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场雪(简评)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sl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关于时间的知识体系和生命体验的结晶,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和中华民族的情感温度,是亿万次“头脑风暴”和“身体力行”完美碰撞融合而形成的“符号”系统。“小雪”一般在11月21-23日之间,太阳运行至黄经2400,中原和北方地区明显降温,北方地区开始降雪,北方人民往往在这一时间节点迎接“初雪”。“大雪”一般在12月6-8日,太阳运行至黄经2550,北方冷空气导致大面积急剧降温,大部分地区最低温度到0℃以下,出现较大降雪,田野、道路、屋顶、山林出现积雪,“瑞雪兆丰年”就发生在“大雪”以后。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社会生产条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中国传统的农事安排、日常生活、交通旅游、民用建筑乃至文学艺术,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路也的散文《小雪与大雪》分为《小雪》和《大雪》两个题目,正好对应“小雪”和“大雪”两个节气。《小雪》首先面对“刚入冬第一场雪”,也就是“早雪”或者“初雪”,雪来得有点羞涩,有点散漫,有点随意,甚至“千呼万唤始出来”,文笔所涉猎的空间也是从都市慢慢地、一路婉转到近郊、乡村,所叙多为日常生活所见所闻之事。《大雪》则从“我”出生那天下了一场大雪开笔,飞扬跋扈的雪、铺天盖地的雪、白雪茫茫的极点雪原、山神庙的雪、形而上的雪、王徽之访戴逵的雪、松尾芭蕉的雪……所叙之事遽然离开日常生活,呈现更为广阔的时间空间,中外文学艺术、茫茫雪原、自我发呆时的空间。从《小雪》到《大雪》,文风大变,节奏由舒缓而激越,文意由近身而向悠远,一种怀旧、回望、冥想的气息益发浓郁,进入大自然的极地,进入历史的幽深处,进入心灵最柔软、又最坚硬之地。路也以雪的名义,沿着飘洒飞舞的雪花,追怀曾经的乡村生活,暂时疏离都市现代性,进而伴随着“大雪”感悟人生、感悟历史、感悟艺术,表达文化寻根的诉求。雪愈来愈大、情越来越浓、思愈来愈深,人也变得缥缈起来。此时,也许只有“发呆”才是唯一的选择。
  《小雪》由“初雪”开始,娓娓道来,小雪飘洒时,村庄里、田野上有落雪,节奏舒缓、心态平稳。十一月下旬,进入小雪的节气了,其它地方时而传来雪的消息,可“我的”城市没有下雪,没有雪,怎么抒情?好不容易盼到雪下来了,却是人工降雪,“感觉像是作弊得来了一个及格分数”。须要离开城市,到乡村田野,才能寻找到雪的踪迹,才能感受到雪的韵味,才能激发抒情的欲望。薄薄的雪被下,深绿色的麦苗顽强地伸出一个个尖尖的小脑袋,地下的根部不断分孽壮大,为来年春天“全面发展”做充分准备,这种傲霜斗雪的精神丝毫不逊于梅花,作者赞叹“冬小麦精神”, 要画“白雪冬小麦图”。叙述一场人工降雪,勾勒一幅白雪冬小麦图,作者对城市和乡村的不同态度,一目了然。顺着白雪田野的思路,作者逐渐进入怀旧模式,展开入冬时节人們的日常生活:名目繁多的冬储蔬菜、新鲜甘甜的冬天水果、令人回味的腌制食品、八十年代流行的针织套头衫、女孩子涂抹的雪花膏、刀郎和孟庭苇的歌……在怀旧的叙述中,回望淳朴真诚的乡村生活。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对于这个具有存在主义哲学意味的命题,《大雪》首先用一种自我意象象征性表达了,“我”从大雪中来,“我”生于大雪之夜,大雪是“我”的精神家园。