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热肠

来源 :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cec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旦结缘
  
  西单的一条胡同内,有一座院落,这就是高教部所在地。1967年夏天,我刚到北京不久,想拜访鲍正鹄先生,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向传达室说明来意,便进了院门,几经打听,终于找到鲍先生。他身上穿着一件陈旧的中装,头上歪戴着一顶草帽,手上拿着一根扫把,脸上挂着一丝苦笑,惊奇地瞧了我半天,显然没有认出我是谁,当然也不可能认出我是谁,因为在学校里我几乎没有同他单独来往过,不会留下太深的印象。我看着他这般模样这般神态,不觉两眼发呆,一时说不出话来,脑子里浮现出来的是当年在复旦大学时的情景。那时他总是西装革履,歪戴着一顶法式贝雷帽,风度翩翩,风流倜傥,讲起课来,旁征博引,谈笑风生,而眼前的他,竟是这样一个清洁工,让我惊讶不已。
  “找我吗?”他看到我发愣,以为是找错人啦。
  “是的,鲍先生,我是您复旦的学生。”
  他不认得我,我只好自报家门,告诉他,我研究生毕业后被上海市委拖了将近两年,才分配到北京中国文联,刚来报到不久,“派仗”还在打,无事可干,只好当逍遥派。鲍先生看着我,咧开嘴笑,似乎已经勾起对我的模糊印象,急忙拉着我到屋里坐。
  鲍先生1939年由成都金陵大学转入重庆复旦大学,194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64年调来北京任高教部文科教材编审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他在复旦前后达二十五年之久,对复旦的情况十分熟悉,对复旦的感情也十分深厚,所以见到自己的学生格外亲热。1957年秋我进入复旦中文系本科,翌年春天开始专攻古典文学,但鲍先生为文学专业所开设的近代文学课还是要上的,因而有机会聆听鲍先生的教诲。先生讲起课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连我这个上课爱开小差的学生,也不能不聚精会神地听他那绘声绘色的讲演。他的近代文学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把古代和现代衔接起来,用学术语汇说就是历史视野和当代视野交织起来,这一点,在尔后我的治学过程中,受用不尽,所以我特别感激这位恩师。已经近三年没见面了,这次见他,脸上有些憔悴,无复往日的风采,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说现在靠边站,每天扫扫院子,不算太累,也没受太大的冲击。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我只是请他多保重,业务工作都无从谈起,彼此都感到“世事茫茫难自料”,就这样怅然分手了。1969年,鲍先生下教育部干校,我则下文化部干校,都到1972年才返回北京。他到北京图书馆任副馆长,我则到人文社古典部当编辑。从此以后,我们便有了较多的联系。
  鲍先生自干校回京后迁居鼓楼西街133号,在他出任北图副馆长两个月后,1973年2月12日,我到他的新居拜访。说是新居,实际上是一座旧楼,而且是很旧的旧楼,楼下楼上都十分阴暗,设计师好像有意不让阳光照临,进入过道,几乎是伸手不见五指,他住在二楼,—上楼得小心翼翼地摸着扶梯,以防不测。这是一栋木结构的旧楼,墙板和楼板全是木板,因年代久远都变得黯然,家具也是旧式的木制品,于是相得益“黑”,连白天也要开灯。鲍先生见到我,很是高兴,急忙让师母沏茶,那神情又和当年在复旦时差不多,依然谈笑风生。居住条件如此之差,人不堪其忧,他却不改其乐,或许是因为脱离干校,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有一种获得新生似的快感;或许是因为我的到来,数年不见,一旦重逢,师生情谊更显得亲热。在复旦时,我不曾拜访鲍先生的家,但从他那衣冠楚楚的打扮看,我猜想他对于生活条件一定是十分讲究的,现在看来,也许我的猜想全错了。从现在所看到的情况可知,他对于生活条件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有摆放书籍的地方,就可以满足了。3月15日,我在北京图书馆见到鲍先生,他告诉我下星期要到英国参加有关图书馆的一个国际会议,日程三天,会后拟到欧洲各地观摩观摩。出国讲学开会,对于鲍先生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早在50年代他就经常出国,先后到埃及开罗大学、苏联列宁格勒大学讲学,任这两所大学的客座教授,还兼任列宁格勒萨尔蒂柯夫·谢德林图书馆指导、苏联艾尔米塔奇(冬宫)博物馆顾问等职,后来又于80年代初出任巴黎第七大学客座教授。他周游列国,见多识广,所以对于世间万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人生百年有自己特有的感悟。他对复旦学生情有独钟,喜欢与同学们讲述他的见解和感悟。他欧游归来,约复旦同学到他府上聚会。6月1日晚,复旦同学许德政、徐俊西、金元城、徐志英、陈骏涛、陈健根、林冠夫、费锦昌、孙可中和我,共十人,会聚在鲍先生那幽暗的旧楼里,聆听先生讲述欧游见闻。