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农业新技术 助农民科技致富

来源 :中国科技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ir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蔬菜领域里不断探索,扬鞭疾进的战士;他用诚实的付出收获智慧的果实;他赋予时间崭新含义,用勤奋浇灌蔬菜产业发展的奇葩。他立足农村,将农民增收致富作为己任。他用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为平谷区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他就是蔬菜领域推广研究员——陈海鹰。
  陈海鹰,1960年生,中共党员,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北京蔬菜学会理事,现任平谷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自1983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以来,他始终以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为蔬菜事业奉献终身的精神,在农业科技的广阔天地里辛勤耕耘,带领一大批科技人员扎根黑土地、服务农民。
  
  风雨无阻辛勤实践
  
  在陈海鹰的身上有着一种淡淡的超然气度,低调朴实是他一贯的工作作风,他凭着对农村的热爱,对农民的感情,几十年如一日,为平谷区蔬菜产业的发展尽心尽力。他将创新融入工作当中,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结合平谷区蔬菜发展需求,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带动平谷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多年的工作经验,让陈海鹰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在蔬菜发展过程中,他深知推广的重要性,为了让新品种新技术真正惠及农民,他不辞劳苦,四处奔波,亲自在田间做指导工作。用自己忙碌的工作,换来农民的增收致富。
  对很多人而言,“付出是一种快乐”,陈海鹰就是这样的人,他在蔬菜行业工作二十余年,足迹遍及平谷区的大小乡镇,并对每个乡镇的蔬菜种植特色进行详细登记,以便随时了解蔬菜品种和技术的推广应用情况。他将自己全部的热情都投入到了蔬菜产业的发展当中。用自己的经验结合产业发展,围绕新农村建设及蔬菜在国内国际的市场需求,提出了平谷区蔬菜产业化发展构想,将蔬菜事业的发展提到了全新的高度。针对这一构想,他撰写了《平谷区蔬菜生产远景规划》,《平谷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路》,《平谷区新农村庭院经济发展前景》及《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出口创汇蔬菜》等规划方案,为平谷区蔬菜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陈海鹰是个善于思考的人,他想的事情很多,但却多与工作有关,自己的事情少之又少,正是这种默默的付出,让他在蔬菜领域里佳绩频传。不断下乡实践成为陈海鹰获取有用信息的最佳渠道,在这个过程中,让他对蔬菜产业又有了新的认识。经过实地调研,他认为,蔬菜产业在平原地区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为新农村生产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将蔬菜产业在山区乡镇发挥增效增值的作用作为自己工作的重点。面对这样全新的挑战,陈海鹰选择勇敢面对,对他而言,挑战自我,并战胜自我的过程是人生的宝贵经验,他相信,在每次困难过后,人在思想和意识上都会得到升华。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陈海鹰是个做实事的人,经过实际考察,综合蔬菜产业发展需要,提出了发展山区特色蔬菜的新颖想法。这个想法的核心是以农家乐为代表的庭院经济中发展山区庭院蔬菜。思路确定,实施成为关键。在陈海鹰的不懈努力下,平谷区的几个试验示范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从蔬菜品种的选择、布局陈海鹰都亲自把关,实现了农民增收的目的。他提出的这种山区庭院蔬菜将农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发挥了蔬菜的观光旅游和文化传承功能,给山区新村增光添彩,使蔬菜在平原地区的纯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不断转变。
  
