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中职数学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中职的数学课不好上,课堂如一潭死水,激一石仍非常平静,无法形成良性互动.事实上,并不是教师没有认真备课,也不是学生不想学,归根结底,还是学生的基础差,底子薄.虽说中职校的数学课程并不难,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次不小的飞跃,学生听课的感觉就像是在云里雾中,跟听天书一般,因此我们在认真研究教材、备教材的同时,还需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也就是备学生.备一备哪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让他们能参与数学课堂;备一备哪些问题他们容易理解并能思考后回答,让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备一备哪些问题能使他们跳一跳够得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让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其实,只要我们有效地设置课堂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课堂的学习中来,一潭死水终将变成一潭活水.
那么,如何设置有效的课堂提问呢?
一、提问要选准时机
数学课堂的几个必备环节是一定要设置问题的.
第一,新课导入时设置问题,让开场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一般以复习旧知和创设情境两种形式来提出问题.复习回顾的问题有的能帮助学生链接已有的知识体系,认清要学内容与已知的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讲授等比数列的定义时,可提出回顾问题:“等差数列的定义是什么?”有的是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做必要的知识准备,更好地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提防学生在解题或知识生成时因“旧知遗忘”而卡壳.如在讲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时,可让学生先求sin90°=?,sin30°=?,sin60°=?,提出问题:“sin(30° 60°)=sin30° sin60°吗?结果到底是什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
第二,新概念、公式生成时设置问题更重要.学生刚接触新知识肯定感到困难,要记忆,要理解,这一块是课程的重点,不能一带而过,要设置问题让学生认清新知的内涵与外延.如讲授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这一概念时,在给出概念后,让学生再默读概念回答下面几个问题:①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最终转化为哪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②这两条直线分别是什么?③如何找直线的射影?④找射影关键找到哪两个点?⑤如何找垂足这个点?
第三,例题讲解时一定要学生参与,可请学生说出“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要用什么公式、定理解决”,过程中的简单运算也可以直接提问.
第四,课堂练习题,可以以口答、板书形式出现,对板书的结果和过程进行提问,如“错在哪里?”“哪些写法不规范?”等.
二、提问要选准对象
教师必须对全班学生的基础、口头表达能力有充分、深刻的了解,只有知道什么问题该问哪个学生最有效,才能使课堂气氛始终保持活跃状态.如果简单问题提问基础好的学生,复杂问题提问基础弱的学生,都是没有意义的.前者让好学生得不到思维的锻炼,后者只会让课堂更加沉寂,因此问对学生很重要,我们一定要心中有数,该问谁时就问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同时切记不可以只提问好的学生,要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能迸出思维的火花.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很多时候错误的答案反而会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所以应给每个学生平等的发言机会.
三、提问要选准难易
新课引入的问题要简单易懂,一般一两个问题即可,而且有些仅仅是留有悬念,无需回答,目的是导入新课而已,若导入就用了十五分钟,就有点儿喧宾夺主、主次不分了.刚刚练习运用新知识时,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问题不能太难,要给学生逐步思考的时间,在学生熟练运用的基础上,可提出“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是否可加或改些条件”等拓展性问题,对思维快的学生可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整节课的提问要达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豁然开朗的效果.
四、提问要选准问法
课堂提问时切记少出现“对不对啊”,“是不是这样啊”这些语句,太简单了,没有价值;也要少出现“这题要怎么做啊”这种笼统的问法.问题要有一定的可答性,可以采用陈述句、疑问句、反问句来进行提问.一般这些说法比较妥当,如“请说出……定理.”“请背出……公式.”“这一步用的是什么数学方法(公式)?”“错在哪一步?”“所有的同学都是这个答案吗?”这些说法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让学生有东西可答,减少冷场的尴尬局面,提高问题的回答率,同时创设出更多的有效问题和答案.当然,如果在课上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就更好了,可称之为“反问”.这需要建立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才能随时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是提问的较高境界,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吃透教材,预测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随时解决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总之,要做到有效提问,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做到胸有成竹,有备无患.但课堂是一个人对人的场所,难免会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如学生意想不到的提问、解法或突发状况.这时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教学机智,调整教学策略,从容应对.
(责任编辑 黄春香)
那么,如何设置有效的课堂提问呢?
一、提问要选准时机
数学课堂的几个必备环节是一定要设置问题的.
第一,新课导入时设置问题,让开场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一般以复习旧知和创设情境两种形式来提出问题.复习回顾的问题有的能帮助学生链接已有的知识体系,认清要学内容与已知的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讲授等比数列的定义时,可提出回顾问题:“等差数列的定义是什么?”有的是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做必要的知识准备,更好地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提防学生在解题或知识生成时因“旧知遗忘”而卡壳.如在讲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时,可让学生先求sin90°=?,sin30°=?,sin60°=?,提出问题:“sin(30° 60°)=sin30° sin60°吗?结果到底是什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
第二,新概念、公式生成时设置问题更重要.学生刚接触新知识肯定感到困难,要记忆,要理解,这一块是课程的重点,不能一带而过,要设置问题让学生认清新知的内涵与外延.如讲授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这一概念时,在给出概念后,让学生再默读概念回答下面几个问题:①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最终转化为哪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②这两条直线分别是什么?③如何找直线的射影?④找射影关键找到哪两个点?⑤如何找垂足这个点?
第三,例题讲解时一定要学生参与,可请学生说出“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要用什么公式、定理解决”,过程中的简单运算也可以直接提问.
第四,课堂练习题,可以以口答、板书形式出现,对板书的结果和过程进行提问,如“错在哪里?”“哪些写法不规范?”等.
二、提问要选准对象
教师必须对全班学生的基础、口头表达能力有充分、深刻的了解,只有知道什么问题该问哪个学生最有效,才能使课堂气氛始终保持活跃状态.如果简单问题提问基础好的学生,复杂问题提问基础弱的学生,都是没有意义的.前者让好学生得不到思维的锻炼,后者只会让课堂更加沉寂,因此问对学生很重要,我们一定要心中有数,该问谁时就问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同时切记不可以只提问好的学生,要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能迸出思维的火花.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很多时候错误的答案反而会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所以应给每个学生平等的发言机会.
三、提问要选准难易
新课引入的问题要简单易懂,一般一两个问题即可,而且有些仅仅是留有悬念,无需回答,目的是导入新课而已,若导入就用了十五分钟,就有点儿喧宾夺主、主次不分了.刚刚练习运用新知识时,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问题不能太难,要给学生逐步思考的时间,在学生熟练运用的基础上,可提出“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是否可加或改些条件”等拓展性问题,对思维快的学生可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整节课的提问要达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豁然开朗的效果.
四、提问要选准问法
课堂提问时切记少出现“对不对啊”,“是不是这样啊”这些语句,太简单了,没有价值;也要少出现“这题要怎么做啊”这种笼统的问法.问题要有一定的可答性,可以采用陈述句、疑问句、反问句来进行提问.一般这些说法比较妥当,如“请说出……定理.”“请背出……公式.”“这一步用的是什么数学方法(公式)?”“错在哪一步?”“所有的同学都是这个答案吗?”这些说法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让学生有东西可答,减少冷场的尴尬局面,提高问题的回答率,同时创设出更多的有效问题和答案.当然,如果在课上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就更好了,可称之为“反问”.这需要建立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才能随时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是提问的较高境界,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吃透教材,预测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随时解决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总之,要做到有效提问,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做到胸有成竹,有备无患.但课堂是一个人对人的场所,难免会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如学生意想不到的提问、解法或突发状况.这时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教学机智,调整教学策略,从容应对.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