相比《小雪》的舒缓平稳,《大雪》则来得激越澎湃、飞扬跋扈、不顾一切。作者找到了自我生命密码与“大雪”之间的天然联系:出生于紧临大雪节气的星期四,出生的时候,真的下了一场大雪,“我”的体重,父亲的缺席,都与大雪有关——“我”就是一个天生爱雪的女孩。“我”与大雪有一种形而上的联系,大雪造就了“我”的生命品格和人格力量:“我充满了强力意志和酒神精神,我就是要重新粉刷和涂抹这个世界,我就是要改变这个世界现有的既定的秩序,等到我融化之后,世界会依然故我,我知道我最终会失败,但我永远不会改变我的计划或修改我的策略。”这种充溢着强力意志和酒神精神的“大雪”,当然不是在城市、近郊所能寻求到的,它存在于神秘的深山、存在于古希腊的神话中、存在于极地雪原的苍茫中、存在于中外文学艺术作品中……于是,作者深入到深山之中的村子,远离都市的喧嚣与物质化,进入一种深度探寻的模式,从北极的“白雪茫茫、茫茫白雪”,从古今人文景点文艺学作品、歌曲、绘画中,汲取营养,营造一个大雪的世界,有形而上的思考,有空灵之美的探寻,有人生意趣的复现,有人生态度的标举(发呆),还有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精彩分析。《大雪》调动了各种知识、情怀、意趣、哲思,展开对大雪铺天盖地的叙述,能指空间大开大阖,时间跳跃灵动,各色人物蜂拥而至:山洼洼的小村子,茫茫的北极,兔姥爷、小坏舅舅、孟苦瓜,和张岱、林教头、松尾芭蕉、皮兰·德娄、史蒂文森,甚至奥巴马,以雪的名义,怪异、奇妙地联系起来。这种联系貌似怪异,实则自然,因为“大雪遮掩了并填平了原来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无论是良善的、邪恶的、肮脏的、繁荣的,还是庸俗的,都被遮掩起来了,世界只剩下一片无垠的皑皑白色”,大雪覆盖的世界是“梦想、美、和诗意”的世界,一切差别都被“整一”为纯净。在这里,“对着茫茫雪地发呆上那么几分钟的,在那短短的几分钟里,也许他会不小心想到永恒”,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在发呆冥想中,进入一种生命的澄澈境界,实现自我重构。
  好一场大雪,洋洋洒洒,铺天盖地,净化世界,澡雪精神!
  好一场大雪,疏离都市,回望乡土,文化寻根,自我重构!
其他文献
康力打算离开城堡,到别的城市去谋求发展——即便没什么发展的机会,起码可以让日子过得顺心一点。康力这样想的时候是在去年,那时候只是脑袋里的一个念头,时不时地会冒出来,搅得康力心绪不宁。其实也不能说是这个念头让他心绪不宁,而是城堡里的生活不如人意,所以会生出离开的念头。不过现在这已经不是一个念头,而是一个开始实施的计划了。从一个城市转移到另一个城市,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并不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一个
期刊
(序)  倘若不是为了躲避刚才的一场雷雨,也许不会把阿莲和会萍同时赶进一家电器商场,在门口意外相逢。而此次偶遇,竟然促成了日后的同学会。莫非这是天意?  她倆是高中班同学,虽然共处一座城市,因平时各有所忙,很难见面。久别重逢,两人甚为亲热。一阵寒暄过后,谈起了班里同学的近况,深感时光匆匆,转眼间,同学们大都到了退休年龄,自然闲暇日子充裕了,应该聚一聚了。时下临近清明节,将有不少在外地工作的同学回故
期刊
奥梅罗·阿里迪斯(Homero Aridjis, 1940-),墨西哥著名诗人、小说家、环保活动家,生于康特佩克的一个小村,父亲是希腊人。他在11岁时经历了一场意外之后开始写作,19岁时获得墨西哥作家中心的奖学金,还两度获得古根海姆奖,曾广泛游历各国,1969年开始在美国多所大学讲授文学及写作,三十多岁便担任墨西哥驻荷兰、瑞士的大使,后来还担任过墨西哥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的大使。他发起建立了