在那闭关锁国的年代,很少有出国的机会,连异域消息也难得听到,所以先生所讲的一切,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大都是闻所未闻。他是国图副馆长,也是个不大不小的官,然而在同学面前,依然只是一位老师,讲话不是官员对于会议的总结,而是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诲,一口气讲了将近两个小时,像是为我们上了两堂课。“文革”后,胡绳同志出任中国社科院院长,1978年春,把鲍先生由北图调到社科院任科研局局长,分给他昌运宫一号楼底楼一套小三居住房。藏书多,房子小,自然拥挤不堪,但在此后,这里又成了同学聚会的场所。听先生的演讲,即聊天,很让人大开眼界,增长知识,因而在北京工作的复旦同学都乐意同他接触,经常到这狭窄的书斋来听他海阔天空地“侃大山”,继续当他的学生。这套蜗居,他住了二十多年,从不装修,至今还保留原始面貌,只是在水泥地板上铺了一张地板革,他自称是“陋室”。有一天,他要我给他写八个字,曰:“斯是陋室,臣本布衣。”摘录刘禹锡《陋室铭》和诸葛亮《出师表》成句,作为对子。我以为他是说着玩,聊以自嘲,所以迟迟没写,也想能赖就赖过去,没想到他居然向复旦的陈允吉兄“投诉”。允吉兄在电话中责问道:“鲍先生说,要你写几个字,你不给他写,有这回事吗?”于是我向鲍先生辩解“您是局座,能算布衣吗?”先生提高嗓门:“我说的是,本布衣’,有个‘本’字呀!”我只好认输,说:“好啊,我写。”于是我遵命用行草写了这八个字,裱好即送过去。先生把这对子高挂墙上,颇为得意,这并非只是发点牢骚,似乎还有更深的含意,在这“官本位”风靡全社会的时候,他表示要保持“布衣感”,这真是难能可贵;所谓“陋室”,固是实情,然《陋室铭》此句之下是“唯吾德馨”,意者有吾德之馨,可忘室之陋,况且端的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便如刘文结尾所说:“孔子云:何陋之有。”看来,鲍先生对这八个字,确是“颇学阴何苦用心”的。
  鲍先生平生嗜好有三,即烟、酒、茶。他抽烟与众不同,喜欢用烟斗,抽烟丝,很少抽卷烟。看到他叼着烟斗的样子,我常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那幅木刻画像,颇具教授派头。偶尔也抽雪茄,当然是人家赠送的, 平常抽不起这奢侈品。有一次,有人赠一盒巴西雪茄,他愣是要我分享一支。其实这东西,我早就尝过,非常厉害,猛抽一口,会半天说不出话来。我说我消受不了,他叫我带回家再慢慢品尝。晚年他竟毅然把烟给戒了,我们同学在他书斋里继续抽烟,他不为所动,有抽烟经历的人,一定知道这有多难。先生的酒量说不上大,也不算小,经常从酒中得到点乐趣。偶或喝点洋酒,学洋人的喝法,没有下酒菜,真的是“白干”,他喜欢和同学共乐,给我们一人斟一小杯,听到大家说“香”,他特别高兴。饭桌上喝的自然是国产酒。他热情好客,尤其喜欢同学到他家聚会,而且经常设宴招待。师母是开设金陵刻经处的著名居士杨仁山的曾孙女杨搴,名门闺秀,不仅擅长绘画,而且善于烹饪,每次同学在她家聚餐,都亲自下厨,做出一桌好菜。鲍先生三杯老酒下肚,更加精神抖擞,似乎真如李白所说“三杯通大道”。同学和他一起用餐,不免有些拘束,先生总是一一给夹上菜肴,既劝酒,又劝膳。他知道我的酒量真的是名副其实的“海量”,好像找到了对手,每次都要和我比个高低。过了古稀以后,酒量有所节制,在为我斟满一杯后,给自己添酒时,总要看看师母的眼色,想斟满又不好意思多斟,细察那心理,那神态,那动作,真要令人发噱,活像一个顽皮的孩童,就在这当儿,会惊奇地发现他还葆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同学们也想回请鲍先生和师母,先是生怕劳动大驾,不敢轻议,后来发现先生十分随和,便提出请他到同学家中聚会,他居然答应了。于是我们这些复旦同学,有时联合宴请,有时独自宴请,他和师母也不嫌食粗酒淡,总是高高兴兴地赴宴。他是曾经沧海的人,好吃好喝的场面见得多了,因而赴宴之意自然不在饮食,而在于通过宴饮联络师生感情。先生晚年虽不戒酒,却不敢再喝烈性酒了,只喝点温性的绍兴黄酒,酒量少多了。三种嗜好,唯独饮茶贯彻始终。先生最爱喝乌龙茶,这是一种半发酵的茶叶,苦中带甘,喝多了会上瘾。我福建老家是出乌龙茶的地方,经常有老乡寄茶或捎茶来,便以茶当束修,不时向先生“进贡”一点。我会喝茶,但不会品茶,所以带给他的茶叶是好是差,也不甚了然。先生是品茶高手,喝一口就能品出高低。他最欣赏的是大众化的大包装带叶杆的铁观音,说这种铁观音沏开后叶边呈红色,是正宗的好货,而那些包装很讲究的所谓观音王则往往是冒牌货。有一次,他告诉我,复旦潘旭澜先生寄了一包铁观音,声称特地让人挑拣有虫咬痕迹的叶子,绝对是绿色食品;然后又讥评潘先生不知虫子已有抗药性,不怕农药了,所以有虫咬过的叶子,也未必是安全的。也许有人会奇怪,人家好心送茶叶,还要评头品足,似乎有点不近情理。殊不知这正是的先生为人耿直之所在,他从不矫饰,也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即便在生活小事上,也是如此。他要是得到好茶,老想着让我也尝一尝。有一次,他在台湾的亲戚送来冻顶乌龙,一定要我也拿一包回家品尝,确是好茶,味道醇香;又一次,有人赠送一盒所谓“钓鱼台铁观音”,是专用于招待国宾的一种特制茶,盒内装两小筒,也一定要我分享一筒。从这里可以看出,鲍先生对于自己的学生的态度,真可以用上“疼爱”这两个字。鲍先生的三种嗜好,也是我的爱好,或许是同好的原因,所以比较投合,即所谓“烟酒不分家”,但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复旦结下的师生情缘。
  
  国图援手
  
  “你身上有几块牌子?”
