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教学中用好“知人论世”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人论世”是孟子重要的文学思想。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只有了解作者的经历、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古诗教学中,“知人论世”的运用出现了若干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教学实践为例,就古诗教学如何用好“知人论世”谈一孔之见。
  一、充分利用好“知人论世”,使古诗教学摆脱粗疏状态
  1.“知人论世”应成为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文本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起跑线。教师只有首先与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广阔、多维的对话,把握文本的精髓,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深入浅出、挥洒自如地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然而,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受到应试因素的干扰,对于在中考中通常只考“记忆默写”的古诗不进行文本解读,所谓“知人论世”不过是文学常识的机械性学习。
  古诗作者的写作不是孤立的行为,其世界观与艺术创作理想就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与生活环境中形成的。所以,要真正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就必须了解其人生经历、世界观、审美倾向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实际上就是要通过这种因果关系去把握作品的内涵。因此,教师在研读文本时有必要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去收集资料,并利用它们去诠释作品,而不是仅仅把它们当成一般的文学常识。在古诗教学中,对于作家的生平经历、品性修养、其他作品的“知人”、创作作品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身处的生活环境的“论世”,就必须成为备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有所针对地 “知人论世”,并结合具体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对于古诗的教学,李海林教授在《李海林讲语文》一书中指出两种教学指向:一个是文学鉴赏指向的教学,一个是文化传承视角的教学指向。这两种教学指向并非泾渭分明,但都离不开“知人论世”。
  文学鉴赏指向的教学重在古典诗歌的节奏韵律、表达手法与意境等内容;文化传承指向的教学则重在古代诗歌文化教学,主要学习古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与审美方式等内容。文学鉴赏指向的教学要结合语境落实重点词语、重点诗句,同时要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体会诗歌意境。备课过程中,教师必须对诗人创作作品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身处的生活环境有所了解。文化传承指向的教学则将教学内容落实在理解诗歌所展现的审美世界、领会诗人的人生感悟、理解探寻诗歌承载的文化意义乃至与诗人的人生观产生共鸣之上。这要求教师有针对地对作家的生平经历、品性修养、性格特点及这位作家同时期其他作品、不同时期的同题材作品等多方面的情况加以研究学习。
  在教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前的备课过程中,细读诗作产生感悟后,我又阅读了《刘禹锡评传》和刘禹锡的部分重要作品,较为系统地了解了诗人的生平经历和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同时期的诗文,再次回顾了学生学习过的《陋室铭》和《秋词》,发现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所呈现的诗风及诗人傲岸不屈、意志坚定、奋发自励的人格魅力都是极富代表性的。鉴于此,结合该诗的作品特点和对于学生学情的初步了解,我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教学中将文学鉴赏指向和文化传承指向融合,教学内容定为:反复诵读,品析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结合诗人人生经历以及相关作品,感受、理解诗人的情感,了解诗人的精神世界。其中后一点作为教学重点。
  二、引导学生在预习阶段自主收集、筛选信息;运用“知人论世”的课堂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建议应该对我们在古诗教学中运用“知人论世”策略有所启发。
  1.在预习阶段,应引导学生自主收集、筛选信息
  初中学习阶段的古诗通常都较短小,预习过程中涉及的基础知识相对较少。在预习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解读的需要,要求学生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也可引导学生温故知新,联系学过的同一作家的作品或不同作家同一题材的作品,在初读古诗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慢慢学会筛选、整合信息,为课堂上的阅读生成打下扎实基础。
  在教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前,学生已学过《秋词》和《陋室铭》,对刘禹锡的情况已有初步了解。鉴于此,我布置的预习作业就是温习《秋词》与《陋室铭》,注意这两部作品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创作时间、背景,让学生在收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感受刘禹锡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
