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政党发展歷程的回顾来分析我国现行政党制度是基本符合我国国情的,基于此,对我国政党建设的完善发展加以推测,本文认为我国政党在未来发展中,进一步发挥各民主党派的协商作用,增强协商民主可以更有利于我国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政党; 政党制度;协商民主
中图分类号:D6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18-02
一、绪论
政党在当今世界上是普遍存在的政治现象,世界上尚不存在政党的国家寥寥,在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基础、阶级机构等不同的背景下,各国形成了不同的政党制度,而政党体制类型也各有不同,但不同的政党制度是服从于其国家政治制度的。在西方国家,选举制度、政党制度和议会制度构成了西方代议制度的三驾马车,驱使着西方民主制度不行向前进步,在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也是其政治制度的核心。政党是现代政治与传统政治区别的重要的标志,构成了现代政治生活的核心要素,研究政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在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当中,当前我国政党制度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如:1、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原来的阶级定义变得模糊不清;2、人民对于物质的需求满足后,开始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对民主、自由和参与的愿望强烈,对政党也有更高层次的要求;3、政党自身的问题,由于政党的长期执政,缺乏权力的监督,使得政党腐败严重,导致政治合法性降低,面对以上这些问题,我国政党也在逐步的改革和完善。面对这些挑战,我国的政党制度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协商民主复兴于20世纪末,它的复兴来源于学者们对于代议制的反思,这也迎合了现代政治生活多元化的需求,协商民主可以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认为,研究协商民主和我国政党制度之间联系的探讨,或许可以从中找出对我国政党制度的建设富有重要意义的借鉴。
(二)研究综述。对于协商民主在我国政治制度中所起的作用,中国学者观点不一,其中,持积极态度的有林尚立、马德普等人,林尚立认为:“在中国政治发展强调民主的效率、不主张政治多元化的大趋势下,竞争性民主就不可能成为首选价值偏好。这样,未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民主程序的价值偏好就很自然地会趋向协商性民主”。[1]天津师范大学马德普教授认为:“在异质性程度较高的社会中,协商民主较容易处理民族之间的冲突,是多民族国家的民主模式选择,不能把协商民主简单地视为选举民主的一个补充。从长远来看,经过改善的有一定竞争的多党合作制更有利于实现协商民主,它很可能比轮流执政的多党竞争体制更适合中国异质性程度高的现实。”但也有些学者则持相反的观点,如平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王庆兵认为:“现代政党的特性、政党与选民的关系以及定期的选举制度等都决定了在当前的竞争性政党制度下协商民主在国家层面并不能得到最有效的支持,完全平等的、开放的、包容的、理性的和负责人的协商仍然缺乏形成的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2]而李君如等人则持折中的态度,其认为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互为补充,共同促进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本文认同林尚立和马德普教授的观点,认为协商民主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其中政党制度是政治制度的核心,中国政党制度正是中国式协商民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制度基础,所以本文认为应该以协商民主的理念去贯穿去探究中国政党制度的对策。
二、协商民主的含义及特征
所谓协商民主,指的是自由平等的公民在公共协商过程中通过对话、讨论、审视各种相关理由而赋予立法和决策合法性的一种治理方式。[3]
协商民主的特征:
(一) 多元性。在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不断的转变中,形成了不同的阶级、阶层、社会团体等,他们有些不同的利益诉求,他们政治的认同的程度也不一致,这因为如此,协商民主要综合考虑不同阶层的利益,寻求适宜具体情况的政策。陈家刚认为,多元性是协商民主的社会基础,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多元性的社会现实也是协商民主的动力。
(二)平等性。协商民主的过程就是不同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的调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保证其过程的平等性,协商主体地位的平等,获得协商机会的平等,获得信息和资源的平等,对协商结果的影响力的公平,提出自己意见的公平性,倾听他人意见的平等和说服他人能力上的平等。
(三) 包容性。协商民主是让更多参与主体参与的过程,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声音,协商民主是倾听各个主体的声音,具有包容性。
(四)共识性。协商是为了达成一致而进行的对话,故而协商是以达成共识为其基本目标的,共识是多元化的主体之间不断进行谈论协商的所形成的一致意见,共识的达成赋予决策合法性。
三、我国的政党发展历程
