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校企深层次合作的探讨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yy001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近年来,校企合作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在财经类专业中开展校企合作的甚少,即使开展,合作程度也多停留在表面,很难深入。其中的原因何在?怎样解决?本文以天津财经大学大公信用管理学院在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方面遇到的问题、所作的工作和取得的实际成果为例,对财经类专业校企深层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求对我国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深入展开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校企合作 财经类人才 信用管理专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及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学校办学方针的改革方向。校企合作正是这样一个符合经济发展和时代要求的育人模式。然而,在财经类专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且由于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自身存在着区别于高职院校和工科专业的特殊性,使得校企合作办学存在着诸多的困难,从而影响着这一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本文首先分析制约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的有效途径。
  1 财经类专业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存在的困难
  1.1 企业的参与热情不高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校比较主动、企业缺少动力和热情,即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
  (1)企业难于获得直接收益,影响了企业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企业作为营利实体,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校企合作不仅不会带来直接的效益,还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并要承担相关成本。
  在共同培养人才上,企业认为校企合作是好的,但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工作,“远水解不了近渴”,企业很难在短期内从校企合作中见到收益。但同时,企业如果要参与学校的活动,或者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安排管理,就必然要投入资金和精力,而培养出的人才最后却未必选择该企业。加之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业务比较忙,市场竞争压力大,这些原因都会减弱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
  (2)企业对学生自身素质不满意,影响了企业合作办学的积极性。由于学校的课程设置、学生自身等多种原因,使得企业在合作中对期望效果产生了失望,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的学生,由于专业本身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比较多,需要动手的技能知识要求比较少,而且眼高手低,学生对实践工作缺乏兴趣和激情、学生能力不能胜任岗位要求、学生做事缺乏认真的态度等,都会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1.2 合作基础薄弱,稳定性差
  在校企合作中,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对于合作的关注点各不相同。作为学校一方,对于合作的需求主要关注在满足教学改革、教学评估的需求上,而非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一方,对于合作的需求主要关注在获得实习经历,而非实习的内容;作为企业一方,对于合作的需求主要关注在获得低成本劳动力,而非潜在人才的培养。三方目的的不统一,使合作基础薄弱,合作稳定性差。
  1.3 合作形式处于浅层次,合作收益低
  在财经类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所采取的合作形式比较普遍的是组织参观、现场指导,或者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一般地,在大学的前两年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参观,在第四年安排学生进行毕业前的实习。但是这些实践活动因为时间较短、缺乏系统性的指导、缺乏专业技能的内容要求或者学生自身对实习所抱的态度等原因并没有取得实际效果。这种由于没有系统、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而显得没有切实深入到教学和科研领域的合作形式,使双方不能获得预期的合作收益,降低了合作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1.4 合作方式松散,缺乏规范化
  财经类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合作范围较广,合作内容具有不确定性,技术操作性要求较低,对于开展活动的场地、设备要求也不高,所以合作方式一般较为松散,缺乏协议、规范等制度约束。即使合作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这种协议也相对松散,并不会对合作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界定,因此难以对培养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使合作工作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双方合作长效机制。于是,在合作中就往往会出现由于企业任务多、领导工作忙、活动经费不足或者组织人员少等原因使合作培养工作被搁置的情况。因此,松散的、缺乏规范化的合作方式增加了合作的风险,严重影响了合作工作的有效进行。
  上述合作中的种种障碍制约了校企合作办学的深入,使得面向社会培养急需人才往往停留在口头上,使校企合作应有的为企业培养定向人才、为学生提供急需技能的作用大打折扣。这就急需寻找到具有可操作性、可掌控性的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
  2 财经类专业实行校企合作办学的有效途径
