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者姚咏蓓

来源 :出国与就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f0121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令人景仰的出身、优雅的装束以及傲人的事业背后,曾被称为“欧洲华人传媒领袖”的姚咏蓓如何捍卫并扩张自己的公益王国?
  
  她是齐如山的曾外孙女。这位戏曲大师,为整个家庭带来了文艺气质。而曾任香港太古集团董事的姚父,成为姚咏蓓青春记忆中的家庭支撑。
  


  
  家业再造
  
  如果说极简单的装扮也能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目的的话,姚咏蓓无疑是比较成功的一位——多年来,她的发型几乎没有改变,但亲切的微笑确实令人过目难忘。
  事实上,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家庭背景都使姚的未来选择脉络清晰,17 岁离开香港赴美学习金融,按照家人的安排,嫁与名流巨贾,再回香港,算是最好的归宿。但姚的叛逆期也同时临近,“只要是家里想让我做的,我都不做。”
  由于喜欢看书,姚咏蓓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美术出版社。作为刚刚入行的新人,姚咏蓓把美术出版社每一个部门的工作都学着做一遍。“工作嘛,最重要的还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事,喜欢,自然会投入去做,而且会做的好。”
  在上世纪80 年代,姚的朋友打算自己成立公司做媒体。对于新鲜挑战,姚咏蓓瞬间被说服,和朋友一起办起了歌剧杂志,“从出版刊物到杂志,整个运作其实有很大的挑战,因为我们要找投资者,80 年代搞歌剧杂志,我们也是先锋了。”
  适逢帕瓦罗蒂逐渐名声大震,姚咏蓓抓住了事业转型的第一个机会。“大学毕业总是觉得想走自己的路,每一份工作都得自己找,但很奇怪,几十年之后拐一个弯回来,其实也是跟家业有关系,好像一个圈子走回来,但是这条路,无论何时还是自己的选择。”
  这也暗合了她今后的几次大手笔。当年“不甘随意嫁入豪门”而找到事业起点的姚咏蓓,已俨然转型为一个成熟的媒体人、教育者、文化人士⋯⋯
  当总部设在英国的CN E 向伦敦的中文媒介宣布将在卫星电视黄金时间播出中文节目的时候,曾在欧洲华人社会引起过不小的轰动。当时在欧洲,中文电视台共有3 家,一家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法国通过陈氏与法国电视台合作转播节目,全部节目由中央电视台提供;另一电视台是英国的中文电视台,全部节目由香港无线公司提供;唯有CN E,尽管也大量从中国大陆、香港等地引进节目,但仍然坚持自行编辑、摄制约10% 的节目,曾一度被称为“欧洲华人真正自己的电视台”。
  1993 年,她被“猎头”发现,推荐给香港富商徐展堂,成为欧洲东方卫视台(CN E,凤凰卫视欧洲台前身)的总经理。这家电视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姚咏蓓克勤克俭,几乎是独力创办了CNE 的事业。
  姚咏蓓熟谙广东话、普通话,英语和法语也相当流利,语言上的优势使姚咏蓓得以在欧洲顺利地开展工作;加上她有丰富的传媒工作经验,更使她在CNE 如鱼得水。
  


  管理一家电视台并非易事。“我是半路出家,以前从没干过电视,完全是自己摸索的,难免有很多错误。”“也不知道那么辛苦,没有做过。一个星期7 天都要上班,春节圣诞节都要上班。我们是头一家华语电视台,那个时候特别难。”
  但从观众反馈的信件和各种信息来看,CN E 当时的影响已超出了华人自己的小圈子。“树立欧洲华人的良好形象”,这是在CNE 的目标,姚咏蓓做到了。在CN E 期间,姚咏蓓开始和国内的兄弟电视台谈版权合作,辗转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浙江、江苏。谈判期间,一部《欧华创业录》的系列电视片也应运而生,曾在当时的欧洲华人社会反响巨大。
  “在国外的时候,就算你是纨绔子弟,也要独立。大部分事情要自己去处理,很多事情要自己独立去办。最初脱离所有熟悉的人、熟悉的环境、熟悉的社会,带来的更多陌生感,都需要你自己承受,这是对性格的很好磨炼。”
  
