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交通肇事案件发生的特点,对交通肇事案件发生的原因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并从管理、宣传、建设、法制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建议,对预防交通肇事犯罪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交通肇事;犯罪;预防;机制;研究
一、交通肇事犯罪案件多发、高发的主要原因
(一)驾驶人员驾驶技术不过关。当前驾校对驾驶员培训,一般是一个月学习理论,一个月学习驾驶,两个月就培养出一批驾驶员。其至有的驾驶员没有经过培训,就驾车上路行驶。驾驶员技术基础不牢,经验不足,因此遇到特殊情况手忙脚乱,采取措施不当,导致事故发生。
(二)驾驶人员安全意识不强。一些驾驶员安全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视他人生命财产安全为儿戏,酒后驾车、超速超载行驶、疲劳驾驶、无证无照驾驶等违章行为加大交通事故的发案率。
(三)行人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由于行人在过马路时没有做到认真观察、避让来往车辆;不走人行横道、随意横穿马路;看见道路上往返的车辆时犹豫不决,倒退、折返、抢行;老人过马路时反应迟缓,小孩在路上玩要等,这些都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诱因。
(四)车辆性能不合格。驾驶人员驾驶制动不合格、灯光不合格、车辆性能不好等具有“病患”的车辆上路,一旦出现紧急情况,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五)交通流量和人口密度增大。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仅单位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加,而且汽车进入家庭已成为普遍的现实。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造成交通拥挤、堵塞加重,再加上城市流动人口不断增多,人口密度增大,这些都加大了交通事故发生的机率。
(六)交通肇事犯罪打击偏轻。由于打击偏轻,对交通肇事犯罪的震慑力不大,一些安全观念淡薄的驾驶员对调销执照、判缓刑持无所谓的态度,几年后又可以继续开车。这种心理严重威胁着交通安全。
二、预防交通肇事犯罪的建议
(一)严格执行准入制度,从源头上堵截“马路杀手”。有关主管机关要切实加强管理,一方面要严把驾驶证和行驶证的发放关,做到先培训再考试后发证.确保经过严格培训并考试合格的人员才有资格上路,从源头上降低因不合格驾驶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另一方面加强对无证驾驶、驾驶无照机动车的清理和打击,一经查出予以严惩。
(二)加大教育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法制和安全意识。专门机关要密切配合协作,加大交通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全民树立交通安全意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一是要广泛宣传。要通过报纸、电台、电视等新闻媒体以及巡回就地开庭、深入学校和单位开设交通安全法制课以案释法等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交通法规、政策,宣讲案例,使交通知识、安全意识深入人心,使公众人人重视安全,个个自觉守法,从根本上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二是要建立驾驶员继续教育制度。定期对驾驶员的驾驶理论知识、驾驶技术进行检查测试,对曾有严重违章行为的驾驶人进行补课等。有关单位应定期举办驾驶人员学习班,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和交通道德规范的教育,促使每个驾驶员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文明守法、安全驾驶。
(三)强化执法管理,加大对交通违章行为的处罚力度。专门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制定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防范和控制交通事故的能力。要做到公正执法,从严处罚,加强对城区重点区域和路段的执法,重点查处机动车辆超载、超速等违章违规现象。一般违章的,批评教育、强制学习培训,严重的依法采取罚款、扣车、吊扣驾驶证照,甚至拘留等处罚措施;具有严重过错,造成重大人员、财产损失的,应追究刑事责任,形成严管重罚的高压态势。采取路面常规检查、定点巡查、突击整治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对农民驾驶员、农用车等的管理,重点纠查农用车或载货车载人和摩托车无证驾驶的问题,加大对违章驾驶员的处罚力度。在惩处机动车违章行为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对非机动车和行人遵守交通法规的管理。非机动车和行人违章的,亦应依法进行处罚。
(四)完善道路建设及安全设施设置,做好事故预防工作。公安交警部门应根据工作中发现的道路安全方面存在的隐患问题及时主动向有关部门反映,提出有关整治改造的建议;要加强路况检查,针对危路险路段和事故多发路段情况,认真研究制定对策,如在事故多发的危险路段增设警示标志和防护标杆,在道路或城区主要路口增设红绿灯或铺设减速带,在急弯且视野不良处设置反光镜等,以减少事故的发生;公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运输公司等用车单位的督促检查,要求各单位加强车辆维护保养,排除隐患,确保没有“病车”上路;人民法院应针对审判工作中发现的道路安全方面存在的隐患问题及时主动向有关部门反映,提出有关整改的司法建议。
(五)突出打击重点,依法惩治交通肇事犯罪分子。严格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的规定对交通肇事案件进行处理,严格划分和界定交通肇事犯罪,突出打击的重点,惩治交通肇事犯罪。强化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教育,司法机关在办理交通肇事犯罪案件中要紧密配合协作,做到快侦、快诉、快审、快判,对依照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已构成犯罪的肇事人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予以严惩,慎用判刑缓刑。对酒后驾驶、无证驾驶、驾车逃逸等行为的要加大打击力度,严惩不怠。