  天津财经大学于2007年与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公司)合作建立起天津财经大学大公信用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大公学院)。学院结合目前财经类专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借鉴国内外各种校企合作模式中的可行方法,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尝试,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可观的合作效益。针对财经类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学院主要总结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解决途径:
  2.1 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校企合作的长期稳定
  校企合作,既可以为学校和企业带来发展的美好前景,但它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企业的管理目标和学校的管理目标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院如何管理才能避免校企合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充分利用好校企双方的优势,是实现良好的校企合作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由于教育行为的动机和目标同企业行为的动机和目标不同,因此在市场体制环境中,要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关键在于形成一种良性的运行机制。
  首先,在管理机制方面,应建立符合校企合作需要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有效规范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以保证和促进校企合作优势在培养急需人才工作中的充分发挥。其次,在工作机制方面,要做到“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特色,整体协调,运作规范,体系完善”。要有专人负责,从整体层面指导和管理与企业的合作工作,做好校企合作规划与资源优化,统一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具体工作中,要保证各部门之间协调一致,使经费、人员等都能落实到位,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   大公学院在建院之初首先建立了院理事会制度,由天津财经大学和大公公司分别委派理事,共同组成大公信用管理学院理事会,并制定《天津财经大学大公信用管理学院章程》,规范学院的行政管理,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提供了制度保障。
  2.2 以新专业建设为突破,牢固校企合作的办学基础
  选择和开设新的专业是校企双方深层次合作的切入点。企业最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设置上有着更迫切的要求。因此,选择新的专业(方向)开展合作办学,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可以使双方的合作走向深入。同时,合作双方共同选择设置新专业(方向),既有利于节省企业的人才培养成本,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还可以扩大企业在社会中的影响。对学校而言,新专业的设置可以为学校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培养社会需求人才,扩大学生就业面。双方共同的利益使得合作的基础更为巩固。
  根据社会对信用管理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状况,大公学院在建院初期就确定与大公公司共同建设信用管理专业。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后,于2009年开始正式招生。该专业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培养计划,组织开发专业课程,形成了以资信评级、风险管理为主要方向,定向培养学生在资信评级、风险管理方面的科研能力与实务技能的特色专业。该专业的设立,既提升了信用管理、资信评级行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适应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我国资信评级行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也巩固和加强了校企双方合作的基础。
  2.3 双方共建师资队伍,体现校企合作的办学优势
  建立一支新型的师资队伍,是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是学校的灵魂与支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证高校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是搞好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高校教师大多不具备实践经验,而企业专家又大多不注重理论研究,因此,校企合作就是要突出双方人力资源的互补优势建立互补型的师资队伍,联合施教,以实现培养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人才的目标。
  鉴于大公公司拥有业内最多的资深资信评估师和业内唯一博士后工作站的专业研究人员,大公学院利用校企合作的办学优势,搭建了学院专职教师与这些业内专家交流学习的工作平台,拓宽了交流的渠道:学院定期安排专职教师到大公公司锻炼,接触公司的业务工作,了解信用管理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后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课程设置,使教学内容更好地贴合社会实际;学院定期组织校企双方专业人员的交流会议,定期聘请公司内部专家或行业内资深专业人士,对校内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他们的业务知识,提高他们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学院聘请大公公司资深的专业人士作为相关实务课程的授课教师,使学生在学校里就能真正地将所学理论与实务结合起来,极大提高教学质量;学院还对专兼职教师的合作科研工作制定了奖励政策,鼓励教师利用校企合作优势进行科技创新,合作创造技术成果,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的同时,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2.4 双方共建实习基地,突出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
  实习基地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备条件,是实践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生进入实习基地实习不同于从事一般的实践活动,它是走向社会,进入企业从事相关岗位业务的实战演习,是学生实践能力获取的最有效场所。然而,校内实习基地在建设过程中,由于资金、观念、政策等原因往往无法实现真正的与现实“无缝对接”,不利于学生对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的真实了解,难于感受企业的真实工作氛围。因此,只有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