本文认为,我国的政党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民国初年多党制的尝试,国民党的一党独裁制和后来的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制。
(一)民国初年的竞争型的“多党制”。民国初年多党制的尝试,是中国政党史的开端,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为在中国建立西方式的竞争性政党制度提供了环境,在此之后,1912年3月11日,《临时约法》的颁布,为实行多党制的政党政治赋予了合法性。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等人就崇尚西方的议会制度和政党制度,后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各种政党和社会团体纷纷建立。中华民国建立之后,我国不断效仿西方的政治制度,想要实行政党政治,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分化组合形成的国民党、统一党、民主党、共和党四个大党竞争激烈,而其他小党也加入这一行列。后国民党在国会中获得选举优势,要在组织内阁政治之时,袁世凯不容这一切,刺杀宋教仁,后又经过二次革命等,但议会终在袁世凯的阻挠下解散,最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胜利果实,议会制、多党制的尝试至此失败。 (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一党制”。1927年“四一三”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之后蒋介石就开始疯狂地建立他的独裁统治,从1931年到1945年蒋介石控制的国民政府是国名党一党独裁之的全面盛行时期,后在战争中败退台湾,国民党的独裁在台湾消失。在国民党独裁中,对其他党派尤其是共产党进行清洗和围剿,而在缺乏竞争的情况下,国民党贪污腐败盛行,逐步失去民心,这也是以后其失败的原因。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中国政党制度在否定了竞争型的多党制和垄断型的一党独裁制之后出现的一种崭新的政党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初显端倪的,它的表现形式是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敌后根据地建立的“三三制”民主政“三三制”民主政权,是中国局部地区出现的以中共为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雏形。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合作型政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正式形成。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长期团结合作的实践与传统,是形成这一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历史因素。
中国的政党发展历史证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单纯的搞多党制,不免会造成全国范围内政治的混乱,造成国家的分裂,而单纯的一党制,只会造成贪污腐败的盛行等,由于历史因素、文化因素、社会经济状况,我国选择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四)我国当前的政党制度。我国当前实行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共产党与八个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在组织上是相互独立的,在法律上的地位是平等的,在国事大事上体现一种协商合作的关系,各个民主党派具有参政议政的功能,我国的政党制度具有中国特色,这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适宜中国的建设和发展的。
林尚立认为:“中国政党制度实践的是有领导的党派联合执政、多元协商、合作治理国家的政治形式,既不是一党制,也不是多党制,而是结构化的多党派协商制度。 这恰恰是历史选择的结果,是适宜中国的国家建设和民主成长的,是有利于中国的社会形态的内在结构及其现代化转化的。”[4]
四、协商民主与我国政党制度的适应性分析
本文试图将协商民主与我国政党制度相联系和契合,从协商民主的理念中寻找完善我国政党制度的政策。
(一) 协商民主与我国政党制度中体现的“和”文化具有相似之处。我国之所以选择以给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这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国文化的选择,在我国,“和”文化是我国政治文化的核心之一,我们讲究“以和为贵”,重视和谐,规避冲突,同时又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允许有分歧,这体现了和文化很大的包容性,这一思想在人们的思维中影响深远,这在现代的政治制度中也体现明显。
(二)协商民主和我国的政党制度都体现平等的关系和包容的态度。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是在组织上依旧是相互独立的,彼此平等的,协商民主也要求协商主题地位平等,参与机会平等、对政策所做出的影响公平等,这与我国的政党制度相似。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各个党派是其亲密友党,各个党派参政议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协商政治中充满了协商过程。
(三)协商民主和我国的政党制度都以协商机制作为其运行机制。协商民主重在协商,协商是为达成一致而进行的对话,协商是协调不同主题利益所作出的综合,而我国共产党在重大政策制定之前,重大人事变动和决策中向各民主党派征求意见,定期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共产党和各个民主党派共商国是,这正是协商机制运行的结果。
