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世界正年轻,地图上的空白等待她们去填满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3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阅读


  互联网时代,读者并不缺乏信息,但一些真正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却往往淹没于信息洪流之中。力求将最有价值的信息,最有锐度、温度、深度和多维度的思考与表达,最值得阅读的网络优质原创内容,快速呈现给读者,是 《世界文化》的初衷。【“大家”阅读】每期将甄选优秀公众号上所汇聚的中文圈知名学者、专栏作家的最新文章,与读者分享“大家”眼中的“世界文化”。

黛芙拉·墨菲


  在我大半生的旅行生涯中,我一直仰慕一位旅行家、作家——黛芙拉·墨菲(1931— )。她出生于爱尔兰的利斯莫尔,至今仍住在那儿。我从1960年代开始阅读她的作品,从她的第一本书 《飞驰》(1965)读起。1969年,我在新加坡遇到一个自称见过她的英国人。他问她,身为女性,她是怎么做到为了写《骑骡游埃塞俄比亚》(1968)而周游那个国家的。她回答:“很简单,我扮成男的去那儿。”
  自学成才的她 (14岁时为了照料生病的母亲而辍学)在其早年回忆录 《玄机重重》(1968)里提到,她15岁时有本事飘浮在空中。这令我着迷。可当我向她问起这件事时,她告诉我许多人写信给她,讲述类似的飘浮经验。后来她年纪大了,丧失了这种神奇的天赋。在她母亲去世后,她出發踏上“飞驰”之旅,从爱尔兰骑自行车到印度,一路上险象环生,遭受了各种磨难——大雪,差点溺亡,在伊朗被施以石刑。
  “等我抵达阿富汗边境时,”她在《飞驰》里写道,“吃饭前刮去面包上干结的泥巴,拣出奶酪内的毛发,剔除糖里的虫子……这些似乎是十分正常的事。我也不再把有跳蚤、没有刀叉放在心上,不再去想我已经10天没有脱衣服或睡过床。”
  在印度经受了这些艰难困苦后——不愧是黛芙拉——她去了一家难民收容所工作。
芙瑞雅·斯塔克
芙瑞雅·斯塔克

  我想,独处是人类心灵唯一必不可少的需求,在我们的行为准则中却从未得到充分认可。它被看成是戒律或苦修,向来很少被当作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愉悦情怀的因子,我们半数的家庭纠纷正是源于缺乏对独处的认可。在人们看来,因为担心余生将要面临无休止的两人世界,所以男人个个逃避婚姻……现代教育忽视人需要独处,因而宗教信仰衰落,诗歌衰落,各种心灵更深层面的情感衰落;病态地总要做点什么,我们仿佛无法安静地坐下来,让木偶剧自动在我们面前拉开序幕。当世界风云环绕我们演变,犹如浪涛把我们载入新的海域之际,我们做不到让自己沉浸在神秘的事物与奇迹中。在我一心想着这些问题时,侯赛因正气喘吁吁、使出浑身气力用打成辫的缰绳拍打他所骑的灰色母马,从我后面赶上来,问我怎么能忍受独自一人走了一个多小时,大家在我后面无不挂虑。
  ——芙瑞雅·斯塔克《刺客的山谷》
  一个人只有敞开心扉,接受每个地方现有的面貌,不试图把它据为己有、改变成合乎常理的为自己所用的形态,那才是真正的旅行。我以为这是旅行和观光的区别。
  ——芙瑞雅·斯塔克《骑马游底格里斯河流域》

范妮·特罗洛普


  范妮·特罗洛普(1779—1863)在美国将近4年(1827—1831)。在此期间,她几度走访纳殊巴村落——一个为了给那些希望获得自由的奴隶提供教育而建立的定居点,但“只要扫一眼就足以让我相信,我对这个地方的先入之见,全部与真实情况相去甚远。唯一的感觉是荒凉”。
  她溯河而上,前往辛辛那提(“猪肉城”——满街都是猪),在那儿举办“戏剧演出”,后来又建造了一处“集市”并开放营业,出租摊位给商贩,售卖“花哨的商品”。这项生意失败后,她做了一件许多走投无路、还不出债的人所做的事——写了一本游记《美国人的家庭风俗》(“600页的涂鸦”)。书中大量篇幅贬斥美国人是不拘礼节的粗俗之徒和伪君子,什么也不干,只会吐痰。她在书里写到吐痰的次数之多,简直可以把那本书叫做《远大痰程》。
  不过这本见解犀利(获得了马克·吐温的激赏)的书不是记述在美国盘桓于各个城市、四处观光的经历,而是“忠实地描绘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一面”。后来她又陆续写了许多书,包括若干小说。虽然她的儿子安东尼(12岁时被她留在英国)抱怨她“时常离家,或忙得无暇旁顾”,但范妮始终是不断激励他前进的动力,为他指明了成为小说家和旅行家的道路。倘若没有他母亲这个勇敢的榜样,我们或许读不到安东尼·特罗洛普精彩的长篇小说和他记述旅行的杰作《西印度群岛与中南美大陆》。
菲奥娜·坎贝尔

