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位隐喻中“前—后”与“上—下”的对比分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空间角度出发,重点分析了英汉语中“上—下”和 “前—后”方位隐喻,探究了“上—下”隐喻多于“前—后”隐喻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证明了隐喻的运用来源于人的空间运动经验,受制于人自身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体验哲学对认知语言学的影响,对指导我们理解和运用语言都有帮助。
  关键词: 方位隐喻 上下隐喻 前后隐喻
  一、引言
  方位隐喻是由空间方位经验构成的隐喻概念,是常规隐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最不曾留意的一种隐喻。人的肌体活动涉及身体运动变化,当我们理解抽象概念时,常以这些身体运动为基础,最能体现这一理论的便是方位隐喻。国内外不少学者,如Lakoff(1993),蓝纯(1999),赵艳芳(2001),周榕(2001)等对于隐喻做了不少研究,但相比而言,对“前—后”方位隐喻的研究少于“上—下”方位隐喻,下文从时空角度解读“上—下”和“前—后”方位隐喻,探究“前—后”方位隐喻运用较少的原因。
  二、英汉语中的“上—下”隐喻
  人的隐喻概念及其相对应的语言都不是任意的,而是以其物质和行动经验为基础。最初人类生活在高度有限的空间地面上,主要集中于平面范围内,但是随着人类自身认识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地球引力”的提出,加深了人类对“上—下”这一纵向域的关注和理解。
  当人们把这些“身体体验”投射到抽象领域如状态、数量、情绪、时间,社会等级时,便形成了“上—下”模式的方位隐喻。最易理解的就是当我们感到高兴时,我们会昂首挺胸,充满自信,身心雀跃,此时的姿势与“上”产生了关联。相反,当我们感到沮丧受挫时,与“下”产生关联。尽管讲汉语和讲英语的人在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人的认知心理和认知机制是一样的,空间的方位概念增加了隐喻的数量,所以“据统计普通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是源于隐喻概念”(赵艳芳,2001)。
  (1)Price for consumer goods are going up.
  (2)The stock market is down today.
  (3)a plane flying 30,000 feet up.
  (4)He was down by 23: 40 in the second game.
  (5)河南大蒜身价多时间内暴涨100倍。
  (6)世界银行预测,2009年中国GDP增长利率7.2%。
  在这里,源域为“上—下”域,目标域表示数量。明显地,源域是身体能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感知的“经验”,这些“经验”除了用于数量外,还可以用于情绪、时间、社会地位等方面。
  (1)He is a high-up.
  (2)He came of a humble family;but worked his way up the social scale.(王同忆,1990)
  (3)I have never been down ever since I heard the news. (王同忆,1990)
  (4)I hope I will have more ups in the further.
  三、英汉语中“前—后”概念的空间背景
  时间概念一直是古今中外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研究对象。时间是一种虚无但又无处不在的东西。原始人类为了理解时间的概念,便从空间上寻找答案。因为人类为了生存,首先要接触和理解的便是空间概念而不是时间概念,或许这是为什么我们会说“宇宙”这种把空间的“宇”放在前面而不是把表时间的“宙”放在前面的原因。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我们发现空间域的“前—后”概念主要用于时间这一目标域上。从人类文化学的观点来看,人类的空间概念来自太阳,太阳的空间周期性变化导致时间概念的产生(黄理兵,2000)。
  於宁认为运用空间表征来表达时间的隐喻模型主要有三种:直线模型(Linear Model)、圆圈模型(Cyclic Model)和螺旋模型(spiral Model)。Lakoff认为人们在理解时间概念时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我在动(Moving Ego),另一种是时间在动(Moving Time),并且都和直线模型(Linear Model)有很大相似之处。Lakoff关于时间的理论可以用以下图形表示:
  (1)自我再动(Moving Ego)模式
  (2)时间在动(Moving Time)
  在图一中,观察者是运动的,时间是静止的。观察者向未来移动,理解为“人从过去走向将来”。例如:
  A:We are coming up on Christmas.我们走进圣诞节。
  B:He passed the time happily.他愉快地度过时光。
  C:我们这一代是多么的幸福,能骑在龙的脊背上跨进二十一世纪;我们展开双臂,迎接一个新的时代。
  在图二中,时间是运动的,观察者是静止的。时间向观察者移动,理解为“时间从人身边经过”。
  A:How time flies.