我国政党制度体现了协商民主的思想,协商民主可以为我国的政党制度建立提供丰富的理论和借鉴,本文也认为我国政党制度向协商民主的方向发展也更有利于我国政党制度的完善,但是政党制度与协商民主的契合确实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正如王洪树所说:主体的理性不足和政治能力贫困,协商意识和协商伦理的缺失和沦丧,协商的共同价值原则匮乏和共同利益基础薄弱,公正的协商制度和程序的匮乏和共同利益基础薄弱,公正的协商制度和程序的匮乏与协商场所的不足,强势力量对协商的掌控和派系力量对协商的掌控和派系力量对社会共识的漠视等理论缺陷和践行困境限制了协商民主的功能作用和适用范围。”我国的政党制度在逐步的发展和完善当中。
五、协商民主视域下中国政党制度建设的对策思考
制度建设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极为重要,我国政党制度在面临起发展困境中,以协商民主的理念寻找解决方案和策略,对我国政党制度的完善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加强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共产党和各个民主党派是我国政党体系的主体,而中国共产党在这一体系中居于领导地位,所以发展我国政党制度要从共产党开始。要将协商民主融入到政党制度当中,首先要加强党内民主,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其他政党以及整个国家的政治民主起着先锋带头的作用,其不断发展协商民主,才能带动我国政党协商机制的发展。其次要发展好与各个民主党派的关系,我国政党制度中的协商民主主要体现在共产党与各个民主党派之间的协商民主,他们之间是团结合作的关系,处理好政治上的领导与被領导和组织上相互独立的关系,才能操持各个民主党派的特色和优势,更好地发挥各个民主党派的优势。最后,共产党要为各个党派之间的协商民主创造轻松宽松的环境。
(二)加强各民主党派的建设。各民主党派要加强自身理论建设,构建完善的、适应自身党派特色的理论体系,服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大局,提升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能力,各民主党派要加强组织建设,明确界定各个党派的职能,以自身的政治特色和性质来吸纳成员,保持其鲜明的界别特色,同时各民主党派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也在促进其政党转型,坚持与时俱进,树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角色定位和党派特征,最后,各民主政党要加强自身基层组织建设,这有利于巩固各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不断吸纳新成员,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保持政党的生机和活力,这也利于增强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能力。 (三)加强协商场所的建设。我国实行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政治协商会议是其重要的运行平台,而我国人民政协的实际功效和协商民主的要求尚且存在距离,我国仍需对人民政协进行不断完善。首先要不断优化政协委员,明晰政协界别设置,最大限度的扩大人民政协的代表性和包容性,这也是符合协商民主的要求的,比如增加法律界、公共服务节等新的界别,恢复农民界,提高中下层群体和弱势群里代表的比例,更加调和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其次,优化政协权限设置,完善功能定位,加强人民政协的独立性,明确其在法律上的地位,实行公选或精选的民主方式选取合格的协商代表进行协商,同时共产党减少对人民政协的干预,也避免人民政协对于共产党的依赖,提高政协的自主性和专门性。我国的民主协商应该走向基层协商民主和高层协商民主并举的路径,加强公民与政府的联系,重视公民社会与政府机构的协商。
(四)规范协商民主运行机制,增强文化的认同。规范协商民主运行机制首先从设置规划的程序开始,首先应建立规范、明确、详细的程序,将人民政协纳入决策机制,完善协商评估监督机制,形成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才能保障制度的有效运行,丰富协商民主的方式,协商民主的方式多样,才能有利于实现协商民主的价值诉求。
结论:
多党竞争轮流执政的民主体制本质上适宜于单一民族国家,而多民族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张力,在民主体制中,民族文化的认同需要比非民主制更迫切,它是防止民主造成分裂的强有力的粘合剂。我国正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证明多党竞争轮流执政的政党体制易于造成国家整体的分裂和混乱,当前的政党制度是基本符合我国的现状的,本文认为,未来我国的政党制度的发展方向应该将协商民主嵌入其中,增强共产党和各个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构建完善的协商平台,完善协商机制,增加协商民主的参与方式,更好的顾及到各个阶层和人民大众的利益。如今改革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的政党改革也是势在必行,将协商民主更好地融进我国政党制度之中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做法。
参考文献:
[1]林尚立. 协商政治: 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J]. 学术月刊, 2004(4): 19-25.
[2]王慶兵. 协商民主与政党制度[J]. 学术探索,2006(6):11-15.
