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的“中年危机”

来源 :八小时以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ee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电影金像奖风风火火地过了二十九年,虽未到而立之年,但却疲态尽显。尽管有人说,《十月围城》、《赤壁:决战天下》等影片让人们看到了香港电影人以其国际性的视野突破了地域性的限制,但是十八个奖项仅仅被两部电影包揽,这仍在某些方面表明了香港电影创作的疲乏。稳定有余,创新不足,香港电影在权威光环下多少有点尴尬。所谓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香港电影已然走到了一个坎儿上,“中年危机”的帽子不可避免地被戴到了自己的头上。
  
  多了共性 少了港性
  其实自从1997年之后,随着整个市场环境和体制的转变,香港电影就开始了被救和自救的历程。尤其是2003年CEPA协议的建立,为低迷的香港影坛注入了一支强心剂。这意味着香港电影进一步被纳入到国家体制认同的范畴内。政策对于香港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经营条件的重新限定,成了香港电影人集体关注的风向标,对于港产片的创作及电影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CEPA协议重新确定了港产片的定义,将其划分为“香港拍摄的华语影片”与“香港与内地合拍的影片”,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大华语电影。
  无疑,大华语片凭借整合中国的人才、资源让香港电影重现了昔日的辉煌,《画皮》、《赤壁》、《十月围城》等影片在商业上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合拍片固然强大,但是曾经我们熟悉的港产港味儿却很难寻得着了。这事儿也不能赖香港电影人,而是由大环境决定的,因为要想成功在整个华语市场上映,首先你得通过国家广电局的审查,这是第一道门槛。
  举个例子,前几年刘德华主演的《大块头有大智慧》就遭遇了改名和大幅度删剪及修改台词的命运。如片中,“刘德华”打“刘德华”的场景,体现的正是韦家辉的创作主题思想,但却因为内容涉及政策限制等而被直接删剪。杜琪峰的《龙城岁月》也遭遇了同等待遇。
  当然更多的合拍片在制作过程或进入内地市场之前已经进行了“自我审查”与修改。陈嘉上导演的《画皮》与麦兆辉、庄文强合导的《大搜查》都不免带有自我审查的味道。比如《画皮》原本取材于《聊斋志异》中的经典故事,涉及鬼怪,但鬼怪是电影审查的一个禁区,于是创作者将其改造为妖,并加上“第三者为妖”、“为妖者必被诛”的现代式情感寓言,成功地通过审查并在内地票房上狂揽2.3亿人民币,而反观《画皮》的香港票房,只有1038万港元,还不足内地票房的二十分之一,如此巨大的票房反差,更是让香港影人不惜牺牲港产原味而对内地市场投其所好了。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大量的合拍片不但带动了香港电影的发展,也丰富了内地的电影产业。然而,大投资、大制作,捆绑式的合拍片在赢得票房的同时,却丢了口碑,近几年,又叫好又叫座的影片是少之甚少。究其原因,无非是香港电影人在妥协中丧失了港产片原有的韵味,这尤其让伴随着港片成长起来的观众最感失落。创作者还是那些人,演员也还是那几个,但就是味道没了,电影从内容到形式同化融合,缺少个性。
  有人将这视为香港电影人的灵活性。当然市场环境变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是必须的,但是香港电影之所以曾经创造了那么多辉煌,归根结底还是源自那中西合璧的独特视角所带来的香港韵味。丢什么,不能丢了魂,合拍片固然是一个好的趋势,但如果将合拍片推入了一个“被同化”和自我审查的循环当中,将失去港片的原汁原味,那么最后香港电影只能变成如“邯郸学步”一样丧失了自我。
  创作迷思:类型片的窄化
  香港电影走入瓶颈,除了审查制度和整体市场环境的制约外,还有一方面就是创作走进了一个误区,即类型片过度专业化。香港电影虽然并不像好莱坞般有完整、成熟的工业体系,但在类型片方面,自60年代开始已经成熟发展出武侠片、喜剧片、警匪片及卧底片、功夫喜剧等重要类型。只不过,90年代中期以后香港电影逐渐陷于没落,类型片也趋于停滞状态,只有少数创作者致力于为类型片注入新的元素,作为一种回应与创新,以杜琪峰为主导的银河映像,则一度被认为给回归后的香港电影注入了专业化的精神,如《PTU》、《跟踪》等,都是给予人物一种专业化的精神。
