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语文新课标卷Ⅰ作文题所引发的讨论,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余波绵延。作文题甫一露面,就有论者放言,2017年高考作文是“旧瓶新酒”,不过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变形而已;也有人火眼金睛,根据题干所选关键词“形成有机的关联”的指令,洞察出试题与2003年全国卷“情感与认知”所开创的关系型话题作文一脉相承;还有观点言之凿凿,“一带一路”之类均为政治热词,试题发出的信息是“关心时政”,不一而足。
不能说这些观点没有道理,但如果跳出试题演进的视野,将试题置于更广阔的命题语境——转型的教育大势,愈走愈近的新高考——加以观照,所得应不止于此。即将于2018年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铺开的新高考不可逆转,截止2017年8月,已有31个省份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这一轮高考改革的溢出效应,不仅仅体现于考试形态的刷新,更为深层的则是对理念、行为的显在影响。都说高考是指挥捧,是晴雨表,从2017年语文新课标卷Ⅰ作文题是可以看出新高考的一些端倪的。
一、回归:自由精神
当下,语文盛行“技术流”,而对语文伤害最甚的恰是技术化,“技术流”漠视学科本质和个性,其背后动因乃是对功利的无节制追逐。最为典型的是,每年的高考语文考纲一经公布,各种考点破解招数迅即跟进,考纲如同穿上透视装。遵此路数题海训练,循环往复,就是喜马拉雅山也会被削平,何况是纸上机关!“每一个光鲜的语文分数,背后都站着一个技术天使”,这话可能有些夸张,但说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
无套路,不语文。语文被妖魔化或庸俗化的结果是,语文被视为无底洞,或是温吞水。于是乎,语文不必沉淀只求速成被奉为圭臬。速成之要,技巧为先。兜售语文技法不限于课堂,借助于通达的即时通讯平台,语文QQ群、微信群成了语文技法营销的主战场。笔者所在的一大型语文群,群主曾力荐一套书。这套书以大热的《朗读者》为经,主打模仿,选择串词若干,解剖亮点,点拨精要,辅以摹写例文。群主宣称此法“短平快”,作文涨分立竿见影。笔者质疑此法生硬,且有投机之嫌,不如引导学生实在读点书。结果马上被群起而攻之。套路之势广,速成之汹涌,由此可见一斑。
说到作文,审题、拟题、开篇、过渡、结尾以及说理描述等等,一点一滴,一招一式,都有破解之道。训练有素者,题目在手,尽在掌握,大脑能在最短时间内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对号入座。经过组合、转换、易容等诸环节,一篇篇满分作文就这样诞生了。
“却是平流无险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些屡试不爽的套路对垒2017年语文新课标卷Ⅰ作文题时,就难免遭遇顶头风。第一个打脸套路的是:作文材料消失了。以往的作文材料都是现成的,写作者可通过种种技巧轻松上手,而现在材料却要自己建构,写作者一下失却了方向,陷入“找不到敌人”的窘境。其次,命题者的意图难测。所列词语好坏兼有;“读懂中国”之类弹性太大,倾向不明,既往路数难以入彀。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迷失,究其根本,是命题思想发生了转向——自由语文回来了!