  “大概有四块吧:进门的牌子,存车的牌子,座位的牌子,借书的牌子。”
  1973年春,在什刹海北图本馆见到鲍先生,他问起我进馆借书要过几道关卡,似乎对北图繁琐的管理体制颇有些看法,然而他调任北图副馆长的时间并不长,要做点兴利除弊的事,并不那么容易,所以听我说有四块牌子,也只能摇摇头叹了一口气。不过他在这任上,对我的工作,帮助还是很大的。
  这年元月,上方指示人文社出版《红楼梦》和相关研究资料,编辑研究参考资料的任务落到我的头上,从此便经常奔波于北图三馆:什刹海本馆,柏林寺线装期刊馆,西什库报馆。参考资料主要是报刊上的评红文章,所以到柏林寺和西什库的次数最多,真正是东奔西跑。解放前的评红文章,我只想选四十来篇,并不难做到,但又想趁此机会,尽可能把评红文章目录收全,附在书后,以方便读者检阅,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许多工作量。文章目录前人收集不多,因此我花了许多时间来搜寻,有好多文章是在报纸和刊物上翻检出来的,心想要是有报刊综合索引,那该有多方便。有一天,在什刹海本馆碰到鲍先生,我郑重其事地向他提出建议,建议北图成立一个引得编纂处,先将全国所有的报纸和期刊都在北图配齐,然后分别编出综合索引和分类索引,这样可以节省许多人力和物力。我说当年洪业那个引得编纂处,出了不少成果,嘉惠学林,功德无量。鲍先生侧着耳朵,听我侃侃而谈,等我说完,看了我一眼,像对着天真的孩子,笑了笑,说:“就等着你来做呢!”这种基础建设的资料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难呐,所以先生这么呛我一句。在搜集资料方面,先生不可能为我提供便捷的条件,却尽可能地为我提供点方便。他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知道怎样才能给我开条绿色通道,在百忙中带我去见参考部的主任许觉民先生,又带我去见善本部主任丁瑜先生,把我介绍给他们,这样,我在北图查阅参考资料,借阅善本书籍,就能得到他们的大力帮助。我决定把所有能见到的评红文章都拍成胶卷,保存下来。北图的摄影部在什刹海本馆的地下室,柏林寺的期刊,西什库的报纸,都要运到什刹海本馆地下室拍照,工作既烦琐又繁重。早年的旧报纸,多数拍成胶卷,只能用放大器看胶卷,不能看报纸,可是拍照必须取出原先的旧报纸。怎样才能取出报纸,我只好求助于鲍先生。先生让我打个报告,我说下次带人文社公函来,他说:“不用,现在就写,署上你的大名。”于是我从笔记本上撕下一页,写上提取报纸以便拍照的诉求,他就在我的署名之后,批曰:“同意。鲍正鹄。”我拿着这张纸条到西什库办理复制手续,畅通无阻。有一次,在本馆地下室摄影部碰上报库送报来的工作人员,他对我大诉其苦:“老林啊,你一张纸条,害得我们累死啦。你不知道吧,库房装报纸的木箱,一个一个地摞到屋顶。你要的报纸,我们要一箱一箱地打开找,你说累人不累人!”我说:“彼此彼此,我也累得够呛,把办公桌都安到这地下室来了。”评红文章在拍照之前,我得拿纸条用毛笔写上期刊刊名、期数,或者报纸副刊、版序,以及年、月、日,放在文章之旁,一起拍照,以免无从知道出处。这工作也是十分烦琐的,而且给摄影师增添了许多麻烦。由于有鲍先生的关照,搜集评红资料的工作,从查阅、拍照到复印,各个环节都得到大力支持,进行得很顺利。所以我 在《我与红楼梦研究资料》一文(见《红楼梦学刊》)中,特别指出,当人们十分方便地查阅这些资料时,千万不要忘记全国各方面人士的无私奉献,尤其不要忘记北图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1974年1月4日,我正在整理《红楼梦》资料卡片,接到鲍先生打来电话,告诉我香港有《红楼梦》展览会,还说香港中文大学学报发表牟润孙关于《红楼梦》反理学倾向的文章,并建议出版港台《红楼梦》研究资料。他的建议无疑是很重要的,但在当时那种社会条件下,根本无法考虑,不过我还是从心底里感谢先生对这一工作的关心。
  
