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江西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h163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采用历史文献资料分析法,沿着时间序列为基线,阐述了解放后江西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的6个历史阶段。各个历史阶段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全面学习原苏联教学理论,建立以“三基”为目标的动作技能教育思想;中苏教育思想结合,探索发展,确立体质教育思想;“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学校体育思想,军事代替学校体育;全面实行,确立体质与“三基”并重的教育思想;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确立以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思想;学校体育思想从体质教育向健康教育飞跃。
  关键词:江西 学校 育思想 展进程
  
  学校体育教育思想是人们在长期学校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对学校体育、体育教学的认识,体现在围绕学校体育教学性质、方法、目标以及如何实施学校体育教学的认识上。每个时期的学校体育,虽然指导思想、教学体系存在差异,发展程度也不同,但他们都有着连续与承接的关系,不能截然割裂,这是学校体育的基本属性[1]。体育教育思想制约着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确立,因而对学校体育教学的管理和实践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2]。因此,研究江西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特征的发展与变迁,对于研究江西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也为江西学校体育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提供了依据。
  
  1.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上采用历史文献资料分析法。沿着时间序列为基线,阐述解放后江西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发展变化过程。
  
  2.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2.1解放后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形成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对国民党的教育体育思想进行批判和全盘否定,我国照搬了原苏联的教育思想、内容、手段和方法。其体育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为自然科学基础和凯洛夫的教育学原理形成[3]。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由“教学要点”、“体育教学目的”、“教材纲要”三部分组成的《小学体育课暂行标准》草案。为了改善学生身体健康状况,教育部以法规的形式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该草案的实施,不仅标志着新中国学校体育将翻开崭新的一页,而且标志着新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形成的开始。为了使体育教学规范化,1953年专门组织翻译了原苏联的体育教学大纲,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我国体育课实际,于1956年制定出我国第一部统一使用的中、小学师范学校体育大纲。1957年分别编写出了相应的体育教学教师参考用书,使体育教学向规范化方向迈进。
  2.2解放后江西学校体育思想进程与发展特征[4]
  1949年至1959年时期。全面学习原苏联教学理论,确立以“三基”为目标的动作技能教育思想。建国后,全省学校体育教学进入新的历史阶段。1950年,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教学计划》,全省中学均开设体育课,每周2小时。1951年3月,《江西省体育锻炼标准》开始在全省部分学校试行。全省小学根据《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一至三年级每周上2节体育课,四至五年级每周上1节体育课。1954年3月19号,省体委发出《关于有准备有计划地逐步推动“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的预备级的通知》,并在全省部分学校试行[5]。随后全省各级学校课外活动除仍做好课间操、早操外,均以“勤卫制”规定的运动项目为活动内容。当年,参加活动学生有2.64万人。同年,大学全面试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1955年4月13日,省委颁布《江西省中等以上学校“准备劳动与卫国”制度预备的暂行办法》,同年,教育部颁布四、二制《小学教育计划》,强调要加强劳动教育和体育教学,为此各小学一至四年级每周各增加1节体育课。1956年,全省开始试行《中学、师范、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县城以上的中学,从当年下半年均按人民出版社的中学体育教材进行教学。教学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原则,把锻炼身体,传授知识技能与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结合起来。1958年11月,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在临川县召开全省中、小学体育工作经验交流会。要求当年年底基本实现“四红”即达到“劳卫制”一级标准,“劳卫制”二级标准、等级运动员和普通射手。此后,全省各学校为完成任务开始跃进活动,部分学校出现虚报、浮夸现象。1959年,达到“劳卫制”各级标准的学生人数增到24.20万人。同年,根据《农村全日制初中教学计划》的要求,农村中的中学均将体育课与生产劳动课结合起来,并增加3课时,每周共6课时。这个时期的江西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特征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思想基础,以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为自然科学基础,并依据凯洛夫的教育学原理来解决体育教育中的共性问题。其重点是传授知识,以培养道德为目的,重视体育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重视教师作为“学生的主导者”如何传授运动技术。体育教学则以系统掌握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基本知识为主,主要进行动作技能的教学。