  公益无界
  
  姚咏蓓仍像过往一样低调神秘。在姚的所有事业中,“亚洲之家”的文化推广工作是她倾注心血最多也是最为波折的一个。
  做媒体,忙出版,自从2001 年担任非营利机构“亚洲之家”(Asia House)项目总监,姚咏蓓爱上了公益事业。
  2004 年,“亚洲之家”接待了中国全国妇联的一个代表团,但当时英国很少有人了解妇联的工作。四年后,姚咏蓓第一次将中国妇联介绍给英国的民众,在英国举办中英妇女文化周,并在新年期间将中国著名歌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引入伦敦。
  8 年中,姚在亚洲国家文化和教育的推广上一直是单向的——把亚洲的文化引入欧洲中高端市场。自从2007 年首次看到约翰·汤姆逊的中国摄影作品之后,姚开始计划将这些珍贵的照片带回中国展出,这是姚第一次将欧洲的艺术项目引入中国。被称为“晚清碎影——约翰·汤姆逊中国摄影展”的筹备和组织工作让姚咏蓓安心沉醉了两年。
  


  作为“亚洲之家”的项目总监,姚经常应邀参观在英国的各种有关亚洲收藏品。初识约翰·汤姆逊的摄影作品,是通过与威尔科姆博物馆馆长威廉·舒巴赫先生的一次会面。
  “他向我介绍了汤姆逊先生的生平和作品。几个月后,我在某次聚会上又碰见了那位馆长,我先生问他约翰·汤姆逊的相片是否曾在中国展出。他的回答令我非常惊讶,这些珍贵的相片从来没有在中国展出过。于是我想,我应该去做些什么。”这就是姚咏蓓做此次摄影展的缘起。
  第一次看到这些照片时,姚咏蓓不仅被其具有鲜明风格的人物所折服,同时,还对约翰·汤姆逊本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汤姆逊是一个职业摄影师,而并非传教士或西方国家派往中国的使节。其他摄影师镜头下的晚清风貌我也看过不少,但是那些摄影师更多地是从一个负面的角度去反映中国,反映其落后野蛮的方面。然而,汤姆逊却力求反映一个真实的中国,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充斥着戏说和演绎的文化市场,深谙文化交流之道的姚咏蓓,试图通过真实的影像再现客观的历史痕迹。
  对于摄影师汤姆逊本身,姚咏蓓也保有对其专业精神的赞叹。“我们不能忽略那时摄影师面临的种种困难,由于当时相机刚刚发明几十年,汤姆逊不得不使用落后的火棉胶湿版法。他必须带着一箱箱笨重的玻璃底片,相片曝光之前,还要在感光板上涂上火棉胶感光乳液。然后,他需要当场在随身携带的临时帐篷中冲洗相片。
  在意识到他当时所面临的种种困难之后, 姚咏蓓对这些作品的珍爱之情又加深了一层,这些高质量的照片留住了中国已逝去的那段真实岁月。
  汤姆逊于1872 年离开中国,返回伦敦,继续从事摄影师职业。但是,他并没有忘却在中国的日子,经常做各种介绍中国的图片演讲,并写了许多书,包括在中国游历期间的点滴。汤姆逊试图通过自己的方式,让英国大众对中国有一个更为深刻和真实的了解。
  多年之后,姚咏蓓往返中英,她用同样客观的方式解读历史。英国人对中国清朝文化的记忆在它的原地重现。对于姚咏蓓来说,那种传道授业的荣耀感开始蔓延。百年之后,这种“曲线迂回”的方式让真实的晚清影像有了自己的价值。
  在英国,汤姆逊的照片并不为广大公众所知。他只是受到很小众的老照片收藏家和职业摄影师所追捧。“尽管在鸦片战争后,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段黯淡和屈辱的历史,但汤姆逊却捕捉到中国和中国人积极和活力的一面。”
  2008 年,姚咏蓓女士获得英女皇荣誉名单的M BE 勋章。“文化有自己的时代,文化人也应该有自己的角色,我只是希望大家能从我的项目中得到对中国文化的真实认知,再去想想如何传承我们中国的遗产,如何尊重历史。只要在经历之后,都能够有所触动和思考,我的奔忙就是有意义的。”
其他文献
一个世纪前,乘坐豪华蒸汽火车穿越古代欧洲城市,领略沿途美景,代表当时最奢华享受的方式——体验和经历无限新奇和难忘的时光。而拥有这些精致车厢和华丽装饰的列车,变成旅游过程中另一难忘的美好经历,与沿途的辉煌城市及壮丽美景相得益彰。    专为欧洲贵族设计豪华列车的手工艺者是为了创造非凡作品和打造名誉而工作,而那些达官显贵则毫不掩饰地炫耀他们奢华的生活。正是这种对完美无限追求的态度打造了当时最令人惊叹的
期刊
