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幼儿纯粹经济人假设研究

来源 :中国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4477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外有研究表明幼儿的利他行为更多地受到环境因素即人际交往的影响,而并非此前所传的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文章设计了一组博弈游戏,通过对100名脱、小、中、大班幼儿的实验,再次验证幼儿的经济人假设,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发现幼儿的经济性行为受年龄、性别、奖励、惩罚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进一步探讨了博弈中公平行为背后的经济性动机。
  [关键词]博弈论;经济人;社会性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9.028
  1 引 言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5年1月6日报道,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教授Carol Dweck和研究生Rodolfo Cortes Barragan研究的一项最新实验结果验证了他们的猜想:幼儿的利他行为更多受到环境因素即人际交往的影响,而并非此前所传的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该实验结果向传统观点“利他行为是与生俱来的”提出了质疑和挑战。本文为此在传统博弈游戏的基础上设计延伸了一组博弈游戏,验证此观点的可取性。
  博弈理论最初主要用于研究经济行为中个体的利益如何达到最大化,是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手段之一。实验经济学的经典博弈中的最后通牒博弈(UG)和独裁者博弈(DG)是最常被用来研究人们的经济性决策和公平、合作、信任、利他等社会行为的两个简单博弈。在简单的UG游戏过程中,参与到博弈中的人的任何决策都会影响到自己和其他参与者的选择。目前国内外博弈实验研究大多关注成人,关于儿童经济活动中行为发展的研究非常有限。
  博弈论以“理性人”为假设,这与幼儿的“自我中心”的思维状态是相吻合的。西方经济学者提出了“经济人假设”即“理性人”。“理性人”就是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假定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为此可不择手段。但是,即使“理性人”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前提,他也能意识到最大化的、长远的利益的获得离不开与对手的协作,在追求双赢中获得个体最大的利益。幼儿的“自我中心状态”常常使其出现自利的表现,但我们将看到“幼儿在人际博弈中逐渐地会从自利走向互利和他利”。博弈均衡所追求的从冲突到协作、从自利到互利符合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规律。正是基于此,我们试着从“博弈论”的视角来分析幼儿是如何从冲突走向协作,从自利、利他走向互利的。在此过程中幼儿的年龄、性别、奖励和惩罚分别起着怎样的作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研究的意义在于对幼儿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经济性行为的了解有助于对其未来行为进行预测和干预。
  2 博弈游戏设计内容
  在马鞍山某私立幼儿园脱班、小班、中班、大班各年级中各选一个班,大概人数100人。脱班,2.5岁(M=29.23月,SD=3.14),男8名,女15名;小班,3.5岁(M=41.07 月,SD=3.53)男11名,女16名;中班,4.5岁(M=52.15月,SD=3.82)男10名,女15名;大班,5.5岁(M=62.15月,SD=1.32)男12名,女13名。进行六组博弈游戏实验,从中发现总结学前儿童行为的本质,有利于找出正确引导幼儿经济行为的方法。
  实验一:实验者准备大小不同的苹果,交由老师,在点心时间,由老师来分配大小不同的苹果,幼儿最初对事物利益的认识仅在于事物的体积、颜色等的辨别,此实验要观察幼儿有没有对老师的计划分配表示异议。
  实验二:同样事件,实验者准备大小不同的苹果,交由老师,在点心时间,由幼儿自己在大小不同的苹果中任意取一个,此实验要观察幼儿表现是否各异,自我意识如何,私利性有否得以体现。
  实验三:实验者准备大、中、小三类苹果,交由老師,在点心时间,由老师逐个喊来幼儿领取苹果,但展示在幼儿面前的是大、中、小三个苹果,老师告知幼儿大苹果可能有虫,让幼儿自己判断利益,此实验要观察幼儿的表现是否趋于一致,由此判断幼儿经济人假设是否成立。
  实验四:实验者准备一定数量的糖果,交由老师,在点心时间,由老师与幼儿做分糖果游戏,此实验称为“独裁者游戏”,老师把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是提议者;另一组是接受者。老师分别把一定数量糖果交由提议者,由提议者来分配自己与接受者拥有的糖果数量。此实验要观察作为提议者的幼儿分配给双方的数量,和接受者是否有异议,以及提议者对接受者的情绪是否有反应。由此判断要求幼儿分享的科学性以及幼儿对人际关系的认识。