  对于专业性的追求,本来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在原先的港产电影被人痛批制作粗糙,不追求真实的情况下,但是凡事都不能矫枉过正。近几年的港产片愈发呈现出为了专业而专业的趋势,反而置人物性格乃至整体布局于不顾。
  比如尔冬升2007年的力作《门徒》,与其说是一部黑帮片,还不如说是一个展示毒品世界的“博物馆”。其中由制毒过程、贩毒营销系统、国际贩毒形势乃至专有名词等跟毒品行业有关的流程都一一写实又具体地呈现在观众面前。除此之外《窃听风云》、《意外》等影片也都在专业性上做到了事无巨细呈现。按道理说,专业性的营造与电影的具体戏剧内容并无冲突,但事情往往做不到泾渭分明。连本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大热的《十月围城》也不例外,整部影片大多数时间都在渲染孙中山到达之前的保卫准备工作,细节交代得详尽至极,最后多少有点沦为流水账之嫌。
  不过专业化的趋势也确实是香港电影创作的一个必然。香港作家汤兆桢先生说:“对于专业性的迷思,抑或是演化成‘高智片’的包装,大抵是面对内地、香港两地市场做平衡考虑的一种无奈之举。”那么用专业化包装下的黑帮片、犯罪片自然就成了最有效又最容易做到的一种类型片模式。而这种模式又被香港影人更加专业的工作态度推向了一个极致,导致如今相当一部分港产片在专业性和内容性上的本末倒置。这种模式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凭借专业性带来的特有的神秘感吸引观众,但是也很容易引起审美疲劳,从而导致类型片的窄化。
  明星的“不惑之年”
  毫无疑问,商业片主打明星牌,明星绝对是香港电影曾经屹立不倒的重要因素。然而,如今活跃在香港影坛的还是那些老面孔,年届五十的梁朝伟、刘德华仍然被当做当红小生来使用,犯罪片、文艺片绝少不了这二位;黄秋生、吴镇宇依然还是杜琪峰、庄文强等导演的挚爱,二十年如一日;功夫片除了李连杰、甄子丹再无其他可以挑大梁之人。新人都哪里去了?
  这原因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其实根本不是人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市场变了。回想无论是发哥的票房毒药十年路,还是华仔的十七年演技磨练,能容忍他们百炼成钢的还是港片的黄金时代。每年开拍两三百部电影,大多数都是商业片,只要你有人气,有毅力,有决心,不管你是票房毒药,还是欠缺演技,经过个百八十场戏的磨砺,不信你出不了头。张曼玉刚出道的时候,也被人骂缺乏演技,花瓶一只来着,最后不也破茧成蝶了。而同样的情况放在现在,则肯定不会有那样的“好运气”了,新人一部戏不成功可能还有回旋的余地,如果你两部、三部电影都卖不到钱,那后果就是被制片公司扔到“河里”,只能自生自灭了。
  所以可见机遇是关键,大量的烂片其实是磨练新人的大好机会,不过这样的市场恐怕是再也见不到了。明星的培养也大多只能靠专业院校的填鸭式教育,新人的努力空间已经被大幅度缩减,在这点上,不光是台前,幕后也是一样。年轻导演的生存空间那是相当之窄,市场急功近利,没有制片商愿意将大把的钱扔到一个不知名的年轻导演身上,而合拍片的大环境下,商业片的制作成本是越来越大,这就更加压缩了新晋导演的生存空间,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尽管有成功的电影人在大力扶持后起之秀,如刘德华等,但毕竟抗衡不了整体市场的运行机制,起到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
  香港电影到底如何度过自己的“中年危机”?如果回望历史,香港电影已经垮过好几次了,但每一个危机之后都是一次重新的崛起——1970年代粤语片衰落之后有楚原、许冠文的喜剧和李小龙的功夫,1980年代初有新浪潮和新艺城,1990年代有周星驰,于是形成“二周一成”的卖座格局。每一次香港电影人的远走他乡都意味着一次开枝散叶。黄百鸣如此说过:“我相信有黑暗必有黎明。现在多了中国内地的电影市场,虽然还没完全上轨道,盗版问题没有解决,包括发行制度审查制度等都没达到国际水准,但我相信终有一天会上轨道。那时候,就是我们电影再次起飞的时候。”
其他文献
我家屋后有一片荒地,长着茂密的野草,一人多高。我跟小曾就蹲在这片野草堆里,四只眼睛警惕地张望着四周,以防被无心者发现。在我们面前挖着一个浅浅的土坑,上面燃着熊熊的篝火。  篝火旁边放着四个被树叶层层包裹着的鸡蛋,这是我们刚刚从和英大婶的后院偷来的,为了避免蛋壳爆裂,就摘一些新鲜的树叶包着。炭烧好了,我们灭了火,把四个鸡蛋埋进火红的炭堆里,五分钟后,我们兴高采烈地挖出鸡蛋,一口一口吃得津津有味,同时
期刊