甜点的历史非常悠久,几百年来,经过无数甜点厨师的精心改良:甜点已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园中一朵瑰丽的奇葩。      西式甜点,中西餐谱上通行的英文Dessert借自法文,特指正餐之后的那一道甜点。西方人的浪漫,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甜点的重视。数千年来,他们早将甜点制作视为一门艺术、一门学问。一道道甜点,品尝到的不仅仅是各式各样甜蜜的口感。视觉上的迷人,厨师的搭配,往往更叫人欣赏。这便是甜点的诱人之处
期刊
这座城市在以我们无法掌握的加速度远离我们,抑或我们在以同样的速度反向挣脱这个城市。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戴着温情脉脉的冰凉面具行走,可亲的容貌却透着请勿靠近的警示。何况,现代人的交往,充满了浅尝辄止。或许我们没什么本质不同,你不睁开眼怎么能看得见生命的底色何其相似。其实谁都希望一个懂得自己的人来心灵深处访问,惟一的通行证是真诚与理解。  四月的阳光已经有暖暖的味道,希望这些故事读起来,总会有一两句落入
期刊
海归精英们,助推工业的崛起,建造IT时代,为法制环境搭建平台。为经济指标添砖加瓦,一度,人们艳羡行业富翁,过度开发资源。在新的世纪,人们开始重新关注人生的本真意义,关注环境的价值,相信环保的力量。    王宇明 我为环保狂    用王宇明自己的话说,自己就是为环保而生的。  化学工程专业科班出身。环保联合会之前,王宇明从事ISO14000标准推广和环保管理。数年深入的实践,让王宇明认识到,开阔眼界
期刊
中国文化的璀璨和多姿,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时尚界从小心揣摩到大肆借鉴的无穷宝藏。尤其是对于服装和配饰方面的影响,几乎随处可见中国元素不屈不挠地渗透于一件件杰作当中,熠熠发光。将女人和中国元素的结合是一次文化和艺术的交锋,给我们以更宽更新的视野去体味大师们对于中国元素的理解。
期刊
当你手持护照和机票登机离开的时候,亲人们眼里闪动的泪水里融汇成一句叮嘱:平安健康归来!  因为距离远到不能抬脚即走,不能抬眼即见,电话里的声音似乎都隔着千山万水,有再多的关爱也是爱莫能助,除了为在国外的你祝福,还是祝福。  距离今年6月1日法航飞机失事并不久远,重提平安健康话题仍然心有余悸。不止这9名中国公民,随着中国人的足迹踏满世界,我们有太多的同胞永远留在了他乡,不能再听见我们的祈祷。所以海外
期刊
男装在休闲装大行其道10年后本季终于回到传统的正规装束。复古的双排扣西服和三件套西服,剪裁也不再是一味的小和紧,而是恰到好处地表现躯干和手臂的线条。金色的佩斯利花,纹绣在西服的衣领及大衣的正面;粉红花朵浪漫地“移栽”到修长的西装外套、长裤或者西装马甲上。故意裁得很短的西装袖子露出衬衫,裤腿收口窄而紧,但腰围宽松,任由皮带束紧,产生并不熨帖的效果,令人仿佛置身于情绪高涨的90年代。  苏格兰格子在本
期刊
心理咨询是一门创造性的应用科学。是一项“科学+艺术”的工作。心理咨询师好比一把梳子需要梳理来访者的思绪和问题脉络,找到适合解决来访者问题的方法。  健康人群会面对许多家庭、择业、求学、社会适应等问题,他们会期待做出理想的选择,顺利地度过人生的各个阶段,求得自身能力的最大发挥和寻求生活的良好质量。心理咨询师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提供中肯的发展咨询,给出相应的帮助。比如,黎明在电影《双雄》中说,“每个人
期刊
400年来,圣三一大学一直是爱尔兰独立与自由思想的中心。那些优秀毕业生的名字宛若天上繁星,点缀着人类文明与发展的夜空。    都柏林,作为欧洲发展最快的国家首都是一座艺术、教育、技术、科学和商务云集、活力四溢的城市。它为电脑、科学、制造和商务领域的高技能毕业生提供了无数机遇,这是一片充满机会的土地。圣三一大学坐落于爱尔兰的都柏林市中心,而圣三一大学无论是在地理上还是在历史上均位于它的心脏,向爱尔兰
期刊
成熟、个性鲜明、有品位、审美情趣较高是成功男士的追求目标。时尚大牌的设计师们从意蕴精深的中国元素中汲取灵感,以丰富细腻的细节设计和精致的制作工艺,提升男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认知和着装品位,塑造全新的男性城市精英形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