言为心声,作文本是心灵的自由诉说,情感的本色映射,本就应该以我为主,而非“代圣人立言”,也用不着唯命题人马首是瞻,费尽心机琢磨别人的心机脸色,亵玩真正的写作。至于自选作文材料,恰是把“话语权”交给写作者,是新课程倡导的“自主”精神的体现。话语制定由命题人而异位于答题人,话语角色的转变是2017年的作文命题的一大创举。尽管写作者的“自主”仍旧有限,但应试本身要受到多方制约,不能苛求。
套路有效于一时,却是对语文乃至人性的莫大扭曲。套路一旦无路,当事人就不会走路。更大的危害是,套路让人丧失独立,只能依附。2017年的新课标卷作文命题打破套路大行其道的外围环境,力图让考生卸掉因袭的重负,自立自主,在一张白纸上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以人为本,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让语文回归自由之本性、活泼之神采,这是2017年新课标卷作文命题发出的最强烈信号。
二、常态:本真主义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1]质朴之语,道出了写作真谛。倘若为文心口不一,说假话、说套话成为下意识的习惯,众人不但不以此为耻,反而跟风模仿,这着实是可悲的一件事。不幸的是,这已成为当下应试作文常态。
无我,失真,包装过度,已然是作文最普遍的景观。有人曾将应试作文的包装艺术概括为“梅花三弄”:一是傍名文,移花接木,亦步亦趋,你李逵我李鬼,雾里看花,弄个眼熟;二是编故事,早年是声泪俱下谁敢比我惨,眼下是卧薪尝胆煲心灵鸡汤,弄悲情玩励志;三是高扬时政大旗,跟紧现实,气壮山河大讲正确的废话,弄热点。有此三弄,高分自来。尽管作文包装艺术千奇百怪,无法穷尽,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不说人话。
试看一篇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全国卷Ⅱ):
前幾日和朋友联系,朋友说不想在国外干了,想回国,我说国内可能你会不适应,他反问道为什么,我没说什么,随声附和了一句呵呵,其实,说到不适合的原因不言而喻,我清楚他也明了。他说:要不你毕业后也来迪拜,到时候哥罩着你”,我也不言语,亦随口附和一声呵呵,那天和他聊很多,很是尽兴。我问他既然那么想回国工作,那当初为何那么拼命的争取去国外,他的回答让我一下子僵住了,趁年轻,到处走走,走不同的路,看不同的风景,老了就走不动了,毕竟这一辈子,能够年青几回,”我说你真能折腾,也真会折腾。(《实现自己的风采》)
此文堪称“玩作文”的标杆——故事扯淡,文字平淡,味道寡淡。
但2017年的新课标卷作文试题却给“玩作文”设置了防火墙。按“编故事”的惯常思维,此题的写作设计无非是一个关键词编一个故事。编一个故事容易,编两三个故事也不难,但故事要跟着关键词走,要把两三个彼此不搭界的故事凑在一起,让它们看起来至少有某种关联,就不太轻松了(此着过去没练)。即使能勉强凑数,写作者为此付出的心理、时间代价必然不低,如此高昂的成本却不一定能讨一个满意的分数。 如此变阵倒逼写作者领悟:所谓“写作秘笈”并不靠谱,“裱糊匠”实在误人。只有老老实实练基本功,文从字顺说本色话,才能避免临阵磨枪、搜索枯肠的窘迫。言为心声,自然成文,是写作的应有之义,而新课标卷作文力主回归这一本位。
三、归依:品质维度
作文是语文考试中赋分最重的一块,但是不是区分度最大的一块呢?作文得分高度趋同已是公开的秘密,“只要写就有分”的观点由来已久。作文果真是“你有我有全都有”的“大团圆”吗?
2017年的新课标卷作文试题传达出这样的信息:高考作文应有品质维度的区隔——文章有品,依质论等。其注重品质维度至少体现于如下层面:
思辨维度:“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这一指令能否正确理解并执行事关作文成败,“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更直截地对思维提出要求。优等的文章所选的关键词应该具有同一性(考查求同思维),或从不同层面来表现同一主题(考查聚合思维)。相形之下,碎片思维之类只能列入三等,或出局。
角色维度:“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写作要求限定了写作者的身份角色——推介身份。这一身份要求行文人称、叙述口吻等必须与之匹配,这样才合体;旁若无人、自说自话之类显然无视角色定位,此类文章很难有机会成为上乘之作。
分寸维度:对“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这一指令的理解颇能显示写作者的理性思维水准。以负责任的态度把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真实的中国介绍给世界是每一个写作者的使命。运笔之时既要有大局观,局部分寸也要拿捏精准。既要展现“文化自信”,同时又需秉持“不虚美,不隐恶”的标尺,一分为二的辩证笔法不可或缺。认为“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只能说好话,或走向另一极端不提一句好,此类理解均是误读,这类文章也难登大雅之堂。
如此观之,2017年的新课标卷作文试题对思维品质、思维方式的关注是充分的,考核力度是少有的,其抑制平庸、鼓励创新的指向明确清晰,命题有足够的区分度。
文章有法,无法定法;注重章法,理所当然。但法亦有道,对技术过度倚重,或滥用,则是灾难。技术崇拜是语文的歧路,甚或末路。
童子科考试自汉而宋,持续10世纪,有宋一朝几复几罢。提议废止这一制度的奏疏如是说:“人材贵乎善养,不贵速成,请罢童子科,息奔竞,以保幼稚良心。”[2]2017年的新课标卷作文試题力图正本清源,还语文一个清白。从这一意义上说,2017年的新课标卷作文试题是对功利语文的棒喝,是对性灵语文的呼唤——语文啊,你慢些走!