  鲍先生一生爱书如命,但不做藏书家,他认为书应当充分利用,以传播知识。我在柏林寺查阅期刊时,曾见先生从线装书期刊的库房出来,身上沾满灰尘,手上乌黑,对我说:“架上的尘土足有两厘米厚,多年没清理了。倘若把书刊的位置给插错了,就算丢失,无法起用。”我知道,柏林寺的建筑全是木结构,不能拉电线,因而没有灯光,每次查取书刊,工作人员都要拿手电筒进去。条件太差,所以很难全面清理。不过他在北图任职时,有些被搁置起来的书,还是想方设法加以整理,以方便读者的借阅,即便是自己家的藏书,也是尽可能发挥它的作用。在苏联列宁格勒讲学时,他和师母节衣缩食,省下的钱都拿去买画册,欣赏名画是他们的共同喜爱,然而辛辛苦苦带回来的一批画册,在“文革”中,却被洗劫一空。这事从未听鲍先生谈起过,也许是因为有幸保存了其他图书,所以画册的损失也就可以不必计较了;也许是因为喜欢画册的人才会拿走,也算物尽其用了,于是把这事抛在脑后,不过,对于爱书的人来说,这毕竟是件痛心的事。他虽然研究近代文学,但却买了大量的古籍,晚年时常把一些古籍赠送给自己的门生,为的是让它们更好地发挥作用。他知道我研究李白,便把清玉海堂影刻宋咸淳刊本《李翰林集》和明朱谏《李诗辨疑》送给我,这两部线装书,都是我十分需要的本子。此前,我和袁行霈兄陪日本朋友今西凯夫先生到琉璃厂买书,见到广陵书局影印的清玉海堂影刻宋咸淳刊本《李翰林集》,只剩一部,袁兄也很想要,却执意让给我购买,得到先生的赠书后,我即把影印本赠送袁兄,于是皆大欢喜。这不能不感谢鲍先生。裴斐兄曾告诉我,他已整理好朱谏《李诗辨疑》,交中华书局出版,答应出版后送一本给我,但迟迟未能出书,恰似“远水”难得,幸好有先生的赠书,解我“近渴”。鲍先生就是这样,见哪位同学需要什么书,就送什么书,以期取得最好的效应。他知道经常有人向我要书法,书写对联是常有的事,于是找出一本联语,想让我选取对子,以便应酬。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好几次想当面给我,却不知又放到哪里,后来好不容易找出来了,是清同治年间董恂集古句编成的八言联语八卷,曰《俪白妃黄八册》,原序之下钤有长章“桂林况周颐藏书”。原来这是《蕙风词话》作者况周颐的藏书,竟被鲍先生购得,也许这当中隐含着文林士子的一段酸涩情事。先生把这本书交到我手里时,陈四益兄在场,随手接过去,挑了副对子:“明月在天,众水咸见(《陈书·傅绰传》),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粱书·陈伯之传》)。”要我为他书写,居然立即派上用场。鲍先生还赠给我一本非常别致的影刻本《宋写本杨太后宫词》,原是潜夫所辑宫词的手写本,由瞿氏铁琴铜剑楼影刻刊行,留下很大的天头,版式美观,一依手写字体刊刻,连虫咬破的痕迹也照样刻下来,是很好玩的一个本子。想必是因为我搞出版工作,所以先生把这本子送给我把玩,没想到这书竟然也派上用场。宋宁宗杨皇后(理宗称太后)《宫词》共五十首,厉鹗《宋诗纪事》只录十九首,钱钟书先生编著《宋诗纪事补正》初稿从《七修类稿》卷三十二《杨太后宫词》补录了十首,鲍先生的这个宋写本又为之增补了二十一首,以足五十之数,而且据此校改了一些错讹字句。先生的藏书果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有一件事,使我至今犹觉心酸。有一天,他来电话,要我打听琉璃厂收购旧书的行情,说家里孩子伤病,经济拮据,想卖点成套的贵重书籍,以救燃眉之急。我听了这话,心里很不是滋味,竟然落泊到这般地步,要把藏书派上这样的用场。和书打交道的人都知道,书本的卖出价和买入价,反差大得惊人,不是到了万不得已,谁肯卖书呢。由此我想起1975年出差上海时,曾见谭正璧先生为生活所迫,把藏书几乎卖得精光,只留下一部《渊鉴类函》。鲍先生当然没有落到这般田地,不过也够叫人感叹不置的,而今官居“局”品的人,至少在经济上可以无后顾之忧吧,更是无法想象那爱书又要卖书的苦涩心情。不过,话得说回来,为官清正廉洁,比起卖书来,自然是重要得多。
  
  青编纠缪
  
  “述而不作”,这是与鲍先生有过交往的人对他的一致看法。不过这里的所谓“述而不作”,并非孔老夫子所说传述成说而不立新义的意思,而是指他只讲不写。先生满腹经纶,不乏独到见解,却不愿著书立说,只停留在口头讲述。上世纪50年代,先生曾撰著《鸦片战争》,主持编写《中国近代文学史稿》,此后便不再从事著述,只是当过《辞海》现代文学分科主编、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中国近代小说大系”顾问,晚年与徐鹏先生一起标点整理王欣夫先生的遗著《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再也没见他写出自己的专著。先生何以如此“惜墨如金”,如此不热衷于“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呢?据说,他曾暗自庆幸,因为没有舞文弄墨,才得以善始而善终。这想必就是他“述而不作”的真正原因。