桂圆树开花的季节,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桂圆花小,淡黄色,花开时节,微风拂过,树上飒飒地往下落花,一会儿地下就铺满黄白色的花,就像一张张地毯。这时,我便和苏三娃兄妹在“地毯”上玩,收集花粉,过家家,高兴了在地上打个滚,决不会弄脏衣服。三娃是苏幺娘的儿子,聪明能干善良,他有很多让人羡慕的绝活,比如咪咪草吹得最响,蚕豆叶泡泡吹得最大,打水漂打得最远,他打的水漂,石片像小精灵一样在水面跳动,一直跳出去好远才
期刊
他是谁  万恶无情的苍天终于把他的小黑手搭在了可怜的计巍的肩头,于是不堪重负的计巍病倒了。一病数天。让人担心。突然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计巍拎着可爱的卡通饭盒、唱着《春天在哪里》、蹦踺着回到了编辑部。她如此喜悦的原因有二,一则,她大病初愈,心情舒畅;二则,饭盒中珠圆玉润的小糖排让她的肠胃蠢蠢欲动。  中午饭时间,计巍像捧宝贝似的把她的饭盒从微波炉里捧出来,摆了个好看的姿势淮备开啃。谁知就在她把魔
期刊
就像《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一样,赵宝刚的《婚姻保卫战》不出意外地火了。不管你是质疑这部剧集太贫气,还是看不惯里面动辄就是名车豪宅的富人生活。这都不影响它成为最能反映当下青年人婚姻生活的一个“范本”。  不过当有人问赵宝刚,这部《婚姻保卫战》能不能为观众解决他们的婚姻问题时。赵宝刚毫不犹豫地说:“绝对不可能。一点儿问题解决不了。不过我觉着观众们能看完这部剧哪怕有一点点的反思。知道自己原来在婚姻
期刊
星期天中午,孬蛋在饭场儿里诡异地趴在我耳朵上说:“我知道一个特别好的地方,那儿有马蜂蛹。”我当即就把饭碗丢给母亲。母亲呵斥:“死崽子,把饭吃完!”我冲她哭丧了一下脸:“吃不完了。”扭头就和孬蛋一溜烟儿跑了。  马蜂蛹是马蜂的幼虫。早期的幼虫呈嫩盈盈乳白色。其大小程度取决于马蜂的种类。比如“牛舌头”的蛹就比较小,有小麦粒粗细,大约半公分长;“长腿佬”相对就要大一点;最大的当属“人头包”,其蜂窝大小和
期刊
从网上、博客的留言与微博的交流中,我看到了许许多多的80后、90后心中对父母的不满和怨恨。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孩子,是矛盾的主要爆发点,但无论如何也不能把“祸害”这个词强加在父母身上,我认为不妥。  做为80后的父母,我们50后这一代人比80后少了些什么?又多了些什么呢? 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让80后的他们拥有我们这一代所没有的自由,也让80后的一代无法体会凭票证购买食品、衣物的经济短缺
期刊
名家观点  我儿子不会说我是“祸害”,我更不会说我的父母是“祸害”,从小父母给我的环境就很轻松,对于我的成长,从来都没有过拔苗助长。我觉得我的父母很伟大。后来我有了亚旗,我对他的教育也不是传统的那种方法。我和亚旗虽然是父子,但更像是朋友,是兄弟。  中国的父母从来都是高高在上,这是让孩子很反感的。在中国现有的体制下,要想让孩子有独立的想法是很难的,矛盾一触即发。现在是张扬个性的年代,所以“父母皆祸
期刊
正在四大卫视热播的新版《三国演义》成了近期的焦点,而貂蝉,历史上典型的『红颜祸水』,一直是新旧两版《三国演义》中着力刻画的人物。新版不仅给了貂蝉完整的命运,还把她塑造成了一位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的女子。只是陈好饰演的貂蝉一登场,便引发了大量争议,而矛头直指陈好的扮相。    小说《三国演义》中,对貂蝉的相貌描写是:“年方二八(16岁),色伎俱佳”、“眉黛促成游子恨,脸容初断故人肠”。对于这位传说中的古
期刊
人类在感情上的求索,也跟食欲一样,一般都是缺什么补什么……  经由一个男人的情人,基本上就能看到这个男人的原配。  婚外情,即使不是百分之百,至少也击a中了现代婚姻的百分之六十。  那么该如何去避免它?一直都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在谈及如何避免之前,且让我们先来看下,它是怎样发生的……    受访人  苏嘉晟,男,38岁,某公司业务主管,有一个很好的妻子,另外还有一个很爱他的红颜知己。红颜知己
期刊
孩子就像八九点钟的太阳。当年的80后单身男女如今许多已升格为辣爸辣妈,如何让家中的小太阳拥有一个健康、舒适、充满创意的生活和学习空间,成了摆在年轻父母面前的一道难题。值此儿童节之际,小编特意搜集整理了一些儿童房设计的注意事项,在此为大家提供一些建议!    健康的装饰材料与设计理念  儿童房设计,首要因素自然是建筑装饰材料的选择,这是一切快乐和创意的基石。地板的材质要健康,触感要温暖;壁纸最好选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