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全球国际化的背景下,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国家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浙江工商大学近10年来,结合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和国家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在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与课程内容拓展、课堂教学方法方式改革等环节进行了大胆的国际化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172-02
在全球国际化的背景下,食品质量与安全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及社会和谐。近年来,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成为一个全世界高度关注的热点。由此可见,食品质量与安全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我国也不例外,随着食品工业以超过15%的年均增速高速发展,食品质量与安全事件同样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既要立足本土,又要放眼世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作为培养相关人才、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浙江工商大学(浙商大)一直是国家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1998年以前设有全国唯一的“食品卫生与检验”专业,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从此结合国家食品安全战略,在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国内外教育现状、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只有着眼于全球食品产业与市场的变化,才能适应快速的全球化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此,近10年来,结合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和国家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在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与课程内容拓展、课堂教学方法方式改革等环节进行了大胆的国际化探索和尝试。
一、传统国际化建设的内涵和缺点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产物,是每个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是高等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加留学生的派遣与接收、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的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传统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的内涵可以分为制度、理论和行动等三个层面,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制度层面,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教育制度的创新,为教育国际化建设进一步搭建了平台、拓展了空间;在理论层面,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制度、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在行动方面,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请进来”和“走出去”。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国际化建设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何把专业建设国际化和具有全球视野的、享有跨文化理解能力和价值思维能力的人才培养更紧密的结合起来已经迫在眉睫。
二、浙商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国际化的理念与目标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促使我们从2007年开始就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如何在国际化经济快速发展及大商科氛围背景下,创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工程教育,构建工商融和人才培养新模式。结合教育部2010年6月启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我们创新与实践了具有全球视野的工商融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鉴于此,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国际化的理论与目标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方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强、基础知识扎实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原有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从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上努力构建国际化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浙商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国际化的措施
1.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建设。照“培养骨干、吸纳人才、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建设方针,坚持培养和引时并举,造就了一支适应教学研究型定位和富于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和全外语授课以外,还通过邀请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的外籍专业教师直接授课,实施专业的国际化课程教学。在邀请美国大学教授授课过程中,通过在课程设计、讲授、辅导、评测和反馈等全环节的参与,不仅拓展了本土教师的国际化视野,而且可以使学生参与了解到本学科、本专业的世界发展前沿知識,在国内就可以真正体会国际化课程教学的模式。这一措施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满意度调查显示,超过95%的学生认为这一措施可以显著提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国际化建设,有助于本专业的学生树立国际化的价值观。
2.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国际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专业的设置在借鉴国际知名大学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大商科的背景和平台支撑,围绕专业建设的目标和理念探索与实施。以精品课程构建为例,我们从优化核心专业课程模块,将食品类课程系统重整,结合全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的需求特征,对课程相关的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形成了食品感官科学、食品品质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快速检测等特色专业课程,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学生个性化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也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重点专业,2010年食品感官科学课程组的负责人获得浙江省教学名师称号,课程的教学软件也获得了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软件二等奖。
3.国际化的教学资源拓展。随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教学资源已经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关心教学资源建设,加强对教学资源的认识成为及其迫切的任务,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包括教学媒体在内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完善的国际化教学环境。近年来,我们除了提升专业教材等传统优质资源的国际化水平外,还积极拓展更加贴近学生的国际化教学资源,构建认知活动的实践空间和实践领域。此外,2003年和2007年两度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直接面向社会进一步拓展了教学资源,2010年超星学术视频也走进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学课堂。这些突破传统教学资源的方式和方法,充分发挥了国际化背景下的优质教学资源的传播优势,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4.国际化的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是演绎性的,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加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而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案例教学和发现式学习等归纳式教学方法和方式逐渐成为国际主流,实践证明具有明显的优势。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方法与方式国际化建设过程中,围绕专业建设国际化的理念和目标,结合主流教学方法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向多元化进行发展。如专业主干课程《食品卫生学》的教学模式就融合了国际上公认的案例教学与系统化理论讲授,通过对全球不同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引入,形成了以食品卫生学核心概念、问题为背景的课程结构体系,通过对安全案例的探讨和分析,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和预防机制。实践证明,通过案例式教学,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学习的内因,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点独立分析和解决国际化食品安問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提高学习的热情,牢固专业化思想。
参考文献:
[1]王瑞武.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当代教育论坛,2007,(3):32-33.
[2]孙满吉.探讨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4):71-72.
[3]张敏,肖新生,夏岩石,董家宝.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研究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0,(1):34-38.
[4]辛志宏,史秋峰,胡秋辉,陆兆新.“技术管理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及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9,(6):25-28.
[5]王彦波,傅玲琳,韩剑众.新形势下食品质量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25):243-244.
[6]张立钢,陈志红,姜云庆,赵玉红.食品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2-84.
[7]傅玲琳,王彦波,韩剑众.基于研学理念的动物性食品卫生实验课程设计探索[J].科教文汇,2011,(10):59-60.