  1960年至1966年时期。中苏教育思想结合,探索发展,确立体质教育思想。受“大跃进”影响,江西学校体育教学任务不是增强学生体质,而是凑足达到劳卫制标准的数字。1960年后,江西学校体育教育又逐渐恢复为每周2课时。1960年至1963年,我国遭遇历史上罕见的自然灾害,使其恢复缓慢。1963年,全省开始实行不同课程设置,教学要求不一的三类教学计划。一、二类教学计划的保持每周上体育课2个课时,三类教学计划将小学的体育课减为每周1个课时。提倡做一些简单易行的体育活动,如做操、练拳、跑步等。1965年,三类教学计划再次被修改,初中体育课被生产劳动占有。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省各类学校教学秩序被打乱,体育课也受到严重影响。高校体育课被军事训练和劳动所代替,中、小学体育课多数名存实亡。这个时期虽然受到“左”的思潮影响,但总的来说,江西学校体育教育在曲折中向前发展,并形成了雏形基础。本时期,江西学校体育思想特征为:明确提出了增强学生体质的指导思想;再就是为适应江西竞技体育需要,提出对部分基础好的学生还应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以推动学校体育发展,反映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也有较大提高。但在理论体系与实践中仍没有摆脱原苏联体育教育模式,运动技能结合体质仍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主流。教学指导思想基本上突出了三中心(教师、课堂、教材),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1966年至1976年时期。“十年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江西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学校体育课被军事训练和劳动所替代。1972年后,教学秩序有所恢复,体育课虽然保证每周2节,但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军事项目为主,练队列、练刺杀、练投弹等,或以竞赛为主,只抓个别球类训练。有些学校体育课还出现“学生一边玩,老师一边站,时间一到就解散”的放任自流现象。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混乱与扭曲,学校体育被否定。学校体育思想的社会基础非常薄弱。此时期江西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特征:以单纯的体质训练为中心,用体力劳动来代替体育教学。在这种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教育思想始终难以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唯“生物体育观”的军事体育教学思想占主导地位,一场“文革”浩劫,使学校体育遭受了空前的破坏。建国以来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统统被否定,学校体育的组织领导、师资队伍、规章制度、场地器材被破坏殆尽。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学校普遍以劳动代替体育,以军事代替体育。学校体育从思想到实践上都处于大混乱、大倒退的状态。体育教学内容未能体现体育教学的特点。
  1977年至1989年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省的学校体育课开始全面走向正规化,确立体质与“三基”教育并重的教育思想。1977年,全省有90%的学校开展达《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活动。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会议上重申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文革”的“重灾区”,更需要迅速扭转混乱的局面,此时,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全省中学按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教学大纲》进行教学。1979年10月5日,教育部、国家体委颁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1980年1月23日,省教育厅、省体委、省卫生厅、共青团委联合转发《关于贯彻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纪要精神的通知》,要求各类、各级学校应依据《中学教学大纲》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每周均上2节体育课。小学低年级以游戏为主,辅以队列、体操、田径等,高年级以田径为主;中学主要教授体育基本知识和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大专院校主要教授基本理论和运动技能。1983年,国家体委要求各县、市定期对体育课教学举行评比活动和举行学术报告会。此后,省体委、省教委加强对学校体育课的检查工作。1985年,首次对江西医学院、江西师大、江西农大进行检查,参加测试的学生有3000人。同年,学校体育被确定为群众体育发展战略,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已突破“达标”的框框,而日趋丰富。1987年,省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大纲编写全省中、小学体育教材。全省中、小学按教材进行教学后,体育课质量明显提高。这个时期,学者对学校体育理论的建设和研究在学校体育的各个领域全面开展,深度也有所发展,有关学校体育的书籍和论文也不断出版和发表。这些都标志着江西的学校体育和学校体育思想的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江西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强调体育教学在重视“三基”的同时,把增强学生体质放在主导地位的体育教学思想。对学校体育地位、功能和目标的认识趋与深入、全面。但从总体来看,江西学校体育思想是以运动技能教育占主导地位。由此可见,这个时期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虽然经历了丰富与发展的过程,但大多停留在理论与学术上,且学校体育理论体系尚不够完善。如:体育教学的综合目标的可操作性不强,体育教学方法体系分类缺乏方法论等;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缺乏长期稳定的整体实验性研究,科研横向联系不够,缺少重大改革性系列性研究课题。
  1989年至1999年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江西学校体育确立以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思想。1990年,全省各类学校开始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有条例》,全省的普通小学、中学、农业中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院校一、二年级均开设体育课,并对高等院校三年级以上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1992年10月7日至12日,第八届全国十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在南昌市举行(参加会议的城市有天津市、长春市、西安市、广州市、大连市、重庆市、太原市、沈阳市、成都市、南昌市)。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分别作《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体系而努力》、《当代中国学校体育教学》和《关于体育教学的效益问题》的报告。同时,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效益,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进行有益的研究。