他不善敷衍,秉性耿介,心直口快,倘若形诸笔墨,惹来麻烦,便是题中应有之义。虽说十分可惜,把一肚子学问都带走了,然而能够安享天年,却也端的值得庆幸。我们曾多次劝先生把他的学术见解写出来,即便不肯公之于世,藏诸名山也好。他总是摇摇头,一笑置之。不写书,讲学总可以吧,他不是到国外讲学多次吗,于是我问他:“我老家福建去过吗?”他说:“没去过。”于是我又问:“到福建走动走动,顺便讲讲学行吗?”他说:“没人请啊。”我说:“您要肯去,我代表福建老乡感谢您,联络工作由我来落实。”80年代初,经我联系,福建巡回讲学终于成行。他带着师母,先后到福州福建师大、厦门大学、漳州师院、泉州师专的中文系讲述近代文学,从各地反馈来的信息看,很受欢迎。他在福州和闽南金三角撒下了知识学术的种子,为福建的教育贡献一份力量,真该感谢他。遗憾的是国内这样的巡回讲学安排得太少了,没有充分发挥他那“述而”的特性,让更多的莘莘学子得到他的春风雨露,他的那张“铁嘴”也失去“用武之地”。宋孔平仲《续世说·轻诋》载:“汉贾纬,文笔未能过人,而议论刚强,侪类不平之,目之为贾铁嘴。”鲍先生不是那“文笔未能过人”的贾(假)铁嘴,而 是笔锋舌锋俱利的“真铁嘴”。
  鲍先生那张嘴之厉害,那条舌之锋利,是认识他的人都知道的。他指摘时弊,臧否人物,向来不留情面,而且语带讥讽,所以有人说他“刻薄”;不过,这里所说“刻薄”,但指其语带尖酸,却非谓冷酷无情。师母曾告诉我:“他自己说过,有一次把人家数落一通,那人出了门就哭起来了。但他热心待人,所以大家还是对他好。”对鲍先生的为人处世,最了解的莫过于师母。如果说他那唇枪舌剑叫人有些受不了,但是他那善意诚心却常让人感动不已,唯其如此,才有那么多人愿意同他交往。他退休以后,虽然很少出门,却仍然是个消息灵通人士,各地信息了如指掌,就因为有许多人写信或打电话,经常和他通气。我住在北京城东,他住在城西,路途遥远,不能常往常来,通电话成了我们联系的主要方式,每次通话时间都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有关复旦的消息,我大都是从他那里听来的。有一次,他在电话中间我,是否读了朱东润先生的自传,我说朱先生孙女朱邦薇女史寄赠一本,已经拜读。他又问,朱先生在书中说他“精明强干”,是什么意思?我说:“您就是精明强干嘛!”他似乎有点生气:“我是问,朱先生为什么这样写,真正含义是什么?”从他那略带情绪的话语中,我明白他以为朱先生把他看成是复旦中文系权力角逐的一个对象,显然是对他绝大的歪曲和误解,所以语气中有些忿忿然。鲍先生的为人,最鄙视争权夺利,自然不会觊觎什么“宝座”,所以容不得对他凭空揣测。而朱先生说话虽然喜欢旁敲侧击,但在自传中说到鲍先生“精明强干”,照我的理解,只是说出了一般的看法,并无更深的含义,于是我稍加缓颊:“恐怕没有什么微言大义,是您想多了吧。”听了我的解劝,他的语气平和多了。鲍先生就是这样,胸中有什么不平事,是憋不住的,总是一吐为快,不管是冷的,还是热的,都一起喷发出来。
  
  月旦人物,并非鲍先生的特殊爱好,他对于士林评头品足,大都落在他们的著述上,实际是学术上的纠缪。先生从六十年代以后,几乎辍耕于砚田,不再写作,但读书却从不间断,遍览古今书籍,以此为乐。不过,由于不想著述,读书的角度便有所变化,不是从书中获取可供参考的正面东西,而是在书中指摘需要更正的纰缪。犹如责任编辑审稿,专门在书稿中寻找瑕疵。不同的是,责编指出瑕疵,是要作者加以改正,而先生讲述谬误,则是要听者不要迷信。他的记忆力是惊人的,某人某书哪儿有谬误,他读过以后,很久还能记得,可以说得清清楚楚。他也曾为我的书纠缪,记得我那本“古诗类选”中的《纪游诗》人文社刚出版,就奉送一本给鲍先生,他还真读了。后来见到我,他拿出那本小册子,指着苏轼《惠崇春江晓景》一诗,对我说:“你怎么把题画诗也收进去了!”经他一点,我才恍然大悟,拍打自己的脑袋,连声说:“我好糊涂啊,怎么会错成这个样子!”重印时,我才用苏轼《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替换掉那首题画诗。从初版到重印,时隔十多年之久,没收到读者来信指出,当然不能说没有其他人发现这个谬误,但应当说先生是最早纠缪的。郭绍虞、钱仲联、王遽常三先生合编的《万首论诗绝句》由人文社出版,我拿一部赠送鲍先生,他把这四大厚本仔细地审读一遍,查出了一些错字和专名线漏划错划的地方,还指出了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如明朝吴宽的小传,原文为:“成化壬辰进士,入翰林,官至掌詹礼尚书。