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微童话创作,从精选角色、筛选情节、提升立意三个方面着手,引导低年级学生从微小的角度切入,选择熟悉的人物,确定个性的情节,完整、有序、连贯地讲述不超过150字的创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帮助他们积累语言、发现语言特点,并逐步提升想象、表达、创造等能力。
关键词:微童话创造指导想象
语文学习的目标是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而文学创作是提升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童话是最能吸引他们的阅读体裁。实施微童话创作,引导低年级学生从微小的角度切入,选择熟悉的人物,确定个性的情节,完整、有序、连贯地讲述不超过150字的创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帮助他们积累语言、发现语言特点,并逐步提升想象、表达、创造等能力。引导进行微童话创作,不但要教给学生系统的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表达。可从精选角色、筛选情节、提升立意三个方面有序推进微童话创作。
一、精选角色
《故事工程》一书为我们揭示了讲故事的六大核心技能:“立意”“人物”“主题”“结构(情节)”“场景构建”“风格”。“人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物塑造”。合适、精准的人物定位往往能使故事结构更完整、更清晰。低年级学生创作微童话,动物、植物、食物、昆虫、文具、家具、人体器官……只要是能够接触到的题材,都可能成为他们微童话创作的对象。但这样的創作,往往容易陷入因人物太多而导致的故事情节不集中、故事层次不清楚、故事连贯性与吸引力不强等困境。避免这些问题,有效方法之一就是精简角色。
一般来说,微童话故事的发展集中到一两个人物角色身上,学生的想象范围与创作途径就直接明了,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一个完整的微童话故事。如写“食指和拇指”,很多学生会将中指、无名指、手甚至人体其他器官也当作故事角色,导致故事情节丰繁复杂,缺乏明线。引导他们减掉其他角色,就围绕食指和拇指讲述一个小故事,结构就清晰了,情节就明朗了,“食指和拇指吵架”“食指和拇指去旅行”“食指和拇指玩游戏”等主题也得以凸显。再如创作“铅笔和笔套皮”的微童话,很多学生都喜欢将自己熟悉的所有文具拉进来,创设文具家族的故事情境,导致最终的微童话看不出铅笔和笔套的影子。引导他们进行过角色精选后,有的学生就写了“铅笔和笔套历险”“铅笔和笔套交朋友”等有趣的故事,人物明确,线索清晰。有位学生创作的微童话是这样的:“我是一支铅笔,我住在文具盒里。我有一个蓝色笔套,它就像是我的帽子。我每天带着它去上学,可暖和了。有一天,又来了一个红色笔套,它也要带到我头上。两个笔套便吵了起来……我没办法,只好说:‘好吧,你们一个套在我头上,一个套到我脚上吧!’”这样的微童话,情节虽简单,但因为人物少,读起来简洁、干净,主题也明确,属于初期创作的有效尝试。
二、筛选情节
低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一旦确定创作对象,就能生发出很多的相关联想。但问题又出来了,想象情节过多,故事内容就容易散,思绪太多,成文也乱。如何避免这个问题,笔者以为,筛选情节,适时按照思路排列想象出来的相关句子顺序,是成功创作微童话的重要步骤。
以微童话“爱冒险的西葫芦”创作为例,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制造冲突,引发故事”“筛选情节,明晰过程”“赋予性格,凸显个性”三个步骤进行个性化创作。在“制造冲突,引发故事”的步骤中,学生交流讨论后,制造了“西葫芦的小伙伴都被运到了学校,西葫芦打算去解救他们”的冲突,引发了故事。在“筛选情节,明晰过程”的步骤中,学生自由想象,积极思维,预设出了很多生动情节:“正巧上课了,我溜进了校园”“我像小偷一样鬼鬼祟祟,心里七上八下,担心自己会被发现”“我溜到食堂,看到好多兄弟姐妹都被困在一个篮子里”“我赶进爬上桌子,抱起一个又一个,轻轻说:‘兄弟’,快跑!”“我来到学校,哇,学校好大啊”“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我失去生命”“我急匆匆赶到学校,都不知该往哪里走”“我们一起快乐地回家了”“我决定先去二年级的教室看看”“‘呀!’老师的火眼金睛好像正盯着我,吓得我赶紧躲了起来”“后来,我太害怕了,又溜出了校园”……句子很多,想象无限,学生对不同的句子提出了修改建议,并建议为这个故事设定一个美好的结局。接下来,笔者便和学生一起筛选情节,先确定了西葫芦到学校寻找其他西葫芦并最终成功解救他们的过程,然后遵循这样的线索,按照个人意愿,组合自己的个性化微童话。待所有学生都筛选组合好了故事情节后,笔者又引导他们进入“赋予性格,凸显个性”的步骤,为自己故事中的西葫芦角色铺设一定的人物性格,让整个故事更形象、更立体。
