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统筹城乡背景下的城镇化问题思考

来源 :经济视角·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leq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重庆市自2007年6月被国务院批复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经过去4年左右的时间了。在4年的时间里,重庆市的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到底进行的如何,城镇化有没有一个明确的解决方向,以前城市和农村贫富差距太大的问题有没有得到缓和,本文试从城镇化的角度进行一些考察,做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重庆;统筹城乡;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9.0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9-13-03
  
   一、重庆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重庆市自1997年成为直辖市以来,已经过去了14年,但重庆市的城镇化建设真正得到加速发展主要还是在200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总的来说,重庆城镇化建设的现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城镇化速度加快,但绝对值仍然偏低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重庆市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重庆市的经济发展保持了高于全国的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得到逐渐改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城市的功能和辐射力大大增强,小城镇迅速崛起,产业非农化和人口城镇化的进程明显加快。
  回顾重庆直辖以来历年的统计资料,不管是从总体上看,还是从平均每年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幅度看,重庆市的城镇化速度都快于同期的全国城镇化速度。从总体来看,重庆市的城镇化水平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个百分点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而从平均每年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幅度看,重庆市的城镇化水平平均每年提高1.6个百分点,而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提高1.1个百分点。尽管重庆市城镇化速度提高很快,特别是2007年被批复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重庆市的城镇化速度是全国城镇化速度的2倍左右,但是,重庆市城镇化水平和全国其他大城市相比,绝对值仍然偏低,在山区多、平地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如何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尊重当地居民利益的统筹城乡的路子,任重而道远。
   (二)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仍然突出
  如果说城市现代化是城市化质量的核心内容,城乡一体化则是提高城市化质量的终极目标。我们可以通过测试城乡一体化的实现程度来衡量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的质量。通常城乡一体化的指标较多,如反映生产效率的指标: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平均利润之比;反映社会经济联系的指标:城乡之间的物质流和信息流状况;反映生活水平状况的指标: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反映城乡生活质量差异的指标: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
  由于当前统计体系还不够完善,反映生产效率和反映社会经济联系指标的数据难以获得,所以主要选择后两个指标来对当前重庆城乡一体化的水平进行测量。首先是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用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之差比上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量。一般来说,当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大于0.5时,处于城乡二元结构状态;当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在0.2与0.5之间时,处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的阶段;当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小于0.2时,可以认为基本完成了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利用历年重庆市统计年鉴中的数据稍加计算可以发现,1997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为0.68,2003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为0.73,自2007年重庆被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无明显变化,2009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达到了0.74。如果计算历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会发现每年的差异系数都大于0.5,说明重庆还处于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状态,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配套改革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
  其次是恩格尔系数差异程度。联合国开发的恩格尔系数指在一个家庭或者在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恩格尔系数通常用来判断生活水平高低和生活质量的标准。一般认为当恩格尔系数大于0.55,为贫困型生活;当恩格尔系数在0.45和0.55之间时,为温饱型生活; 恩格尔系数在0.25和0.45之间时,为小康生活;当恩格尔系数小于0.25时,为富裕型生活。而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异程度的衡量标准是,乡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减去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之差。一般认为,当城乡居民恩格尔差异系数大于10个百分点时,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异程度较大,属于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当差异程度在5-10个百分点之间时,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异程度较大,属于由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过渡时期;当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程度小于5个百分点时,城乡居民在生活质量上基本趋于一致,城乡一体化取得明显进展。利用历年重庆市统计年鉴中公布的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和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可以发现重庆市的农村恩格尔系数在1997年为0.66,大于0.55,属于贫困型生活水平,经过10来年的发展,有下降的趋势,2009年为0.49,为温饱型生活水平。重庆市城市恩格尔系数则由1997年的0.47下降到了2009年的0.38,下降了9个百分点,由温饱型生活水平过渡到了小康型生活水平。城乡居民恩格尔差异系数在1997年为0.19,2009年回落到0.11。计算历年的城乡恩格尔系数之差,发现其差异程度都大于10个百分点,说明城乡生活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农民用于支付食品支出的费用非常高,城市居民已经进入小康生活水平,而农村只能解决基本温饱问题。
  从上面的城乡和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和恩格尔系数分析可以看出,在重庆市城镇化过程中,城乡二元结构比较明显,城乡差异较大,进一步体现出城市化的质量不高。
   (三)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不匹配,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城镇化进程有了较大的发展,到2009年重庆城镇化水平达到了51.6%。按照钱纳里和塞尔奎在《发展的格局》一书中归纳的一般规律,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共同进入10%的水平以后,城镇化应当快于工业化的发展。但是重庆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相比,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1997年重庆工业化水平达到了43.1%,而当时的城镇化水平为31%,工业化水平比城镇化水平高出了12.1个百分点。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7年被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重庆市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差距得到缩小,2009年重庆工业化水平为52.8%,只比城镇化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2007年以来重庆市的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降到10%以下,以摩配等为代表性的第二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同时,第三产业的比重过低,2007年以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2009年第三产业比重只占37.9%。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的主要原因是城镇数量和规模不够,第三产业是需要“人气”才能发展起来的。小城镇规模过小导致城镇产业发育缓慢,经济集聚功能差,公共基础设施的规模效益难以发挥。重庆目前除县城所在城镇人口数量在5万人以上,个别交通方便、区位优势突出的或靠近主城区的卫星城镇人口超过1万人以上外,多数城镇人口在3000-5000人左右,没有形成基本规模数量标准。到2009年重庆市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为37.9%,而北京和上海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分别达到了75.5%和59.4%。