2017年的新课标卷作文试题掀开了新语文的红盖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愿此文不被视为牵强附会之乱弹,捕风捉影之胡诌,如此甚慰。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脱脱,阿鲁图.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6.
不能说这些观点没有道理,但如果跳出试题演进的视野,将试题置于更广阔的命题语境——转型的教育大势,愈走愈近的新高考——加以观照,所得应不止于此。即将于2018年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铺开的新高考不可逆转,截止2017年8月,已有31个省份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这一轮高考改革的溢出效应,不仅仅体现于考试形态的刷新,更为深层的则是对理念、行为的显在影响。都说高考是指挥捧,是晴雨表,从2017年语文新课标卷Ⅰ作文题是可以看出新高考的一些端倪的。
一、回归:自由精神
当下,语文盛行“技术流”,而对语文伤害最甚的恰是技术化,“技术流”漠视学科本质和个性,其背后动因乃是对功利的无节制追逐。最为典型的是,每年的高考语文考纲一经公布,各种考点破解招数迅即跟进,考纲如同穿上透视装。遵此路数题海训练,循环往复,就是喜马拉雅山也会被削平,何况是纸上机关!“每一个光鲜的语文分数,背后都站着一个技术天使”,这话可能有些夸张,但说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
无套路,不语文。语文被妖魔化或庸俗化的结果是,语文被视为无底洞,或是温吞水。于是乎,语文不必沉淀只求速成被奉为圭臬。速成之要,技巧为先。兜售语文技法不限于课堂,借助于通达的即时通讯平台,语文QQ群、微信群成了语文技法营销的主战场。笔者所在的一大型语文群,群主曾力荐一套书。这套书以大热的《朗读者》为经,主打模仿,选择串词若干,解剖亮点,点拨精要,辅以摹写例文。群主宣称此法“短平快”,作文涨分立竿见影。笔者质疑此法生硬,且有投机之嫌,不如引导学生实在读点书。结果马上被群起而攻之。套路之势广,速成之汹涌,由此可见一斑。
说到作文,审题、拟题、开篇、过渡、结尾以及说理描述等等,一点一滴,一招一式,都有破解之道。训练有素者,题目在手,尽在掌握,大脑能在最短时间内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对号入座。经过组合、转换、易容等诸环节,一篇篇满分作文就这样诞生了。
“却是平流无险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些屡试不爽的套路对垒2017年语文新课标卷Ⅰ作文题时,就难免遭遇顶头风。第一个打脸套路的是:作文材料消失了。以往的作文材料都是现成的,写作者可通过种种技巧轻松上手,而现在材料却要自己建构,写作者一下失却了方向,陷入“找不到敌人”的窘境。其次,命题者的意图难测。所列词语好坏兼有;“读懂中国”之类弹性太大,倾向不明,既往路数难以入彀。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迷失,究其根本,是命题思想发生了转向——自由语文回来了!
言为心声,作文本是心灵的自由诉说,情感的本色映射,本就应该以我为主,而非“代圣人立言”,也用不着唯命题人马首是瞻,费尽心机琢磨别人的心机脸色,亵玩真正的写作。至于自选作文材料,恰是把“话语权”交给写作者,是新课程倡导的“自主”精神的体现。话语制定由命题人而异位于答题人,话语角色的转变是2017年的作文命题的一大创举。尽管写作者的“自主”仍旧有限,但应试本身要受到多方制约,不能苛求。
套路有效于一时,却是对语文乃至人性的莫大扭曲。套路一旦无路,当事人就不会走路。更大的危害是,套路让人丧失独立,只能依附。2017年的新课标卷作文命题打破套路大行其道的外围环境,力图让考生卸掉因袭的重负,自立自主,在一张白纸上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以人为本,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让语文回归自由之本性、活泼之神采,这是2017年新课标卷作文命题发出的最强烈信号。
二、常态:本真主义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1]质朴之语,道出了写作真谛。倘若为文心口不一,说假话、说套话成为下意识的习惯,众人不但不以此为耻,反而跟风模仿,这着实是可悲的一件事。不幸的是,这已成为当下应试作文常态。