[3]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3).
[4]林尚立. 政党、政党制度与现代国家——对中国政党制度的理论反思[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9):5-14.
关键词:政党; 政党制度;协商民主
中图分类号:D6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18-02
一、绪论
政党在当今世界上是普遍存在的政治现象,世界上尚不存在政党的国家寥寥,在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基础、阶级机构等不同的背景下,各国形成了不同的政党制度,而政党体制类型也各有不同,但不同的政党制度是服从于其国家政治制度的。在西方国家,选举制度、政党制度和议会制度构成了西方代议制度的三驾马车,驱使着西方民主制度不行向前进步,在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也是其政治制度的核心。政党是现代政治与传统政治区别的重要的标志,构成了现代政治生活的核心要素,研究政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在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当中,当前我国政党制度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如:1、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原来的阶级定义变得模糊不清;2、人民对于物质的需求满足后,开始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对民主、自由和参与的愿望强烈,对政党也有更高层次的要求;3、政党自身的问题,由于政党的长期执政,缺乏权力的监督,使得政党腐败严重,导致政治合法性降低,面对以上这些问题,我国政党也在逐步的改革和完善。面对这些挑战,我国的政党制度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协商民主复兴于20世纪末,它的复兴来源于学者们对于代议制的反思,这也迎合了现代政治生活多元化的需求,协商民主可以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认为,研究协商民主和我国政党制度之间联系的探讨,或许可以从中找出对我国政党制度的建设富有重要意义的借鉴。
(二)研究综述。对于协商民主在我国政治制度中所起的作用,中国学者观点不一,其中,持积极态度的有林尚立、马德普等人,林尚立认为:“在中国政治发展强调民主的效率、不主张政治多元化的大趋势下,竞争性民主就不可能成为首选价值偏好。这样,未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民主程序的价值偏好就很自然地会趋向协商性民主”。[1]天津师范大学马德普教授认为:“在异质性程度较高的社会中,协商民主较容易处理民族之间的冲突,是多民族国家的民主模式选择,不能把协商民主简单地视为选举民主的一个补充。从长远来看,经过改善的有一定竞争的多党合作制更有利于实现协商民主,它很可能比轮流执政的多党竞争体制更适合中国异质性程度高的现实。”但也有些学者则持相反的观点,如平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王庆兵认为:“现代政党的特性、政党与选民的关系以及定期的选举制度等都决定了在当前的竞争性政党制度下协商民主在国家层面并不能得到最有效的支持,完全平等的、开放的、包容的、理性的和负责人的协商仍然缺乏形成的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2]而李君如等人则持折中的态度,其认为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互为补充,共同促进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本文认同林尚立和马德普教授的观点,认为协商民主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其中政党制度是政治制度的核心,中国政党制度正是中国式协商民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制度基础,所以本文认为应该以协商民主的理念去贯穿去探究中国政党制度的对策。
二、协商民主的含义及特征
所谓协商民主,指的是自由平等的公民在公共协商过程中通过对话、讨论、审视各种相关理由而赋予立法和决策合法性的一种治理方式。[3]
协商民主的特征:
(一) 多元性。在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不断的转变中,形成了不同的阶级、阶层、社会团体等,他们有些不同的利益诉求,他们政治的认同的程度也不一致,这因为如此,协商民主要综合考虑不同阶层的利益,寻求适宜具体情况的政策。陈家刚认为,多元性是协商民主的社会基础,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多元性的社会现实也是协商民主的动力。
(二)平等性。协商民主的过程就是不同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的调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保证其过程的平等性,协商主体地位的平等,获得协商机会的平等,获得信息和资源的平等,对协商结果的影响力的公平,提出自己意见的公平性,倾听他人意见的平等和说服他人能力上的平等。
(三) 包容性。协商民主是让更多参与主体参与的过程,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声音,协商民主是倾听各个主体的声音,具有包容性。
(四)共识性。协商是为了达成一致而进行的对话,故而协商是以达成共识为其基本目标的,共识是多元化的主体之间不断进行谈论协商的所形成的一致意见,共识的达成赋予决策合法性。
三、我国的政党发展历程
本文认为,我国的政党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民国初年多党制的尝试,国民党的一党独裁制和后来的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制。
