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学报集团化发展模式的思考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ya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校学报从创刊至今已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发挥过不可估量的作用。但也凸显出很多问题,面临着市场经济带来的挑战。
  
  一、高校学报的现状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期刊9000余种,其中学术期刊6000种,高校学报2000种,占我国期刊总数1/ 4。这些期刊中,质量高、发行量大、有个性的学报很少。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其中存在着深层次的、體制上的原因。教育部在1998年4月1日颁布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教备厅[1998]3号)中指出“高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这样的定位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是合理且发挥了积极作用的,但也决定了高校学报的共同特性:一是内向性,其办刊目的主要是为本校师生发表论文开辟一个园地,稿件以内稿为主,限制外稿,为学校对外进行学术交流设立一个窗口,刊物基本上是送管理部门、作者,高校间相互交流而已,对外交流面相对较窄;二是综合性,即学校有什么专业,学报就登什么方面的文章,选题雷同,内容重复,很少有专题性研究和地方特色研究,优势学科不突出,很难在某一方面形成核心,其同质化倾向与“千刊一面”的现象已不断为学界诟病。总之,目前高校学报总体上仍处于“全、散、弱、小”的状态。
  
  二、高校学报集团的基本内涵及现实意义
  
  当今国际上的科研活动呈现了高度综合与高度分化的两极趋势。学科分化越来越细,专业范围越来越窄,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地域越来越大,早已突破校界和国界,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这种趋势对于作为信息、知识传播媒体的各类期刊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态势,就是期刊的专业化趋势。应对国际化竞争,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就成为中国期刊业的首要大事,集团化就此应运而生。2002年1月25日,经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我国第一家期刊集团——家庭期刊集团在广州挂牌成立。高校学报作为期刊的一类,其多学科集中于一本刊物的“大杂烩”形式,带有明显的滞后性,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小打小闹经不起外来强者的冲击。组建高校学报集团是学报改革的必然趋势。
  1.高校学报集团的基本内涵
  高校学报集团的基本内涵是:各院校着眼于长远发展战略,放弃相对封闭的办刊模式,与一定范围内的同类兄弟院校横向联合,在“集团”的统筹安排下,整合、优化各院校的学术资源,把分散的办刊力量集中起来,按照专业内容、学科优势实行分专业办刊,形成有特色、有规模、多元化、多种专业版本,编、印、发一条龙的“学报集团”,并开展与高校学报外延性质相关的业务服务,由此实现内向性向开放性转变、综合性向专业性转变,从而将刊物做强做大,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益。既从社会、读者的需求出发,又从办刊人自己的优势出发;既不会无的放矢,又不会力不从心。…
  2.组建高校学报集团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规模化经营,形成集聚效应。高校学报集团化可充分发挥各高校的科研优势,有效配置资源,促进专业化分工与合作,集中科研成果,集中编辑力量,节约资源,减少重复办刊,形成一定程度的规模经营,为高校学报国际化打下基础。
  (2)有利于提高期刊质量,办出学术品位。一个单位独自办一份专业学报,稿源少,高水平论文更少。学报集团化可将许多院校同一学科的科研人员组织在同一学报的周围,带来校际作者的公平竞争,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生机勃勃的学科作者队伍,同时也形成阵容可观的读者群,可促进各专业学科的交流与发展,提高刊物的质量和影响,使学报走上优质化、权威化的良性循环道路。
  (3)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优质的稿源可提高期刊的可读性,专业化办刊模式能满足读者对期刊信息量大、新颖、快捷、前沿的需求,拓宽发行渠道。
  
