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GPS技术反演乌鲁木齐地区构造块体运动变形特征

来源 :内陆地震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yuanbo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2000年以来乌鲁木齐地区的GPS观测数据,通过讨论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结合该地区实际情况,反演计算了该地区的地壳运动速度场、应变场。研究结果表明,在乌鲁木齐地区存在着两个挤压应力场。北东向的挤压应力场,主要在东部;南北向的挤压应力场,主要在西部。在不同的区域受挤压情况不同,方向不尽一致。通过有限元模拟计算得出的这种结论与通过震源机制解所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
其他文献
分析了新疆石河子M5.4地震前震中250km范围内定点形变的观测资料,认为从2002年5月到震前,单测项异常随时间起伏,多台异常在时间上连续发展并呈增加趋势,震前20天位于震中附近的台站出现临震突变;异常在空间呈现由西向东、由南向北,逐渐向震中区发展的态势。与1996年沙湾M5.2地震前的形变异常进行比较,认为存在较大的差异。
新疆伊宁盆地主要分布有巩留南、喀什河、雅马特等 6条活动断裂 ,断裂走向近东西向与北西—北北西向。其中巩留南断裂、喀什河断裂、雅马特断裂等在晚更新世—全新世时期有过多次显著的新活动 ,切错了晚更新世—全新世堆积物。在喀什河断裂上 1 81 2年发生了 8级大震 ,形成长约1 0 0 km的地震形变带。在巩留南断裂、雅马特断裂、伊宁断裂上也有受控于断裂近代新活动的中等地震发生。
以地震生物监测为基础,得到家兔皮有效电导和卷毛鹦鹉声活动性变化的脉络分析结果,可用于震前期最早异常探索。脉络波谱图分析查明了中范围(频率)信号波动的形态结构变化。研究结
对1999年以来新疆定点形变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重点以基于突变异常理论的异常强度方法,对近期一组中强地震活动前后形变场的异常变化进行了动态分析,表明形变资料能够反映出一定程度的中短期、短临前兆异常,异常强度方法能够检验出大于阈值2的短期异常。
重点分析了新疆及边邻地区1980年以来6次7级以上地震前后北天山地下流体动态异常资料,其中3次地震前地下水有短期前兆异常变化,震时同震地震波效应普遍存在,震后异常十分突出且幅度大;以水位为主的水动力学效应反映了大区域应力调整过程具有不可逆特征。水文地球化学参数的变化不敏感。讨论了地下水远程效应与井震距离的关系以及阶跃异常的幅度等问题。
选取距卡帕尔-阿拉善4号井300 km范围内的3次5级地震,400 km内的3次6级地震,约600 km内1次7级地震、1次6级强震群作为震例资料,分析了这些地震前卡帕尔-阿拉善4号井前兆异常特征。结果表明:①对于5级地震,50.0%测项出现前兆异常,水化学、水动态异常各占50.0%。这些异常的58.3%表现为中期异常,41.7%表现为短期异常,无单独临震异常,也无叠加临震异常。异常变化幅度大而明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的方法,对2007年1月陕西省泾阳县龙泉乡新m现的地裂缝进行了初步勘察。地裂缝主要沿清惠渠西干渠的两岸断续分布,上下两盘错距约5cm,且都倾向于水渠一侧。结合
小震活动有序图像是一种重要的以小震报强震的预报方法。通过对南天山西段强地震前小震活动有序图像进行研究,着重分析了图像与构造、与地震发生的时间、位置以及震源机制之间的联系。认为有序图像是区域应力沿构造快速调整、分布的结果,既可能反映发震构造带的活动,也可起到控震作用,图像受地震的断错性质影响,具一定的中期前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