(一)民国初年的竞争型的“多党制”。民国初年多党制的尝试,是中国政党史的开端,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为在中国建立西方式的竞争性政党制度提供了环境,在此之后,1912年3月11日,《临时约法》的颁布,为实行多党制的政党政治赋予了合法性。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等人就崇尚西方的议会制度和政党制度,后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各种政党和社会团体纷纷建立。中华民国建立之后,我国不断效仿西方的政治制度,想要实行政党政治,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分化组合形成的国民党、统一党、民主党、共和党四个大党竞争激烈,而其他小党也加入这一行列。后国民党在国会中获得选举优势,要在组织内阁政治之时,袁世凯不容这一切,刺杀宋教仁,后又经过二次革命等,但议会终在袁世凯的阻挠下解散,最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胜利果实,议会制、多党制的尝试至此失败。 (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一党制”。1927年“四一三”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之后蒋介石就开始疯狂地建立他的独裁统治,从1931年到1945年蒋介石控制的国民政府是国名党一党独裁之的全面盛行时期,后在战争中败退台湾,国民党的独裁在台湾消失。在国民党独裁中,对其他党派尤其是共产党进行清洗和围剿,而在缺乏竞争的情况下,国民党贪污腐败盛行,逐步失去民心,这也是以后其失败的原因。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中国政党制度在否定了竞争型的多党制和垄断型的一党独裁制之后出现的一种崭新的政党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初显端倪的,它的表现形式是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敌后根据地建立的“三三制”民主政“三三制”民主政权,是中国局部地区出现的以中共为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雏形。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合作型政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正式形成。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长期团结合作的实践与传统,是形成这一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历史因素。
中国的政党发展历史证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单纯的搞多党制,不免会造成全国范围内政治的混乱,造成国家的分裂,而单纯的一党制,只会造成贪污腐败的盛行等,由于历史因素、文化因素、社会经济状况,我国选择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四)我国当前的政党制度。我国当前实行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共产党与八个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在组织上是相互独立的,在法律上的地位是平等的,在国事大事上体现一种协商合作的关系,各个民主党派具有参政议政的功能,我国的政党制度具有中国特色,这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适宜中国的建设和发展的。
林尚立认为:“中国政党制度实践的是有领导的党派联合执政、多元协商、合作治理国家的政治形式,既不是一党制,也不是多党制,而是结构化的多党派协商制度。 这恰恰是历史选择的结果,是适宜中国的国家建设和民主成长的,是有利于中国的社会形态的内在结构及其现代化转化的。”[4]
四、协商民主与我国政党制度的适应性分析
本文试图将协商民主与我国政党制度相联系和契合,从协商民主的理念中寻找完善我国政党制度的政策。
(一) 协商民主与我国政党制度中体现的“和”文化具有相似之处。我国之所以选择以给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这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国文化的选择,在我国,“和”文化是我国政治文化的核心之一,我们讲究“以和为贵”,重视和谐,规避冲突,同时又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允许有分歧,这体现了和文化很大的包容性,这一思想在人们的思维中影响深远,这在现代的政治制度中也体现明显。
(二)协商民主和我国的政党制度都体现平等的关系和包容的态度。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是在组织上依旧是相互独立的,彼此平等的,协商民主也要求协商主题地位平等,参与机会平等、对政策所做出的影响公平等,这与我国的政党制度相似。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各个党派是其亲密友党,各个党派参政议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协商政治中充满了协商过程。
(三)协商民主和我国的政党制度都以协商机制作为其运行机制。协商民主重在协商,协商是为达成一致而进行的对话,协商是协调不同主题利益所作出的综合,而我国共产党在重大政策制定之前,重大人事变动和决策中向各民主党派征求意见,定期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共产党和各个民主党派共商国是,这正是协商机制运行的结果。
