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后评价框架体系研究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pc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灾害突发性强,涉及面广、破坏性大,因此地震灾后重建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地震频发国家的一项艰巨而繁重的工作任务。地震灾后重建大致可以分成过渡性安置、恢复重建和发展重建3个阶段。
其他文献
本文总结我国近几年发展的大地震综合预测方法与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小极距超低频自然电位差法,采用自主研制的DD108地电仪,预测发震时间和震级M=1.43741gT+1.4534T为前兆波周
1研究背景及意义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汶川M_W7.9大地震是我国自1976年唐山7.8级地震以来最大的破坏性地震,造成69 180人死亡、374 008人受伤、17 406人下落不明和1 000多万人口受灾,财产损失更是不计其数。震后,大量学者对本次大地震的孕震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虽说,这些研究让人们对汶川地震的震源机制有了较全面的认
微震,是指由岩石破裂或流体扰动产生微小的震动。广义上的微震可以分为两大类:工程生产上的微震动和自然产生的微地震。微震动是由人为生产施工导致岩石破裂产生的。微地震是
在地震序列的早期阶段获得科学可靠的余震预测结果,始终是地震预测研究的前沿课题。针对新近发展的Omi-R-J方法的适用性问题,以及相比于传统的Reseanberg-Jones(R-J)模型在地震序列参数拟合、余震预测效能上的差异等问题,本研究以2017年四川九寨沟MS7.0地震序列为例,利用多时间窗的连续滑动拟合、预测和检验,以及通过构建重采样随机地震序列目录的系统检验等方式,开展了应用研究和比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