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的想象也是不确定的,或者说会有各种意外的收获,这就是个性化的创作。可以说,在以上三个步骤的尝试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次次被激发,很好地涵盖了吸收与倾吐的过程,稳步地提升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也有效促进了他们素养的提升。
三、提升立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低年段目标中提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中,涉及较多的是绘本。绘本阅读不仅能让学生的阅读积累更厚实,对于他们微童话创作的立意提升也有直接的引领价值。它能使学生的微童话创作在已有水平的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使思维更深刻。
经典绘本的美好立意往往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模仿潜能和创作动力。如绘本《我家是动物园》中有这么精彩的一段——
我叫祥太,是个小男孩。其实呢……我是一只猴子,最爱吃香蕉,爬树很拿手,也很会模仿别人。
这是我爸爸,龙太先生。其实呢……他是只大狮子。最爱吃肉,不太爱吃蔬菜。早上,他脾气不太好,头发乱蓬蓬的,叫起来像狮子吼。
这是我妈妈,明美女士。其实呢……她是只大浣熊,不管看到什么东西,都马上收去洗。有一次,妈妈差点连我也一起洗了。 学生阅读、比较后发现了绘本创作的规律:无论呈现怎样的情节,都在体现“幸福的一家”这样的主题;繼续阅读比较,他们又发现了绘本创作的写作特点:抓住一个人的特点,举一个例子,把情节写得有趣生动。有了这样的发现,有位学生很快就写了“我家是海底世界”的微童话,塑造了快乐的神仙鱼娃娃、爱打扮的水母妈妈、爱发脾气的鲸鱼爸爸一家,讲述了水母妈妈每次出门前都要在镜子前臭美一下,今天还特意别了一个蝴蝶结的细节;呈现了鲸鱼爸爸见人不搭理他就发火、找不到遥控器也发火、睡懒觉被人叫还发火等细节;再现了神仙鱼娃娃刚哭过看见好吃的就摆出笑脸、刚挨完训就冲出去和伙伴玩游戏、看到爸爸妈妈拌嘴机智“调停”的快乐一幕幕,提升了微童话立意。
经典绘本的立意往往温暖人心,能在给读者带来兴奋、紧张、欢笑、疑惑、刺激、感情、人生教训等感觉的同时,极尽所能地发挥创造性,将一个简单的想法转变为精彩的故事。如读过《鳄鱼先生做裤子》《怕浪费婆婆》《我喜欢你》《獾的礼物》等具有正能量的绘本后,学生找到了微童话创作的诀窍:多维比较,发现特点;还原生活,发现、修正童话立意,让童话更温暖。之后相应出现了各种美好的新形象,如“一条勤劳的‘老鼠鱼’”中会帮水草剪头发的小鱼;如“篮球和足球比本领”中先是相互斗气后来又相互合作的篮球和足球,都是绘本带给学生的灵感。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版课标建议激发低年段学生的写话兴趣,鼓励他们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但由于在汉字积累、书写稚嫩等方面的局限性,低年级学生的想象思维往往得不到完全释放。因此,教师须与时俱进,适时运用手机、电脑等平台,利用QQ、微信等媒介的特有功能,帮助学生进行语音转化,也可以进行录音,适度降低写的难度,让学生从开始创作微童话的那一刻,爱上表达、爱上语文。
在低年级进行微童话创作,是有效发展学生想象力,合理调动学生生活积累,启发他们进行创造性加工,进而形成个性化创造的积极探索。以上指导策略还属于笔者的浅层次探索,期待更多有效策略的出现,让学生的想象、表达、创造等能力得到真正提升。
参考文献:
[1] 【美】杰克·哈特.故事技巧——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写作指南[M].叶青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 【美】拉里·布鲁克斯.故事工程——掌握成功写作的六大核心技能[M].刘在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 【美】马克·克雷默,温迪考尔.怎样写好一个故事[M].王宇光等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4] 【美】拉里·布鲁克斯.故事力学[M].陶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关键词:微童话创造指导想象
