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包含众多美的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体会、抽象概念与鲜活的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知识传授与美感体验统一起来,既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又教会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学 想象力 情感 语感
新修订的《教学大纲》指出:“(对学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过去的语文教学更多注重语文的基础知识和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语文这一学科的审美功能。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掘汉语所渗透、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因素,不要把教育变成非常枯燥的、单纯的知识传授,不要把学母语、爱祖国的审美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排斥在教育过程之外。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多一点审美体验呢?
一、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分析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所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语文教学就是要善于唤起学生心中的“那种感觉”,并利用“那种感觉”所引起的“那种愉悦”去优化教学情境,逐步实现智能培养和人格教育的目的。怎么唤起“那种感觉”?没有想象和联想,便不能唤起特定的情感态度,不能产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也不能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拓展。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产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这就是审美的魅力所在。
二、培养学生的情感感受力,感悟体味作品中的思想美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奸佞;有的批判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思维训练的同时,还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
我们所学的许多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蓄着他们丰盈的思想与情致。“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国之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等。因此,阅读时要细细体会,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让字字句句仿佛出于己之口,让浓浓情意仿佛出于己之心。但是文学审美经验不足的学生往往不易感受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促使学生产生认同,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审美体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以此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情感感受力。
三、培养学生的语感,品味作品的语言美
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符号,更蕴含着种种“情趣”或“诗意”。这些情趣和诗意,就是语言文字的种种神韵、种种情感意向因素,也是一种审美因素。要领悟到这些因素,便要有语感能力。叶圣陶先生在论述语感时说过:“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切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能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使语言文字不致成为“死板板的符号”呢?那便要注重语感,而语感的注重,又加强了审美能力,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相连相贯的。
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就要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获取美感的主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首先,让学生听教学磁带中的朗读,在专心的聆听中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幽美。然后,指导学生默读,要求学生注意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对荷塘进行生动描写的语句,仔细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三步,指导学生朗读,要求学生适当地运用朗读技巧,把握好朗读时的轻重、高低、快慢,从而恰如其分地展现课文中幽美宁静雄伟的意境。第四步,挑出重点段落,即最能表现文中主题的段落,让学生反复朗读,可齐读,可分组朗读,也可以单个朗读,边读边讲析、讨论,从而深刻地领会作者比喻、拟人的精妙,描写的传神,以及贯穿于描写之中的对荷塘的依恋、赞美之情。第五步,再一次齐声朗读课文,这一次朗读,建立在前四步感受了解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对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感情的把握之上,便可达到“入境”,即深入文章艺术境界,心境与“文境”融为一体的效果。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感,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教材的审美氛围之中,让他们深入地感受文章所展现的自然美,真正了解文章的语言美,透彻地领悟文章蕴含的情感美,真正得到美的熏陶,心灵的净化,思想的升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审美教育,加强对学生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陶冶他们的情绪,努力在教学中寻找美的音符,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感到美就在平凡中,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使其自觉地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学 想象力 情感 语感
新修订的《教学大纲》指出:“(对学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过去的语文教学更多注重语文的基础知识和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语文这一学科的审美功能。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掘汉语所渗透、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因素,不要把教育变成非常枯燥的、单纯的知识传授,不要把学母语、爱祖国的审美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排斥在教育过程之外。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多一点审美体验呢?
一、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分析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所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语文教学就是要善于唤起学生心中的“那种感觉”,并利用“那种感觉”所引起的“那种愉悦”去优化教学情境,逐步实现智能培养和人格教育的目的。怎么唤起“那种感觉”?没有想象和联想,便不能唤起特定的情感态度,不能产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也不能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拓展。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产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这就是审美的魅力所在。
二、培养学生的情感感受力,感悟体味作品中的思想美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奸佞;有的批判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思维训练的同时,还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
我们所学的许多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蓄着他们丰盈的思想与情致。“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国之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等。因此,阅读时要细细体会,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让字字句句仿佛出于己之口,让浓浓情意仿佛出于己之心。但是文学审美经验不足的学生往往不易感受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促使学生产生认同,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审美体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以此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情感感受力。
三、培养学生的语感,品味作品的语言美
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符号,更蕴含着种种“情趣”或“诗意”。这些情趣和诗意,就是语言文字的种种神韵、种种情感意向因素,也是一种审美因素。要领悟到这些因素,便要有语感能力。叶圣陶先生在论述语感时说过:“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切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能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使语言文字不致成为“死板板的符号”呢?那便要注重语感,而语感的注重,又加强了审美能力,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相连相贯的。
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就要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获取美感的主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首先,让学生听教学磁带中的朗读,在专心的聆听中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幽美。然后,指导学生默读,要求学生注意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对荷塘进行生动描写的语句,仔细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三步,指导学生朗读,要求学生适当地运用朗读技巧,把握好朗读时的轻重、高低、快慢,从而恰如其分地展现课文中幽美宁静雄伟的意境。第四步,挑出重点段落,即最能表现文中主题的段落,让学生反复朗读,可齐读,可分组朗读,也可以单个朗读,边读边讲析、讨论,从而深刻地领会作者比喻、拟人的精妙,描写的传神,以及贯穿于描写之中的对荷塘的依恋、赞美之情。第五步,再一次齐声朗读课文,这一次朗读,建立在前四步感受了解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对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感情的把握之上,便可达到“入境”,即深入文章艺术境界,心境与“文境”融为一体的效果。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感,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教材的审美氛围之中,让他们深入地感受文章所展现的自然美,真正了解文章的语言美,透彻地领悟文章蕴含的情感美,真正得到美的熏陶,心灵的净化,思想的升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审美教育,加强对学生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陶冶他们的情绪,努力在教学中寻找美的音符,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感到美就在平凡中,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使其自觉地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