  B: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C:时不待我。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模式,人类开始把“前—后”这一空间概念运用于时间概念上,于是有了前年、前天,在英语里,“front-back”这一对空间词转变为“before-after”与“ago-later”,比如:“the day before yesterday”,“after several years”。
  四、“前—后”与“上—下”的认知对比
  当空间为源域的时候,“前—后”与“上—下”都有自己的指示范围和优势。但是当人们以自身的行为为背景来认知其他抽象领域的概念时,空间概念中的“前—后”与“上—下”便发生了变化,这是有一定的认知背景原因的。周榕通过其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的实证分析,指出“前”和“后”的关系表现为一种空间意象图式,反映动体TR(trajector)在时间轴上的运动轨迹或所处的特定位置,“时间在动”和“空间在动”是表示前后时间关系的横向空间隐喻(范继花,2006)。   当人类的认识能力逐渐提高时,已不满足仅仅在地面上的认识,人类开始意识到除了地面外,还有与其垂直的方向,即有了纵向的概念,“上—下”“高—低”和up,down,on,over,under,above,below,high,low等。因为我们在理解“上—下”的概念时以平面为参考,所以说关注的视野便从平面转向立体,也正是这种认识的变化使得世界在人类的眼中才显得丰富、生动、形象。
  正因为“上—下”是更难理解更高级的认识,才使得其后于“前—后”而产生,这也是为什么“上—下”的隐喻使用多于“前—后”使用的原因,尽管不能找出完全等意的表达,但在同一领域总能找到类似的表达意义。
  (1)在时间领域
  当人类开始直立身体到处行走时,空间感知能力就具有“前”与“后”的概念,虽然人活动的地面具有二维性,但当人类理解和表达“前—后”概念时却是直线的,是一维的。在抽象领域里,时间是最典型也是人类早初最难以理解的概念,所以现在有关前后的隐喻试用大多都和时间有关。比如:“前妻”,“前人栽树,后人乘凉”,“future blessing”,“in the coming five years”.等。比如:“前妻”,我们可以说“上一任妻子”;“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可以说“上一辈人的努力造福下一代人”;“future blessing”翻译成汉语为“后福”,“in the coming five years”理解为“在以后的五年里”或“在接下来的五年里”。“寿比南山”更是一个用表征高度的“南山”表达时间的词语。汉语里,反映在词汇上,“上—下”几乎可以与表示时间的名词任意搭配,表示时间的先后。所以说“前半夜,后半夜”和“上半夜,下半夜”几乎可以等同时用(张建理,丁展平,2003)。
  (2)在社会领域
  当然,除时间概念以外,还有一些用本身就是空间概念中的词语表示其他意义的隐喻使用。比如说汉语里的“后门”,本意是房间的后面的一扇门或者说备用的门,但现在引申到社会领域,它的意思倒成了靠不当的社会关系实现个人的私利的代名词,是一种不正之风。“上—下”意用在社会域上例子更是不胜枚举,除了上面讲到的社会阶层外,也可以用到其他社会现象。比如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debate on the adjournment”,“a tax on cigarettes”。
  (3)在心理领域
  在表心理状态时,最典型的就是“前怕狼,后怕虎”,源自于明·冯惟敏《清江引·风情省悟》曲:“明知烟花路儿上苦,有去路无来路。恶狠狠虎爬心,饿刺刺狼掏肚。俺如今前怕狼后怕虎。”翻译成英语为“fear dragons ahead and tigers behind”。在表示心理状态时,上—下也有很多的表达:“心里像揣着100只兔子一样,七上八下”,“忐忑不安”,“well up for”“I have no idea on the accident.”“look down upon sb”,“今天你很high嘛!”中的down,upon,high更说明表上—下的方位词在心理层面的运用。
  五、结语
  以“前—后”为源域的使用同“上—下”的使用是相似的,但正是由于受人类活动能力和活动发展状况的制约,人类对“上—下”的认知晚于对“前—后”的认知,这也使得“上—下”的隐喻使用比“前—后”更广泛更高级。因为“前—后”隐喻虽然可以用在其他方面,但主要还是用在时间领域。而“上—下”不仅可以涵盖能用“前—后”隐喻的时间表达,还能广泛地应用于其他概念上。由于“方位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人类共同的空间概念,不同语言中的这类概念隐喻具有相当普遍的相似性”(李国男,2001)。因此,不管是在英语还是在汉语中,尽管在表达上有所不同,但这些隐喻使用所依靠的认知心理是相似的,在语言中表现出的使用状况也是相似的。
  通过对英汉语中“上—下”与“前—后”的对比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Lakoff所提出的方位隐喻,对我们更好地理解英汉语言中的方位隐喻及指导我们对隐喻的使用都有帮助。
  参考文献:
  [1]Lakoff,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2]Yu Nin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 Perspective from Chinese[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8:85-91.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06.
  [4]李国男.辞格与词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王同忆.英汉辞海[M].北京:国际工业出版社,1990:5794,1554.
  [6]黄理兵.从语言看时空观念的不平衡性[J].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2002(1):12.
  [7]范继花. 方位概念“前/后”在汉语中的隐喻运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67.
  [8]Lakoff,George,Mark Johnson.Metaphors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8-42.
  [9]周榕.隐喻认知基础的心理现实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36-40.
  [10]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7-15.
其他文献
“任务型团队合作”教学法(task-based team work)的理念原则是learning by doing.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促进
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将会决定整个企业的经济命运,现如今,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企业对于会计核算的要求越来越高,即要求会计在实际的核算过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企业生产与经营模式不断发生改变,以此适应时代的发展.基层企业在此种发展背景下对工会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要求基层工会工作创新工作模式,发挥出基层工会应
期刊
摘 要: 自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进出口及出口总额居世界之首。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异军突起,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蓝海市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市场对高素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幅上升,具备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是外贸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条件。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国贸专业英语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外贸工作过程对岗位英语能力要求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整合和改革英语课程体系的相关对
摘要:在欧美文学作品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佳作。这些作品所塑造的极具个性的人物形象以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独特的创作魅力。本文以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例,赏析作者的写作特色。  关键词: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写作分析  引言  一部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堪称经典的作品,一定是作者在其创作的某个方面树立了典范与标杆。在两个世纪以前,美国诞生了一位
青年专业组 第一名袁莎 第:名毛丫 第三名吉炜 优秀奖任洁李晗范冉 杨阳孙欣孙卓 宋雅杰少年专业组 第一名苏畅 第:名郑丹怡 第三名孔文瑾 优秀奖谢涛夏金瓯李媛 刘丽娜胡金
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话题,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与真正落实语言
期刊
随着建筑行业的逐渐发展,新的建筑模式逐渐走入日常的住宅中,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新型施工建筑模式.本文针对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技术施工中的技术要点进行
2011年5月,湖北省宜昌市民营企业富海杰综合市场管理责任公司配合宜昌城市建设,将宜昌最大的农贸市场——宜昌陶珠市场,从闹市区搬迁到相对偏僻的土街头社区,以“新陶珠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