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剂量尿激酶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溶栓治疗中的疗效及出血风险,为临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探寻最适的风险/收益比。方法:84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3组,采用患肢远端静脉穿刺,踝上15cm处以血压计袖带加压阻断浅静脉回流,3组分别以尿激酶10万U、30万U、50万U,2次/日静脉缓慢推注。结果:10万U剂量组疗效低于30万U及50万U剂量组,差异有显著性;出血并发症在50万U剂量组与10万U、30万U剂量组之间存在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尿激酶30万U静注,2次/日具有疗效好,出血不良反应小的优点,应予推荐。
关键词 尿激酶 下肢深静脉血栓 剂量 疗效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3.095
2007年5月~2010年3月收治84例患者采用3种给药剂量进行溶栓治疗,对其疗效及出血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84例患者,男36例,女48例,年龄28~78岁,平均54.8±6.3岁。左下肢血栓52例,右下肢血栓32例;孕产妇18例,久病卧床15例,股骨、胫腓骨骨折及、膝髋关节置换术后18例,无明显诱因33例。诊断标准:单侧下肢局部肿胀、疼痛,经下肢血管彩超证实。纳入标准:发病1周以内,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排除标准:既往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活动性溃疡;近期行不能压迫部位的血管穿刺;血液病或出血性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方法:在患肢足背静脉穿刺,于踝上15cm处用台式血压计袖带包绕患肢,充气加压至平均动脉压水平以阻断浅静脉血液回流,然后以尿激酶10万~50万U缓慢静脉推注,2次/日,连用1周。同时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2次/日,3天后加用华法令片2.5mg,1次/日。监测INR值,待INR维持于2~3时停用低分子肝素,单用华法令口服。分组方法:根据用药剂量分为3组:A组尿激酶10万U静注,2次/日;B组尿激酶30万U静注,2次/日;C组尿激酶50万U静注,2次/日。观察治疗:每日测定两侧胫骨中段、股骨中段周径并做标记,以了解肢体肿胀消退情况。隔日监测血常规及凝血功能。观察有无血尿、皮肤出血点、鼻衄等出血倾向。
疗效评定:溶栓治疗1周后进行疗效评定:①治愈:水肿消退,肢围与健侧肢体相同;彩色多普勒检查深静脉蹙光滑、无血栓。②有效:症状缓解但仍轻度水肿,肢围与健侧肢体对比<3cm;彩色多普勒检查深静脉通畅,但壁不光滑,血管内径>70%。③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彩色多普勒显示深静脉阻塞无变化。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
结 果
A组与B、C组比较,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有明显差异(P<0.05)。B、C组之间则差异无显著性。各组溶栓治疗疗效比较,见表1。
C组用药中出现肉眼血尿2例,皮肤出血点1例,未出现脑出血;A、B组用药期间均未出现出血现象。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讨 论
1864年Virchow提出的血管壁损伤、血流瘀滞、血液高凝状态仍为DVT形成的三大要素。大多数下肢DVT病例中,血栓形成的发展是多种因素促成的[1]。手术过程中长时间仰卧,术后、外伤后长期卧床都会造成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液瘀滞。左髂静脉容易受到腹主动脉交叉和左髂动脉以及腹股沟韧带的压迫,这种压迫导致可左下肢静脉回流缓慢和左髂静脉损伤,这种解剖学上的差异[2]导致左下肢静脉更易形成血栓。
手术取栓虽可以迅速恢复静脉的通畅性,减轻肢体的肿胀与疼痛,但手术本身又增大血栓脱落几率从而造成肺栓塞并发症增多,为防止此类并发症需要下腔静脉内置放滤器,大大增加患者痛苦及住院费用,并且大量实验和临床资料并未显示手术治疗远期效果优于保守治疗。而随着国内发病率的增高,溶栓、抗凝药物的出现及不断更新,溶栓、抗凝疗法在临床中取得的巨大成功及临床经验的积累,因此DVT治疗方案目前倾向于保守治疗。经外周静脉溶栓加抗凝治疗是针对外周静脉及其近端静脉(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3]。
尿激酶的应用剂量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目前国外一般采用4400U/kg冲击治疗,然后以400U/kg持续静脉输液12~72小时[4],溶栓前及治疗开始后需每隔3~4小时重复检测凝血指标。这种方案的主要危险来自出血并发症,部分患者可能因颅内出血而死亡。但目前国内尚无该剂量使用报道。如果剂量过小,则起不到应有的溶栓效果,如果剂量过大,则又易发生出血并发症,因此临床上探寻一个既能有效溶栓又不易发生出血的剂量有重大意义。本研究显示,用20万~40万(平均30万U)2次/日剂量的尿激酶既能起到有效的溶栓作用,又能有效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应予推荐。
参考文献
1 李天宇,高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学研究进展.黑龙江中医药,2004,1:60-62.
2 张年甲,钟世镇.腹盆部血管解剖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12.