  2.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学情,适度、适时地运用“知人论世”
  语文教师们习惯将作家生平、时代背景等介绍安排在课堂教学的开头,这种做法在实践中逐渐被否定。其后,课堂上开始出现大量引用资料进行所谓“知人论世”的现象。这种做法和前者犯了同样的错误。一切无视学生认知程度的教学手段都是无效的。“知人论世”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深入文本。因此,有效的“知人论世”必须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
  在教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过程中,学生在预习和“温故”环节已经基本了解了刘禹锡的经历。但是,刘禹锡在被贬二十多年过程中的起伏及其人生态度,是学生忽略的部分,而这一部分恰恰有助于学生体会《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精神世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提供这一部分的背景知识。在什么时候提供这些材料呢?一句话——适时穿插。在备课过程中掌握不少阅读背景资料的教师不必拘泥于程式,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现状,及时、大胆地调整教学环节。   在教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细读诗歌首联”的环节时,学生敏锐地感受到了“凄凉”“弃置”所传递的凄楚与愤懑。但在体会“二十三年”时,只感受到了“时间之长”。为了加深学生对于诗人此时心情的理解,我将备课时整理的一组材料提供给学生,介绍了永贞元年(805)至宝历三年(827)作者的生活经历。学生看过后恍然大悟:原来这二十三年,正是诗人年富力强、欲将冲天抱负付诸实践的时期。但是,所有的宏愿在这二十三年中灰飞烟灭,所有的期待在这二十三年内化为泡影。此时此刻,“知人论世”策略的应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学生更切近地体会到了诗人愤懑的内心世界。
  在颔联的解读过程中,学生凭自己的阅读直觉对“怀旧空吟闻笛赋”产生了一些误读,认为“怀旧”“空吟”是对亲人的怀念。在利用课文注解理解“闻笛赋”这个典故的基础上,我适时插入对“永贞革新”失败后王叔文、柳宗元等好友不幸遭遇的介绍,在这样的“论世”材料的介入下,学生自然而然纠正了对于颔联的误读。
  有了首联和颔联的感情铺垫,面对颈联和尾联的感情变化,学生的疑惑不约而同地产生。有学生提问:“对刘禹锡来说,人生已过大好时光,经受了这么多年命运的折磨,何来勇气展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豪气?”也有学生认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病树”和“沉舟”自比,所表现的并不是刘禹锡的乐观豪迈之情。仅凭对诗句字面意义的解读和诗歌意境的体会,很难解决这两个问题。但此时正是读懂读透这首诗、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的一个绝好的教学契机。我这样提示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感情是解读诗作的一种方法,当我们想要更全面地把握诗歌感情的时候,还有另外一个方法,那就是了解作者的经历、性情,去看看他同一时期的作品。”我先让学生联系预习环节中的内容,想想早于此诗一年所做的《陋室铭》和贬官之初所写的《秋词》,体会处在人生低谷时期的刘禹锡的精神状态;进而请学生思考:处在人生低谷的刘禹锡精神如此昂扬,那么此时他应诏回京,会是怎样一种心情?随后,我又屏示《玄都观桃花》和《重游玄都观》两首小诗,讲述了刘禹锡两度还京却初衷不改的故事。在这些材料的启发下,诗人傲岸不屈、执著追求、奋发自励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当他们再次诵读颈联和尾联时,彭城诗豪的形象已深深烙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3.在实际教学中应该避免的错误做法
  (1)教师对备课过程中涉及的背景资料不加选择,一味“知人论世”,剥夺了学生自主收集、筛选信息的权利,忽略了学生与文本的接触,将语文课变为文史资料堆砌课。(2)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曾经出现的作家,教师忽略了对其诗作的“知人论世”,讲解时蜻蜓点水、一掠而过。(3)教师忽视学生在课堂上呈现的具体学习情况,按照预设照本宣科,为“知人论世”而“知人论世”。
  浙江省教育厅颁布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在针对苏教版的教学建议中提到:“研习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别是具体作品的写作背景,并能利用它们去诠释作品,而不仅仅是把它们当成教学中读一般的文学常识。”语文教师只有用心把“知人论世”当做一种有效策略去思考、去落实,才能在古诗教学中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资料:
  《李海林讲语文》,语文出版社。 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弟子通利则思师。
  (《荀子·致仕》)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校是人才培养摇篮,高校图书馆在高校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其阅读推广情况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与国民素质的提升息息相关。本文立足于实际,分析了我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目前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一些应对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应对方法;阅读推广;高校图书馆;问题]  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意义重大,既是满足学校师生进步成长的客观需要,也是充分体现图书馆业务职能的必然要求,对高校
