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德关系重新洗牌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fe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欧债危机的深化,《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构成的协调与平衡开始被打破,英法德三国关系也将迎来一次重新洗牌。
  
  2011年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扰乱了世界经济,也震荡了欧洲政坛。为应对危机,欧洲三个主要大国——英法德领导人似乎比以往任何一年见面的次数都多。但见面频繁并不等于就能迅速解决问题,在12月8~9日的欧盟峰会召开前,这种现象最为明显地表现出来:德国要求全面修改欧盟条约,法国则要求部分修改条约,而英国则坚决不同意修改。结果,在德法“费尽力气”达成一致后,英国孤注一掷的选择还是让大多数欧洲人的心凉了半截。
  作为欧洲最主要的三个大国,英法德之间的关系曾经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决定了欧洲乃至世界的战争与和平,二战后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欧洲联合的进程。尤其是1991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诞生以后,这三个大国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实际上构成了欧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也决定了迄今为止一体化的方向和进度。然而随着欧债危机的深化,这种协调与平衡开始被打破,英法德三国关系也将迎来一次重新洗牌。
  
  英法关系:拉远距离
  英国有历史学家说过,从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以来“英法关系友好是规律,敌对是例外”。的确,英法作为西欧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历史上曾经不止一次地结成同盟与德国作战。二战后,两国也数次在海外联合采取军事行动,像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时联合入侵埃及,2011年两国联合发起对利比亚政府军的空中打击,等等。
  不过,一旦涉及欧洲内部事务,特别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两国关系就开始变得复杂且矛盾重重。在英国看来,历史上“大英帝国”的辉煌决定了自己在身份定位、国家利益等方面与大陆国家存在很大不同。如果欧盟在政治和经济一体化方面的力度过大,英国的特殊利益和地位将被淹没,对欧洲事务的影响力也会随之下降。所以英国在欧洲一体化问题上往往半心半意、若即若离。而法国对推动欧洲政治与经济一体化却比较积极,与德国一起扮演了“双发动机”的角色。对英国的欧洲政策,法国一直不太满意,戴高乐总统就非常不信任英国,称其为欧洲联合的“特洛伊木马”,并两次否决英国参加欧共体。但不信任归不信任,英国参与欧洲一体化对法国还是有利的。法国对德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始终心存顾忌。早在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蓬皮杜就觉得当时的联邦德国在欧共体内的影响太大,需要和英国拉近关系以便搞点平衡。近年来,随着德国实力地位的进一步突出,法国拉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以平衡德国的趋势也更加明显了。
  然而欧债危机的蔓延完全打乱了英法接近的趋势。英国为了确保自己的特殊地位,在2011年12月8~9日的欧盟峰会上坚持反对通过加深一体化来应对债务危机,否决了关于修改欧盟条约的提议,一下子使它和其他成员国的矛盾暴露无遗。多数成员国对英国的举动非常不满,德国基民盟议员布劳特批评说“如果你(指英国)对遵守这些规则还没做好准备,那你最好把嘴巴闭上”。即使像瑞典和波兰等非欧元区国家的政治家也批评英国在“分裂欧洲”。修约提议的主要推动者之一——法国自然对英国的这种态度非常反感。法国总统萨科齐十分恼怒,在峰会期间甚至拒绝与英国首相卡梅伦握手。法国的《费加罗报》谴责卡梅伦在“玩一个危险的游戏”,并讽刺说英国“不过是在证明自己仍然是一个‘持不同政见的国家’”。结果,除英国以外的所有欧盟国家开始向财政联盟的方向迈进,英法关系自然重新拉远。可以预料,随着欧洲大陆国家进一步加强一体化建设,英国自我孤立的状态将更加突出,法国也更不可能用英国来作为平衡德国影响力的工具。
  