3 柳志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现状.中国循环杂志,2002,17(2):156-158.
4 Rodgers GM.Thrombolytic therapy.Richard G,Foerster J,LukensJ,et a1.Wintrobe’S clinical hemato〗ogy.10 th ed.Philadelphia:W illiams&W ilkins,1999:1804-1805.
关键词 尿激酶 下肢深静脉血栓 剂量 疗效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3.095
2007年5月~2010年3月收治84例患者采用3种给药剂量进行溶栓治疗,对其疗效及出血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84例患者,男36例,女48例,年龄28~78岁,平均54.8±6.3岁。左下肢血栓52例,右下肢血栓32例;孕产妇18例,久病卧床15例,股骨、胫腓骨骨折及、膝髋关节置换术后18例,无明显诱因33例。诊断标准:单侧下肢局部肿胀、疼痛,经下肢血管彩超证实。纳入标准:发病1周以内,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排除标准:既往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活动性溃疡;近期行不能压迫部位的血管穿刺;血液病或出血性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方法:在患肢足背静脉穿刺,于踝上15cm处用台式血压计袖带包绕患肢,充气加压至平均动脉压水平以阻断浅静脉血液回流,然后以尿激酶10万~50万U缓慢静脉推注,2次/日,连用1周。同时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2次/日,3天后加用华法令片2.5mg,1次/日。监测INR值,待INR维持于2~3时停用低分子肝素,单用华法令口服。分组方法:根据用药剂量分为3组:A组尿激酶10万U静注,2次/日;B组尿激酶30万U静注,2次/日;C组尿激酶50万U静注,2次/日。观察治疗:每日测定两侧胫骨中段、股骨中段周径并做标记,以了解肢体肿胀消退情况。隔日监测血常规及凝血功能。观察有无血尿、皮肤出血点、鼻衄等出血倾向。
疗效评定:溶栓治疗1周后进行疗效评定:①治愈:水肿消退,肢围与健侧肢体相同;彩色多普勒检查深静脉蹙光滑、无血栓。②有效:症状缓解但仍轻度水肿,肢围与健侧肢体对比<3cm;彩色多普勒检查深静脉通畅,但壁不光滑,血管内径>70%。③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彩色多普勒显示深静脉阻塞无变化。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
结 果
A组与B、C组比较,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有明显差异(P<0.05)。B、C组之间则差异无显著性。各组溶栓治疗疗效比较,见表1。
C组用药中出现肉眼血尿2例,皮肤出血点1例,未出现脑出血;A、B组用药期间均未出现出血现象。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讨 论
1864年Virchow提出的血管壁损伤、血流瘀滞、血液高凝状态仍为DVT形成的三大要素。大多数下肢DVT病例中,血栓形成的发展是多种因素促成的[1]。手术过程中长时间仰卧,术后、外伤后长期卧床都会造成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液瘀滞。左髂静脉容易受到腹主动脉交叉和左髂动脉以及腹股沟韧带的压迫,这种压迫导致可左下肢静脉回流缓慢和左髂静脉损伤,这种解剖学上的差异[2]导致左下肢静脉更易形成血栓。
手术取栓虽可以迅速恢复静脉的通畅性,减轻肢体的肿胀与疼痛,但手术本身又增大血栓脱落几率从而造成肺栓塞并发症增多,为防止此类并发症需要下腔静脉内置放滤器,大大增加患者痛苦及住院费用,并且大量实验和临床资料并未显示手术治疗远期效果优于保守治疗。而随着国内发病率的增高,溶栓、抗凝药物的出现及不断更新,溶栓、抗凝疗法在临床中取得的巨大成功及临床经验的积累,因此DVT治疗方案目前倾向于保守治疗。经外周静脉溶栓加抗凝治疗是针对外周静脉及其近端静脉(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3]。
尿激酶的应用剂量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目前国外一般采用4400U/kg冲击治疗,然后以400U/kg持续静脉输液12~72小时[4],溶栓前及治疗开始后需每隔3~4小时重复检测凝血指标。这种方案的主要危险来自出血并发症,部分患者可能因颅内出血而死亡。但目前国内尚无该剂量使用报道。如果剂量过小,则起不到应有的溶栓效果,如果剂量过大,则又易发生出血并发症,因此临床上探寻一个既能有效溶栓又不易发生出血的剂量有重大意义。本研究显示,用20万~40万(平均30万U)2次/日剂量的尿激酶既能起到有效的溶栓作用,又能有效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应予推荐。
参考文献
1 李天宇,高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学研究进展.黑龙江中医药,2004,1:60-62.
2 张年甲,钟世镇.腹盆部血管解剖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12.
3 柳志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现状.中国循环杂志,2002,17(2):156-158.
4 Rodgers GM.Thrombolytic therapy.Richard G,Foerster J,LukensJ,et a1.Wintrobe’S clinical hemato〗ogy.10 th ed.Philadelphia:W illiams&W ilkins,1999:1804-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