语文学习的目标是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而文学创作是提升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童话是最能吸引他们的阅读体裁。实施微童话创作,引导低年级学生从微小的角度切入,选择熟悉的人物,确定个性的情节,完整、有序、连贯地讲述不超过150字的创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帮助他们积累语言、发现语言特点,并逐步提升想象、表达、创造等能力。引导进行微童话创作,不但要教给学生系统的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表达。可从精选角色、筛选情节、提升立意三个方面有序推进微童话创作。
一、精选角色
《故事工程》一书为我们揭示了讲故事的六大核心技能:“立意”“人物”“主题”“结构(情节)”“场景构建”“风格”。“人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物塑造”。合适、精准的人物定位往往能使故事结构更完整、更清晰。低年级学生创作微童话,动物、植物、食物、昆虫、文具、家具、人体器官……只要是能够接触到的题材,都可能成为他们微童话创作的对象。但这样的創作,往往容易陷入因人物太多而导致的故事情节不集中、故事层次不清楚、故事连贯性与吸引力不强等困境。避免这些问题,有效方法之一就是精简角色。
一般来说,微童话故事的发展集中到一两个人物角色身上,学生的想象范围与创作途径就直接明了,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一个完整的微童话故事。如写“食指和拇指”,很多学生会将中指、无名指、手甚至人体其他器官也当作故事角色,导致故事情节丰繁复杂,缺乏明线。引导他们减掉其他角色,就围绕食指和拇指讲述一个小故事,结构就清晰了,情节就明朗了,“食指和拇指吵架”“食指和拇指去旅行”“食指和拇指玩游戏”等主题也得以凸显。再如创作“铅笔和笔套皮”的微童话,很多学生都喜欢将自己熟悉的所有文具拉进来,创设文具家族的故事情境,导致最终的微童话看不出铅笔和笔套的影子。引导他们进行过角色精选后,有的学生就写了“铅笔和笔套历险”“铅笔和笔套交朋友”等有趣的故事,人物明确,线索清晰。有位学生创作的微童话是这样的:“我是一支铅笔,我住在文具盒里。我有一个蓝色笔套,它就像是我的帽子。我每天带着它去上学,可暖和了。有一天,又来了一个红色笔套,它也要带到我头上。两个笔套便吵了起来……我没办法,只好说:‘好吧,你们一个套在我头上,一个套到我脚上吧!’”这样的微童话,情节虽简单,但因为人物少,读起来简洁、干净,主题也明确,属于初期创作的有效尝试。
二、筛选情节
低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一旦确定创作对象,就能生发出很多的相关联想。但问题又出来了,想象情节过多,故事内容就容易散,思绪太多,成文也乱。如何避免这个问题,笔者以为,筛选情节,适时按照思路排列想象出来的相关句子顺序,是成功创作微童话的重要步骤。
以微童话“爱冒险的西葫芦”创作为例,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制造冲突,引发故事”“筛选情节,明晰过程”“赋予性格,凸显个性”三个步骤进行个性化创作。在“制造冲突,引发故事”的步骤中,学生交流讨论后,制造了“西葫芦的小伙伴都被运到了学校,西葫芦打算去解救他们”的冲突,引发了故事。在“筛选情节,明晰过程”的步骤中,学生自由想象,积极思维,预设出了很多生动情节:“正巧上课了,我溜进了校园”“我像小偷一样鬼鬼祟祟,心里七上八下,担心自己会被发现”“我溜到食堂,看到好多兄弟姐妹都被困在一个篮子里”“我赶进爬上桌子,抱起一个又一个,轻轻说:‘兄弟’,快跑!”“我来到学校,哇,学校好大啊”“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我失去生命”“我急匆匆赶到学校,都不知该往哪里走”“我们一起快乐地回家了”“我决定先去二年级的教室看看”“‘呀!’老师的火眼金睛好像正盯着我,吓得我赶紧躲了起来”“后来,我太害怕了,又溜出了校园”……句子很多,想象无限,学生对不同的句子提出了修改建议,并建议为这个故事设定一个美好的结局。接下来,笔者便和学生一起筛选情节,先确定了西葫芦到学校寻找其他西葫芦并最终成功解救他们的过程,然后遵循这样的线索,按照个人意愿,组合自己的个性化微童话。待所有学生都筛选组合好了故事情节后,笔者又引导他们进入“赋予性格,凸显个性”的步骤,为自己故事中的西葫芦角色铺设一定的人物性格,让整个故事更形象、更立体。