作为初中一线教师的我,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四十五分钟的语文课堂,个别学生总有说不完的多余的话,还有些学生总在寻找机会交头接耳,只要略微讲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教室立马会炸锅,甚至于无法收拾。在这些情况下,好像只有拿出“师道尊严”,甚至大声训斥,课堂才会逐渐平息下来。但这样之后往往会出现另一番景象:只剩下少数学生能专心听课,多数的学生面无表情,神色黯然。如此死气沉沉的状态真让人受不了。 
[摘 要:随着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措施也愈加多元,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创设了重要的契机。小学数学知识本身和现实生活有着深刻联系。教师需要充分应用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积极的变革,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分析;应用策略]  生活情境教学需要教师破除传统教学中的限制和障碍,将课堂教学内容向现实生活中有效延伸,使学生的逻辑思
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韵味隽永、底蕴深厚的文学经典,承载着古人的灵魂与呼吸,与我们血脉相连,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深入研究学习这些文章,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文言文教学举步维艰,教师教得死板,学生学得生硬。这是由于文言文已经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一些文言现象已经消失,学生理解文言的字面意思很是困难,于是理解文意成为文言文教学的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鲁迅作品一直被作为典范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入选最多时达三四十篇。鲁迅作品蕴含的宝贵的思想财富和高度的艺术价值不仅会给人前进的力量和文化的修养,更会对人产生长久的影响力。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意义重大。抓住关键词,品读文章意蕴,是笔者在教学鲁迅作品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以七年级下册《社戏》的阅读为例,作者
[摘 要: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现阶段思维品质已经成为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不可分割的部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英语教师对学生在阅读中的思维能力不够重视,本文就目前小学英语阅读现状为基础,对如何有效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展开相关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学生;思维品质;策略分析]  小学英语是一门基础性教育学科,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度重
[摘 要:依据供给侧改革理念,审视艺术课程思政“有效供给”结构性矛盾,以立德树人为审美核心,开展艺术课程思政建设,将艺术审美与育魂价值相融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以创新课堂、艺术社团和校艺术团教育载体建设为主要路径,强化艺术课程、艺术社团和校艺术团育人的延伸性和协同性,构建课内外联动机制,形成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竞赛育人“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有主题、有层次、
在儿童看来,教师的最大的不公正之处,就是教师给他不公正地(儿童深信不疑)打了不及格分数,还竭力想让家长为了这个分数而惩罚他。  儿童由于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而变得情感粗鲁,这比任何别的东西都更严重地扭曲他的心灵。儿童经常体验别人对他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就会逐渐丧失对善与恶的敏感性。  现在,在教育家当中,经常听到关于奖励和惩罚的议论。这些诱人的理论像短命的蜉蝣一样生而又死。然而,在教育工作中,最主要的奖
[摘 要:随着中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课外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得以凸显。一方面,课外阅读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对于世界、生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另一方面,课外阅读中的价值观也是教师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基于此,本文以课外阅读为出发点,对于其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讨论如下。  关键词:课外阅读;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在高中
[摘 要:掌握一门语言的重要基础就是听说读写这四方面,在现代素质教育下的这四方面之中阅读是基础,英语阅读作为能够有效提高初中生学习成绩总和水平的重要途径,如何在核心素养下进行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建立基本的知识框架,还要让学生在千变万化的社会中建立良好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在学习过程中核心素养成为所有学科的行动总纲,在初中的英语教学中,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