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为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已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多数高校双语教学改革尚处在起步阶段,在理论和实践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以“全球变化”课程为研究对象,对该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双语教学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基于MD理论的“全球变化”双语教学模式及教学实践方法。
关键词:MD理论;全球变化;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109-0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教高司函[2004]259号)中指出:“高等学校要全面推广和使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果,大力推进基于计算机和校园网的大学英语学习,建立个性化教学体系……要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积极鼓励教学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也对双语教学有明确要求。这说明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正在并将继续对全球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过程甚至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外交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全球变化相关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社会公众以及科学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全球变化学及“全球变化”课程也由此而生。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复杂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变化以地球系统的概念为基础,从整体上研究地球系统在各个时间尺度上随时间的变化,努力探寻导致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和机制,特别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化及人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问题。可见,全球变化研究已远远超出了单一学科的范围,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同时也是一门具有很强生命力和新生长点的学科,涉及内容不仅是各国科学家关心的问题,也是许多国家政府首脑及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因此,“全球变化”课程具有前沿性和国际化的特点,特别适合且需要双语教学。
一、“全球变化”课程双语教学的特点
1.双语教学开设时间合适,条件成熟
双语教学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此前提下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技能,使学生了解学科的国际动态,具备运用英语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基本能力。因此,要想达到双赢的教学目的,进行双语教学应当选择合适的开设时机。
由于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一般开设在学生入学的前两年,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一般到第四学期末达到峰值。此时,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第五学期开设的“全球变化”进行双语教学时间比较合适,英语及专业方面条件基本成熟。
2.课程性质和要求适合开展双语教学
“全球变化”课程针对本科三年级学生讲授,是建立在地理学基础体系之上,旨在让学生开阔眼界,了解国内国际热点、动态,重点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思维方法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课程难度相对较小,要求不太高。因此,进行双语教学时可以有相对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渐渐融入专业的英语氛围,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对于一些英语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即使有部分内容难以理解,也会因为该课程是非必修课,不至于影响到学生的专业体系构建和专业素质的形成。[1]
3.课程资源丰富,便于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
“全球变化”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并且有关全球变化的一些理论方法更新非常快,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比较多,虽然国内外比较成熟的《全球变化》教材较少,但英文原版的相关教材和书籍非常多,且有大量的网上资源可以利用。这对双语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报告、辩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模式,以及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式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非常有利,学生可以较容易地获取原汁原味的英文素材;此外,由于全球变化与其一学科的交叉点较多,因此国内尤其是高校举办、承办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也很多,双语教学中则可以利用这类资源,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相关学术会议,这样既能提高學生的英语能力,又能增加学术氛围的熏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1]
二、基于MD理论的“全球变化”双语教学探索
目前,“全球变化”双语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球变化”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使双语教学遇到英语专业术语和基础理论方面的瓶颈。二是双语教学的质量取决于师生两个方面,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双语教学形式,步入正常的教学节奏,达到预期教学目的,一直是双语教学中比较棘手而又十分关键的问题。为此,本研究探索了基于MD理论的“全球变化”双语教学模式,以期获得上述相关问题的解决途径,使学生通过双语课程学习,能用两种语言进行学习、思维和交流,达到既能掌握学科知识又能较熟练运用一门外语的双赢目的。
1.MD理论的设计思想
模块化设计(MD)是指在在对目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模块,通过模块的选择、结合和有机运作达到目标要求。基于MD理论的双语教学模式的设计思想是: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基于MD(模块化设计)理论,把双语教学从孤立的点串联成一条互相关联的线,再扩展成一个双语教学互联网;每个模块都是双语教学系统的一部分,模块与模块之间既互相关联,又彼此独立,从而最终形成双语教学的大气候、大氛围。
