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学语文教师要把握好阅读期待,运用好阅读期待,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期待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触动他们的心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期待 阅读能力
阅读期待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对文本产生的一种期待心理和期待视野;它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是阅读教学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
一、巧妙导入新课 唤起阅读期待
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是为了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运用的语言。
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我先展示图片资料。学生们边欣赏天上变化多端的云,边听课文范读,耳闻目睹,形象直观。在此基础上讲解课文,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可以说是如鱼得水,轻松自如。接下来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制作解说词,配合音乐和云彩变化的图片,以天气预报员的身份介绍各种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学生站在讲台前煞有介事地介绍,受到同学们的瞩目,颇有新鲜感、成就感,同时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
二、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阅读期待
少年儿童在小学阶段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情绪色彩明显,尤其注意那些直接感兴趣的东西。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不时地给学生一种惊奇,引起他们的欢欣、兴奋和激动的情绪,促使他们进入教学情境之中,在喜悦的积极情感之中获得知识。
在教学《北京》一文时,我先播放了一段反映北京美丽风光的录像片,然后用愉悦的语调说:“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全国人民都向往的地方,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小朋友们,你们想去美丽的北京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北京旅行。”接着,我在优美舒缓的音乐的配合下范读课文。此时,孩子们兴趣盎然,兴致勃勃地进入了本课的学习。
三、重组教材信息 激活阅读期待
现代教育思想提倡:轻结论,重过程。要让学生由听众变成“演员”,自己主宰学习过程,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去发现、归纳和总结,进而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领悟,内化为自己所有,逐步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在教学《螳螂捕蝉》一文时,首先我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明白“少年已螳螂捕蝉,却不知黄雀在后”的故事,并让学生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到直接叙述“螳螂捕蝉”故事的段落读通、读懂,联系故事理解少年说的寓意深刻的话。再以“少年仅仅只在向吴王讲述这个‘螳螂捕蝉’的故事吗?为什么?”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前后文联系起来读、议。最后理解寓意,评议人物。以一两个问题带动全篇的解读,问题覆盖面大、穿透力强,摒弃了“繁琐问答”,变多个问题的单向思考为一个问题的多向探究,刺激了学生对课文信息重组的兴趣,充分引发了阅读期待。
四、创设留白空间 萌发阅读期待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上的空白,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等交织在一起,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刻。教师要善于创设这样的空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学《二泉映月》时,我先把学生领进乐曲《二泉映月》的“叹息”和“哭泣”中,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和体会乐曲中的“抗争”和“向往”的含义,并用自己的话填补这一空白。教学中,正是通过巧妙利用课文中的留白,给学生营造了想象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留白处放飞思绪,使学生走进文本,始终保持较强的阅读期待。
五、允许个性差异,调整阅读期待
由于学生间的心理差异,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把阅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读的自由。只有在这样一个自主、宽松的环境里,学生才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期待心理”,也只有带着自己的期待、愿望的阅读,才能自由地走进文本,畅游于故事情节中、语言文字中。
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我摒弃了师生共同感悟文本的阅读教学方式,将此课改为美文欣赏课,将阅读权充分地给予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阅读方式去感悟桂林山水的美。学生自由快乐地读,满心欢跃地期待着,期待着一份份意外的阅读收获,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六、拓展课外视野 延续阅读期待
在课堂中,恰当运用“阅读期待”激發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只有课堂上的活动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要把这种有生命力的开放形式延伸到课堂以外更广阔的教育领域中去。
在教学《南阳六月荔枝丹》这一文前,我先设立了“你对荔枝的了解有多少?”这个问题,带领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提炼学习资源,学生通过走访、翻阅图书、上网浏览等手段,全方位感受“荔枝”,获得第一手资料。这样,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期待 阅读能力
阅读期待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对文本产生的一种期待心理和期待视野;它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是阅读教学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
一、巧妙导入新课 唤起阅读期待
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是为了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运用的语言。
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我先展示图片资料。学生们边欣赏天上变化多端的云,边听课文范读,耳闻目睹,形象直观。在此基础上讲解课文,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可以说是如鱼得水,轻松自如。接下来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制作解说词,配合音乐和云彩变化的图片,以天气预报员的身份介绍各种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学生站在讲台前煞有介事地介绍,受到同学们的瞩目,颇有新鲜感、成就感,同时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
二、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阅读期待
少年儿童在小学阶段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情绪色彩明显,尤其注意那些直接感兴趣的东西。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不时地给学生一种惊奇,引起他们的欢欣、兴奋和激动的情绪,促使他们进入教学情境之中,在喜悦的积极情感之中获得知识。
在教学《北京》一文时,我先播放了一段反映北京美丽风光的录像片,然后用愉悦的语调说:“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全国人民都向往的地方,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小朋友们,你们想去美丽的北京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北京旅行。”接着,我在优美舒缓的音乐的配合下范读课文。此时,孩子们兴趣盎然,兴致勃勃地进入了本课的学习。
三、重组教材信息 激活阅读期待
现代教育思想提倡:轻结论,重过程。要让学生由听众变成“演员”,自己主宰学习过程,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去发现、归纳和总结,进而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领悟,内化为自己所有,逐步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在教学《螳螂捕蝉》一文时,首先我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明白“少年已螳螂捕蝉,却不知黄雀在后”的故事,并让学生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到直接叙述“螳螂捕蝉”故事的段落读通、读懂,联系故事理解少年说的寓意深刻的话。再以“少年仅仅只在向吴王讲述这个‘螳螂捕蝉’的故事吗?为什么?”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前后文联系起来读、议。最后理解寓意,评议人物。以一两个问题带动全篇的解读,问题覆盖面大、穿透力强,摒弃了“繁琐问答”,变多个问题的单向思考为一个问题的多向探究,刺激了学生对课文信息重组的兴趣,充分引发了阅读期待。
四、创设留白空间 萌发阅读期待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上的空白,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等交织在一起,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刻。教师要善于创设这样的空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学《二泉映月》时,我先把学生领进乐曲《二泉映月》的“叹息”和“哭泣”中,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和体会乐曲中的“抗争”和“向往”的含义,并用自己的话填补这一空白。教学中,正是通过巧妙利用课文中的留白,给学生营造了想象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留白处放飞思绪,使学生走进文本,始终保持较强的阅读期待。
五、允许个性差异,调整阅读期待
由于学生间的心理差异,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把阅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读的自由。只有在这样一个自主、宽松的环境里,学生才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期待心理”,也只有带着自己的期待、愿望的阅读,才能自由地走进文本,畅游于故事情节中、语言文字中。
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我摒弃了师生共同感悟文本的阅读教学方式,将此课改为美文欣赏课,将阅读权充分地给予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阅读方式去感悟桂林山水的美。学生自由快乐地读,满心欢跃地期待着,期待着一份份意外的阅读收获,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六、拓展课外视野 延续阅读期待
在课堂中,恰当运用“阅读期待”激發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只有课堂上的活动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要把这种有生命力的开放形式延伸到课堂以外更广阔的教育领域中去。
在教学《南阳六月荔枝丹》这一文前,我先设立了“你对荔枝的了解有多少?”这个问题,带领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提炼学习资源,学生通过走访、翻阅图书、上网浏览等手段,全方位感受“荔枝”,获得第一手资料。这样,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