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的想象也是不确定的,或者说会有各种意外的收获,这就是个性化的创作。可以说,在以上三个步骤的尝试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次次被激发,很好地涵盖了吸收与倾吐的过程,稳步地提升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也有效促进了他们素养的提升。
三、提升立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低年段目标中提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中,涉及较多的是绘本。绘本阅读不仅能让学生的阅读积累更厚实,对于他们微童话创作的立意提升也有直接的引领价值。它能使学生的微童话创作在已有水平的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使思维更深刻。
经典绘本的美好立意往往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模仿潜能和创作动力。如绘本《我家是动物园》中有这么精彩的一段——
我叫祥太,是个小男孩。其实呢……我是一只猴子,最爱吃香蕉,爬树很拿手,也很会模仿别人。
这是我爸爸,龙太先生。其实呢……他是只大狮子。最爱吃肉,不太爱吃蔬菜。早上,他脾气不太好,头发乱蓬蓬的,叫起来像狮子吼。
这是我妈妈,明美女士。其实呢……她是只大浣熊,不管看到什么东西,都马上收去洗。有一次,妈妈差点连我也一起洗了。 学生阅读、比较后发现了绘本创作的规律:无论呈现怎样的情节,都在体现“幸福的一家”这样的主题;繼续阅读比较,他们又发现了绘本创作的写作特点:抓住一个人的特点,举一个例子,把情节写得有趣生动。有了这样的发现,有位学生很快就写了“我家是海底世界”的微童话,塑造了快乐的神仙鱼娃娃、爱打扮的水母妈妈、爱发脾气的鲸鱼爸爸一家,讲述了水母妈妈每次出门前都要在镜子前臭美一下,今天还特意别了一个蝴蝶结的细节;呈现了鲸鱼爸爸见人不搭理他就发火、找不到遥控器也发火、睡懒觉被人叫还发火等细节;再现了神仙鱼娃娃刚哭过看见好吃的就摆出笑脸、刚挨完训就冲出去和伙伴玩游戏、看到爸爸妈妈拌嘴机智“调停”的快乐一幕幕,提升了微童话立意。
经典绘本的立意往往温暖人心,能在给读者带来兴奋、紧张、欢笑、疑惑、刺激、感情、人生教训等感觉的同时,极尽所能地发挥创造性,将一个简单的想法转变为精彩的故事。如读过《鳄鱼先生做裤子》《怕浪费婆婆》《我喜欢你》《獾的礼物》等具有正能量的绘本后,学生找到了微童话创作的诀窍:多维比较,发现特点;还原生活,发现、修正童话立意,让童话更温暖。之后相应出现了各种美好的新形象,如“一条勤劳的‘老鼠鱼’”中会帮水草剪头发的小鱼;如“篮球和足球比本领”中先是相互斗气后来又相互合作的篮球和足球,都是绘本带给学生的灵感。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版课标建议激发低年段学生的写话兴趣,鼓励他们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但由于在汉字积累、书写稚嫩等方面的局限性,低年级学生的想象思维往往得不到完全释放。因此,教师须与时俱进,适时运用手机、电脑等平台,利用QQ、微信等媒介的特有功能,帮助学生进行语音转化,也可以进行录音,适度降低写的难度,让学生从开始创作微童话的那一刻,爱上表达、爱上语文。
在低年级进行微童话创作,是有效发展学生想象力,合理调动学生生活积累,启发他们进行创造性加工,进而形成个性化创造的积极探索。以上指导策略还属于笔者的浅层次探索,期待更多有效策略的出现,让学生的想象、表达、创造等能力得到真正提升。
参考文献:
[1] 【美】杰克·哈特.故事技巧——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写作指南[M].叶青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 【美】拉里·布鲁克斯.故事工程——掌握成功写作的六大核心技能[M].刘在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 【美】马克·克雷默,温迪考尔.怎样写好一个故事[M].王宇光等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4] 【美】拉里·布鲁克斯.故事力学[M].陶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