目前高校普遍开设的公选外语课是“大学英语”,是为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而开设的一门语言课,同专业英语课程的思维模式有着较大的差异。让学生把语言课程同专业课程很好地结合起来还存在较大难度,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仅靠单一的某门课程或孤立的几门课程往往难以实现专业领域的英语学习和英语思维。因此,在开设一门双语专业课程之前,学生要在先修的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中获取一定量的专业英语词汇储备,授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较慢的语速和重要词汇的多次重复,让学生渐渐融入专业的英语氛围,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调动学习兴趣,从而慢慢激发学生的专业英文认知、感受和思维能力。 2.“全球变化”双语教学方案设计
根据“全球变化”双语教学的特点及MD理论的设计思想,在“全球变化”双语教学模块设计时选择了在大學一、二年级开设的“自然地理学”“地质学”“生态学”等与“全球变化”课程具有密切关联性的专业基础课,同“全球变化”课程构成双语教学的试点模块(见图1)。由于这些一、二年级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同三年级开设的“全球变化”课程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连贯性,在内容和难度上具有层次性和关联性,有利于分步骤、分层次地实现“全球变化”双语教学的推进。
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了以下方案和教学方法:一是在“自然地理学”“地质学”“生态学”教学过程中适当添加专业英语的内容,重点是以英文介绍基础理论和专业术语,为后续双语教学课程储备专业术语和设置热身环境;二是在上述教学的基础上,采用由少到多、由慢渐快的循序渐进方式,使“全球变化”教学顺利过渡到英文授课,并通过分组seminar和课堂presentation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多种感官的认知接受和英语思维能力;三是结合教辅网站有较大的信息容量和拓展空间的特点,建设双语网络课堂,巩固双语教学成果。
三、结束语
采用基于MD理论的双语教学模式,使学生逐步接受专业英语培训。教学过程中注重系统的思想,将英语教学逐步融入课程教学实践环节,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双语教学过程中采用互动模式,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式活动,比如以小组讨论、报告、辩论、角色扮演、对话等形式将教学内容融汇其中,综合激发学生多种感官的认知接受和英语思维,且师生共同参与,不仅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充分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规律;进行双语教学网站平台建设,可为学生提供大量教学资料及其相关文献和原版科教影视等辅助教学资料,不仅有利于学生课外巩固、交流及拓展学习,也是进行双语教学课程可持续建设的有效途径。
目前国际化趋势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其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2]因此,实施双语教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应时之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双语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强化英语,而是培养用英语来学习、掌握和交流专业知识的能力,虽然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从未间断过,但把语言课程过渡到专业英语教学还需要一个转变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师生的彼此配合、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管理及大力扶持也至关重要。因此,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模式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索、经验积累才能逐渐成熟。
参考文献:
[1]游珍,蒋庆丰.双语教学在地理学中开设的时机与条件——以地貌学为例[J].高教论坛,2009,(11):78-80.
[2]雷涯邻,孙鹏,徐芳.大学本科生实施双语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4,(3):52-55.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MD理论;全球变化;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109-0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教高司函[2004]259号)中指出:“高等学校要全面推广和使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果,大力推进基于计算机和校园网的大学英语学习,建立个性化教学体系……要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积极鼓励教学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也对双语教学有明确要求。这说明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正在并将继续对全球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过程甚至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外交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全球变化相关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社会公众以及科学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全球变化学及“全球变化”课程也由此而生。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复杂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变化以地球系统的概念为基础,从整体上研究地球系统在各个时间尺度上随时间的变化,努力探寻导致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和机制,特别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化及人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问题。可见,全球变化研究已远远超出了单一学科的范围,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同时也是一门具有很强生命力和新生长点的学科,涉及内容不仅是各国科学家关心的问题,也是许多国家政府首脑及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因此,“全球变化”课程具有前沿性和国际化的特点,特别适合且需要双语教学。
一、“全球变化”课程双语教学的特点
1.双语教学开设时间合适,条件成熟
双语教学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此前提下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技能,使学生了解学科的国际动态,具备运用英语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基本能力。因此,要想达到双赢的教学目的,进行双语教学应当选择合适的开设时机。
由于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一般开设在学生入学的前两年,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一般到第四学期末达到峰值。此时,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第五学期开设的“全球变化”进行双语教学时间比较合适,英语及专业方面条件基本成熟。
2.课程性质和要求适合开展双语教学