  实验五:操作方法同实验四,与实验四不同的是,老师需告知双方幼儿,如果接受者反对自己获得的分配数量,老师将没收两人所有的糖果,谁也没得吃。此实验称为“最后通牒游戏”。此实验要观察在有惩罚机制的条件下,作为提议者的幼儿分配给双方的数量,和接受者是否有异议,由此判断幼儿对公平的要求,以及对惩罚的认识,幼儿是否懂得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实验六:操作方法同实验四,与实验四、五不同的是,老师告知幼儿获得糖果数量较少的一方,将额外获得一个冰激凌做为补偿。此实验要观察作为提议者的幼儿分配给双方的数量,和接受者是否有异议,由此判断幼儿的经济性行为与社会性行为是否冲突、两者的过渡过程及此过程受哪些因素影响。
  实验条件:以上六组实验必须保证环境不被破坏,并没有各种暗示。观察者仅仅在一旁观察并记录。
  3 实验结论及分析
  第一,在实验一、实验二的观察中我们发现,无论年龄大小,有82%的幼儿对老师任意分配给自己小苹果的做法表示不满,而在由自己任意拿取时,有85%以上的幼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较大的苹果,由此可见,虽然幼儿与成人对利益大小的认识不同,仅限于体积大小、颜色等,但趋利的表现显而易见。在实验三中,接受了老师的提示,幼儿一致选择了中等大小的苹果,说明幼儿除了对体积利益有判断,而且对其他威胁也是有选择性的,趋利避害是幼儿本能的反应,经济人假设基本成立。
  第二,学前儿童在实验四独裁者博弈游戏中,小脱班45%的幼儿提议者只给接受者若干的糖果,而接受者大部分都会不情愿地大哭,而大班提议者分配趋于均等,虽然没有奖励和惩罚,但是幼儿分配的公平性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年龄差异显著,性别差异不显著。在四组年龄中2.5岁、3.5岁、4.5岁和5.5岁组的公平提价分别为:11%、25%、38%和44%。此研究结果与国外研究结果相同,相当一部分儿童作为提议者在分配时考虑了公平规范、他人的情绪及收益,而接受者的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激烈程度下降。说明年龄是让幼儿从经济人过渡到社会人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三,实验五、实验六中加入了惩罚和奖励机制,在博弈任务中及时获得的大奖励和长远的净损失、及时获得的小奖励和长远看的净收益之间显然形成了价值冲突和矛盾的情感体验,而不同利益的选择可以看出幼儿对奖励和惩罚的认识以及受到的影响。结果表明,绝大多数3岁以前的幼儿不能判断即将的惩罚,而是按照实验三的结果分配,这可能是因学前儿童还处于结果定向的阶段,较看重表面的结果而非实质。另外,3岁前幼儿不能为了得到更大的奖励而等待,很难抵制立即满足的诱惑而选择及时得到较小的奖励。相比较来看,中大班对獎励和惩罚的认识,使他们更在意实质结果,分配结果更趋向平均,甚至,在实验六中,45%的中大班幼儿选择分配给接受者比自己多的糖果,以此获得更大的奖励“冰激凌”,而接受者却表示不想要更多的糖果,双方都表现出了“谦让”,实验表明,似乎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是由惩罚和奖励带来的经济性判断。
  综上所述,心理学者罗伯逊认为,幼儿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个体能够逐渐获得观点采择能力,学会协商、互助与合作,增长社会经验和规则意识,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并最终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本文研究认为,正如博弈中的理性人一样,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对自己的利益常常是给予优先考虑的,但是,在同伴的压力和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他们也在学会平衡、兼顾自己与别人的需要。幼儿社会化进程的背后存在经济性的动机,为了获得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对同伴做出妥协和退让,3岁以前,幼儿的经济人行为更为表面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动机的内隐性越来越强,更多地表现为社会人属性,而动机本质上表现为经济人属性。学前幼儿在社会发展中个体社会化发展对其一生都会存在重要影响,借此,希望能够为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学校德育工作和社会同伴交往等提供一些研究资料和实证研究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刘焱编著.幼儿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
  [2]肯·宾默尔.博弈论与社会契约——公平博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林立.儿童朴素经济学认识的发展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4]刘宏根.学龄前儿童交换规则的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12.
  [5]胡兴旺,李红,吴睿明.学前儿童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方法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127-130.
  [6]朱莉琪,皇甫刚.儿童经济学认知的发展[J].心理学动态,2001,9(3):227-231.
  [7]刘明,邓赐平,桑标.幼儿心理理论与社会行为发展关系的初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2).
