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他们的音乐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一个高峰时期,其中当属孔子其开创的儒家学派中的音乐美学思想最为闪耀,乃至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关键词:孔子;“礼乐”;社会功能
在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社会制度正经历着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很多优秀的思想家,哲学家,音乐家,然而在这些璀璨的思想中先秦诸子百家中几乎没有一个不论及乐的,尤其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更为热衷于论乐,孔子音乐美学观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理论思想发展的基础和根源,他音乐美学观不是对音乐的具体创作理论的阐述,而是对音乐性质、特征,功用以及音乐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等宏观理论的把握,并借音乐观表达出自己的审美追求和理想的。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儒家音乐美学观,最后以《乐记》这一理论专著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理论发展的雏形和框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本文作者从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孔子音乐美学的社会功能,以及孔子音乐美学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浅析论述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一、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孔子的音乐美学观的实质其实就是“礼乐”,孔子在论乐中往往将乐与礼联系起来,组成一个特定的概念“礼乐”。他在论乐中反复提及“礼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乐节礼乐,礼乐征伐”、“先进于礼乐”“后进子礼乐”、“文之以礼乐”等,构成了孔子的“礼乐”观,(试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黄小明)孔子的“礼乐”观实质就是强调以礼制乐,而“礼乐”的本质就是“仁”,孔子一向认为乐可以感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让人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接受仁义礼道,从而发展成为“君子”,同时孔子强调作为君子思想是纯正无邪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和?”由此可见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同时孔子音乐审美理想——“尽善尽美”“文质彬彬”是对美与善的相互结合,和谐统一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孔子在齐国专心致志的学《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谓《韶》,舜乐名也,谓以圣德受禅,故曰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武王乐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曰尽美矣,未尽善也。他认为《韶》乐是尽善尽美,达到美与善的高度统一。孔子认为美与善是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两者是统一的。美是艺术标准,善是政治道德标准,但如果达不到统一的话,孔子是把善放在美的前面的,说明他更重视内容而不是形式。孔子提出的“尽善尽美”这一审美理想对中国音乐美学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的精髓——“礼”、“仁”,提出音乐的美学理想——“尽善尽美”及审美准则——“中和之美”的“中庸”思想,孔子奠定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
二、孔子音乐美学的社会功能
大约在西周时代,统治阶级已经把制礼作乐当作国家大事来看待,并认识到音乐具有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到了奴隶社会末期,亦即在先秦诸子之前,普遍流行的一种音乐美学思想,便是认为音乐具有教化作用,多从哲学、伦理、政治出发论述音乐,注重研究音乐的外部关系,强调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而较少的深入音乐的内部,孔子如此,孟子,荀子也大体如此没有跳出这个本质。
孔子看重音乐的功利性,其目的就是为了恢复周礼,其实质就是宣传贯彻他的伦理道德思想,建立规范化、正统化的伦理道德秩序和“礼乐”制度因此,孔子的音乐审美观就自然纳入到其伦理道德观中,并为其服务他继承了周代的礼乐思想,把音乐看作认识和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他认为政治,社会秩序都很好的时候,天下有道,像制礼,做乐,出兵征伐这一类的大事都应该由最高的统治者天子决定,而自东周以来奴隶制度的日渐没落,礼乐日渐掌握的诸侯,大夫手中,礼崩乐坏的情况也是日益严重这很是让孔子担心。