  德法关系:不平衡的“轴心”
  既然英国在“漂远”,那么法国也只好更加紧密地向德国靠拢,欧洲深化一体化的任务也只能由法德两国来完成。事实上,面对欧债危机,法德两国也确实展示了“轴心”的作用:很多应对举措都是由这两个大国共同发起并推动实施的,一些媒体甚至将两国领导人合称为“默科齐”。然而危机情势越是紧迫,德国作为欧洲最大、最优秀经济体的地位就越是突出,德法关系的不平衡也越发明显。
  在以往,所谓的“法德轴心”一直是用法国的政治影响力与德国的经济影响力相平衡的。但这种用政治优势来平衡经济优势的做法并不总是有效。上世纪70年代末,法国总统德斯坦就担忧法德之间的经济差距:“(如果)一个经济大国遥遥领先,那对欧洲就不好了。”现在的情况正是如此。法国在经济上的弱势使自己传统的政治影响力不断降低,而德国的经济优势正在不断转化为政治影响力。从目前欧洲应对债务危机的情况看,德国无疑居于主导地位,可以说只要德国反对的就必然不能实现,而法国那些不同的主张最终只能悄悄地隐去,转而支持德国的设想并假装它们也是法国的主张。所以法国与其说是与德国“共同领导”,不如说是在尽力“配合”德国。对此,其他国家实际上看得很清楚,法国国内也认为总统萨科齐向德国让步太多,引发一些政治派别的强烈不满。比如法国社会党就把萨科齐比作1938年在慕尼黑协定中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法国总理达拉第,把默克尔比作19世纪后期想要“主宰其他欧洲国家,特别是法国”的德国首相俾斯麦。而极右翼的“国民阵线”领导人马琳·勒庞干脆指责萨科齐“把法国出卖给了德国独裁者”。
  然而,不满归不满,目前国内和欧洲的经济状况使法国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今年上半年以来,法国经济不断亮起“黄灯”,信用评级面临下调压力,尽早控制债务危机对法国来说已经十分紧迫,情急之下只能唯德国马首是瞻。从政治上看,传统的法德“轴心”可能越来越名不符实,但对法国来说还是一项必须保持的资产。毕竟,如果欧洲一体化不是通过“轴心”来完成的话,那么法国连与德国“平起平坐”的表象都将失去,其在欧盟中的地位很可能逐步“意大利化”。更何况,法国在欧盟内部的传统盟友主要是南欧—地中海国家,目前多是债务危机的重灾区,根本无法指望。这些因素使法国在与德国关系方面只能采取一种低调务实的做法,从而使法德关系看上去更紧密,实际上却更不平衡。
  
  德国“一家独大”与欧盟的未来
  在英法德三国关系的变化中,德国的地位应该说最为主动。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德国关于加强一体化来应对债务危机的主张客观上造成了这样的结果:英国不敢靠上来,而法国不敢离去。所以,尽管英国首相卡梅伦在欧盟峰会上强行拒绝修改盟约,从而自我孤立于欧盟其他国家之外,德国还是有充分的余地来表示“宽大”,这与法国的愤怒态度形成了对比。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向联邦议会的讲话中就明确表示,她对英国“不能加入我们”感到“非常惋惜”,同时又强调“英国无疑会继续成为欧盟里面非常可靠的伙伴”。应该说,德国在英法之间如此游刃有余的时候并不多,这也凸显了当前德国的优势。
  对于其他欧盟国家来说,德国的主导地位也越来越确定。特别是随着债务危机的发展,一些原先对德国这种“老欧洲”国家心怀疑虑的“新欧洲”国家也逐步认清形势,转而“拥戴”德国充当欧盟的领导。波兰外长就公开宣称,比起德国的强权来,他更害怕德国的不作为,德国对欧洲来说“不可或缺”,必须发挥领导作用。考虑到这些话是从一个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德国侵略的国家的外长口中说出的,德国当前在欧盟内部受拥护的程度就更加可见一斑。
  与一些外界的猜测不一样,欧洲人并不十分担心“一家独大”的德国会颐指气使,因为在欧洲一体化框架下发展仍然是德国的既定政策,其推动一体化的方式也是把更多权力转移到欧盟这一超国家机构,而不是留给自己。欧洲人真正感到不快的是欧盟会越来越多地带上“德国风格”:严厉、讲究逻辑和规划、刻板、勤奋。奥地利大文豪茨威格说过,德国人属于“不让自己过好,也不让别人过好”的类型。这些当然使德国在经济上很成功,但决不会令其他欧洲国家羡慕,而被迫按这种标准行事对很多欧洲人来说更是一种可怕的前景。一个法国官员就表达了这种忧虑:“我们难道都不得不变成德国人吗?”英国《卫报》更是预言“一个由德国领导的严酷的欧洲时代已经到来。”不过,只要能够有效应对债务危机,多数欧洲国家似乎还是愿意接受这一前景的。
其他文献
中国餐饮文化的魅力  “民以食为天”,古人所说的“食”是指粮食,我们今人显然把它理解为吃饭。“吃饭文化”无论中外,历史都悠久得很。叫“吃饭文化”似乎不太文雅,于是人们就称之为“饮食文化”,现在又常称之为“餐饮文化”。  笔者退休前是职业外交官,到过五大洲的60多个国家,虽不算太多,却也品尝过不少国家和民族的食品,既看过和吃过当地老百姓的普通食品,也享用过相当高档的名店名菜,还出入过驻在国的总督府、