  开拓创新实现发展
  
  创新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有着近三十年农业工作经验的陈海鹰,对此有着深刻且清醒的认识。在蔬菜创新领域里,他一直是一位孜孜不倦的探索者。早在1988年的时候,他就开始了他的创新之旅。那时他还很年轻,却有着不惧艰难,开拓进取的无畏精神,他在经过仔细研究后,率先从辽宁海城引进了日光温室建造结构及冬菜生产技术,这一技术在黄瓜生产中获得成功,填补了北京地区冬季不用煤火加温生产喜温性蔬菜的空白,开创了设施不加温生产果菜的新纪元。
  在这次创新历程中,让陈海鹰看到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为此,1990年,他在经过调查和分析后,毅然开始了瓜类及茄果类蔬菜嫁接育苗技术的试验与推广,蔬菜嫁接育苗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为解决日光温室重茬障碍、提高蔬菜产量提供了技术支持。目前平谷区蔬菜嫁接育苗技术仍处于全市领先水平。一个先进的技术带动的是整个地区产业的发展。在这种认知的指导下,他继续从事新技术推广工作,他丰富的知识和开拓的视野,让他在1990年再次推出了早春豆角多层覆盖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栽培技术,这个技术实现了早播早收,让种植的农民在亩产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了增收的目的。近年来陈海鹰主持研究的 “平谷区豆角连作障碍综合防治技术示范与应用”项目的实施,将促进连作障碍综合防治技术在利用当地的自然优势、搞规模化豆角特色生产的基础上推广到其他蔬菜品种,为平谷区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陈海鹰是个很有远见的人,他为了让平谷区的农民实现科技致富,通过不断沟通,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设施有机草莓生产基地”引入平谷,当年便取得了每亩近6万元的收入,所生产的草莓在中国首届草莓文化节上获得金奖。得到实惠的农民对陈海鹰同志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为他送来了“草莓结硕果,致富倚亲人”的锦旗。
  在陈海鹰的意识里,只要能帮助农民致富的项目,都可以引进合作。他将农村和农民的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用一颗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赤诚之心,用心帮助农民科技致富。
  和蔼可亲的陈海鹰曾这样告诫技术人员: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使用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技术推广工作中取得农民的信任,是推广蔬菜高新技术成果的关键。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近三十年的工作当中,他深入基层,用心传授蔬菜种植技术。他先后引进蔬菜新品种50余个,推广面积累计达到40余万亩,将无公害生产的多项物化技术如太阳能杀虫灯、双网覆盖等多项技术集成推广,年应用面积3万余亩。平谷区蔬菜产值以每年5000万元的速度递增。2009年设施蔬菜亩产值达到3万元以上。
  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为平谷区菜农提供了观摩学习的展示基地,解决了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科技培训 全新亮点
  