代表们分别到南昌县莲塘第二小学、新建县北郊小学、南昌市八一学校等学校进行现场观摩课。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6]。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全省中小学不仅把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而且把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1994年,全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学校课外活动活跃。各级学校除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外,还积极开展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一系列体育活动。1995年,国家实行中考、高考加试体育和体育加分政策后,学校对上好体育课更加重视,尤其是在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更加广泛。1996年,全省学校达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人数为330万人。1997年,全省出现一批开展体育活动较好的先进学校,赣州市第三中学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的赞誉。至1999年,学校体育提出以育为最高目标,以知识技能为主导,培养能力为重点,身心发展相协调,终身体育为方向。这个时期江西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特点:体育教育思想围绕培养体育能力、体质教育、整体效益、快乐体育、终身体育、成功体育等几种思想观点进行探讨,在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表现出多种模式并存,多元思想冲突与交融的局面。体育教育思想由单一性向多维体育观的方向转换。除增长学生体质,以发展学生能动性,培养学生能力,发展个性,以及良好的体育习惯、体育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异常活跃,重视教师的“导法”和“学法”的结合。体育教学评价的突起并逐步规范化。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发促进了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接轨,并对体育教学产生了全面积极的影响。体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标统一于学校体育实践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部分学校仍然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智育,轻体育等,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体育锻炼时间得不到保证,体育课和课外活动被复习考试挤占。体育教学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一些学校即使开展体育活动,也并非全体学生,而是培养少数体育方面的尖子。
  1999年至今。学校体育教育思想从体质教育向健康教育飞跃。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教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7]。2002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各类学校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体育教育质量,确保学生体育课和课余活动时间,把具有健康体魄作为青少年将来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基本条件[8]。同年,赣教体艺字[2002]51号,关于转发《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的通知:各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分步实施计划。从2002年新学年开始,各设区市教委(教育局)、南昌铁路局教委应确定3%的中小学校,省里确定4所学校(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先期实行《标准》。条件具备的学校也可自行施行《标准》。从2003年新学年开始,50%的中小学校(具体学校由设区市教委确定)。所有的普通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均按《通知》要求,施行《标准》。从2004年新学年开始,全省各级学校全面实施《标准》。这个时期江西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特点:以“健康第一”为学校体育思想。在课程的性质上,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定义为“一门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在价值取向上,强调体育的增进身心健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功能。在课程设计的理念上,强调以人为本,主张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认识、情感、兴趣、动机以及潜能的发挥。在学校体育科研上,学校体育的科研滞后于丰富生动的实践活动,许多生动有益的实践经验有待总结和概括,还缺乏有影响的重大理论成果推动和指导实践健康发展。
  
  3.结论
  
  3.1解放后江西省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6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至1959年,全面学习原苏联教学理论,建立以“三基”为目标的动作技能教育思想;第二阶段,1960年至1966年,中苏教育思想结合,探索发展,确立体质教育思想;第三阶段,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军事代替学校体育;第四阶段,1977年至1989年,全面实行,确立体质与”三基“教育并重的教育思想;第五阶段,1989年至1999年,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时期,确立以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思想;第六阶段,1999年至今,学校体育思想从体质教育向健康教育的飞跃。
  3.2解放后,百废待立,处于政治上的目的和需求,我们对国民党的教育以及体育思想进行批判和全盘否定,照搬了原苏联的教育思想、内容、手段和方法,原苏联体育教育理论对我国和我省体育教育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今江西的体育教育教学理论以2000年由教育部组织有关学者出版的教材《体育与健康》为基础,引进、借鉴国内体育教育理论的教育的主要观点,结合江西地方民族特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学校体育思想向着科学的、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国梁,潭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演变[J].体育学刊,2005,12(1):81-83.