无我,失真,包装过度,已然是作文最普遍的景观。有人曾将应试作文的包装艺术概括为“梅花三弄”:一是傍名文,移花接木,亦步亦趋,你李逵我李鬼,雾里看花,弄个眼熟;二是编故事,早年是声泪俱下谁敢比我惨,眼下是卧薪尝胆煲心灵鸡汤,弄悲情玩励志;三是高扬时政大旗,跟紧现实,气壮山河大讲正确的废话,弄热点。有此三弄,高分自来。尽管作文包装艺术千奇百怪,无法穷尽,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不说人话。
试看一篇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全国卷Ⅱ):
前幾日和朋友联系,朋友说不想在国外干了,想回国,我说国内可能你会不适应,他反问道为什么,我没说什么,随声附和了一句呵呵,其实,说到不适合的原因不言而喻,我清楚他也明了。他说:要不你毕业后也来迪拜,到时候哥罩着你”,我也不言语,亦随口附和一声呵呵,那天和他聊很多,很是尽兴。我问他既然那么想回国工作,那当初为何那么拼命的争取去国外,他的回答让我一下子僵住了,趁年轻,到处走走,走不同的路,看不同的风景,老了就走不动了,毕竟这一辈子,能够年青几回,”我说你真能折腾,也真会折腾。(《实现自己的风采》)
此文堪称“玩作文”的标杆——故事扯淡,文字平淡,味道寡淡。
但2017年的新课标卷作文试题却给“玩作文”设置了防火墙。按“编故事”的惯常思维,此题的写作设计无非是一个关键词编一个故事。编一个故事容易,编两三个故事也不难,但故事要跟着关键词走,要把两三个彼此不搭界的故事凑在一起,让它们看起来至少有某种关联,就不太轻松了(此着过去没练)。即使能勉强凑数,写作者为此付出的心理、时间代价必然不低,如此高昂的成本却不一定能讨一个满意的分数。 如此变阵倒逼写作者领悟:所谓“写作秘笈”并不靠谱,“裱糊匠”实在误人。只有老老实实练基本功,文从字顺说本色话,才能避免临阵磨枪、搜索枯肠的窘迫。言为心声,自然成文,是写作的应有之义,而新课标卷作文力主回归这一本位。
三、归依:品质维度
作文是语文考试中赋分最重的一块,但是不是区分度最大的一块呢?作文得分高度趋同已是公开的秘密,“只要写就有分”的观点由来已久。作文果真是“你有我有全都有”的“大团圆”吗?
2017年的新课标卷作文试题传达出这样的信息:高考作文应有品质维度的区隔——文章有品,依质论等。其注重品质维度至少体现于如下层面:
思辨维度:“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这一指令能否正确理解并执行事关作文成败,“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更直截地对思维提出要求。优等的文章所选的关键词应该具有同一性(考查求同思维),或从不同层面来表现同一主题(考查聚合思维)。相形之下,碎片思维之类只能列入三等,或出局。
角色维度:“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写作要求限定了写作者的身份角色——推介身份。这一身份要求行文人称、叙述口吻等必须与之匹配,这样才合体;旁若无人、自说自话之类显然无视角色定位,此类文章很难有机会成为上乘之作。
分寸维度:对“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这一指令的理解颇能显示写作者的理性思维水准。以负责任的态度把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真实的中国介绍给世界是每一个写作者的使命。运笔之时既要有大局观,局部分寸也要拿捏精准。既要展现“文化自信”,同时又需秉持“不虚美,不隐恶”的标尺,一分为二的辩证笔法不可或缺。认为“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只能说好话,或走向另一极端不提一句好,此类理解均是误读,这类文章也难登大雅之堂。
如此观之,2017年的新课标卷作文试题对思维品质、思维方式的关注是充分的,考核力度是少有的,其抑制平庸、鼓励创新的指向明确清晰,命题有足够的区分度。
文章有法,无法定法;注重章法,理所当然。但法亦有道,对技术过度倚重,或滥用,则是灾难。技术崇拜是语文的歧路,甚或末路。
童子科考试自汉而宋,持续10世纪,有宋一朝几复几罢。提议废止这一制度的奏疏如是说:“人材贵乎善养,不贵速成,请罢童子科,息奔竞,以保幼稚良心。”[2]2017年的新课标卷作文試题力图正本清源,还语文一个清白。从这一意义上说,2017年的新课标卷作文试题是对功利语文的棒喝,是对性灵语文的呼唤——语文啊,你慢些走!
2017年的新课标卷作文试题掀开了新语文的红盖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愿此文不被视为牵强附会之乱弹,捕风捉影之胡诌,如此甚慰。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脱脱,阿鲁图.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