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身份证”

来源 :百姓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dahua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古代,古人也有類似现代的“身份证”,出门时以证明自己的身份。
  “照片”靠画
  根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最早的身份证出现在战国时期。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并在全国推行各类变法。其中,第一次变法的重要内容就是编录户籍的改变。按照当时的规定:什伍连坐,鼓励告奸,无户籍凭证者不得上路,不得留宿客舍。其中所指的户籍凭证就是“照身贴”。


  此时的“照身贴”包含持证人姓名、职业、照片和公章4项内容,与当下的身份证极为类似。但由于当时没有摄影技术,持证人的照片通常由画师画下,因此时常出现画像与本人存在出入的事情。
  配套鱼符作防伪
  到了隋唐时期,身份证既没有画像也没有出生籍贯等信息,通常情况下仅记录着持有人的“姓名”、“官职”两项信息。因此,中国古代的“身份证”,与其说是身份证,倒不如说是官员证更具体形象。而那些没有地位权势的平民百姓们,则没有任何身份证件,古代“身份证”,只是有身份的人才能拥有的物件。
  古代“身份证”虽然多为官员证,但其形式却丰富多样,其中数鱼符最为典型和普及。
  为了避免他人冒用,鱼符在制作时也设置了特有的防伪标记——鱼袋。鱼袋顾名思义则为装鱼符的袋子,不同等级的鱼符配有不同的鱼袋,每当皇帝召见时,不仅需持符觐见,还得带上相应的鱼袋,两样缺一不可。而到了宋代,有些官员甚至舍弃鱼符只用鱼袋来表明身份。
  除此以外,鱼符在制作时还根据不同的等级,采用不同的制作材料。因此,可根据鱼符材质的不同,直接判断核实持证人的信息。唐朝时期,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持黄金鱼符;五品以上官员持白银鱼符;六品以下官员则用铜料鱼符。鱼袋也据此配用相应的金、银装饰。但唐中宗景龙年间则改为:着紫衣者配金饰,着红衣者配银饰。此时的鱼符也不再是单纯的官员证件,也从一定层面上作为身份证件使用,故官员卸任后仍可一直使用。
  僧侣、学子有身份证明
  在长期处于农耕文明之中的古代中国,寻常百姓通常都安居一地,鲜少出门走动。但古代百姓中还有许多流动群体,如赶考学子或僧侣等。
  在僧侣们四处传播佛法的过程中,有不少情况下需要用到身份证明文件,而度牒就是政府机构发给公度僧尼以证明其合法身份的凭证,在唐代也称为祠部牒。度牒通常详载僧尼的本籍、俗名、年龄、所属寺院、师名以及官署关系者的连署等信息。若僧尼持有度牒,不仅有了身份证明文件,还相当于得到了官府的保障,可免除地税徭役。对于没有度牒而私自出家的僧道,则称为私度。私度一旦经由官府发现,不但会给予处罚,还将勒令还俗。
  而对于前往京城赶考的学子或外出经商的商贾,则须持有“路引”才可放行。明朝年间立法规定:凡人员远离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由当地政府部门发给一种类似当下的介绍信、通行证之类的公文,该公文被称为“路引”。若无“路引”或与之不符者,是要被依律治罪的。当时的“路引”不仅是人员离乡证明,也是人员信息证明。
  区别于隋唐的符器,明清时期的人们,开始使用轻便易携带的牙牌和腰牌来作为身份证件。牙牌和腰牌不仅有姓名、年龄、单位、职业、官衔等信息,还会特别注明用途。为了防止他人盗用,位高权重者的腰牌上还会记录其面部特征,相当于现代身份证上的本人照片,有效避免冒用腰牌的事件发生。
其他文献
1905年,张澜先生任四川顺庆府(今南充市)官立中学堂监督(校长)时,锐意整顿校务,一洗保守、萎靡、颓废的学风,主张既然办“洋”学堂,就得开新风尚,从而将西方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引进了该校,促使学风大变,名噪川北。那时,朱德年方19岁,慕名来校求学。张澜与朱德长达几十年的师生情谊,便由此展开了。  张澜鼓励同学们向朱德看齐  张澜和学生打成一片,他知道朱德家境清贫,对朱德勉励有加。朱德爱好体育课,
期刊
1962年,为反击印度军队的入侵,中国军队发起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最终以印度“惨败”收尾。那么在此之前,印度都做了什么?  尼赫鲁的美好幻觉  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建国之初,共同倡导不结盟运动、团结第三世界国家反对帝国主义的中印两国是“好兄弟”,这也是印度领导人尼赫鲁的原话。此前,中印两国从来没有明确地协商过边界线,尼赫鲁不愿主动向中方提出这条中国人根本不承认的边界线,他甚至觉得没有必要跟中国人提这