  [2]张建新,段爱明,黄俊伟.体育教学思想对体育教师教学成就影响的理性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2):144-146.
  [3]屈杰.近现代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形成过程中学风问题的反思[J].体育与科学,2005,26(4):70-72.
  [4]江西省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西体育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
  [5]江西省体育局编.江西体育年鉴[M].南昌:江西省地方志四方印制,2005.
  [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Z].1993.
  [7]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1999.
  [8]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Z].2002.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6JY31)。
其他文献
本文阐述了我国现行体育体制的现状,提出了现行体制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就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现行体制的改革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提出体育体制改革必须借鉴其他领域改革的
新《证券法》设立投资者保护专章,其中关于投资者保护机构(以下简称投保机构)地位与作用的规定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也是新《证券法》的重大制度创新.rn新《证券法》明确
期刊
临床药师参与1例创伤失血性休克伴感染患儿的治疗方案讨论、制定与调整,并为患儿提供个体化全程药学监护.经过系统性治疗后,患儿脏器功能基本恢复,感染得到有效控制.临床药师
目的:观察干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探讨搜风消暗瘀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机制。方法:参考文献方法,选取6周龄左右的120只清洁级SD雄性大鼠为实验对象,按随机
目的:优化推拿法操作行气活血效应的动力学参数;动态观察最佳动力学参数法的行气活血效应;探索法行气活血效应的信号转导途径。 方法:实验分三部分进行。 法动力学参数优
摘 要: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关于健美操教学内容占有一定的课时比例,经过对秦巴山区中学健美操教学现状的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目前秦巴山区中学健美操教学内容实施情况及场地设施情况不容乐观,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健美操教学现状的措施和意见。  关键词:秦巴山区 健美操课教学调查     1 前言    健美操运动因其健美、韵律感强,把健与美融为一体,再加上音乐的伴奏,很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目的:观察中药清热活血消肿方熏洗治疗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疗效,科学评价清热活血消肿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80例符合要求的Ⅱ-Ⅳ期混合痔Milligan-Morgan术后
[目的]:探讨阿片类药物依赖稽延性戒断症状的中医辨证分型及针刺治疗效果。 [方法]: (1)文献研究:收集整理有关戒毒的文献,从中医学及现代医学角度对阿片类药物依赖稽延性
摘 要:本文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视觉对体育训练中出现“高原现象”后重新形成新的运动技能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揭示在运动训练中“反馈训练”的价值和作用,为广大教练员设计训练计划提供理论参考。笔者认为:反馈训练可以降低运动员的焦虑、提高肌肉运动水平、减轻压力和减少疲劳。  关键词:运动员 反馈训练 高原现象 运动技能    1 “高原现象”及反馈训练诠释    1.1何为“高原现象”  目前,经常出现优秀运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在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术后康复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8月在某院行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男42例,女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