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太快好不好?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ynewer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桐桐读书比较快,甚至超过我。比如最近她迷上了曹文轩的《青铜葵花》《草房子》等作品,都是近300页的厚度,我看了都发憷,她却见缝插针各用了不到两天就读完了。
  我惊讶于她的阅读速度,问她怎么能读得这么快,小家伙说:“遇到实在无聊的描写,我就跳过去。”
  担心是多余的
  
  有朋友看到我关于桐桐读书之快的这类记录,担心地问:“读这么快,会不会只记住大概情节而忽略了语言修炼呢?”她说她小时候读书速度也飞快,但现在回头看,觉得太快了会影响文字的吸收和应用。
  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有点担心,怕她囫囵吞枣读不懂;可又不想用提问给她增加压力,或者直接问她是不是读懂,怕打击她的信心。她到底读没读懂吧?我脑子里一直绷着一根弦。
  于是,偶尔跟她共读的时候,我就会有意请教她,里面的哪个主人公哪件事之类的,究竟是怎么回事。没想到,每次这样请教的时候,她总能回答出来。
  其实,她读不懂的时候,也会主动要求重复阅读。比如《彼得·潘》这本书,她就一连读了三遍,问她为什么要一读再读,她的回答是:“里面的人物都是外国名字,我老分不清谁是谁。”
  
  当然,对于很喜欢的书,她也会一读再读,比如《长袜子皮皮》和《调皮鬼日记》等,都重复读了很多次。
  她的这些表现,让我确信她的阅读速度虽快,却不是一知半解和片面追求速度,而是真的达到了一定的阅读水平。
  阅读不是语文课
  综合上述观察,我以为桐桐阅读速度快不是什么缺点,没什么好担心的。至于“读这么快,是不是只记住大概情节,忽略了语言修炼”,倒不是我关心的问题。
  这与我的儿童阅读观有关系。
  我主张“早期阅读,娱乐至上”。意思是,对于以游戏作为主导发展活动的学前期孩子来说,书本其实就是特殊形态的“玩具”,是为他们的快乐而存在的,而不是主要为了发挥教育作用。既然是玩具,那么读得开不开心,喜不喜欢就是最主要的,至于书本所承担的包括教育方面的其他功利功能,都是下一层面的东西,是自然渗透的结果。
  桐桐虽然已经过了学前期,但还没有进入到成人的阅读阶段,阅读过程本身的快感对她来说更为重要,而这种快感对于阅读习惯的巩固、阅读兴趣的保持是极为关键的。反之,如果在“文字的吸收和运用”方面怀有硬性的期待,则难免会好奇甚至有意地去想办法检查他们的吸收结果。这样一来,课外阅读活动就和课堂的语文学习活动等同起来了。
  我们都是语文课上的过来人,对那些刻意设置的“文字吸收”环节的枯燥感受深有体会。我宁愿视课堂的语文学习为“精读”,把文字的吸收和运用功能交给它;而课外阅读则作为一个“泛读”“博览”的过程。这个“泛读”和“博览”,能起个增强语感、接受文学滋养、领略不同大家风格的作用就很不错了(当然,百科类的阅读还有科普等功能)。
  