  16岁时,她从苏格兰最北端的约翰·欧格罗兹村步行走过英国全境,抵达西南端的地之角。此后,她又徒步横穿美国,从东海岸走到西海岸,途中与增援队伍中的一名队员发生关系,怀了孕;在到新墨西哥州堕胎前,她接受了搭便车的做法,并对媒体隐瞒此举。后来,她把真相和盘托出。她还徒步穿越过澳大利亚和非洲,从开普敦走到摩洛哥北部港市丹吉尔。
  坎贝尔是一位脾气犟、固执己见、令人钦佩的奇女子,她写了三本书叙述她的旅行经历,分别是《始末》《徒步穿越非洲》和《泥足》。最近她称自己是“一个退了休的步行者”。

简·莫里斯


  简·莫里斯(1926—2020),没有精神疾病,但换了性别,记述在《谜》(1974)里。詹姆斯·莫里斯攀登了珠穆朗玛峰,四处旅行,写了有关美国、阿曼、南非、威尼斯、西班牙和英国的书。1972年做了变性手术后,新生的简·莫里斯继续旅行和写作,足迹遍布全球各大都市。在旅行家甚至是在广泛意义上的作家当中,先以男性身份、后以女性身份旅行和写作的人实属罕见。在我看来,经过手术,她的文笔变得更加扣人心弦、字字珠玑。
  莫里斯的旅行经历极其丰富。她甚至虚构了一个国家——哈弗,给它编造了历史、艺术、宗教和文学。而其中细节的生动可感,竟让读者有如身临其境,并认真地询问她,这个国家到底在哪里,怎樣才能去游览。
  《哈弗的最后来信》中这个虚构的哈弗似乎位于地中海东部,人口构成非常多元,不仅有穆斯林和基督徒,还有一个古老的土著种群,大概是源自古代凯尔特族的穴居人(被称作“克莱特福人”, 据称这个名字与威尔士语里的“漂泊者”同源)。这些穴居人给这个国家取名“哈弗”,这个词在他们的语言中指夏天。这里每年都举办叫做“屋顶赛跑”的节庆活动,参赛者从一个屋顶跳到另一个屋顶,跑遍哈弗。
  哈弗留下了许多知名游客的足迹:契诃夫、希丝塔·斯坦霍普夫人、伊本·白图泰、马可·波罗、可可·香奈尔、托马斯·曼、温斯顿·丘吉尔、詹姆斯·乔伊斯和理查德·伯顿爵士,等等。马可·波罗评价说哈弗是“一个有着奇怪建筑和礼仪的地方”,那些精心构思的建筑式样,通过引述亚历山大·金莱克、马克·吐温、D. H. 劳伦斯等人的话而被描绘出来。   在政治、艺术、战争和气候方面,哈弗体现出地中海沿岸地区的精髓,各种文化混杂,相互叠加,希腊人、土耳其人、意大利人,还有大批荣耀而健谈的征服者、帝国主义者、福音布道者和文学艺术家。
杰茜卡·沃森