我国政党制度体现了协商民主的思想,协商民主可以为我国的政党制度建立提供丰富的理论和借鉴,本文也认为我国政党制度向协商民主的方向发展也更有利于我国政党制度的完善,但是政党制度与协商民主的契合确实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正如王洪树所说:主体的理性不足和政治能力贫困,协商意识和协商伦理的缺失和沦丧,协商的共同价值原则匮乏和共同利益基础薄弱,公正的协商制度和程序的匮乏和共同利益基础薄弱,公正的协商制度和程序的匮乏与协商场所的不足,强势力量对协商的掌控和派系力量对协商的掌控和派系力量对社会共识的漠视等理论缺陷和践行困境限制了协商民主的功能作用和适用范围。”我国的政党制度在逐步的发展和完善当中。
五、协商民主视域下中国政党制度建设的对策思考
制度建设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极为重要,我国政党制度在面临起发展困境中,以协商民主的理念寻找解决方案和策略,对我国政党制度的完善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加强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共产党和各个民主党派是我国政党体系的主体,而中国共产党在这一体系中居于领导地位,所以发展我国政党制度要从共产党开始。要将协商民主融入到政党制度当中,首先要加强党内民主,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其他政党以及整个国家的政治民主起着先锋带头的作用,其不断发展协商民主,才能带动我国政党协商机制的发展。其次要发展好与各个民主党派的关系,我国政党制度中的协商民主主要体现在共产党与各个民主党派之间的协商民主,他们之间是团结合作的关系,处理好政治上的领导与被領导和组织上相互独立的关系,才能操持各个民主党派的特色和优势,更好地发挥各个民主党派的优势。最后,共产党要为各个党派之间的协商民主创造轻松宽松的环境。
(二)加强各民主党派的建设。各民主党派要加强自身理论建设,构建完善的、适应自身党派特色的理论体系,服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大局,提升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能力,各民主党派要加强组织建设,明确界定各个党派的职能,以自身的政治特色和性质来吸纳成员,保持其鲜明的界别特色,同时各民主党派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也在促进其政党转型,坚持与时俱进,树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角色定位和党派特征,最后,各民主政党要加强自身基层组织建设,这有利于巩固各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不断吸纳新成员,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保持政党的生机和活力,这也利于增强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能力。 (三)加强协商场所的建设。我国实行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政治协商会议是其重要的运行平台,而我国人民政协的实际功效和协商民主的要求尚且存在距离,我国仍需对人民政协进行不断完善。首先要不断优化政协委员,明晰政协界别设置,最大限度的扩大人民政协的代表性和包容性,这也是符合协商民主的要求的,比如增加法律界、公共服务节等新的界别,恢复农民界,提高中下层群体和弱势群里代表的比例,更加调和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其次,优化政协权限设置,完善功能定位,加强人民政协的独立性,明确其在法律上的地位,实行公选或精选的民主方式选取合格的协商代表进行协商,同时共产党减少对人民政协的干预,也避免人民政协对于共产党的依赖,提高政协的自主性和专门性。我国的民主协商应该走向基层协商民主和高层协商民主并举的路径,加强公民与政府的联系,重视公民社会与政府机构的协商。
(四)规范协商民主运行机制,增强文化的认同。规范协商民主运行机制首先从设置规划的程序开始,首先应建立规范、明确、详细的程序,将人民政协纳入决策机制,完善协商评估监督机制,形成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才能保障制度的有效运行,丰富协商民主的方式,协商民主的方式多样,才能有利于实现协商民主的价值诉求。
结论:
多党竞争轮流执政的民主体制本质上适宜于单一民族国家,而多民族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张力,在民主体制中,民族文化的认同需要比非民主制更迫切,它是防止民主造成分裂的强有力的粘合剂。我国正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证明多党竞争轮流执政的政党体制易于造成国家整体的分裂和混乱,当前的政党制度是基本符合我国的现状的,本文认为,未来我国的政党制度的发展方向应该将协商民主嵌入其中,增强共产党和各个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构建完善的协商平台,完善协商机制,增加协商民主的参与方式,更好的顾及到各个阶层和人民大众的利益。如今改革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的政党改革也是势在必行,将协商民主更好地融进我国政党制度之中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做法。
参考文献:
[1]林尚立. 协商政治: 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J]. 学术月刊, 2004(4): 19-25.
[2]王慶兵. 协商民主与政党制度[J]. 学术探索,2006(6):11-15.
[3]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3).
[4]林尚立. 政党、政党制度与现代国家——对中国政党制度的理论反思[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9):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