  美好的事与美好的人
  不是有句话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应该就是博览的熏陶作用。别看这个博览没有刻意指向“文字的吸收与运用”,它的日积月累,其实也有穿石之功,可以让孩子尽可能广泛地接触不同的文风、拓展不同领域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而这些是比“文字的吸收与利用”更活的东西,能赋予文字灵魂,让文字更灵动更有生命。
  不把“文字的吸收和利用”当作检验阅读水平的标准,还因为它不过是技巧层面的东西,而这个技巧之外,阅读过程中所发生的感染、熏陶、滋养等生命体验过程,是超越文字技巧层面的,也是文字技巧无法代替的,真正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作者其实都是人学大师。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考虑。那就是,这个年龄的孩子对阅读活动的需要,更多还是兴趣本身的驱动,而非为了完成某个任务(当然探究学习就另当别论了)。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没人提问,没人检查,没人让她写读书报告,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状态啊!
  即使她不能完全记住所读的具体内容,也没有在文学修辞方面有所长进,又有什么呢?“爱阅读的孩子不会变坏”,阅读会让她成为更美好、更有品位的人,这就够了!
其他文献
这是由果汁雪糕球疊成的“金字塔”。塔身的最高层有一个雪糕球,往下第二层看起来有几个?再下到第三层呢?  试试摆一摆,算一算。
编者按: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的确,生活中的挫折叫人难受,但也是一种礼物。挫折可以磨炼孩子的意志,使其奋发向上,也可以使其消极,甚至一蹶不振。  在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该做什么呢?是陪伴、是鼓励、是引导,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愈挫愈奋,茁壮成长。      4岁的Jenny突然大发脾气,Jenny的妈妈和老师都已经注意到,每当他在家里或在学校里遭受到了挫折,他都会有如
1 有一天,蚯蚓出去散步,路上遇见了小猪。蚯蚓忍不住说:“天哪!你好胖哦。”猪不高兴地说:“可我吃吃睡睡,多开心啊。”  2 小猪和蚯蚓分手后,她一直想着蚯蚓的话,心里挺烦的。
爸爸、妈妈和孩子依偎在沙发里,一起捧着一本图文并茂的书,微笑着阅读,橘黄色的台灯光从背后暖暖地照着他们。这是多么温馨的一幕啊。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美好经历。  那么,我们通常是怎么给孩子讲故事的呢?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们又遇到了哪些困惑呢?在这一期的沙龙里,闲情和各位爸爸妈妈就讲故事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你给孩子讲什么样的故事    问题:  你给孩子讲故事前,有没有对故事进行过筛选呢?
單脚立
然然两岁多一点时,有天我带她出去散步。下楼梯时,我一手拎着垃圾,一手拎着小家伙的水杯,没走几步,她就要我抱。  “妈妈双手都要拿东西,怎么才能抱你呢?你帮我想个办法吧!”我两手一摊。小家伙琢磨片刻,给出了她的办法:“我拿水杯,你抱我。”  多么两全其美的办法,而且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结果那天是:被抱的理直气壮,抱人的心悦诚服。  然然坐公交车时,每次都要求负责投币。刚开始,小家伙总要好几次才能投进
我变成了小老头
经常听到大人夸奖自己家的宝宝:“我们家孩子从小到大可听话了,让他做什么都照做。”  在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中,“乖不乖”是评价孩子懂不懂事的基本标准。似乎乖巧听话的孩子将来必定有出息,逆反不听话的孩子则一定会误入歧途。所以一旦发现孩子不听话,父母就会烦躁焦虑,千方百计地想把孩子训练得听话一些。  没错,乖孩子对大人的生活干扰最少,能够大大减轻父母的工作量;但在漫长的成长历程中,乖孩子的竞争力,可能并不
【情景案例】  网友问:现在的家庭观念和以前比,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但是家庭教育研究远远没有跟上。以前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有其定位,现在家长和孩子应该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李季教授回应:为人父母,不要以“家长”自居,我们只是孩子的父亲和母亲。“家长”是“你说了算”的封建专制角色观念“家长”是社会、学校对我们的尊称,“家长”的权威要得到儿女心悦诚服的认可才有家长可言。  我们真正的角色是父母。
西药的说明书上之所以标注副作用这么多,是说明这些药物在上市使用之前经过了严格的试验检验。  是药三分毒”,似乎很多家长都会理解为“凡是药都会对身体造成很大伤害”,特别在我们打开一个药物的说明书,发现里面有很多此药物的副作用,有的家长就甚是担心:“这个药副作用怎么这么多,能吃吗?或者说,能不能开一个副作用小一点的呢?”  其实不然,偏性对证,就不是毒,不对证就是毒(偏性产生的伤害)。权衡利弊,我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