“全球变化”课程针对本科三年级学生讲授,是建立在地理学基础体系之上,旨在让学生开阔眼界,了解国内国际热点、动态,重点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思维方法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课程难度相对较小,要求不太高。因此,进行双语教学时可以有相对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渐渐融入专业的英语氛围,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对于一些英语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即使有部分内容难以理解,也会因为该课程是非必修课,不至于影响到学生的专业体系构建和专业素质的形成。[1]
3.课程资源丰富,便于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
“全球变化”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并且有关全球变化的一些理论方法更新非常快,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比较多,虽然国内外比较成熟的《全球变化》教材较少,但英文原版的相关教材和书籍非常多,且有大量的网上资源可以利用。这对双语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报告、辩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模式,以及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式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非常有利,学生可以较容易地获取原汁原味的英文素材;此外,由于全球变化与其一学科的交叉点较多,因此国内尤其是高校举办、承办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也很多,双语教学中则可以利用这类资源,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相关学术会议,这样既能提高學生的英语能力,又能增加学术氛围的熏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1]
二、基于MD理论的“全球变化”双语教学探索
目前,“全球变化”双语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球变化”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使双语教学遇到英语专业术语和基础理论方面的瓶颈。二是双语教学的质量取决于师生两个方面,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双语教学形式,步入正常的教学节奏,达到预期教学目的,一直是双语教学中比较棘手而又十分关键的问题。为此,本研究探索了基于MD理论的“全球变化”双语教学模式,以期获得上述相关问题的解决途径,使学生通过双语课程学习,能用两种语言进行学习、思维和交流,达到既能掌握学科知识又能较熟练运用一门外语的双赢目的。
1.MD理论的设计思想
模块化设计(MD)是指在在对目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模块,通过模块的选择、结合和有机运作达到目标要求。基于MD理论的双语教学模式的设计思想是: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基于MD(模块化设计)理论,把双语教学从孤立的点串联成一条互相关联的线,再扩展成一个双语教学互联网;每个模块都是双语教学系统的一部分,模块与模块之间既互相关联,又彼此独立,从而最终形成双语教学的大气候、大氛围。
目前高校普遍开设的公选外语课是“大学英语”,是为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而开设的一门语言课,同专业英语课程的思维模式有着较大的差异。让学生把语言课程同专业课程很好地结合起来还存在较大难度,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仅靠单一的某门课程或孤立的几门课程往往难以实现专业领域的英语学习和英语思维。因此,在开设一门双语专业课程之前,学生要在先修的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中获取一定量的专业英语词汇储备,授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较慢的语速和重要词汇的多次重复,让学生渐渐融入专业的英语氛围,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调动学习兴趣,从而慢慢激发学生的专业英文认知、感受和思维能力。 2.“全球变化”双语教学方案设计
根据“全球变化”双语教学的特点及MD理论的设计思想,在“全球变化”双语教学模块设计时选择了在大學一、二年级开设的“自然地理学”“地质学”“生态学”等与“全球变化”课程具有密切关联性的专业基础课,同“全球变化”课程构成双语教学的试点模块(见图1)。由于这些一、二年级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同三年级开设的“全球变化”课程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连贯性,在内容和难度上具有层次性和关联性,有利于分步骤、分层次地实现“全球变化”双语教学的推进。
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了以下方案和教学方法:一是在“自然地理学”“地质学”“生态学”教学过程中适当添加专业英语的内容,重点是以英文介绍基础理论和专业术语,为后续双语教学课程储备专业术语和设置热身环境;二是在上述教学的基础上,采用由少到多、由慢渐快的循序渐进方式,使“全球变化”教学顺利过渡到英文授课,并通过分组seminar和课堂presentation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多种感官的认知接受和英语思维能力;三是结合教辅网站有较大的信息容量和拓展空间的特点,建设双语网络课堂,巩固双语教学成果。
三、结束语
采用基于MD理论的双语教学模式,使学生逐步接受专业英语培训。教学过程中注重系统的思想,将英语教学逐步融入课程教学实践环节,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双语教学过程中采用互动模式,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式活动,比如以小组讨论、报告、辩论、角色扮演、对话等形式将教学内容融汇其中,综合激发学生多种感官的认知接受和英语思维,且师生共同参与,不仅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充分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规律;进行双语教学网站平台建设,可为学生提供大量教学资料及其相关文献和原版科教影视等辅助教学资料,不仅有利于学生课外巩固、交流及拓展学习,也是进行双语教学课程可持续建设的有效途径。
目前国际化趋势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其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2]因此,实施双语教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应时之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双语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强化英语,而是培养用英语来学习、掌握和交流专业知识的能力,虽然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从未间断过,但把语言课程过渡到专业英语教学还需要一个转变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师生的彼此配合、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管理及大力扶持也至关重要。因此,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模式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索、经验积累才能逐渐成熟。
参考文献:
[1]游珍,蒋庆丰.双语教学在地理学中开设的时机与条件——以地貌学为例[J].高教论坛,2009,(11):78-80.
[2]雷涯邻,孙鹏,徐芳.大学本科生实施双语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4,(3):52-55.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