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工作“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研究

来源 :科学时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1118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赢得了青年则意味着赢得了国家的未来,党中央和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学校德育工作。本文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对德育工作“以人为本”价值取向进行了探讨:德育工作提倡“无私奉献”精神同时,在尊重与保障青年享有对等“正当权益”过程中重塑社会责任感;德育工作要结合中国国情,适度把国家发展需要与青年自身利益诉求结合起来;德育工作消除“教育隔阂”关键,是“以人为本”增强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
  【关键词】德育工作;以人为本;价值取向
  中学德育工作“入心”,才能“入脑”。“以人为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青年学生“精神成人”,是德育工作取得社会成效的重要举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精神鼓励需要与物质奖励相结合,适度以“物质鼓励”方式对群众创造的社会价值给予肯定与认可,能够有效激发群众“向善”潜质,引领群众自觉服务于社会建设。
  一、德育工作提倡“无私奉献”同时,在尊重与保障青年享有对等“正当权益”过程中重塑社会责任感
  社会主义道德观要求是分层次的,尤其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工作价值取向体现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相统一。高尚而平凡的道德行为,通过不同形式与不同层次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青年首先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关系前提下,德育工作提倡个人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国家长远利益的需要,自觉把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之中。青年群体在为个人争取美好生活的同时,也是在为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振兴默默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社会保障群众享有对等的权利与义务,注重社会公平,是弘扬德行和铸就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条件。
  荣誉是崇高的,但青年通过自身努力去追求美好生活,于情于理无可厚非。在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观的今天,社会事实上存在“付出”与“所得”不对等,这就不利于巩固与放大模范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模范担当了更多的社会责任,社会应该落实相关条款保障他们享有对等的正当权益,这对促进与推动社会“向善”力量的发展发挥着无言的巨大影响力。德育工作一方面大张旗鼓地宣扬表彰典范精神与事迹的同时,另一方面也需适度彰显政府以物质奖励方式的认可与肯定,使群众看得见社会对德行的推崇程度。青年在承担社会责任和享有对等正当权利的实践中,切身感受到履行社会职责不仅是为社会的单方面付出,同时也是自身获得对等权益的合理途径。
  二、德育工作要结合中国国情,适度把国家发展需要与青年自身利益诉求结合起来
  德育工作“以人为本”,尊重青年切身现实利益,着眼于“工作优势”转化成“情感引导”。结合青年学习与生活实际,引导青年学生立足于服务于周边环境开始,逐步激发青年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理想和信念。德育工义不容辞的社会职责,是促进国家和维护社会稳定,同时也应该得到充分重视青年的切身利益。事实上,维护国家发展需要和尊重青年利益诉求这二者之间并不矛盾,国家发展需要不是脱离社会成员个体利益诉求而独立存在的,它是社会成员个体利益的有机统一,青年自身利益诉求是国家整体利益的外在不同表现形式。当然,德育工作不能局限于号召命令的层面上,深入浅出而又丰富多彩体教育活动形式,寓思想引导于青年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中增强了青年的基本社会公德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舆论宣传倡导优先发展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同时,尊重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需要,在群众日积月累地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逐渐地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人文道德素质。
  德育工作倡导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也正是为了有效实现与尊重青年切身合法权益的贯彻落实,有效推动社会充分尊重与维护青年切身合法权益,激发社会迸发出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当前网络时代,网络环境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空间和教育渠道,同时网络环境也是多元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争夺青年思想的重要阵地。隐蔽网民真实身份的的信息平等传播氛围,增添了网络亲近与被信赖魅力,而且网络信息快捷传播速度与涵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提高了网络传播效力。事实上德育工作以倡导 “公而忘私”精神,目的是为了推动与构建社会道德正气,而不是推崇青年完全牺牲个人利益。结合国情,以人为本、实事求是教育引导青年的思想行为,人性化德育工作,兼顾国家利益和青年个体需求,就能把国家整体利益损失最小化,这也符合国家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观要求。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结合我国具体现实国情,通过不同层次与不同形式体现出道德要求的先进性和广泛性,凸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
  三、德育工作消除“宣传隔阂” 的关键,是增强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
  德育工作适时融入于青年生活和学习中去,灵活多样地拓展德育专项主题教育活动,在学以致用的情感体验中增强德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使主流价值观教育活动与青年实际生活相互促进而相得益彰,从而推动德育工作的社会成效。从构建和谐社会大局着眼,需要德育工作弘扬无私奉献社会的精神品质,然而现实生活中青年思想境界是分层次性的,这就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讲求教育策略,循序渐进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教育,创新德育工作方式,重视教育效果的叠加与强化,使一切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切有利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与社会进步的观念逐步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和主导精神。
  道德模范的精神品格崇高,但同时他们又是普通的社会成员。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平凡业绩,彰显出了明确的社会责任感。青年固然不能完全决定自身成长环境,但可以自主选择自己人生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事在人为,终将能够成为社会有用之人,金子迟早都会发光的。事实上,德育工作引导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提高青年思想道德素质具有一致性。青年思想道德品格就体现在日常言行之中,是引领社会风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个体身上的重要体现,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社会关系的重要因素。德育工作树立道德模范是为了引导青年自觉学习与效仿,因此,德育工作应注重真实、全面展现道德形象,以增强青年的心理认同感与效仿愿望,从而有效引领青年的思想、行为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观要求。如果德育工作目标过度追求 “高、大、全”的道德形象,会让青年感到模范思想境界高不可攀、遥不可及,人为化拉大了德育目标与青年现实思想根基之间的距离,青年可能会感觉道德模范的精神品格崇高得有点望尘莫及,这可能会减弱了青年的效仿心理,导致削弱了德育工作效果。德育工作立足于求真务实,创建和谐客观的精神环境,倡导明确具体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实现形式与践行途径,引导青年甄别正确的道德选择与价值取向, 增强社会道德机制对背弃社会责任行为的监督和问责力度,塑造社会责任感,驱动青年群体在“知行合一”的生活与实践中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2] 龙运荣.大众传媒与民族社会文化變迁[D].中南民族大学,2011.
  [3] 郑冠.媒体与构建和谐社会[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04):166-167.
  [4] 路晓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05):46-48.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3年安徽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高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编号JG1308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王德立(1974-),男,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对海绵城市建设中道路排水管道施工技术要点展开论述分析,对海绵城市建设中道路排水管道施工技术要点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海绵城市建设中
在我国城市化建设过程中,道路的车流负荷大幅度提升,不仅对城市的交通带来了较大压力,还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城市污染,直接威胁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在城市交通工程规划设