期刊
小时候有一次去河滩放牛,我发现牛很痛苦。  牛缰绳的一端,被一根铁橛钉在草地上。牛所能吃到的,是方圆一缰绳之内的草。然而,我发现牛总是对缰绳半径之外的草更感兴趣,有时候,为了够到那些草,不惜被笼头勒到疼痛。其实,缰绳足够长,缰绳半径之内的草也足够吃。牛的痛苦在于,看到了自己够不着的草。而且,在它看来,那些草远比吃到的要好。  其实,有些人也一样。有些名和利,不能看到,看到就容易起贪婪之心。  有位
期刊
据国家卫计委2015年的一项专题调查显示,在我国2.47亿流动人口中,有将近1800万随迁老人。而这些随迁老人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他们为了帮衬儿女、照顾孙辈,离开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整日在儿女家、菜市场、幼儿园或学校之间来回忙碌着。随迁老人由于语言习惯、人际关系等原因,平日里与社区的人打交道少,很难再建立自己的新朋友圈。由于他们鲜少出户,成了社区的“隐形老人”。
期刊
“减负”一词,现在往往用在中小学生身上。他们要做的作業太多,书包太重,于是有了为孩子“减负”的呼声。此事呼吁了多年,不知效果如何,看看周围的小朋友,书包仍然壮观。  小学生固然要“减负”,文坛上的名人恐怕也有这个需要。  有些知名的作家和学者,一旦声名鹊起,马上就有各种活动压过来:讲演、开会、剪彩、访谈、签名、报告、开幕式、闭幕式、颁奖仪式、首映式……拖着拉杆箱奔走不暇,几乎无从喘息,这样还搞什么
期刊
【案 例】  徐某于2014年4月1日到沈阳某起重机械公司任电工,工资发放形式为银行转账。2015年1月22日,徐某在单位工作时受伤后,至今未到公司上班。徐某多次与公司协商2015年1月的工资,及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等赔偿事宜,但没有达成协议。为此,徐某诉至法院,请求确认其与公司之间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一審法院审理后,判决驳回徐某的诉讼请求。宣判后,徐某不服,提出上诉。  辽宁省沈阳市中
期刊
在山西腹地的太行山深处,自古民间就流传着木雕技艺,大到亭台楼阁,小到民居、家具摆设日常用品,处处可见精雕细镂、巧夺天工的木雕工艺品。2016年,太行木雕技艺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榆社县梁氏雕刻技艺第九代传人梁俊维,就是太行众多民间木雕艺人中的一个佼佼者。他的木雕技艺独树一帜,雕出的作品曾荣获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  出身木雕世家,青年时代重拾祖传技艺  梁俊维1949年7月出生于山
期刊
2017年6月18日至8月28日,中印边境再起风波。出于安全考虑,中方暂停了印度香客从乃堆拉山口进入中国西藏进行朝拜的活动。50年前的1967年,印军也曾在乃堆拉山口和卓拉山口挑起军事冲突,中国军队当时给予了反击。  印军不断挑衅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之后,边境形势仍然很紧张。印度军队在1962年战败后,加快扩军步伐,尤其陆军人数扩大了一倍。印度陆军组建7个山地师,部署至北部边境防备中国。19
期刊
2017年6月18日,印度边防人员在中印边界锡金段进入中方境内,阻挠中国边防部队在洞朗地区的正常活动,引发局势紧张。中国边防部队在现地采取了紧急应对措施。经中方多次严正交涉,8月28日,印方将越界人员和设备全部撤回边界印方一侧。这次中印边境对峙,让很多人想起了1962年的中印之战。76岁的老兵叶宏亮,曾在1962年10月随部队奔赴中国对印度自卫反击战的前线。在他的讲述里,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细节……
期刊
2017年7月至8月,媒体曝光数十位老人遭遇“房诈”,被人以投资理财、以房养老、电信诈骗等手段哄骗到公证处,以房屋做抵押,与放款方签订借贷协议,并进行公证。此后,房子很快被过户他人,老人则被赶出家门,同时背负巨额贷款。这一涉及“公证”的事件,引起广泛社会关注。在此次风波中,涉事的北京方正公证处停业整顿,而整个公证体系也遭受着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有舆论认为,事件所暴露出来的公证行业乱象,与公证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