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语言特点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e4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茶花女》是第一部被引入中国的西方文学名著,这部文学作品不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对小说的结构布局与情节发展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有利于了解小仲马语言背后对七月王朝下法国巴黎社会腐化淫乱、纸醉金迷社会现象的揭露;有利于当代人学习和借鉴《茶花女》中的写作风格,从而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因此,笔者先从语言特点的含义入手,再对《茶花女》这部小说的故事概要以及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人物形象进行阐述分析,最后探讨玛格丽特语言特点分析的价值。
  关键词:《茶花女》 玛格丽特 语言特点
  一、语言特点的含义
  语言特点,又可以称之为语言特色,它主要指的是所用语言不同于其他语言的风格与特点,具有其自身独具风格的特色。语言特点是在不同文化背景或情境差异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不同的文体所彰显出的语言特色大不相同,但是在大体上,不同的文体在其语言上所展现出来的共性特点有:清新,即语言的新颖性;质朴,即语言直接而明朗;绚丽,即语言华丽而绚烂,等等。
  小说的语言特点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以描写为特色和以叙述为特色。以语言描写为特色的小说又可以称之为细节小说,它对人物形象鲜明性的追求更加注重,所用语言较为简练,读起来可能会感到很生涩,但对细节的描写犹如画面艺术一般极具吸引力。以语言叙述为特色的小说又可以称之为情节小说,它追求的是作品的整体韵味,这种以叙述语言为特色的小说具有很强的语感,让人读起来感觉很舒畅,会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吸引到它的艺术世界里并与其产生共鸣。
  二、《茶花女》故事概要简述
  《茶花女》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巴黎上层社会的交际花与一位青年之间所发生的一段曲折而又凄婉的爱情故事,它开创了法国“裸男女郎”系列的先河。这个故事是作者小仲马亲身经历并对当时现实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交际花玛格丽特被一个名叫阿尔芒的社会青年的真情所感动,毅然地离开了那个灯红酒绿、充满繁华的社交圈,与男主人公阿尔芒同居乡间。但是由于玛格丽特的身世和经历使得阿尔芒的父亲极为反对他们的恋情,于是在男主人公父亲的责备、嘲笑、讥讽以及对当时现实生活所发生事情的无奈选择下,玛格丽特迫不得已离开了阿尔芒回到巴黎开始重操旧业,然而不知道真相的阿尔芒却因为玛格丽特的不辞而别怀恨在心,因此对她进行了当众羞辱以及一系列的报复,最后使得玛格丽特在疾病与爱情的双重折磨下悲惨地去世,后来知道真相的阿尔芒对此追悔莫及。作品通过对一个交际花的凄惨爱情悲剧进行描述,反映了当时七月王朝下的法国上流社会那糜烂的生活现状,蕴含了当时社会人们对金钱的崇拜、爱情的向往与憧憬以及残酷的现实社会等实质性的问题。
  三、浅析《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人物形象特点
  《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是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小仲马笔下的她虽是一名交际花,但却是一个心怀善良的美丽女子,她有一颗对纯真爱情憧憬与执着的心,她有面对世俗眼光和敢于追求爱情的精神。小仲马对玛格丽特这一人物的形象塑造充满了韵味和意境,值得人们对这一形象进行思考与探究。具体来看:
  (一)玛格丽特是一个善良、勇敢、坚强、待人真诚的人 玛格丽特是一名妓女,她是当时底层社会的一个典型代表,她善良,相信别人,对利益得失不过多计较。面对社会的不公,她充满了坚强与勇气,即使没有办法改变生活的真实现状,她也同样友好真诚地对待別人,面对同行(妓女)的嫉妒、嘲弄与排挤,她真诚的高贵品质与她们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玛格丽特是一个敢于追求爱情,对爱情较为执着之人 玛格丽特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女性,虽然是一名交际花,但她绝不会因为金钱的诱惑而委曲求全去接待自己不喜欢的客人。她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与向往,相信这世间存有真爱,希望自己能够拥有真爱。所以,当玛格丽特认准了阿尔芒就是她的真爱时,便不顾一切地对其付出,奉献她的一切。“毅然地离开了她所在的上流社会的社交生活与自己所爱之人同居乡间”就是玛格丽特敢于追求爱情、对爱情执着的最好诠释。
