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越来越要求学校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和竞争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促进我国技工院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更好地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利用,在技工院校进行学分制的推广实施势在必行。
一、认识学分制
学分制是把必须取得的总学分作为毕业业务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要求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及教学环节的学时量,确定每一课程的学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规定各类课程的比例,以及准予学生毕业的最低总学分。
学分制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量和质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与班建制、导师制合称三大教育模式。19世纪末,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选课制”;从1978年起,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开始试行学分制。目前学分制改革已基本在国内高校全面推广,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1.学年学分制
学年学分制是目前很多高等学校既规定学业年限又实行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于学业年限,有的学校是刚性的,有的学校虽有一定弹性,但弹性不大,都规定学生在一定年限修满一定学分才能毕业。
2.完全学分制
完全学分制是高等学校只规定毕业总学分,不限定修业年限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样的学历层次,可以提前修满学分,二、三年毕业,也可以边工作、边学习,还可以休学工作后再复学学习,直到修满学分,五、六年甚至七、八年毕业的情况都有。
3.绩点学分制
绩点学分制是在学分制基础上产生的,能用以显示学生每门课程学习成绩的质量,以及学年和毕业总成绩质量的教学管理制度,其计算公式为:学分绩点=学分×绩点。
4.加权学分制
加权学分制也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产生的,能用以显示学生对某些重点课程的学习质量,以区分学生专业水平高低。
5.附加学分制
附加学分制是要求学生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学分外,还应修满课外附加学分才能毕业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一般说来,课外附加学分可根据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与学术活动、思想品德、社会工作、文体活动与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来评定。
以上几种学分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组合,使之成为复合学分制。如可将学年学分制和绩点学分制结合组成学年绩点学分制,将完全学分制和加权学分制复合成完全加权学分制,其余仿此。当然,学分制还有其他一些类型,但常用的主要是以上几种。
二、实施学分制的必要性
在一个信息透明,追求公平、和谐的时代,“一言堂”的教学制度显然不能适应新的要求,现行的教育形势已经要求教学工作必须进入学生“自主点菜”的时代。
1.推行学分制,有利于以学促教,教学相长
学生可以选课程、选教师、选进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在一定范围内和条件下,有限制地跨专业选择每学期修读的课程,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选择合适的上课时间和地点。将传统的教育模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教师则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可以选择课程和教师,这对教师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有利于形成一种优胜劣汰的机制。
2.推行学分制,有利于优化资源,规范管理
过去有些学校由于客观原因,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出现开设课程重复,使同一内容在类似课程中反复讲,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实行学分制后,学生拥有了自己的信息平台,可以以自己的用户名、密码登录教学管理系统的Web服务管理子系统,可以修改自己的信息,选课,查看教务处有关公告和通知,查询教师和本人课表、课程成绩、教室使用等情况,还可以查看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师简介等。重复的课程学生可以不选,教学计划的下达,教学任务的落实,排课、选课、成绩管理、收费管理、教学质量评价等均可以在网上实行。既方便快捷,又科学合理,大大都推进了学校管理现代化,资源利用合理化的程度,为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无纸化办公环境的创造提供了有利条件。
3.推行学分制,有利于提高质量,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技工院校主要采取免试入学,有相当部分同学学习基础比较差,存在有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适应等现象。通过实行学分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学生从“要我学”逐步转变为“我要学”的学习型人才,从而营造校园良好的班风、学风,提高办学质量,真正实现技工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技工院校实行学分制的试行方法
1.学制与学习期限
学生在校学习年限可以实行弹性学年制,基本学制为三年,在此基础上可提前一年或推后一二年,弹性学年制为2~5年。允许同学们自主安排学习进程,提前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和环节,学习年限最短为2年;延长学习期限的,学习年限最长为5年。
2.学期安排
一学年分为两个学期。每学期的理论教学、实验课和分散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原则上安排18周,2周复习考试。第五、六学期是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实习。
3.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
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学分制实施性教学计划将课程分为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以下简称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以下简称任选课)三类,三类课的参照学时比例为7:2:1。学生一旦选定课程,必须参加修读并通过考试或考核,否则不能获得该学科的学分。
(1)必修课。必修课是指为保证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包括文化理论基础课、主干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训课等。必修课课时一般占总课时的70%。
(2)限选课。限选课是指学生在专业业务范围内,按照专业化要求选修的有关深化、拓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限选课应综合化,形成小模块组合,一般占总课时的20%。
(3)任选课。任选课是指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要选择扩大知识面,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和具有较强适应性的专门人才为指导原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以提高个人素质,提高岗位适应能力。任选课设置要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学生潜能。任选课一般应占总课时的10%左右,每个学生在同一学期内选修任选课一般不得超过两门。
4.学分设置与管理