卒赠太子少保”,先生批曰:“此翰林不是那翰林”,“掌詹礼尚书,何语?”“应是:‘成化壬辰进士第一,授修撰。历官侍读学士掌詹事府事,进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按明代体制,进士第一(状元),例授翰林院修撰,亦称殿撰,只是一种官职的名称,不同于一般的所谓“翰林”,所以先生说“不是那翰林”;所谓“詹礼尚书”,确实不成话,詹事府是主管皇太子事务的机构,礼部则是国家政府机构,为六部之一,二者是不可混为一谈的。又如清代作者有所谓“马长海”,先生批曰:“满洲姓氏不能随意改,亦无从父名为姓者。”自号雷谿居士的长海,不可冠以“马”姓,其父名马期,或作“玛奇”,其姓为“那兰”,或作“那喇”,这里以父名代姓,亦可谓错得出奇,却逃不过先生的慧眼。再如清代王惟成小传称王是“古疁人”,先生批曰:“嘉定有疁城旧称,并无古疁之名。此等记述,可见其辗转抄录,五毛一条者也。”嘉定县南门外有疁城乡,故或以疁城代指嘉定,未见别称“古疁”也,难怪受此“五毛一条”之讽。随意摘录几则批语,便可以看出先生学问之渊博,读书之认真,也可以看出先生的批语,一如他的话语,十分犀利,见到错讹,大有不依不饶的劲头。我和吕启祥女史合编的《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出版后,我又送一部给鲍先生,他翻阅之后,对我说:“你以前编的那本选辑不是挺好吗,重印一下就是了,何必把那些没有什么参考价值的资料也弄到这套汇编当中来呢?”他总是这样从不隐瞒自己的看法,而且直截了当地加以表述,哪怕谈话对象就是议论的当事人,也是无所回避。当然从学术的角度说,他的意见并非没有道理,但是时下的风气却喜欢求大求全,“汇编”也就有了市场了,而今出书,选题一般都是由市场决定的。在这一点上,他的看法就有些背时啦。
  
  紫竹逍遥
  
  鲍先生晚年所居的昌运宫,斜对面就是紫竹院公园。他和师母经常到公园散步,看着那青翠的修竹,听着那清脆的鸟声,把身心融化到大自然之中,颇似李白《日出入行》之所谓“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一年四季都能从这公园找到乐趣,春天去欣赏碧桃,夏天去欣赏荷花,秋天去欣赏海棠,冬天去欣赏冰雪,逍遥自在,其乐无穷。北大邓广铭先生九十岁那年的秋天,还和他们相约到这个公园一起欣赏海棠,颇似高人韵士的选胜观光。从先生的言谈中可以听出他对邓广铭教授是很敬重的,时常夸耀邓先生的人品和学问,他们也经常见面和通气。这次海棠之会,竟成最后的一面。据师母说,两个月后,邓先生就住进医院了。先生到了紫竹院便可“纵浪大化中”,所以虽然身居陋室,却能不改其乐,正如陶渊明说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甚至“陋室”窗前的那株石榴树,也能给他带来极大的欣慰,我们多次看到他指着那石榴,唱着“赞美诗”,赞美它枝叶婆娑,赞美它花红胜火,赞美它果实甘甜。他晚年的生活似乎已经进入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不过,在检点平生的时候,鲍先生并非一点遗憾都没有。有一次,他以低沉的语气对我说:“我这辈子,最对不住的是杨搴。她年轻时绘画方面还是很有才气的,我把她给耽误了。”我知道他这话的意思是指,师母杨搴承担了家务,照顾孩子,因而影响绘画专业。师母早年就读于重庆中央大学艺术系,在女生中是出类拔萃的,很受名家的赏识。她在 学生时代,喜欢写生,曾画过重庆的梯田。这幅写生习作,被徐悲鸿先生看上了,徐赞叹不置,当即以一幅画马交换。据师母说,徐先生题过字的这幅画马,在“扫四旧”时,给扫掉啦,至今犹感到遗憾。徐先生是从事美术教育的专家,能看上师母的画,可见她年轻时确已崭露头角,本可以驰骋于画坛的,却辗转于厨房。难怪先生说这话时,心情那样沉重。不过,可以看得出来,先生晚年还在努力加以弥补,鼓励师母继续画,为她创造一些必要的条件,给她腾出点空间和时间。师母也乐此不疲,勤于作画,颇多创获。同学们到他家聚会,先生有时会拿出师母的画作向大家展示展示,当同学们叫好时,他也从中获得些许快慰。有一天,先生拿出师母画的一幅又窄又长的《双树图》,画上一棵松树,一棵柏树,依偎在一起,没有落款;先生又给我一张纸片,上面是先生写的跋语,告诉我:“你把这跋语抄在《双树图》上,我想留个纪念。”跋语颇长,画幅又小,只能用小楷过录:
  一松与一柏,岁寒长青葱。吾欲置君万紫千红里,一看凡眼何去从。