孔子高度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他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在古代诗歌舞事三位一体的,这句话即是论诗的作用也是论乐的作用。因为充分认识音乐有”兴,观,群,怨”的作用,孔子便极力的去主张发挥这种作用,从而获取应有的社会效果。他认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有智慧,要有勇敢,还要寡欲,而且还要“文之以礼乐“《论语·宪问》用音乐进行个人修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充分提出了音乐的社会功能,不仅是从修身还是人格完成最终阶段都是音乐。“礼乐刑政,其极一也”孔子将礼乐于政治并举。孔子的音乐审美观就从这个角度强化了音乐的干预政治、观察政治、实施政治的作用。强调“礼乐”,事实上就强调了音乐与伦理道德、政治思想的关系,其实质就是要求统治者从政治需要、统治需要的角度来提倡音乐,使用音乐。因此,孔子的音乐审美观是有利于统治者的政治统治的,有利于统治者借文艺为政治服务,借音乐为统治服务的。甚至将“礼乐”作为制度来看,对维护统治起了巨大作用的。
因此,“礼乐”可以治政、施政、可以教化人、可以统治国家。孔子一直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是兼个人、社会、国家而言之,集中反映了孔子对音乐社会功能的认识和重视。
三、孔子音乐美学对后世的影响
儒家孔子总结了春秋以前的音乐美学思想,经过发展形成了一套体系,并且有其一定的历史作用,这些思想极大的影响了整个封建时代的音乐美学思想为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站在统治阶级立场的孔子当时就已经看到了音乐的政治意义和艺术意义,也为音乐的运用指出了道路,他对于音乐既有观点又有方法。孔子强调音乐与现实人生的联系是情与理的统一,是音乐为社会与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的一大闪光点。雖然,儒家践行礼乐治国的理想很多时候都是桎梏了音乐自身的发展,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正是社会的变革时期,转型时期,再这样一个年代里,音乐美学的思想难免会受到社会形势的影响,然而从孔子忧国忧民的政治理想中渗透出的音乐美学思想也寄托了他的政治抱负,就音乐的社会性而言,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至今都散发着时代的光芒。
结语:
今天,我们研究儒家音乐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我们当下的音乐教育与发展梳理一下历史的发展脉络,找到我们现今音乐中所蕴藏的民族文化的灵魂与精髓。我们今天的知识应该说是来自对前人的经验与理念的总结与提升,我们今天的音乐文化同样是来自对历史音乐文化的批判、继承与发展。正是通过文化的世代性传承,我们的生命才体现出历史的统一性和连续性。
参考文献:
[1]黄小明,《试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广西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
[2]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北京:人们文学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许超杰(1990.10—),男,汉族,籍贯:四川成都,硕士学位,专业:艺术(音乐),研究方向:声乐。
关键词:孔子;“礼乐”;社会功能
在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社会制度正经历着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很多优秀的思想家,哲学家,音乐家,然而在这些璀璨的思想中先秦诸子百家中几乎没有一个不论及乐的,尤其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更为热衷于论乐,孔子音乐美学观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理论思想发展的基础和根源,他音乐美学观不是对音乐的具体创作理论的阐述,而是对音乐性质、特征,功用以及音乐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等宏观理论的把握,并借音乐观表达出自己的审美追求和理想的。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儒家音乐美学观,最后以《乐记》这一理论专著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理论发展的雏形和框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本文作者从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孔子音乐美学的社会功能,以及孔子音乐美学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浅析论述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一、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孔子的音乐美学观的实质其实就是“礼乐”,孔子在论乐中往往将乐与礼联系起来,组成一个特定的概念“礼乐”。他在论乐中反复提及“礼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乐节礼乐,礼乐征伐”、“先进于礼乐”“后进子礼乐”、“文之以礼乐”等,构成了孔子的“礼乐”观,(试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黄小明)孔子的“礼乐”观实质就是强调以礼制乐,而“礼乐”的本质就是“仁”,孔子一向认为乐可以感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让人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接受仁义礼道,从而发展成为“君子”,同时孔子强调作为君子思想是纯正无邪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和?”