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组合作学习”现状的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ix55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一个事实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系统、专业的知识,聪慧、灵敏的大脑,勤奋、专注的品质,合作、竞争的意识等诸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就目前的课堂而言,普遍缺乏的就是这种善意的,发自本性的合作与帮助。《新课程标准》在无数双期待的目光中呼之而出,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一重要理念深入人心,课堂上大家都在尝试或积极准备尝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小组学习的合作方式,其中不乏许多成功的经验与案例,但更多的是“披着羊皮的狼”。它的形式简单易学,几个人分成一组,七嘴八舌,谓之“小组合作学习”。一些公开课如此,以博取大家的美言;一些竞赛课也如此,以显示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但究竟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教师假以“小组合作学习”来搞包装?就目前而言,许多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搞得轰轰烈烈、五彩斑斓,但美丽的外表只是一种形式,实在无法掩饰其空虚的内心,不得不令人匪夷所思。
  
  二、原因分析
  
  1.虽然大家都在津津乐道地谈论“小组合作学习”,许多教研活动更是将其作为重点来对待,但很难达到理想化的教育效果。教师如果无法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性质灵活地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就不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只能简单地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小组学习。
  2.现在的学生多数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一定程度上促使其养成了狭隘、自私、不善与人合作、不愿与人分享成功的心理,从而在课堂上表现得“以自我为中心”,与同伴间交流更多的是“找茬”、“挑剔”、“互相埋怨”,而教师过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其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合作学习所必备的“互相包容”、“不嘲笑别人”,以及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等没有真正树立,实际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也就无从谈起。
  3.组织形式“照葫芦画瓢”。别人的东西“拿来就用”,不分析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状态,随意地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不研究“同质”或“异质”,不给学生明确的任务,不经常变换成员的角色,不动态化地变更小组人数及人员的组成,没有一套与之匹配的评价体系与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小组合作体现出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研究,缺乏创新,是毫无生命力可言的。
  
  三、改革措施
  
  针对这一现象,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
  1.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拿来就可以用的,它看似简单,但其背后隐含的教育思想极其丰富。教师首先要进行学习和研究,掌握其精髓。教师主要学习:(1)“互勉理论”:互勉,愿意做任何促使小组成功的事;互爱,因为人都喜欢别人帮助自己达到目的,而合作最能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2)“接触理论”:单纯机械地接触,尚不能形成促进性学习,增进学习效果,只有发展成为合作性的关系,才能提高小组的向心力及友谊,才能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还要通过各种活动和方法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是小组的一员,不可能离开小组群体,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往与合作;与他人交往是一件愉快的事,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比我好的,我能从他身上学到许多东西,比我差的,我帮助他,内心是多么喜悦;每个人都是我的学习伙伴,都是我的合作者。学生只要建立了这种意识,便会在课堂上自发地进行合作、交流,这样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2.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任何一种形式、方法都是内容决定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革新,教师需要根据班级规模与教室空间大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合理编排位置,以增加生生间的目光交流,便于言语交流,这为更好的合作创造了条件。当然仅仅做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如果仍沿用以前习以为常、得心应手的一套教学程序,而不为学生更好地合作创造条件,那形式再变也是徒劳。
  可以说,构建科学的、与之匹配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首先,教师应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将学生分组,并阐明“小组”的特殊意义,让学生明晰自己在小组内的职责——为整个小组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对自己充满信心。相反如果小组内有一个人落伍或掉队将会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其次,教师要给每个小组下达“任务”、分配“工作”。这要建立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强调组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合作,也可以适当引进小组之间的竞争。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沉下去”,深入到每一个学习小组中,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并适时对各种情况进行调控。同时在交流学习成果时,教师要积极引导每位组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组员个人的发言将代表小组,个人的成败将与小组息息相关,这样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使其在今后的小组合作中全力以赴。特别是一些有争议的结论,教师要做出妥善的处理,切不可凭个人感觉“决定一切”,要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讨论与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模式”不能走向僵化,如果把模式纯粹“模式”化,那是与学生的心理特征不相符的。因此,教师对待小组的管理要做到动态化,进行教学时也不能一味地使用相同的教学方式,要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保证其旺盛的生命力。
  3.要形成正确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较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较之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个很大的区别,即它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及课外活动中去。但要注意:人是有差别的,每个人接受知识、获取知识的方式都有可能与别人存在明显的差别。因此,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在小组里的表现做深入了解,为他们订个“水平线”,只要有点滴的进步,哪怕是隐性的,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让他们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快感。这样的评价,可以燃起部分学生“奋发”的欲望。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决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合作”二字对未来的社会、二十一世纪的人才而言,是必需的;“小组合作学习”,对未来的课堂可能更是必需的。因此,只要将小组合作学习合理有效地利用起來,它就一定能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实现“五彩斑斓”。
其他文献
会议
摘 要: 烹饪专业是一个具有实践性的学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是烹饪类高校一直在探讨的热点。本文对“教学—经营一体化”这一新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势和运作作简要的介绍,以期为烹饪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烹饪专业 教学—经营一体化 实践教学模式    韩山师范学院烹饪专业从2005年9月开始,探索烹饪专业“教学—经营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至今己经三年多的时间,已建成的该类型的校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实验)》明确指出了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无论教学方式如何改变,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通过十几年来做班主任和英语教学工作积累的经验,我发现
一    教師进行教学,不仅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而且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方法。  现在有很多教师注意了学习方法的研究,并且把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放在重要地位,但是,也有不少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问题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学生采用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就高,既领会得深,又学得快,学得活,学习负担不重,还学得津津有味,兴趣浓厚,事半功倍。再进一层说,这也就意味着学习能力强和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生都受
该文以区间数的区间数矩阵为基础,构造军队作战能力评估模型,建立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一种军队作战能力的区间数评估分析方法。
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科研项目无论是对于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还是对于日后的就业问题,都有很大的益处.本文结合笔者参加的科研项目,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所学和对出现问题的解决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值得回忆和留恋的人,包括亲人、同学、朋友、老师,等等。这些人在每个人的生命旅程中,都曾给过我们关爱,给过我们帮助,他们是我们终身感恩至念的人。可是,在学校平时的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谩骂老师、孩子顶撞家长的现象。虽然他们每天都享受着无微不至的照顾,拥有如蚌含珠般的呵护,可就在这样的幸福中,他们似乎不为所动,对得到的一切觉得理所当然,激不起感谢和爱的情感,更不用
随着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寄宿制学校为农村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寝室的建设无疑对寄宿学校的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寝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