  校企共建实习基地的重要性,它不仅可以弥(下转第8页)(上接第2页)补校内实习设备和场所的不足,还可以创设一种能够有效地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的社会交往情景和职业情景,使学生能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锻炼和提升从事并胜任某一职业岗位的能力。校企双方合作建设实习基地,不仅是双方优势的体现,也是激发双方合作积极性的关键所在。学校安排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假期实习和毕业实习,既可以为学校很好地解决学生课外实践问题,保证学生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又能使企业按照自己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训学生,并可以长期地、全方位地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企业通过参与实习基地建设,也在无形中宣传了自己,增加了吸引人才的优势。这些,都从实质上让企业看到了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的好处,提高了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在加强学科创新和教育理论建设的同时,大公学院也十分注重学生的实习教学工作。学院与大公公司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由学院提供优秀的专业教师开展理论教学、岗前培训工作,并参与设计实习课程;由大公公司提供中心高级别场地作为机房和实验室,并配套相应的技术管理人员和实习软件,同时委派公司的资深资信评估师和博士后工作站的研究人员负责实习课程的设计、开展和指导工作,充分突出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校外实习基地实行共建共管和开放共享的原则,由共建单位组成实习基地运营管理团队负责实习基地的日常运营管理,和设备、软件更新工作,使实习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学院还充分挖掘校外实习基地的社会效益,使其在满足学院实习教学需要的基础上,兼作高等教育信用管理等经管类专业的实务级实训基地、信用管理行业的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以及面向社会的专业的信用管理培训基地,为学校和企业创收。
  以上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之路,但仍然存在更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需要建立新的与其相适应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以实时监控反馈学院的教学工作成效。为此应努力做到使企业参与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工作中。例如,课程评价标准要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起来;实习基地也要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保证学生在企业的学习能够真正获得预期的效果;要对企业教师制定特定的考核办法,加强对他们的教学管理,强化激励机制;坚持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环节进行督察和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由校企双方给予相应奖励或处罚,等等。
  可以说,上述途径的建立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使校企双方有了双赢的利益基础,从而巩固了双方的长期合作关系,避免了企业由于追逐利润而出现短视行为,背离学校教育引入企业参与的初衷,也切实解决了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学生专业知识与实际脱钩、实践能力差等痼疾,为我国校企合作培养财经类专业人才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其他文献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背景下,资产处置已成为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资产处置产生的损益对公司盈利水平的影响也越发显著。文章以我国2015-2019
探讨1998年1月~2008年4月周口市中心医院PICU收住380例急性中毒患儿中毒种类、发病率、诊断、治疗经过及中毒原因,为急性中毒患儿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重要的理论和临
目的:探讨剖宫产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对25例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病例及25例无并发症剖宫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和失血量及产褥病率无
本文探讨了我国教育论述中的“异己激励”现象。这种激励能推动人们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但分析发现,异己激励作用下的言论也往往包含着缺陷,存在‘错觉关联”和“严重过度推论”现
实现装备采购程序法治,不仅是装备采购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装备采购法治化的重要内容和关键路径。论证了装备采购程序法治的基本价值,总结了装备采购程序法治建设现状及
目的:探讨胃部分切除术后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将90例胃部分切除术患者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30)。观察组手术前后实施护理,即术前的心理护理、抗疼痛指导,术后实施呼吸训练、
目的:研究Podoplanin、CD34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3例早期宫颈癌ICC和15例癌旁正常宫颈上皮(NEC)中Podoplanin和CD34表达情况。结果:宫颈癌组织中Po
目的:分析与研究优质护理服务对脑梗死者恢复的效果影响。方法:选择74例脑梗死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7例。其中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服
目的:探讨葡萄胎术后随访在临床上的重要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广东省和平县人民医院住院行清宫术的葡萄胎患者共53例,进行为期2年的电话随访,随访的频率为每1个
经堂教育经历了400余年的发展,以一种私塾式的教育模式存在至今,并且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它所具有的特点和它的发展过程本身就能够使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在现代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