由此可见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同时孔子音乐审美理想——“尽善尽美”“文质彬彬”是对美与善的相互结合,和谐统一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孔子在齐国专心致志的学《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谓《韶》,舜乐名也,谓以圣德受禅,故曰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武王乐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曰尽美矣,未尽善也。他认为《韶》乐是尽善尽美,达到美与善的高度统一。孔子认为美与善是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两者是统一的。美是艺术标准,善是政治道德标准,但如果达不到统一的话,孔子是把善放在美的前面的,说明他更重视内容而不是形式。孔子提出的“尽善尽美”这一审美理想对中国音乐美学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的精髓——“礼”、“仁”,提出音乐的美学理想——“尽善尽美”及审美准则——“中和之美”的“中庸”思想,孔子奠定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
二、孔子音乐美学的社会功能
大约在西周时代,统治阶级已经把制礼作乐当作国家大事来看待,并认识到音乐具有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到了奴隶社会末期,亦即在先秦诸子之前,普遍流行的一种音乐美学思想,便是认为音乐具有教化作用,多从哲学、伦理、政治出发论述音乐,注重研究音乐的外部关系,强调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而较少的深入音乐的内部,孔子如此,孟子,荀子也大体如此没有跳出这个本质。
孔子看重音乐的功利性,其目的就是为了恢复周礼,其实质就是宣传贯彻他的伦理道德思想,建立规范化、正统化的伦理道德秩序和“礼乐”制度因此,孔子的音乐审美观就自然纳入到其伦理道德观中,并为其服务他继承了周代的礼乐思想,把音乐看作认识和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他认为政治,社会秩序都很好的时候,天下有道,像制礼,做乐,出兵征伐这一类的大事都应该由最高的统治者天子决定,而自东周以来奴隶制度的日渐没落,礼乐日渐掌握的诸侯,大夫手中,礼崩乐坏的情况也是日益严重这很是让孔子担心。
孔子高度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他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在古代诗歌舞事三位一体的,这句话即是论诗的作用也是论乐的作用。因为充分认识音乐有”兴,观,群,怨”的作用,孔子便极力的去主张发挥这种作用,从而获取应有的社会效果。他认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有智慧,要有勇敢,还要寡欲,而且还要“文之以礼乐“《论语·宪问》用音乐进行个人修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充分提出了音乐的社会功能,不仅是从修身还是人格完成最终阶段都是音乐。“礼乐刑政,其极一也”孔子将礼乐于政治并举。孔子的音乐审美观就从这个角度强化了音乐的干预政治、观察政治、实施政治的作用。强调“礼乐”,事实上就强调了音乐与伦理道德、政治思想的关系,其实质就是要求统治者从政治需要、统治需要的角度来提倡音乐,使用音乐。因此,孔子的音乐审美观是有利于统治者的政治统治的,有利于统治者借文艺为政治服务,借音乐为统治服务的。甚至将“礼乐”作为制度来看,对维护统治起了巨大作用的。
因此,“礼乐”可以治政、施政、可以教化人、可以统治国家。孔子一直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是兼个人、社会、国家而言之,集中反映了孔子对音乐社会功能的认识和重视。
三、孔子音乐美学对后世的影响
儒家孔子总结了春秋以前的音乐美学思想,经过发展形成了一套体系,并且有其一定的历史作用,这些思想极大的影响了整个封建时代的音乐美学思想为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站在统治阶级立场的孔子当时就已经看到了音乐的政治意义和艺术意义,也为音乐的运用指出了道路,他对于音乐既有观点又有方法。孔子强调音乐与现实人生的联系是情与理的统一,是音乐为社会与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的一大闪光点。雖然,儒家践行礼乐治国的理想很多时候都是桎梏了音乐自身的发展,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正是社会的变革时期,转型时期,再这样一个年代里,音乐美学的思想难免会受到社会形势的影响,然而从孔子忧国忧民的政治理想中渗透出的音乐美学思想也寄托了他的政治抱负,就音乐的社会性而言,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至今都散发着时代的光芒。
结语:
今天,我们研究儒家音乐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我们当下的音乐教育与发展梳理一下历史的发展脉络,找到我们现今音乐中所蕴藏的民族文化的灵魂与精髓。我们今天的知识应该说是来自对前人的经验与理念的总结与提升,我们今天的音乐文化同样是来自对历史音乐文化的批判、继承与发展。正是通过文化的世代性传承,我们的生命才体现出历史的统一性和连续性。
参考文献:
[1]黄小明,《试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广西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
[2]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北京:人们文学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许超杰(1990.10—),男,汉族,籍贯:四川成都,硕士学位,专业:艺术(音乐),研究方向: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