  (三)玛格丽特是一个非常具有隐忍性且敢于自我牺牲的人
  男主人公阿尔芒的父亲是当时传统社会道德观念的典型代言人,他利用阿尔芒的前途与未来以及假借正义善良的名义作为逼迫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的砝码,玛格丽特这个柔弱善良的女子面对亲情选择了退让与隐忍,虽然她是那么渴望自己的爱情,那么渴望脱离以前灯红酒绿的社交生活像普通人一样过着平凡的生活,但是她却为了爱而甘愿牺牲掉自己梦寐以求的幸福。玛格丽特这种忍让与自我的牺牲成全了阿尔芒的前途,成全了阿尔芒整个家族的名声,成全了世人的愿望,但却让她失去了支撑她得以生存的爱情之光。
  四、浅析《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语言特点
  小仲马在对玛格丽特这一核心人物形象进行塑造时,从整体来看非常别出心裁、独具匠心。他笔下所营造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是以一个妓女的形象出现的,这在当时文学界可谓是开辟了新的先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部小说运用了很多对话以及书信的形式来对玛格丽特的语言进行描写,能够让人在浑然不知的情况下被带入故事的情境中去,犹如自己亲身经历一般。小仲马对玛格丽特的语言描写清新、质朴,具有其鲜明的感情色彩,使得整体语言呈现出生动形象、幽默诙谐、富有情趣的特点。文章中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使得句式富有变化,从而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对话语气急促中带有舒缓,使得文章的语势激荡而又意味深长。总之,小仲马用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对玛格丽特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将七月王朝下法国巴黎社会那腐化淫乱、纸醉金迷的社会现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让我们深刻地了解到语言背后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
  五、浅析对《茶花女》中玛格丽特语言特点分析的价值性
  《茶花女》这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围绕茶花女——玛格丽特这一人物所展开描写的,小仲马在对玛格丽特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上费了很多心思,其意图值得我们后人探究。浅析《茶花女》中玛格丽特语言特点分析有利于探究其语言背后所折射出来的现实社会,从而使我们对小仲马笔下的人物形象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茶花女》这本作品所有表达的深层含义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因此,对《茶花女》中玛格丽特语言特点分析具有重要的价值作用,主要体现在:
其他文献
摘 要: 巴金笔下的曾树生和易卜生笔下的娜拉都是因为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而出走的女性,两人的出走在原因上、心态上、结果上有许多异同点。树生的出走比娜拉的出走有着更丰富更深层的原因。娜拉的出走呼唤着启蒙精神,树生的出走彰显出生命期待难以得到满足的困境以及生命的局限性。  关键词:树生出走 娜拉出走 异同点 生命期待 生命局限性  如果说,易卜生笔下的娜拉是在西方启蒙时代,选择“出走”的新时代女性的代表
摘 要: 在长篇小说《心之悟——王阳明龙场悟道》中,作家路勇描写了王阳明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段时期——贬谪龙场。这一时期是王阳明人生的困厄时期,却也是发生龙场悟道的传奇时期。小说塑造的王阳明不仅仅是贬谪龙场的官吏、为保护家人而步入蛮荒的汉子、传道授业的先生,更是一位不畏艰难的勇者、一位温暖世间的仁者、一位知行合一的儒者。  关键词:王阳明 勇者 仁者 儒者  被贬龙场是王阳明人生最困厄的时期之一,也
