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债券投资面临的首要风险就是利率风险,债券期限越长,利率风险越大。
2. 一个聪明的做法:把资金平均分成N份,分别投入到1至N年期的不同债券上,并在每年债券到期后都购买一张新的N年期债券。
3. 股债之间的“跷跷板效应”并不是在每个时间段都完全成立,2011年就出现了股债双杀的现象。
4. 可转债在发行时有一个强制赎回条款,在赎回期内如果正股价格连续高于转股价一定的幅度,公司有权以一定的价格赎回可转债。
人们常常忽略了债券,但债券在投资组合中的地位其实很重要。持有债券通常是为了产生收益并保证投资稳定,当股票下跌时,债券通常会上涨,至少跌幅不会像股票那么大。
但实际上,债券的风险并不比股票小,在很多情况下债券是严重亏损的罪魁祸首。
在美债危机爆发前,美国国债还被视为零风险产品。投资者坚信,我投资的债券怎么可能违约呢?直到美国国债评级下调之后,债券投资者的认识才上升了一个层面—无论什么债券都隐藏着风险。
在债券投资上跌跟头的不仅是普通投资者,还有债券大王比尔•格罗斯(Bill Gross)。
格罗斯所管理的全球最大债券基金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PIMCO)于1999年10月起开始购买雷曼债券,雷曼兄弟于2008年倒闭时,PIMCO持有超过45亿美元面值的雷曼优先债券。雷曼倒闭后,债券价格大跌,PIMCO忍痛在账簿上将债券按市价标价。PIMCO损失了将近34亿美元。连债券大王都可能犯错,你还是小心点吧。知道在哪些地方容易跌跟头常常是获得投资收益的重要一步。
误区1:购买长期债券更合算
债券并不适合单纯地作为长期投资,可以做一个长期和短期的债券组合,既可以规避长期债券隐藏的利率风险,也能避开投资短期债券可能出现的再投资风险。
文章开头我们就提到了,任何能称之为“投资”的做法都是有风险的,债券投资面临的首要风险就是利率风险,而且债券期限越长,利率风险越大。举个例子来说,投资者购买利率为3%的长期国债,而持有不久后利率上升至5%,即便扣除利息税,每年也要损失不少利息收入。算上复利,损失就更大了。虽然在降息通道时买债券比较合算,但是你又不知道国家的降息通道会持续几年。
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通货膨胀期间,实际利率应该是票面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即便利率没有升高,债券也存在贬值的风险。再保守的投资者也不宜把资金全部投资于债券,而应该将部分资金投资于收益较高的投资品种上,用某些较高的投资收益来弥补购买力下降带来的风险。
长期债券还存在变现难的风险。如果你急需用钱或发现更好的投资机会想在短期内变现,一时却又找不到愿意出合理价格的买主,就必须压低价格才能出售。因此,一定要考虑所购债券的持有期限是否与自己的投资计划相匹配,选择那些交易活跃的债券品种,最好不要购买冷门债券。
你完全可以构建一个梯形债券组合,举个例子来说,现在有期限为1至5年的5种债券,你可以把购买债券的资金平均分成5份,把钱分别投资于1至5年期的不同债券上,当1年期的债券到期时,将收回的本金投入到一张新的5年期债券上,而2、3、4、5年的到期时都和前一次一样,过了5年后,所有的债券都投资到5年期的债券上,每年有1/5的债券到期,缓冲了长期债券带来的利率风险,每年都能得到本金和利息,不至于产生很大的流动性问题,且每年只进行一次交易,交易成本也比较低。尽管有时候会出现利率下降的市场环境,梯形债券组合在短期未必能超越一次性投资,但从长期角度,我们推崇这种分散风险的方式。
误区2:股市不行买债券
不要把股债的“跷跷板效应”看做你投资股票或者债券的依据。
股票投资者与债券投资者的最大区别在于两者之间的看法刚好相反:前者乐意看到经济飞涨,这时资金会更多进入股市等高收益、高风险资产,意味着他将得到更高的收益;后者则并不在意经济的萎缩或放缓,如果经济复苏乏力,或者金融市场动荡,资金就会涌入国债等避险资产,股票等风险资产会被忽视,他手中持有的债券会具有更高的价值;如果他们两个人都闷闷不乐,大概是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存在的“跷跷板效应”失灵了。
什么是“跷跷板效应”?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狂风暴雨下,股市大跌,但这一年的债券投资获利不菲。因此,有人把股票与债券的关系形容为“跷跷板”。有人总结出这样的经验:在股市牛市时买股票或者偏股型基金,在股市熊市时就买债券或者偏债型基金,这样,无论你处在牛市还是熊市,都能赚钱。