  六十年前,西溟作双树,谓能状我偃蹇之态,张季龙先生携示川沙黄公,公信笔为题短章,意颇许之也。装成置之客座,由渝而沪而京,垂三千年,文祸之岁,遂化灰烬。今春,西溟又以零笺写两树,则丰削大不如前。因念黄公勃忽之诘,出人意表,而居然堂皇谢宾客,宁非异事!遂记其始末,属东海代写,并重书黄公小诗。时在二00三年八月也。(鲍正鹄印)
  师母40年代在重庆曾办过一次小型画展,有些画被人拿去请名人题辞,《双树图》就是其中之一,被张季龙(志让)先生拿去请川沙黄公(炎培)题诗,就是鲍先生跋语之前的那四句小诗,化用《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句意,赞颂松柏之忍冬性,比喻士人之重节操,有别于凡夫俗子。诗画主旨略同,所以先生跋语说“意颇许之”。跋语所说“黄炎勃忽之诘”是指五十年代初黄炎培先生任政务院副总理、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时,曾在讲话中提到《左传·庄公十一年》所载“禹汤罪已,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毛泽东主席听了,说:“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嘛!”鲍先生以为这是“异事”,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这种民主生活是很正常的事,不足为奇,所以黄先生得以安享天年。鲍先生把这幅《双树图》装裱后,就高挂在他那“陋室”的墙上,似乎想以此钩起往事的美好回忆,也想以此来给师母一点慰藉,或者还想以此来激励自己坚定那忍冬的松柏本性。
  在散发着书香的“陋室”里,师母时常动动画笔,除了画花卉,有时还画些佛像,好像要跟着她曾祖杨仁山居士,心向佛门,以慈悲为怀;鲍先生则坐在窗前,对着窗外的石榴树,读书看报,眼睛累了,就放几首洋曲听听,怡然自得,门生来了就开讲,可以不间断地讲一两个小时,内容不外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就是鲍先生晚年逍遥自在的日常生活,对他们老两口来说,是自得其乐,对我们这些同学来说,则大获教益。复旦教过我们的老师,在北京的只有鲍先生一人,所以每有疑难首先是想到问他,他也是有求必应,给了我们很多帮助。报答师恩,是人之常情。于是同学们相约,要给鲍先生过生日,但都遭到拒绝。八十大寿时,我向他提出来,同学要为他祝寿,由我来张罗。他不仅不答应,而且甚至有点生气,但又不解释是什么原因。八十五大寿时,我们再次提出祝寿,仍然被拒绝。直到八十八所谓“米寿”时,我劝说了好久,还是不答应,照样不说明原因。于是我们这些同学,便相约分头在他生日之前去看望他,不要聚集在一起,以免他生气。据师母说,家里要给他过生日,他同样不答应。原因是鲍先生两岁时,父亲就仙逝,九岁时母亲杨仁山居士的孙女也跟着离开人世,成了孤儿的他,便到了舅家,和师母他们一起生活。童年的遭际,在先生的心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所以他从不过生日。这段不幸的往事,他不肯告诉同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怕的是钩起心头的辛酸。
  就在过了虚岁“米寿”不到半年,2004年10月24日,鲍先生便与世长辞了,带着那一肚子学问离开了我们。那天清晨,在美国探亲的陈四益兄打长途电话,想问为先生带点什么东西回来,因而最先得知噩耗,随即又来电话告知我,我当即打电话到上海通知李国章兄,并让他请陈允吉兄撰写挽联。不久,允吉兄拟好挽联,便打来电话要我代书,并嘱与国章兄联名,其联曰:
  敷教南纪,辨史甄文,博通而鉴无滞赜;
  移席北都,传音振响,待问则应若鸣钟。
  我也代我们在京的复旦中文系五七级同学拟了一对挽联,曰:
  脚根柱立,典型犹在,秋水蒹葭怀往哲;
  舌底澜翻,馨刻欬忽沉,春风桃李痛斯文。
  按先生生前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他端的是把人生彻底看透了,一了百了,归于大化,任其自然。可家属和门生,却还有一段未了之情,总得去告别一下。翌日,家属和几位门生相会于广安门医院遗体告别室,两副挽联挂在灵堂墙上,几束鲜花摆在遗体旁边,一切从简,就这样在悲哀的乐声中,把他送走了。愿他的在天之灵,永远安息!
