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根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新理论,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来讨论了体育教学中备课的思考,其中包括尝试性阐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准确把握动作技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三个主要等问题。
【关键词】 学校体育 体育教学 运动技能 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7-158-01
前言
众所周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好的课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而且让学生全面发展。笔者的认识是:一要认真研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二是深入钻研运动项目,准确把握运动技能;三要找准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调研、访问调研、逻辑分析等方法,结合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对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与分类、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及开发应坚持的主要原则进行探讨。
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领会“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
面向21世纪的我国体育教育,具有时代的特征。新的高中体育课程,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对高中体育课程以明确的定位,在《高中体育课程标准》中,列举了5项基本的理念,作为体育课程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当下我们的体育教师应认真研读《高中体育课程标准》,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
1.转变体育教师教育观念与角色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更新观念,由体育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由教学权威意识向平等参与转变;由学科的个体化向学科合作化转变。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是体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设计者。
2.转变学生观,从塑造“服从者”,走向培养“主动者”
新的课程标准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了学生知识经验和情感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就某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课程标准提倡的“学法的多样化”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其个性得到了张扬。作为一个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给予学生的不能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习惯,为学生健康成长是我们每一个体育教师的不懈的追求。
3.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从“单一课堂”,走向“多元课堂”
新课程标准提倡在教学中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改变原有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并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要。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在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生成的课堂中,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都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
二、深入钻研运动项目,准确把握动作技能。
1.抓住运动项目的文化背景
每一种运动项目都有自己的起源历史和发展现状,每一种运动项目都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掌握运动项目的文化背景,有利于体育教师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功能,有利于传授该内容相关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同体育文化素养。
2.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重组优化运动项目
学生的运动项目毋庸置疑,它是由教育专家们精心编写而成的前人丰富有经验的综合。但由于编写教材受人员、地区、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它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书。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受学生情况、教师素质、场地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决定了教师对运动项目的处理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切不可完全照搬,搞一刀切。要能够借助工具,灵活运用、合理整合,让运动项目焕发新的活力。
3.适度开发运动项目,用智慧增强学习体育的魅力
教师不仅要用好、用实运动项目,而且要针对地域、学生背景的差异,创编运动项目,正确解决项目水平与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物理學家严济慈瘟经说过:“教师对他所教的每一门课程,懂得愈透彻愈深刻,就能讲得愈简单、愈清楚。
三、找准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体育教师要准确掌握学生各个年龄段各项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合理应用的运动项目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2.激发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马斯洛认为:“人的动机源自于需要”。学生由于对学习过程有着自我的期盼和要求,形成了个体的学习需要,这些需要有些是外显的,有些又是内隐的,无论是哪种需要,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合理的满足,都会成为学生打开自身内在学习驱动的钥匙,使学生的学习实现真正的自主。
3.尊重个性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正确看待学生的差异: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用智慧去对待差异。合理的满足学生的需要应从教学的角度出发,使教学内容适合学生中的大多数。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班级中的“少数”个别对待,照顾这部分学生的个体需要。
实施体育新课程并不只是简单的内容更新,而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更新。我们领会体育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必须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不断地反思与总结,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让备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 参 考 文 献 ]
[1]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李金龙.学生课余体育指南.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张武升.教育创新论[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金钦昌.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
[6]俞继英.学校体育指导.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7]庞正伟.体育教学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3.
[8]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9]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学校体育 体育教学 运动技能 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7-158-01
前言
众所周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好的课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而且让学生全面发展。笔者的认识是:一要认真研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二是深入钻研运动项目,准确把握运动技能;三要找准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调研、访问调研、逻辑分析等方法,结合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对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与分类、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及开发应坚持的主要原则进行探讨。
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领会“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
面向21世纪的我国体育教育,具有时代的特征。新的高中体育课程,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对高中体育课程以明确的定位,在《高中体育课程标准》中,列举了5项基本的理念,作为体育课程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当下我们的体育教师应认真研读《高中体育课程标准》,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
1.转变体育教师教育观念与角色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更新观念,由体育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由教学权威意识向平等参与转变;由学科的个体化向学科合作化转变。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是体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设计者。
2.转变学生观,从塑造“服从者”,走向培养“主动者”
新的课程标准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了学生知识经验和情感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就某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课程标准提倡的“学法的多样化”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其个性得到了张扬。作为一个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给予学生的不能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习惯,为学生健康成长是我们每一个体育教师的不懈的追求。
3.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从“单一课堂”,走向“多元课堂”
新课程标准提倡在教学中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改变原有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并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要。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在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生成的课堂中,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都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
二、深入钻研运动项目,准确把握动作技能。
1.抓住运动项目的文化背景
每一种运动项目都有自己的起源历史和发展现状,每一种运动项目都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掌握运动项目的文化背景,有利于体育教师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功能,有利于传授该内容相关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同体育文化素养。
2.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重组优化运动项目
学生的运动项目毋庸置疑,它是由教育专家们精心编写而成的前人丰富有经验的综合。但由于编写教材受人员、地区、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它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书。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受学生情况、教师素质、场地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决定了教师对运动项目的处理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切不可完全照搬,搞一刀切。要能够借助工具,灵活运用、合理整合,让运动项目焕发新的活力。
3.适度开发运动项目,用智慧增强学习体育的魅力
教师不仅要用好、用实运动项目,而且要针对地域、学生背景的差异,创编运动项目,正确解决项目水平与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物理學家严济慈瘟经说过:“教师对他所教的每一门课程,懂得愈透彻愈深刻,就能讲得愈简单、愈清楚。
三、找准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体育教师要准确掌握学生各个年龄段各项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合理应用的运动项目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2.激发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马斯洛认为:“人的动机源自于需要”。学生由于对学习过程有着自我的期盼和要求,形成了个体的学习需要,这些需要有些是外显的,有些又是内隐的,无论是哪种需要,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合理的满足,都会成为学生打开自身内在学习驱动的钥匙,使学生的学习实现真正的自主。
3.尊重个性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正确看待学生的差异: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用智慧去对待差异。合理的满足学生的需要应从教学的角度出发,使教学内容适合学生中的大多数。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班级中的“少数”个别对待,照顾这部分学生的个体需要。
实施体育新课程并不只是简单的内容更新,而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更新。我们领会体育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必须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不断地反思与总结,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让备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 参 考 文 献 ]
[1]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李金龙.学生课余体育指南.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张武升.教育创新论[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金钦昌.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
[6]俞继英.学校体育指导.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7]庞正伟.体育教学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3.
[8]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9]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