  三、高校学报集团化的构想
  
  1.高校学报集团的组织方式
  组建高校学报集团,需要国家和各省的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牵头,严格按照新闻出版总署制订的程序和规范要求,制订有关政策,做好统筹规划与合理安排。
  (1)高校学报集团应当建立准确自如的中枢指挥系统。目前我国各省和直辖市都有高校学报学会,有一套完整的组织运行机构,是实施高校学报集团化的一个良好基础。各省的教育厅一般都是学报的主管单位,可作为主办单位。高校学报集团在省教育厅的直接领导下,组建高校学报集团董事会,定期召开会议讨论集团运作中出现的问题。董事长对省新闻出版局、省教育厅和高校负责;董事会成员由各个专业版学报编辑部主任担任,并在编辑出版业务上对董事长负责。学报集团相对独立于各个高校,在编辑业务上有独立运作的职能。
  (2)高校学报集团要建立一种新的机制来维系。借鉴出版集团、发行集团和报业集团等试点集团的成功经验,并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建立各成员组织间高层领导沟通机制,依靠各成员组织高层管理者的不断沟通和协商,明确各自的职权范围,增强相互信任,便于及时发现和处理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解决各种冲突。
  2.各学报的学科特色定位
  组建高校学报集团,各学报的学科特色定位至关重要。有关部门(或高校学报集团办公室)应组织力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做好主办者自身优势和读者对象的定位。要遵循公平、公正、科学的原则,以学校的重点学科和专业设置为依托,根据自身区域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优势,组织各类学科专家对原有学报栏目进行一番认真细致的考察、论证,作出慎重的取舍,使特色栏目最终能顺利地过渡到专刊。同时不断细分市场,增强小众化趋势,在集团内部形成错位竞争。但学科内容不宜分得过细,应将一个主学科和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划归一类,以利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从而把目前各校各自为政的综合性学报推向较高水平的专业化学报。
  3.规范化、网络化的运作过程
  高校学报集团较之现在的学报编辑部,规模要大得多,运转过程也要复杂得多,须加强各学报规范化建设,为资源共享奠定基础。在切实做好学报规范化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基于网络化的合适的学报编辑出版平台。学报集团可在网站上建立一个投稿系统,设立学报稿件库,稿件库按中图分类号分类,由作者自由选择投稿;审稿过程在网络上双向匿名完成,最大限度地杜绝人情稿、关系稿等低劣品混上学报;并逐步实现编读交流网络化、编辑过程网络化、发行网络化等。
  4.组建专业化编辑队伍
  组建高校学报集团后,学报根据其特色专栏改办为专业性期刊,每个编辑部的稿件专业范围明确,编辑不再一人负责多个学科专业稿件,原有高校学报办公室人员也可能不再同编一本学报。因此要将所有人员进行一次“洗牌”组合,根据各自的长处分配相应的专业,力争最大化地发挥编辑人员的个人特长。学报编辑部的所有编辑都是同一学科的研究者,在专业上都是同行,形成一个专业群体,在选题、审稿、加工等环节中可相互提供信息、资料,相互讨论学术问题。
  5.开展多种经营
  国外许多出版集团都具有跨国、跨区、跨媒体兼并、规模滚动的实践,拥有自己的电视台、电台、出版社等,而不是单一的报纸或者杂志。高校学报集团应以编辑出版为基础产业,通过逐步拓展,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的集团。学报集团应注意品牌和品牌价值的延伸,使高校学报出版过程变为对信息和知识经营、管理的过程,使教学集团、科研集团参与到科研项目的研究中来。应以学报为依托,发展与学报外延相关的经营服务,逐渐形成集期刊、音像、电子杂志、有声杂志、网上期刊等于一体的多元化格局,这样可以分散单一经营的风险,有利于壮大高校学报集团的实力。
  
  参考文献:
  [1]李建军,肖开提,高校学报的困境、症结与出路[J],编辑之友,2005,(6):56
  [2]袁贵仁,新世纪新阶段高校社科学报的形势和任务——在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3]胡可乐,徐凌,试论地域性高校联合期刊社的构建[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86-88
  [4]陈丽华,郭伟,同类高校学报稿件交流式合作办刊的可行性[J],编辑之友,2009,(10):79-80
  [5]余斯勇,高校学报的生存与发展新说[J],中国出版,2008,(12):42-4
其他文献
一个国家公众的版权认识水准决定着版权保护和发展的水平,我们必须长期不懈地开展全民版权意识的教育工作,这是当前版权工作中的一个关键,也是最薄弱和亟待加强的重要环节。版权
我国报刊的发行量不公开、不透明,发行数字掺水、虚报,报刊的真实发行量成为商业秘密,甚至一些报社规定不得向外透漏发行量,违者轻则处罚、重则开除。报刊虚报发行量,不仅伤害了读
【正】在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时代,出版业需要具有较高的学识水平、强烈的市场意识和较强的策划能力的复合型编辑人才。编辑要发展,首先必须强化自身的学识,既要深
【正】一目前我国法律图书出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国法律图书的出版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仅有法律出版社、群众出版社两家专业出版社;"文化大革命"中
《读书》杂志自1979年创刊以来,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起伏跌宕。作为一本立足前沿和高端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读书》体现出来强烈的现实关怀、文化理想和批判精神。不论是早期的“无能、无为、无我”的办刊理念,还是逐渐地介入现实、批判现实,《读书》构建出一片开放的思想公共领域,是中国精英知识分子话语的空间。许多大师都在《读书》上留下了文字笔墨足迹,这其中就有丁聪和他的漫画。  从1979年第5期开始,丁聪在《
图书的市场营销,简单地说,就是出版社或图书公司以图书市场为中心而开展的整体性营销活动。在现代化的图书制作流程中,市场营销应作为出版的一个有机部分,贯穿始终。只有坚持把市场营销的观念实践到图书制作的每一步骤,图书的成本才能得到有效控制,而图书才有可能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获得最大空间的利润。    一 营销认识的误区    在谈及图书的制作流程之前,首先须将市场营销与一个市场上通用的词语“推销”相区别
近年来,为了帮助国内读者了解域外的文化与社会制度,越来越多的报刊开始登载外国作者的文章译文。这些译文开阔了国内读者的视野,促进了中外知识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内相关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然而,由于有些译文作者和登载译文的编辑缺乏相应著作权意识,在译文的作者署名和译者署名问题上粗心大意,造成了日后产生法律纠纷的隐患。因此,对译文作者署名问题进行规范,是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
从2000年互联网泡沫到2010年的整整10年,中国的经济创造了不可思议的持续增长,互联网的发展更是以迅猛的态势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今年1月公布的《第25次互联网产业发展报告》数据统计,截至2009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人数已达到3.84亿,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8.9%;中国域名总数为1682万个;中国网站总数达到了323万个。  仅仅10年,互联网彻底改
引论2008年10月28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发布一则信息,宣布该报将从2009年4月起不再出版印刷版,改用电子邮件发送网络版给读者,同时每周在周末出版一份印刷
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游戏出版物工作委员会主办、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等支持,有中国游戏界“奥斯卡”之称的2008年中国游戏产业年会日前在青岛落下帷幕,上海游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