时前后桌几个学生讨论几分钟就是合作学习;掂一掂物品的重量就是亲身体验;表演课文内容就是自主探究;让学生走出教
期刊
编 者 按  教育需要协作,德育需要协作。学校与学校协作联动,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基于这样的认识,2008年10月,金华八中、兰溪五中、浦江三中、义乌四中等四所学校,开浙江省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校际合作交流研讨之先河,共同签署了《金华市普通高中四校德育协作体章程》,四校德育协作体就此成立。此后,武义二中、磐安二中等学校陆续加入进来。时至今日,德育协作体共组织开展了7次大型的德育协作活动。这些活动受
期刊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教育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平心而论,任何一所学校,都一直把“传道”作为重要内容来抓,但由于重智轻德的社会传统,家庭教育的错位,经济快速发展时代的剧烈竞争,现代网络等媒体文化的影响,学校原有的德育工作方法显得空乏无力。因此,反思传统德育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大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校针对近年来不同年级学生的特
期刊
余如玉,生于1960年。23岁就担任中学的中层正职,28岁开始任中学校长兼书记,并到过农村、山区6所基层学校任教。自1993年担任余姚市第五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开始,勇于改革创新,使地处半山区职高的部分专业录取分数线超过普高。1999年5月,受市教育局选派,筹建创办余姚市实验学校。在一无资金设备、二无独立校舍、三无专任教师的情况下,余如玉迎难而上,在市政府、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办学之路。
期刊
一、案例实景  【案例一】2002年12月,因受制于师资、硬件、经费、管理和质量,余姚市实验学校校一届六次董事会决定,为了办好小学部和初中部,为了持续优质发展,学校停办高中部,从2003年秋季开始,停止招收高中生。余姚市实验学校是一所创办于1999年9月的民办学校,办学之初的事业规划中有小学、初中和高中部,计72个班级,其中高中12个班级。经宁波市教育局批准,到2002年底学校已经招有两届共3个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