这两日一直在读一本书《大转型:中国改革下一步》。我是在偶尔浏览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时,看到了对这本书的介绍,遂为之心动,购买了此书。  该书的作者韦森教授是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经济思想及经济史研究所所长,也是当下国内外一些主流媒体如《华尔街日报》中文版、FT中文网、《文汇报》等的著名时评家。此书荟萃了作者近年来关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诸多思考。作者认为,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假如地狱里发现了石油
“纵横捭阖”,一般认为是大国在国际舞台上翻云覆雨之状,没有小国什么事。殊不知,“纵横”一词,究其出处“合纵”与“连横”,原本就有小国的事。《韩非子·五蠢篇》中将“合纵”解释为“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则是“事一强以攻众弱”。可见小国“众弱”之间,只要勾连起来,是可以“以小欺大”的,难就难在“众弱”之间利益不同心不齐,合纵很难搞成。  不唯韩非子所在的战国时代如此,今天的世界也是这样。7月13日刚
创刊已经73年的《世界知识》,是我国历史最悠久首屈一指的国际时事刊物它立足国内,迅速报道五洲风云,剖析各国局势,以其时事性权威性知识性的特点而为读者喜爱而在“文革”前的很长一段时期里,国际问题评论家翻译家冯宾符同志参与并主持了这份杂志的日常工作    由《东方杂志》进入文化领域    冯宾符1914年出生在宁波市慈城镇一个清贫的读书人家少年时代就受到中共地下党员沙文汉冯定的革命思想影响“九一八”事
幻想中俄在反制美国等西方集团的遏制。挤压方面“整齐划一”、“步调一致”不仅完全不现实,而且,任何走向联合“反美”的企图对于两国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甚至可能是危险的。  中国与俄罗斯在安理会否决了一份关于叙利亚问题的草案后,国内所谓“中俄结盟”的议论再度升温。之所以说“再度”,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后,这类议论就开始“预热”,一些“战略分析人士”甚至提出,中国应该改变外交政策原则,与俄罗斯结为同盟,此举不仅
几百年前杜市的商人就已实现了区域化经营,现代流行的“加工区”、“特区”、“销售网络”等理念或做法都可或多或少地从当时杜市的商人那儿找到一些原始的雏形。    天堂之美    说到人间天堂,人们自然会想到中国的苏州、杭州,但在亚得里亚海之滨也有一座古城被誉为人间天堂,这就是克罗地亚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杜布罗夫尼克。克罗地亚的版图就像一把镰刀,大陆部分是刀身,沿海是刀把,细细长长的,星罗棋布地散落着一千
年初发生的三件互相激荡的事,将朝鲜半岛推向“战争边缘”;奥巴马受到的威胁与布什不同,为朝鲜划下红线;在四种前景选择上,美日韩若面临生死考验,东亚局势将生剧变。    2009年刚刚开始三个月,相互联系的三件事便把朝鲜半岛推向了朝鲜所称的“一触即发”的“战争边缘”,这预示着朝鲜半岛乃至东亚进入了多事之秋。这不仅令人关注,更令人深思。    相互联系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朝韩关系的急剧恶化。自去年
日本外务省1972年3月发表“关于尖阁诸岛领有权问题的基本立场”,试图从法理角度论证其对我国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以下简称钓鱼岛)拥有主权。  日本政府主张,钓鱼岛在1895年1月通过阁僚决议将其编入本国领土时是无主地,日本是根据国际法上的先占理论取得了对钓鱼岛的主权。1895年5月中国清政府根据《马关条约》第二条第2款割让给日本的“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中不包括钓鱼岛,日本根据1951年《
世界经济:没有最糟,只有更糟  江涌:“世界经济下行的风险进一步加大”,这是IMF新近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的预测。在连续的金融危机冲击下,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原本就比较低,只有4%,IMF新报告又进一步调低为3.5%。发达国家只有1.4%,美国在发达国家中“最为靓丽”,一季度年初预测为2.2%,现在的数字只有1.9%,明显低于去年四季度的3%;尽管德国经济有不俗的表现,但是受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