期刊
1  更远一点,草坡上昆虫正在细嚼青草。寂静的午后,我确信没有什么能改变一条小径的方向。向左,树影用全部搜寻着大地的气息;再向左,过了花期的风吹过村庄之后,溃散在一大片的丛林中。一个把左当作中心的人很容易迷路。于是我只能用更左来纠正已经产生的错误:左脑思考,左侧位睡,举左手,睁左眼。可是我怎么也学不会用左手吃饭,正像我怎么也不习惯从右侧公路进入村庄。  轮胎在机耕路滚动所发生的速度,即便再快也不及
期刊
钱利娜的诗,使我想起了法国一个女影星:苏菲·玛索。深邃的神秘,迷离的性感,仿佛水与火的交融。如果以季节来表示,她的诗似乎略有萧瑟的深秋之感。如果为她的诗寻找一种颜色的话,我想应该是在轻纱掩映之下的朦胧的紫色。  诗人一直站在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交界处,那应该是一个人的灵魂所能放置的最佳方位。她的诗里有太多内在的直觉,几乎每一首诗中都有一个巨大的黑暗,然后诗人试图去突破它,寻找到一个有亮光的出口,穿
期刊
一、二根  乡村,年三十。泛黄的冬日,充满戾气。下了几天的雪盖在铁锈色的大地上,尽是窟窿。一只乌鸦伏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呱呱叫个不停,天寒冷得叫人腻烦,硬邦邦的像个旧年的馒头,让人毫无食欲,带着懒洋洋的冷漠神情。  我来到村老人协会。一个四合院,原叫柿下堂,混乱嘈杂,堆放农具,也关牛。生产队的社员在这里出工,叫喊、喝酒、赌博、吃集体饭、脱队长的裤子……  现在四面是白色的墙,猩红的柱子和空荡荡的戏台。
期刊
秋夜,一场寒凉。  静静地,坐在房间,听黄家驹的歌,无奈、忧伤、彷徨、心痛……蓦地,竟是一场眼泪,猝不及防……  已经很久没有写过这样的文字了,虽然少年时,朋友们都说我是煽情的高手。但是今天,我不想言情,我只是想有一场痛快的啼哭,再用这满纸的泪滴去怀念黄家驹,怀念当日的beyond。  回首匆匆二十载,青葱岁月亦无声。我常常想,倘若这世间再无理想,那黄家驹的歌是否会黯然神伤?倘若这世间再无风霜,那
期刊
白 杨  曾有过写篇白杨树的文章之念头,只因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一文写尽了白杨树“伟岸、正直”的“不平凡”之精神气质,如我等平庸之辈再写白杨树,恐笔力欠缺,故而一直未动笔。然而今年夏天回到故乡,看着田野里山坡上一排排蓊蓊郁郁葱葱茏茏的白杨树,觉得格外悦目格外宜人;看着老家宅院里木制的新房旧屋,觉得格外亲切格外动情,便自然而然地想起了与白杨树有关的一些往事,并又一次有了写这篇文章的想法,至于笔力是
期刊
那么大的桑田  你是桑田,我是桑田  那么大的桑田,如此轻率地被分割、被瓦解  我知道你的痛  那么登高,那么沧海  一粟或一束,都在那么地开着、长着  你无须去收割  连同埋藏  我知道芦苇随便吹,霜天竞自由  我知道老了,就是老了  人人都往  平地走  一枚针的假性动作  把一枚针放在冰面上  不能再动了,它的小,它的白  它的许多话  在冰面上  滑翔  没人看见,也不会有人看见  速度不
期刊
江南人能够像鱼一般地生活,除却仰仗大大小小、弯弯曲曲的河流,还有赖于依河而筑的各式河埠头。  几十年前,我家住在暮烟四起、鸡犬声相闻的一个普通小镇,几间低矮的平房两面临河。打开后门,便是一条历经几朝几代的护城河。河面已不是很宽,这厢只要稍提嗓门,对岸人家就能听得一清二楚。屋后距河,还有一片几尺宽的空地,许是不朝阳,填土里多瓦砾,一年到头,未见有半点果蔬产出。后门正对,顺着一截大小石板铺就的行路,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