学分是计算学生学习分量和成效的单位,是确定学生能否毕业的重要依据。各课程的学分主要依据教学计划规定的该门课程的教学时数确定,根据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3年制专业总学分一般不少于160学分,2年制专业学分一般不少于110学分。在实施性学分制教学计划中,每学期学分设置原则上控制在32学分,学生每学期学习课程的学分数,不应低于该学期设置学分数的60%。具体设置如表1。
(作者单位:广东省工商技工学校)
一、认识学分制
学分制是把必须取得的总学分作为毕业业务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要求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及教学环节的学时量,确定每一课程的学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规定各类课程的比例,以及准予学生毕业的最低总学分。
学分制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量和质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与班建制、导师制合称三大教育模式。19世纪末,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选课制”;从1978年起,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开始试行学分制。目前学分制改革已基本在国内高校全面推广,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1.学年学分制
学年学分制是目前很多高等学校既规定学业年限又实行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于学业年限,有的学校是刚性的,有的学校虽有一定弹性,但弹性不大,都规定学生在一定年限修满一定学分才能毕业。
2.完全学分制
完全学分制是高等学校只规定毕业总学分,不限定修业年限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样的学历层次,可以提前修满学分,二、三年毕业,也可以边工作、边学习,还可以休学工作后再复学学习,直到修满学分,五、六年甚至七、八年毕业的情况都有。
3.绩点学分制
绩点学分制是在学分制基础上产生的,能用以显示学生每门课程学习成绩的质量,以及学年和毕业总成绩质量的教学管理制度,其计算公式为:学分绩点=学分×绩点。
4.加权学分制
加权学分制也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产生的,能用以显示学生对某些重点课程的学习质量,以区分学生专业水平高低。
5.附加学分制
附加学分制是要求学生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学分外,还应修满课外附加学分才能毕业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一般说来,课外附加学分可根据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与学术活动、思想品德、社会工作、文体活动与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来评定。
以上几种学分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组合,使之成为复合学分制。如可将学年学分制和绩点学分制结合组成学年绩点学分制,将完全学分制和加权学分制复合成完全加权学分制,其余仿此。当然,学分制还有其他一些类型,但常用的主要是以上几种。
二、实施学分制的必要性
在一个信息透明,追求公平、和谐的时代,“一言堂”的教学制度显然不能适应新的要求,现行的教育形势已经要求教学工作必须进入学生“自主点菜”的时代。
1.推行学分制,有利于以学促教,教学相长
学生可以选课程、选教师、选进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在一定范围内和条件下,有限制地跨专业选择每学期修读的课程,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选择合适的上课时间和地点。将传统的教育模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教师则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可以选择课程和教师,这对教师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有利于形成一种优胜劣汰的机制。
2.推行学分制,有利于优化资源,规范管理
过去有些学校由于客观原因,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出现开设课程重复,使同一内容在类似课程中反复讲,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实行学分制后,学生拥有了自己的信息平台,可以以自己的用户名、密码登录教学管理系统的Web服务管理子系统,可以修改自己的信息,选课,查看教务处有关公告和通知,查询教师和本人课表、课程成绩、教室使用等情况,还可以查看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师简介等。重复的课程学生可以不选,教学计划的下达,教学任务的落实,排课、选课、成绩管理、收费管理、教学质量评价等均可以在网上实行。既方便快捷,又科学合理,大大都推进了学校管理现代化,资源利用合理化的程度,为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无纸化办公环境的创造提供了有利条件。
3.推行学分制,有利于提高质量,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技工院校主要采取免试入学,有相当部分同学学习基础比较差,存在有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适应等现象。通过实行学分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学生从“要我学”逐步转变为“我要学”的学习型人才,从而营造校园良好的班风、学风,提高办学质量,真正实现技工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技工院校实行学分制的试行方法
1.学制与学习期限
学生在校学习年限可以实行弹性学年制,基本学制为三年,在此基础上可提前一年或推后一二年,弹性学年制为2~5年。允许同学们自主安排学习进程,提前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和环节,学习年限最短为2年;延长学习期限的,学习年限最长为5年。
2.学期安排
一学年分为两个学期。每学期的理论教学、实验课和分散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原则上安排18周,2周复习考试。第五、六学期是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实习。
3.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
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学分制实施性教学计划将课程分为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以下简称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以下简称任选课)三类,三类课的参照学时比例为7:2:1。学生一旦选定课程,必须参加修读并通过考试或考核,否则不能获得该学科的学分。
(1)必修课。必修课是指为保证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包括文化理论基础课、主干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训课等。必修课课时一般占总课时的70%。
(2)限选课。限选课是指学生在专业业务范围内,按照专业化要求选修的有关深化、拓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限选课应综合化,形成小模块组合,一般占总课时的20%。
(3)任选课。任选课是指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要选择扩大知识面,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和具有较强适应性的专门人才为指导原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以提高个人素质,提高岗位适应能力。任选课设置要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学生潜能。任选课一般应占总课时的10%左右,每个学生在同一学期内选修任选课一般不得超过两门。
4.学分设置与管理
学分是计算学生学习分量和成效的单位,是确定学生能否毕业的重要依据。各课程的学分主要依据教学计划规定的该门课程的教学时数确定,根据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3年制专业总学分一般不少于160学分,2年制专业学分一般不少于110学分。在实施性学分制教学计划中,每学期学分设置原则上控制在32学分,学生每学期学习课程的学分数,不应低于该学期设置学分数的60%。具体设置如表1。

(作者单位:广东省工商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