   二、加快统筹城乡改革力度,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
  重庆申请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目的是探索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寻找到一条适合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道路。从重庆被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到现在,已经过去四年了,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快统筹城乡的改革力度,提升重庆的城乡一体化水平。
   (一)做好城镇、乡村区域功能规划编制,逐步实现城乡发展权共享
  解决此问题的出路和途径是: 抓紧编制《重庆市非城市建设用地的控制性规划》,扩大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试点范围,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工作, 建立与《非城市建设用地的控制性规划》相适应的土地审批办法, 编制投融资规划,从投融资角度来落实区域功能规划。
  同时,应注意,规划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推动多规合一。以区域条件为基础,突出特色及加强小城镇的分类指导是未来小城镇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而产业规划、生态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种规划不能割裂,要尽可能实现规划合一,资金打捆使用,土地集约利用。
   (二)加快制度创新,增强制度供给,提升小城镇内生增长能力
  影响小城镇发展的制度主要有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和财税制度等。在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方面,要以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为出发点,实现居民迁移的自由化、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的网络化。而土地流转制度方面,则要加快探索建立进城农民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退出机制。在进城农民土地承包权方面,探索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方式和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模式;在农民宅基地退出机制方面,建立宅基地置换和宅基地入市的土地收益模式。统筹城乡的应有之意应该是社会保障的无缝衔接。要逐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被流转土地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探索建立农民社会保险制度、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和覆盖城乡的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就业制度方面的主要突破口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尽快解除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种种限制,在制度设计上,保证进城农民工与城市劳动力机会平等、权利对等,包括工资、保险和安全保障等,从制度上推进农民市民化的进程。
   (三)优化城镇体系结构和产业结构,构建产业、城镇和谐发展体系
  合理的城镇布局体系是保证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优化重庆城镇体系,首先必须突出“一小时”经济圈城市群这个推进重庆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其次是注重重庆市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因地制宜的城镇化发展道路。统筹城乡的城镇化道路就是要根据市域自然、社会、经济特征以及面临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矛盾,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各有侧重。在“一小时经济圈”城市建设条件优越的地区,重点是进一步提高城镇化质量,发展大都市连绵区;在条件一般的两翼地区,重点是积极吸纳转移农村人口,适度扩大大中型城市规模,大力发展小城镇;而在不适宜的库区中心区,应走“异地城镇化”的道路,使城市体系发育与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相适应。
  而产业发展,尤其是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只有形成合理的产业体系和结构,才能更好的支撑重庆城镇化的发展。首先,制订重庆产业整体发展规划,做好重庆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其次,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树立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的观念。立足于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布局,抓住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合理调整重庆产业结构。第三,推进技术创新升级,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鼓励原创研究,调动创新积极性。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开发新产业和新技术,提高产业竞争力,争取早日形成“产学研”良性循环体系。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经说过,21世纪影响世界的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美国的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化,还有就是中国的城镇化。重庆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高瞻远瞩,既认识到城镇化是中国未来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又洞察到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不能走国外发达国家曾经城市化走过的道路,中国的事情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办,不能照搬照套。重庆市城乡统筹试点尽管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在城乡经济、社会、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争取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共性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使之形成综合配套改革的系统方案和路径选择,以指导我国城乡统筹工作的顺利展开。
   (责任编辑:云馨)
  参考文献:
  [1] 钱纳里、塞尔奎.发展的格局[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2] 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城镇化:前景、战略与政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
  [4] 重庆统计局.历年重庆统计年鉴[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5] 重庆市规划局.重庆2005-2020城市总体规划[Z].2004.
  [6] 石灵灵.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城市化发展路径[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筑岩土工程勘查中的综合勘查技术,其次分析了建筑岩土工程勘查中综合勘查技术的应用方式,旨在为综合勘查技术在建筑岩土工程勘查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意见,以此
建筑节能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作,从建筑本身技术到建筑用材料产品、建筑热环境用设备等都存在着节能潜力.本文从建筑节能的重要性出发,探讨了节能设计的具体思路,以供
记住:将战略考量的重点放在市场领导者的强势上;在领导者的强势中找到一个弱点,对此发动攻击;在尽可能狭窄的阵地上发动进攻进攻战适用于处于市场第2位或第3位的企业,这家企
近几年建筑工程受房地产行业的市场也随之发展起来,建筑业是我国经济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相对的,高速发展的建筑业也存在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会浪费大量
摘要:推行“省直管县” 财政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对壮大县域经济,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意义重大。推进省直管县财政改革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有效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本文在分析湖南县城经济发展面临挑战的基础上,针对“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约束、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等问题,从制度创新的层面积极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策略参考。  关键词:省直管县
本文首先分析了岩溶对管道线路的影响,其次分析了管道线路岩溶勘察工作重点,最后分析了管道线路岩溶勘察工作方法,旨在为管道线路岩溶勘察工作的进行提供参考意见,掌握管道线
建设工程项目是一个多方参与的动态管理工作,建设单位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其对于项目投资建设等各方面都有着决定性影响.下面文章主要对建设单位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地位
本文主要以南部非洲地区(莫桑比克)交通系统升级改造项目为例,结合当地双表处沥青路面施工模式,进一步阐明该施工模式的施工组织问题及施工流程问题,以供参考.
房屋建筑工程渗透问题发生的原因受诸多因素影响,其环节众多且紧密相关,只要有任意一环没有处理得当就容易发生渗漏现象.结合房屋建筑工程实际施工过程的原因与经验的分析总
水利工程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在带动社会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促进水利事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增长,水利工程的建设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然而,由于水利工程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