  这次航行全程24000英里,途中历尽艰辛,遭遇许多变故:6次倾侧(桅杆落水),海水汹涌(高达35英尺的海浪),7级的大风,引擎故障,船帆被撕裂,还有偶尔的沮丧气馁。但杰茜卡始终与外界保持联系,几乎每天发布消息。在每篇博客文章后面,她常会收到千余条祝福者的留言。当她离家乡的港口越来越近时,关注她博客的人数量激增。她发布视频、照片和最新情况等;她的网站还卖东西(帽子、海报等),在网上为她的旅行筹款。她利用博客,使自己的环球航行具有一种互动性,与密切留意她旅行进展的人即时对话交流。
  她博客的基调充满阳光,显然,一个心态积极向上的人是完成这样一次艰难壮举的最佳人选。这也提醒我,艰难的旅行本质上是一种对心智的考驗。
  杰茜卡在她的行程过半时写道:
  这张照片拍的是我超酷的新T恤,放在我刚拆开的食品袋里,是妈妈送给我的礼物。我必须和你们一起分享,因为我的船员不大懂怎么分享我的喜悦!
  配文的照片里,她穿着一件T恤,上面印着“一块硬骨头”。
  回到故乡时,她受到几万人的欢迎,包括澳大利亚总理,他称她是英雄。但她不同意,说自己不是英雄——她始终那么可爱,“只是一个有梦想并为之努力的普通女孩儿,只是证明了一切皆有可能”。
  (选自公众号《理想国imaginist》,略有删改)
其他文献
20世纪震惊世界的泰坦尼克海难多年来一直被众多学者所热议,其沉没的原因也是莫衷一是。人为疏忽、冰山的异常出没等都被认为是泰坦尼克的“致命”之因。但最近《意义》杂志(Significance)的一篇名为“1912年泰坦尼克遭遇的冰山危机”的文章则否定了上述说法,而将罪名归于当时不利的气候条件。文章认为导致事故的漂移冰山与控制中纬度的高气压相关。其裹挟的干冷空气引起了冰山比往年更偏南移,最终使这艘世纪
著名经济学家诺斯在其代表作《西方世界的兴起》和《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以产权的形成和变迁为基础,认为制度加上技术,决定了构成总生产成本的交易及转换(生产)成本,从而影响经济的表现。因此,市场的效率、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兴衰可以说是直接取决于制度层面的设计和架构。  笔者在此主要想就数学与西方世界的兴起作一些探讨。  著名的数学家M·克莱因先后写过《古今数学思想》、《数学——确定性的丧失》等作品。
佩戴禁酒徽章的马修神父  爱尔兰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大西洋岛国,从古至今留下了大量的民间传说。有趣的是,在这些民间传说中,爱尔兰人往往都以一副醉醺醺的形象示人。而在真实的爱尔兰历史中,尤其是19世纪,爱尔兰社会的酗酒情况十分严重。1805年,来自英国的约翰·凯尔爵士在爱尔兰游历时,记录下了令人震惊的情形:“在都柏林,过量饮用威士忌肯定吸引了我这个外地人的注意。那儿卖威士忌和其他有损道德和生命的蒸馏
2020年10月,瑞典皇家文学院宣布,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将授予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颁奖方称赞她“朴实无华的诗意之声,让个体的存在普世化”。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安德斯·奥尔森更是将格丽克的诗歌成就与世界上影响最大、拥有读者和研究者最多的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相媲美。  而对于“格丽克获诺贝尔文学奖”一事,不少人觉得出乎意料。诺贝尔奖官网上发起了一个投票,“你读过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
象鼻虫纪念碑    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恩脱泼拉斯镇,有一座向危害棉花的害虫——象鼻虫致敬的纪念碑。原来,这里的居民长期以来以种棉花为生,但由于单一的生产和落后的种植方法,加之当时世界上棉花价格下跌,到19世纪末,当地棉农处境困难。同时象鼻虫在美国南方大量蔓延,难以继续种植棉花。镇民们出于无奈,只得转而生产乳酪和种植其他作物。这样,当地居民反而因祸得福。为了感谢象鼻虫,他们集资在广场建立了纪念碑。 
奥地利统计局最近公布的2007年该国离婚率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奥地利全国离婚的夫妇有20516对,离婚率高达49.5%,比2006年的48.9%上升了0.6个百分点。  统计表明,离婚夫妇的平均婚龄为9.2年,结婚当年就离婚的夫妇占1.4%。上个世纪的1988年,奥地利的离婚率为29.5%,20年后的2007年却飙升至49.5%。  还有更多“令人惊诧的现实”。有“音乐之都”之称、深受世界各国音乐人
书法家、书法史学家、书法教育家,这几种称谓中无论哪一个都令人敬佩。河内利治(1958— )先生便是一位钻研书法并且致力于书法史研究和书法教育的日本学者。我在搜集日本书法教育的相关史料时,偶然看到了先生的博客,浏览了几篇博文后,便把心中的许多問题和疑惑向这位先生请教,而每次的邮件都能得到耐心的解答。后来才知道先生是当今中日书法界大名鼎鼎的大师和学者,心中的敬意更是油然而生。  作为当今日本书法界的知
1993年,由美国华裔导演王颖执导的《喜福会》在北美上映,一定意义上标志着美国华裔影片开始步入美国影坛,成为西方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余年后的2018年8月,《摘金奇缘》夺得美国票房冠军,再次将美国华裔影片推至关注热点。该片是继1993年 《喜福会》后好莱坞拍摄的又一部全亚裔出演、讲述亚裔生活的影片。而与《摘金奇缘》中亚裔群体“炫富式”地寻求身份认同的表达方式不同,2019年7月在北美上映的
4月的天一会儿晴空万里,一会儿细雨绵绵。林浩的心情也同天气一样,阴晴不定。教室里醒目的倒计时牌每天都在提示高考越来越近了;老师们也像是上足了发条,不断叮嘱大家这次“二模”考试的重要性,反复提醒“二模”的成绩是填报高考志愿的重要参考。    林浩说:  整个“二模”考试我就像是在梦游,搞不清楚自己答了些什么,大题做到后面都糊里糊涂的,最后的成绩也和平时相去甚远。为什么我天天手不释卷,但是一到重要考试
俄国本是一个欧洲国家,与中国并不接壤。经过不断扩张,到17世纪初叶,俄国已发展成为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开始与中国接壤。为了与中国建立商贸关系,刺探中国各方面的情报,俄国多次派遣使团来华,并留下了众多的考察记。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清朝统治的初年,仅仅有1729年托时使团和1732—1733年德新使团访俄。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两次出使俄国,不但官修史书(如《清实录》和民国初年修的《清史稿》)皆无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