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合唱作品《榕树》的创作特点

来源 :名家名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elp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榕树》是金承志所创作的《白马村游记》套曲里的一首合唱作品.在此曲的创作中,在传统合唱的基础上在作曲方面运用了新颖的写作手法.从该曲的曲式、时间维度、声部进入和写作手法的新颖化等几大方面,简要分析了该作品的创作特色,并以此反映出当代流行合唱作品的特点和创新.
其他文献
在分析“别V了1”的意义之前,对“别”“了1”的意义分别作出了解释.“别”表示劝阻或禁止、提醒、揣测之意,“了1”是动态助词,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实现.接着又分析了“
经“乌台诗案”,被划归为旧党代表的苏轼被贬黄州,在这场新旧党争中产生的“文字狱”里得以保留性命,同时他的政治生涯几乎陷入绝境.于黄州,苏轼创作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词篇
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变形指的是通过对人物的整体观察然后再对造型过程进行夸张、取舍、组合,重新创造成更能表达创作者情绪的一种表达手法.谢赫的六法论作为中国水墨画的精髓,
给出q-3-李代数的广义导子、拟导子、拟型心的定义,研究它们的结构及关系,证明广义导子代数GDer(Aq)可以分解成拟导子代数QDer(Aq)和拟型心QC(Aq)的直和,同时得到q-3-李代数的拟导子可以扩张成一个具有较大维数的q-3-李代数的导子.
如今的文学批评史中,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作品已然司空见惯.而王晓明的批评文集《所罗门的瓶子》,则是其在20世纪80年代社会历史批评占据主导的背景下使用文化心理批评方法
中国自古以来关于“生与死”的哲学导致了“事死如生”观念的盛行,这种希望人死后仍能享受生前生活的观念渐渐形成了厚葬的风气,汉魏六朝时期丰富多彩的墓葬美术中更加突出地
“爸爸”一词的使用由来已久,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爸爸”发音相似或意义相近的词语.作为对父系血亲的一种称谓,“爸爸”一词发展到今天已经产生了新的
“通”的本义是“没有阻碍、可以通过”,后来虚化为“全部、整个”和“十分、很”的副词义.主要考察“通”字虚化的两个阶段,即从实词虚化为范围副词、从范围副词虚化为程度
从互动语言学视角出发,基于话语互动中的口语语料,通过对“似的”所在的话轮序列位置以及话语模式和互动行为进行分析,得出自然口语中“似的”具有补充说明、双向调侃、传递
道州调子戏是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的地方特色剧种,产生于明末崇祯年间,源于民间戏狮子歌舞活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唱法、伴奏乐器、舞台表演等吸收了数百年以来多种民间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