关键词:交通肇事;犯罪;预防;机制;研究
一、交通肇事犯罪案件多发、高发的主要原因
(一)驾驶人员驾驶技术不过关。当前驾校对驾驶员培训,一般是一个月学习理论,一个月学习驾驶,两个月就培养出一批驾驶员。其至有的驾驶员没有经过培训,就驾车上路行驶。驾驶员技术基础不牢,经验不足,因此遇到特殊情况手忙脚乱,采取措施不当,导致事故发生。
(二)驾驶人员安全意识不强。一些驾驶员安全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视他人生命财产安全为儿戏,酒后驾车、超速超载行驶、疲劳驾驶、无证无照驾驶等违章行为加大交通事故的发案率。
(三)行人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由于行人在过马路时没有做到认真观察、避让来往车辆;不走人行横道、随意横穿马路;看见道路上往返的车辆时犹豫不决,倒退、折返、抢行;老人过马路时反应迟缓,小孩在路上玩要等,这些都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诱因。
(四)车辆性能不合格。驾驶人员驾驶制动不合格、灯光不合格、车辆性能不好等具有“病患”的车辆上路,一旦出现紧急情况,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五)交通流量和人口密度增大。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仅单位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加,而且汽车进入家庭已成为普遍的现实。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造成交通拥挤、堵塞加重,再加上城市流动人口不断增多,人口密度增大,这些都加大了交通事故发生的机率。
(六)交通肇事犯罪打击偏轻。由于打击偏轻,对交通肇事犯罪的震慑力不大,一些安全观念淡薄的驾驶员对调销执照、判缓刑持无所谓的态度,几年后又可以继续开车。这种心理严重威胁着交通安全。
二、预防交通肇事犯罪的建议
(一)严格执行准入制度,从源头上堵截“马路杀手”。有关主管机关要切实加强管理,一方面要严把驾驶证和行驶证的发放关,做到先培训再考试后发证.确保经过严格培训并考试合格的人员才有资格上路,从源头上降低因不合格驾驶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另一方面加强对无证驾驶、驾驶无照机动车的清理和打击,一经查出予以严惩。
(二)加大教育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法制和安全意识。专门机关要密切配合协作,加大交通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全民树立交通安全意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一是要广泛宣传。要通过报纸、电台、电视等新闻媒体以及巡回就地开庭、深入学校和单位开设交通安全法制课以案释法等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交通法规、政策,宣讲案例,使交通知识、安全意识深入人心,使公众人人重视安全,个个自觉守法,从根本上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二是要建立驾驶员继续教育制度。定期对驾驶员的驾驶理论知识、驾驶技术进行检查测试,对曾有严重违章行为的驾驶人进行补课等。有关单位应定期举办驾驶人员学习班,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和交通道德规范的教育,促使每个驾驶员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文明守法、安全驾驶。
(三)强化执法管理,加大对交通违章行为的处罚力度。专门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制定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防范和控制交通事故的能力。要做到公正执法,从严处罚,加强对城区重点区域和路段的执法,重点查处机动车辆超载、超速等违章违规现象。一般违章的,批评教育、强制学习培训,严重的依法采取罚款、扣车、吊扣驾驶证照,甚至拘留等处罚措施;具有严重过错,造成重大人员、财产损失的,应追究刑事责任,形成严管重罚的高压态势。采取路面常规检查、定点巡查、突击整治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对农民驾驶员、农用车等的管理,重点纠查农用车或载货车载人和摩托车无证驾驶的问题,加大对违章驾驶员的处罚力度。在惩处机动车违章行为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对非机动车和行人遵守交通法规的管理。非机动车和行人违章的,亦应依法进行处罚。
(四)完善道路建设及安全设施设置,做好事故预防工作。公安交警部门应根据工作中发现的道路安全方面存在的隐患问题及时主动向有关部门反映,提出有关整治改造的建议;要加强路况检查,针对危路险路段和事故多发路段情况,认真研究制定对策,如在事故多发的危险路段增设警示标志和防护标杆,在道路或城区主要路口增设红绿灯或铺设减速带,在急弯且视野不良处设置反光镜等,以减少事故的发生;公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运输公司等用车单位的督促检查,要求各单位加强车辆维护保养,排除隐患,确保没有“病车”上路;人民法院应针对审判工作中发现的道路安全方面存在的隐患问题及时主动向有关部门反映,提出有关整改的司法建议。
(五)突出打击重点,依法惩治交通肇事犯罪分子。严格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的规定对交通肇事案件进行处理,严格划分和界定交通肇事犯罪,突出打击的重点,惩治交通肇事犯罪。强化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教育,司法机关在办理交通肇事犯罪案件中要紧密配合协作,做到快侦、快诉、快审、快判,对依照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已构成犯罪的肇事人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予以严惩,慎用判刑缓刑。对酒后驾驶、无证驾驶、驾车逃逸等行为的要加大打击力度,严惩不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