摘 要: 萨娜在小说《多布库尔河》中,站在少数族群书写者的立场,从鄂伦春族的原始生活方式、自然崇拜和萨满文化这三个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鄂伦春文化的丰富性和神秘性,借此表达她的一种平等和谐的生态观以及对“三少”民族文化失落的悲痛,并希望通过本书唤起人们尊重自然、保护失落文化的意识。  关键词:《多布库尔河》 鄂伦春 文化内涵  鄂伦春族是一个居住在大兴安岭森林中的少数民族,直到20世纪中叶,他们还过
摘 要: 概念隐喻是一种跨认知域的映射。概念“战争” 常被用来映射 “健康” 话题,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战争”隐喻为受众构建起了对“疫情”的认知框架。文章基于这一概念隐喻,对主流媒体“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做了语域分析,疫情报道中表达应对疫情的策略、措施的动态性词语占了主要地位。作为一种思维模式,“战争”利用其突发性、严峻性影响了受众对疫情的认识及态度,同时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战争”
摘 要: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所创作的杰出批判现实主义巨著,小说刻画了各具特色、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不仅有儒林群像还有市井众生,宋为富是作者笔下颇具典型性的盐商代表之一。小说描写宋为富的篇幅很少,出现在沈琼枝抗婚部分,但其霸道奢侈、生活放荡、世故圆滑的形象却鲜明生动、令人难忘。以他为视角,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社会末期贫富分化、男尊女卑和官商勾结等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  关键词:《儒林外史》 宋为
摘要:新锐导演徐宏宇、监制陈可辛、许月珍精心调制的新作《喜欢你》,新颖独到的撷取美食视角构建出一份秀色可餐、甜蜜温情的都市喜剧爱情佳肴,正能量洋溢的爱情价值取向为国产爱情片荣添新鲜佐料。细腻讨巧借助爱情样态与美食内核同质性呈现,赋予美食多重话语建构。于此程度上,美食成为文本重要意象,荣升隐喻性符号加深文本多元指涉,通过对美食的多重隐喻完成东西文化交融共生、爱情食缘、个体欲望的想象性书写。  关键词
摘 要: 郭沫若抗战初期的诗集《战声集》并非仅仅是一位战士为抗战简单地叫喊,而是一位极富激情创作的诗人冷却了十年之久的诗心回归,是时代脉搏与诗人心灵共振的产物。诗人在“战声” 时代语境下回到“五四”时期的一种激情式的创作与呐喊,但在诗艺上却夸大了《女神》时期的创作局限,显现出诗歌创作的概念化与口号化。同时,诗集也收录了一些古典诗歌,呈现出郭沫若在新诗创作道路上审美风格的转变。  关键词:《战声集》
摘 要: 《西湖三塔记》 与《洛阳三怪记》均是宋元灵怪类话本“三怪”系列中的篇目,二者在话本结构、人物描述、情节设置等有多处相似的地方,也有同中存异之处。对这两篇话本进行比较,不仅可以具体研究其形式、内容的异同,也可初窥宋元话本之体制及思想艺术等特点。  关键词:《西湖三塔记》 《洛阳三怪记》 人物比较 情节比较  《西湖三塔记》《洛阳三怪记》(以下简称《西湖》 《洛阳》)均收录于明代文人洪楩所编
摘 要:死亡是文学创作中的永恒主题。由于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不同国别和民族的作家所持有的死亡观也不尽相同。本文以约翰 ·济慈的《夜莺颂》 和我国蒙古族高延青的《祭灵歌》 为例,分别从宗教背景、诗歌意象等方面探索两位诗人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死亡观,从而更好地阐释蒙古族与西方死亡观的异同。  关键词:约翰 ·济慈 高延青 宗教背景 诗歌意象 死亡观  约翰·济慈(John Keats)是英国浪漫主义
摘 要: 纪秀文老师 1965 年到故宫博物院修复厂工作,师从孙孝江,至今从事书画修复工作 已有五十余年,参与修复古字画 一千余件。纪秀文老师是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的第二代传人,亲眼见证了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的发展历程。经过采访纪秀文老师的文保工作经历,使笔者了解到故宫文物修复厂的早期发展情况,希望通过记录的方式展示出故宫匠人真实的历史与人生。  关键词:纪秀文 书画修复 故宫文物修复厂(故宫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