但是股债之间的“跷跷板效应”并不是在每个时间段都完全成立,2011年就出现了股债双杀的现象,股票跌,债券也跌。2011年在持续的宏观紧缩措施作用下,整个社会的流动性日益收紧,导致了进入股市与债市的资金的不足。股市低迷,股市的场内资金不断外流,外部市场上又有远远高于债券市场收益率的产品,这就令退出股市的资金不愿意选择购买债券。更大的问题在于,上一年中,各种“债”轮番登场,兴风作浪,从令众多西方经济体深陷泥沼的欧债危机到具有诸多不确定性的地方债务,再到有卷土重来迹象的“三角债”,对债券市场打击着实不小。
股债之间的“跷跷板效应”失灵了,过去习惯的股票不行买债券的理念,也需要变变了。
误区3:漠视可转换债券的强制赎回条款
没有什么聪明的办法,如果证券公司向可转债持有人提供交易闹铃,提醒可转债赎回信息那当然好了,如果证券公司不能提醒你赎回,你还是密切关注赎回信息吧,毕竟投资是自己的事。
可转债是一种横跨股债二市的衍生性金融商品。除了付息、到期还本外,投资者还可以选择在一定期限内按照约定价格将债券转换为公司股票。由于这种特殊的可转换选择权,在股价下跌时,转债投资者可以持有债券获取稳定回报;当股票价格上涨时,转债价格也必然会水涨船高,投资者可以赚取差价;当转债券价格和股票的价格上涨不同步时,投资者也可以行使转换权,然后再卖出股票进行套利操作。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可转债最好的投资机会往往是在市场即将由熊转牛,然而又不十分明朗的时期。这时,可转债的价格也往往接近面值,甚至低于面值。此时买入不仅可以规避股票继续下跌的风险,也可以防止股票突然上涨而踏空。
由于可转债的投资原理比较复杂,许多投资者对这一品种的了解比较有限,很容易把它当做普通的债券甚至股票来操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一般来说,可转债在发行时有一个强制赎回条款,意思是在赎回期内,如果正股价格连续高于转股价一定的幅度,公司有权以一定的价格赎回可转债。但是总有一些投资者无视这一条款的存在,在正股价格远高于转股价的情况下继续持有。在发行人连续发布了赎回公告之后,如果仍不进行转股或卖出,最终无作为的可转债会被强制赎回,你当然也就享受不到转股套利的收益了。
2. 一个聪明的做法:把资金平均分成N份,分别投入到1至N年期的不同债券上,并在每年债券到期后都购买一张新的N年期债券。
3. 股债之间的“跷跷板效应”并不是在每个时间段都完全成立,2011年就出现了股债双杀的现象。
4. 可转债在发行时有一个强制赎回条款,在赎回期内如果正股价格连续高于转股价一定的幅度,公司有权以一定的价格赎回可转债。
人们常常忽略了债券,但债券在投资组合中的地位其实很重要。持有债券通常是为了产生收益并保证投资稳定,当股票下跌时,债券通常会上涨,至少跌幅不会像股票那么大。
但实际上,债券的风险并不比股票小,在很多情况下债券是严重亏损的罪魁祸首。
在美债危机爆发前,美国国债还被视为零风险产品。投资者坚信,我投资的债券怎么可能违约呢?直到美国国债评级下调之后,债券投资者的认识才上升了一个层面—无论什么债券都隐藏着风险。
在债券投资上跌跟头的不仅是普通投资者,还有债券大王比尔•格罗斯(Bill Gross)。
格罗斯所管理的全球最大债券基金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PIMCO)于1999年10月起开始购买雷曼债券,雷曼兄弟于2008年倒闭时,PIMCO持有超过45亿美元面值的雷曼优先债券。雷曼倒闭后,债券价格大跌,PIMCO忍痛在账簿上将债券按市价标价。PIMCO损失了将近34亿美元。连债券大王都可能犯错,你还是小心点吧。知道在哪些地方容易跌跟头常常是获得投资收益的重要一步。
误区1:购买长期债券更合算
债券并不适合单纯地作为长期投资,可以做一个长期和短期的债券组合,既可以规避长期债券隐藏的利率风险,也能避开投资短期债券可能出现的再投资风险。
文章开头我们就提到了,任何能称之为“投资”的做法都是有风险的,债券投资面临的首要风险就是利率风险,而且债券期限越长,利率风险越大。举个例子来说,投资者购买利率为3%的长期国债,而持有不久后利率上升至5%,即便扣除利息税,每年也要损失不少利息收入。算上复利,损失就更大了。虽然在降息通道时买债券比较合算,但是你又不知道国家的降息通道会持续几年。