基金项目: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度校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资助(XGY12056)
作者简介:王彦波(1978-),男,博士,副教授,院长助理,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172-02
在全球国际化的背景下,食品质量与安全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及社会和谐。近年来,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成为一个全世界高度关注的热点。由此可见,食品质量与安全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我国也不例外,随着食品工业以超过15%的年均增速高速发展,食品质量与安全事件同样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既要立足本土,又要放眼世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作为培养相关人才、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浙江工商大学(浙商大)一直是国家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1998年以前设有全国唯一的“食品卫生与检验”专业,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从此结合国家食品安全战略,在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国内外教育现状、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只有着眼于全球食品产业与市场的变化,才能适应快速的全球化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此,近10年来,结合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和国家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在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与课程内容拓展、课堂教学方法方式改革等环节进行了大胆的国际化探索和尝试。
一、传统国际化建设的内涵和缺点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产物,是每个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是高等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加留学生的派遣与接收、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的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传统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的内涵可以分为制度、理论和行动等三个层面,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制度层面,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教育制度的创新,为教育国际化建设进一步搭建了平台、拓展了空间;在理论层面,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制度、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在行动方面,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请进来”和“走出去”。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国际化建设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何把专业建设国际化和具有全球视野的、享有跨文化理解能力和价值思维能力的人才培养更紧密的结合起来已经迫在眉睫。
二、浙商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国际化的理念与目标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促使我们从2007年开始就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如何在国际化经济快速发展及大商科氛围背景下,创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工程教育,构建工商融和人才培养新模式。结合教育部2010年6月启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我们创新与实践了具有全球视野的工商融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鉴于此,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国际化的理论与目标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方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强、基础知识扎实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原有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从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上努力构建国际化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浙商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国际化的措施
1.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建设。照“培养骨干、吸纳人才、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建设方针,坚持培养和引时并举,造就了一支适应教学研究型定位和富于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和全外语授课以外,还通过邀请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的外籍专业教师直接授课,实施专业的国际化课程教学。在邀请美国大学教授授课过程中,通过在课程设计、讲授、辅导、评测和反馈等全环节的参与,不仅拓展了本土教师的国际化视野,而且可以使学生参与了解到本学科、本专业的世界发展前沿知識,在国内就可以真正体会国际化课程教学的模式。这一措施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满意度调查显示,超过95%的学生认为这一措施可以显著提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国际化建设,有助于本专业的学生树立国际化的价值观。
2.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国际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专业的设置在借鉴国际知名大学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大商科的背景和平台支撑,围绕专业建设的目标和理念探索与实施。以精品课程构建为例,我们从优化核心专业课程模块,将食品类课程系统重整,结合全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的需求特征,对课程相关的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形成了食品感官科学、食品品质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快速检测等特色专业课程,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学生个性化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也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重点专业,2010年食品感官科学课程组的负责人获得浙江省教学名师称号,课程的教学软件也获得了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软件二等奖。
3.国际化的教学资源拓展。随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教学资源已经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关心教学资源建设,加强对教学资源的认识成为及其迫切的任务,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包括教学媒体在内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完善的国际化教学环境。近年来,我们除了提升专业教材等传统优质资源的国际化水平外,还积极拓展更加贴近学生的国际化教学资源,构建认知活动的实践空间和实践领域。此外,2003年和2007年两度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直接面向社会进一步拓展了教学资源,2010年超星学术视频也走进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学课堂。这些突破传统教学资源的方式和方法,充分发挥了国际化背景下的优质教学资源的传播优势,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4.国际化的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是演绎性的,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加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而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案例教学和发现式学习等归纳式教学方法和方式逐渐成为国际主流,实践证明具有明显的优势。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方法与方式国际化建设过程中,围绕专业建设国际化的理念和目标,结合主流教学方法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向多元化进行发展。如专业主干课程《食品卫生学》的教学模式就融合了国际上公认的案例教学与系统化理论讲授,通过对全球不同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引入,形成了以食品卫生学核心概念、问题为背景的课程结构体系,通过对安全案例的探讨和分析,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和预防机制。实践证明,通过案例式教学,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学习的内因,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点独立分析和解决国际化食品安問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提高学习的热情,牢固专业化思想。
参考文献:
[1]王瑞武.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当代教育论坛,2007,(3):32-33.
[2]孙满吉.探讨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4):71-72.
[3]张敏,肖新生,夏岩石,董家宝.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研究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0,(1):34-38.
[4]辛志宏,史秋峰,胡秋辉,陆兆新.“技术管理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及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9,(6):25-28.
[5]王彦波,傅玲琳,韩剑众.新形势下食品质量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25):243-244.
[6]张立钢,陈志红,姜云庆,赵玉红.食品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2-84.
[7]傅玲琳,王彦波,韩剑众.基于研学理念的动物性食品卫生实验课程设计探索[J].科教文汇,2011,(10):59-60.
基金项目: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度校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资助(XGY12056)
作者简介:王彦波(1978-),男,博士,副教授,院长助理,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