其他文献
1981年元月2日,中国《人民日报》、美国《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报》均以头版头条的位置,刊登了一位女子与邓小平握手的照片,并发表了新闻。她的名字叫陈香梅,从此家喻户晓。人们难以忘记的,还有她传奇的爱情故事。1944年,中央通讯社的第一位女记者陈香梅与比她大33岁的飞虎将军陈纳德相识、相恋并于1947结婚,后到美国定居。    2006年9月,在“第二届中国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
期刊
今日立冬,太阳很好。可是空气的清冽,手指的冰凉,一切的一切都似乎在提醒我,冬天的脚步已在门外。不由得想起前一阵子一位老师从新加坡给我带的礼物,斯里兰卡的红茶,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锡兰”。其外包装极其精美,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幽香已经让我感觉到深深的迷醉,红茶独具的暖胃的特性,催我立刻品茗,驱赶初冬的寒意。  正如彩虹有七色一样,根据加工方式不同,茶叶亦有六种颜色: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青茶,黑茶。每
期刊
我当时就下决心。我今后从事的工作一定是要研究人的,但是又不会站在人群中间挨打,我很高兴地告诉大家,我的这个目标已经完美地实现了。    我妈妈说,她一直就知道我要成为一个心理学家——因为测谎仪。你知道吗,当我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我父母能给我买台测谎仪。测谎仪想必大家都知道是个什么玩艺儿吧,你们一定在美国的电影上看到过:把许多线接在一个人的身上,然后问许多问题,这个机器就知道你
期刊
上期俗语歪考之《猫抓老鼠狗打听》在本刊发表之后.有几封热心群众的来信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其中一个细心的读者指出:对于猫和老鼠的合作关系,我的文章显得吞吞吐吐,语焉不详,读了如骨鲠在喉,很是不痛快;另一个读者则说,狗有狗的本职工作,只有狗打听猫抓老鼠的事情是不公平的,猫也该打听狗是否为主人看好了大门。还有的读者则对我的无稽之谈在现实生活中做了比附,把单页和单年,双页和双年相联系;把猫和某个政治委员,把
期刊
宋洋的视觉观点(四)
期刊
摘 要: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优途径。在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式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提高人才素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教学中要想创设情境,开阔学生思路,诱发灵感,启迪创新,必须发挥教师、学生、教材、教具等方面的优势,适度把握每个教学环节,减轻学生负担,实行讨论、启发、表演等方式,突破课堂狭小空间,增强课堂的丰富性,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期刊
几千年来,娲皇陵、庙所在的洪洞侯村地区,一直保留着与周围其他地方明显不同的民情、习俗。任何地方的风俗习惯都是受祖先生活习惯的影响而形成的,侯村地区的这些特殊的风俗民情,也生动地反映出娲皇故里所衍生形成的女娲文化在民间的深远影响。    何谓风俗?《汉书》认为:“上之所化为风,下之所化为俗。”《汉书·地理志》则日:“凡民禀五常之性,而有刚柔缓急各声之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静取合,动静无常,
期刊
以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胜利闭幕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一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应运而生了。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史上,这都是值得大书一笔的重要事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期刊
谢佳,出生于福州市,受母亲影响对钢琴兴趣浓厚,6岁开始跟随徐荣芹老师学习钢琴,1987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师从杨曼如教授,1993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师从姚世真。1997年赴德国科隆音乐学院.跟随俄罗斯著名钢琴家、作曲家VassyLobanov教授继续深造,2000年获钢琴硕士学位。随后进入慕尼黑音乐学院Robert Regoes教授班学习,期间,曾在科隆、波恩、海德堡、慕尼黑、萨尔茨堡
期刊
诗味的乡情    “你们是在哪儿认识的?”  “好像是在西郊。”  2004年12月中的一个下午,我偕小儿林清辉前往北京大学燕南园62号拜访林庚先生。原约三时到达,想让先生午休多睡一会儿,我们有意晚点出发;三时整,车刚出三环,便接到林先生的电话,说他准时等着。将近九十五岁高龄的林先生,还是那么信守期约,使我自觉汗颜。车赶到燕南园,小保姆开了门,我们急忙穿过书房,拐过回廊,到林先生的卧室,他从窗前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