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通货膨胀期间,实际利率应该是票面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即便利率没有升高,债券也存在贬值的风险。再保守的投资者也不宜把资金全部投资于债券,而应该将部分资金投资于收益较高的投资品种上,用某些较高的投资收益来弥补购买力下降带来的风险。
长期债券还存在变现难的风险。如果你急需用钱或发现更好的投资机会想在短期内变现,一时却又找不到愿意出合理价格的买主,就必须压低价格才能出售。因此,一定要考虑所购债券的持有期限是否与自己的投资计划相匹配,选择那些交易活跃的债券品种,最好不要购买冷门债券。
你完全可以构建一个梯形债券组合,举个例子来说,现在有期限为1至5年的5种债券,你可以把购买债券的资金平均分成5份,把钱分别投资于1至5年期的不同债券上,当1年期的债券到期时,将收回的本金投入到一张新的5年期债券上,而2、3、4、5年的到期时都和前一次一样,过了5年后,所有的债券都投资到5年期的债券上,每年有1/5的债券到期,缓冲了长期债券带来的利率风险,每年都能得到本金和利息,不至于产生很大的流动性问题,且每年只进行一次交易,交易成本也比较低。尽管有时候会出现利率下降的市场环境,梯形债券组合在短期未必能超越一次性投资,但从长期角度,我们推崇这种分散风险的方式。
误区2:股市不行买债券
不要把股债的“跷跷板效应”看做你投资股票或者债券的依据。
股票投资者与债券投资者的最大区别在于两者之间的看法刚好相反:前者乐意看到经济飞涨,这时资金会更多进入股市等高收益、高风险资产,意味着他将得到更高的收益;后者则并不在意经济的萎缩或放缓,如果经济复苏乏力,或者金融市场动荡,资金就会涌入国债等避险资产,股票等风险资产会被忽视,他手中持有的债券会具有更高的价值;如果他们两个人都闷闷不乐,大概是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存在的“跷跷板效应”失灵了。
什么是“跷跷板效应”?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狂风暴雨下,股市大跌,但这一年的债券投资获利不菲。因此,有人把股票与债券的关系形容为“跷跷板”。有人总结出这样的经验:在股市牛市时买股票或者偏股型基金,在股市熊市时就买债券或者偏债型基金,这样,无论你处在牛市还是熊市,都能赚钱。
但是股债之间的“跷跷板效应”并不是在每个时间段都完全成立,2011年就出现了股债双杀的现象,股票跌,债券也跌。2011年在持续的宏观紧缩措施作用下,整个社会的流动性日益收紧,导致了进入股市与债市的资金的不足。股市低迷,股市的场内资金不断外流,外部市场上又有远远高于债券市场收益率的产品,这就令退出股市的资金不愿意选择购买债券。更大的问题在于,上一年中,各种“债”轮番登场,兴风作浪,从令众多西方经济体深陷泥沼的欧债危机到具有诸多不确定性的地方债务,再到有卷土重来迹象的“三角债”,对债券市场打击着实不小。
股债之间的“跷跷板效应”失灵了,过去习惯的股票不行买债券的理念,也需要变变了。
误区3:漠视可转换债券的强制赎回条款
没有什么聪明的办法,如果证券公司向可转债持有人提供交易闹铃,提醒可转债赎回信息那当然好了,如果证券公司不能提醒你赎回,你还是密切关注赎回信息吧,毕竟投资是自己的事。
可转债是一种横跨股债二市的衍生性金融商品。除了付息、到期还本外,投资者还可以选择在一定期限内按照约定价格将债券转换为公司股票。由于这种特殊的可转换选择权,在股价下跌时,转债投资者可以持有债券获取稳定回报;当股票价格上涨时,转债价格也必然会水涨船高,投资者可以赚取差价;当转债券价格和股票的价格上涨不同步时,投资者也可以行使转换权,然后再卖出股票进行套利操作。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可转债最好的投资机会往往是在市场即将由熊转牛,然而又不十分明朗的时期。这时,可转债的价格也往往接近面值,甚至低于面值。此时买入不仅可以规避股票继续下跌的风险,也可以防止股票突然上涨而踏空。
由于可转债的投资原理比较复杂,许多投资者对这一品种的了解比较有限,很容易把它当做普通的债券甚至股票来操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一般来说,可转债在发行时有一个强制赎回条款,意思是在赎回期内,如果正股价格连续高于转股价一定的幅度,公司有权以一定的价格赎回可转债。但是总有一些投资者无视这一条款的存在,在正股价格远高于转股价的情况下继续持有。在发行人连续发布了赎回公告之后,如果仍不进行转股或卖出,最终无作为的可转债会被强制赎回,你当然也就享受不到转股套利的收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