其他文献
[摘要]国家行为体作为国际舞台上最活跃、最积极的主角,其思维模式与行动策略选择对国际关系走向具有深刻的影响。这体现在基于对国际关系评估、预测基础上形成的思维模式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国对外行动策略的选择,进而影响国际关系。冷战思维、合作思维是国家思维模式的典型代表,能够为研究国家行为体的思维模式及其行动策略选择提供理论指导。文章旨以冷战思维、合作思维为切入点,对国家思维及行动选择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
期刊
[摘要]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货币供应量的一种统计口径,它既包括那些流动性的现金、活期存款,又包括流動性稍差,但有收益的存款货币。M2是购买力的反映,它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由于知道GDP=C+I+G+NX,所以文章就从GDP的构成——消费支出,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角度来分析其各自对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关键词]广义货币供应量;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回归分析  
期刊
[摘要]从近两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状态来看,尽管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仍保持在8%左右,但长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隐患,例如“民工荒”、收入差距大、内需不足等问题。文章结合比较优势理论下的相关内容以及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产业升级的路径等,对“中等收入陷阱”的产生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产业升级;路径选择  [DOI]10.13939/j.cnki.zgsc.2016
期刊
[摘要]河北省第一产业增速目前较低,应该以“十三五”规划为契机研究河北省第一产业发展。对河北省11个市有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产业建设项目投资、农业机械总动力、粮食产量和非农业就业人员都与第一产业总产值呈正相关。从而提出对河北省第一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河北;第一产业;投资;机械动力;剩余劳动力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9.054  1
期刊
[摘要]基于市场篮子的视角分析超市连锁店的经营策略,笔者首先介绍了市场篮子的基本概念,然后阐述了基于市场篮子分析的必要性,紧接着笔者以市场篮子为视角,重点探讨了如何制定超市连锁店的经营策略,期望为我国超市连锁店经营策略创新提供一些启发,最后分析当今形势下连锁企业要发展必须从占有成熟市场转向开发新市场。全国的高校市场尚未被充分重视和开发,它正逐渐成为连锁企业的新市场,笔者分析连锁超市发展高校市场具有
期刊
[摘要]通常意义上来说,经济法是在整体上对商品经济关系进行全面、系统、综合调整的法律。根据不同学者对经济法研究的角度不同,在对经济法原则进行阐述的相关学说也就多种多样。所谓经济法的社会责任在社会实践中基本上是指企业的社会责任,这是具有片面性的思想。不过,在以经济法为研究的领域范围,大多数的学者还是把经济法的社会责任理解为一种保障社会公众利益的法律。因此,文章在许多理论的研究下,出于对经济法基本原则
期刊
[摘要]目前国内各类企业纷纷热衷于负债筹资方式。对于企业来说,通过增加负债节税的确能减轻企业的税负,增加企业的利润,但这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行的,当负债超过一定的界线时,就会使企业的收益减少,起到相反的效果。同时,对于企业来说,由于经营的环境会变化,所以筹资渠道的税收筹划也要随之变化。  [关键词]税收筹划;债务筹资; 企业价值目标  [DOI]10.13939/j.cnki.zgsc.2016.
期刊
[摘要]政府每年都会对企业的研发活动投入大量资金,政府资助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至今仍存在争议,云南省作为西南地区一个欠发达省份,对这一经济发展问题的重视程度比较薄弱。文章选取了2008—2014年19家云南省上市公司的104个样本观察点,在控制了资产负债率和技术人员比例等因素之后,实证分析了政府资助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政府资助与企业研发投入无显著相关关系,表明企业研发投入不随
期刊
[摘要]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基于产出冗余导向,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影响,对2013年中国31个省市文化服务业效率测评,分析区域产业效率差异。大部分省市产业规模偏大,技术效率不足,处于粗犷发展阶段;效率受环境变量影响明显,与财政支持力度、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人均文娱消费正相关,与内部细分行业发展水平相关性不确定;区域产业效率呈阶梯递减分布。  [关键词]文化服务业效率;三阶段DEA模型;产出冗余导
期刊
[摘要]负债经营的收益性与风险性,决定了负债融资需要平衡或权衡。文章基于研究问题,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从具体案例入手,遵循案例研究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在验证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战略、股权结构等状况进行分析,揭示企业发生债务违约的本质原因,为同行业企业的日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案例研究;山水集团;债务违约  [DOI]10.13939/j.cnki.zgsc.201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