  陈海鹰在完成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推广工作的同时,为蔬菜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将蔬菜人才的培养作为工作重点。并就此提出了新的培训思路。2007年由他主持筹建了蔬菜中专班,有学员89人,由村两委班子成员、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组织技术人员等组成。通过系统学习,使学员掌握蔬菜种植技术、了解市场营销、品牌战略等知识,毕业后回到原生产单位,为本村的蔬菜生产服务,真正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蔬菜技术人员。
  如何让农民对新产品和新技术产生信任感,一直是推广工作的难点,陈海鹰经过反复思考,组建“农民讲师团”为菜农培训,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困扰科技人员的难题。他将平谷区内7名蔬菜种植能手、致富典型组织起来,用现身说法的方式,传授蔬菜种植技术,这种从农民中来,到农民中去的方式,受到了广大菜农信任和喜欢。这种新颖的培训方式,成为北京市农业培训的一个新亮点。
  在培训菜农的实践中,陈海鹰从不以蔬菜专家自居,只把自己当成一名普通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真正做到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带领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广泛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为了方便及时解决农民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他的手机每天24小时开机,成为农民的技术咨询热线,被菜农称为“蔬菜110”。
  陈海鹰为平谷区的蔬菜发展竭尽所能,他的工作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认可,曾获得“农牧渔业丰收奖”五项、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五项;2008年获“首都劳动奖章”荣誉称号;同年获得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颁发的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2009年被平谷区委组织部确定为“平谷区行业领军人才”;并当选了“新中国成立60年感动平谷60人”先进人物;2010年被北京市政府授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面对这些荣誉,陈海鹰一如既往淡定平和,在他的心中,能为农民增收致富是他最大的快乐,现在的他,继续在蔬菜领域里不断探索,扬鞭疾进,没有一丝的停滞。他怀着一颗淡泊名利的心,在农学的舞台上,演绎平凡却同样精彩的人生。
其他文献
邬贺铨,光纤传送网与宽带信息网专家。1943年1月16日出生于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武汉邮电学院,后来工作于重庆邮电学院前身(邮电部第九研究所)。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任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技术员,邮电部五零五厂技术员,邮电部第九研究所工程师, 邮电部第五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国家科委863 计划通信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信息产业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
期刊
当金融危机的阴霾渐渐散去,中国的经济强国之路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在这个过程中管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创新之路,成为国内管理者最为关注的话题。有着多年管理经验的于燮康,对此深有体会。   “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于燮康正是这句话的实践者。他投身半导体行业四十余载,用渊博的知识、开拓的视野,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在管理方面取得了卓越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比较数字时钟的计数部分的设计方法,介绍了用Altera公司的QuartusⅡ软件设计数字系统的方法。  【关键字】EDA;QuartusⅡ;数字钟    引言  当今电子产品正在向功能化、体积最小化、功耗最低化的方向发展。EDA(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正是为了适应现代电子设计的要求,吸收多学科最新成果形成的一门新技术。可以利用EDA技术进行电子系统的设计,并且具有以下优点:1、采
期刊
经过多年的发展,随着互联网产业在国内日渐成熟起来,电子商务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B2B、B2C等电子商务平台已完成洗牌整合的过程,逐渐规范起来,新兴的团购模式在一年之内迅速发展,去年底已达到1880家,已有团购网站在短期内实现盈利,吸引了投资者的关注。正当国内网购用户刚刚培养起团购的习惯,庞大的用户群体与潜在的消费实力立即吸引了团购鼻祖的视线。  日前互联网上关于Groupon入华的消息明显
期刊
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如何使人类健康、长寿,这其中包含着大量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例如,一个细胞里有成千上万个生物分子,它们在协调一致的工作,有的负责吸收能量,有的负责排泄废物,有的负责细胞间的通讯联络。而对其复杂的工作机理,人类目前所知的相当有限。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蔡继业教授提出,要弄明白一个细胞里生物分子的工作机理,必须“看到”单个分子。因此,蔡继业
期刊
农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发展一直倍受关注,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众多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众多农业科研工作者当中,有一位长年工作在条件艰苦的新疆地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新疆的土地上不断播撒希望的科学家。他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局长、科协主席田笑明。    痴情科技 热爱农业    田笑明,1953年出生于新疆喀什市,他的父亲是个学识广博又酷
期刊
“文物俄迁谢,英灵有盛衰”,朝代更迭兴废,英雄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台,文物资源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弥足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它寂静而安详,却是恒久历史的见证。古老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风雨飘摇,被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它的传承承载着太多的艰难。身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一名重要的工程技术人员,李宏松深知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责任和重要性。    俯身回首,漫漫征程十余载    作为一个文物保护方面的专家,196
期刊
古风悠长,茶韵飘香。云南是世界茶树发源中心,云南茶树从野生到栽培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    矢志不移为云茶     汪云刚是云岭大地上茶树资源的守护者,从19年前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至今,他一直在从事茶树资源抗病虫性鉴定和茶树病虫防治研究工作。  源清才能流洁,针对中国茶树病虫防治滞后,良种面积小的状况,他积极研究防治茶树病虫害,加重良种化比例,改造低质茶园,积极参与国家“八
期刊
孟繁森,北京国兴远大技术开发中心顾问,国家科技部原企事业管理办公室(司局级)副主任,曾先后在航天部计划司、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科委计划司、国家科技部企事业办公室(司局)等部门,长期从事科研及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工作。多次参与863计划、攻关、基础研究、星火、火炬、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计划项目的评估、立项和相关计划项目的验收工作。参与了“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的
期刊
农业的发展关系着民生,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在粮食发展方面一直不遗余力,玉米作为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它的研究工作引起了我国农学家的高度重视。李文阁作为河北裕丰玉米研究中心主任,在新玉米选育、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在神圣的工作岗位上,用一颗真诚的赤子之心,将自己的人生追求融入灵魂深处,用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为我国玉米事业发展竭尽所能。    树立信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